第一篇:鲸评案
《鲸》第一课时评案
《鲸》是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体裁上属于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活画面,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类似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的共同特点是用简洁而精练的文字介绍生物知识,形式简短,科学性、逻辑性、普及性强;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我认为唐老师的以下几点做法尤具特色,给人很大的启发。
一、巧借平台,生字教学
学生来到课堂上,已带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印象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如果无视这些存在,课堂则会陷入走“教案”的状态,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作为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课前真实地展示自我学习水平,唐老师的生字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写在鲸的各部位上,这样不光了解了“腭、肺、肚、胎、鳍”在鲸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又运用了“生字小转盘”这一新颖的概念,让同学们在识认汉字的同时讲解生词,寻找规律与特点。如“肉月旁”的生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
二、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在《鲸》一文的第一段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观看鲸的图片,整体感知鲸;再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鲸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么多形容“大”的词,作者用了吗?那他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大。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进行海底游览。在她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些夸张的表情、语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此文虽是说明文,但它也承载着语言文字训练的任务,在体会本文准确用词方面还不到位。比如学完了第一自然段,分析体会了鲸的大,重,说明方法学完以后,可以出示去掉了第一段中 “约”、“大约”等词的语段让学生读,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而知道明白说明文语言用词准确性这一特点,然后让学生仿写句子,学生就不会再出现“窗外的大树高9米。”而会说:“窗外的大树高约9米。”了。
以上粗浅评析纯属个人观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二篇: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鲸》的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张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张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鲸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张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第三篇:《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听了朱静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抓住语文课的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朱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通过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朱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重、长通读朗读展现出来。
三、指导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朱老师多处精心点化,不着痕迹的教给了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
四、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朱老师都能这个抓住这个重点。我们看到朱老师在认识完生字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鲸体形的大”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抓关键句、重点词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应引导学生多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第四篇:《鲸》第一课时 详案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
2、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1、出示图片“鲸”。
师:这是什么? 生1:鱼!生2:鲸鱼!
师:再仔细认一认。生:鲸!
2、板书“鲸”。
师:(拿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课题,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个鱼字旁,注意当它作为偏旁时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是个京。)跟着老师齐读一次课题,鲸!生:鲸!
师:哎,刚才看了这么多的鲸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能跟大家分享下吗? 生1:鲸很漂亮!
生2:鲸很大!……
师:只是看看图片同学们感触就如此深刻,相信学了课文你们的感触会更深。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鲸,好吗? 生:好!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0页,大声朗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特别要关注容易写错的生字
2、找一找,课文写了鲸的哪几个方面,找到答案了就马上举手示意,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1、检查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出示ppt)
A、指名读六个词语,谈谈有什么发现。猜猜看,这里的“月”表示什么? 讨论之后,师告诉学生:“月”字在做偏旁时,一般是“肉”的变体,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如“腰”、“腿”等。
重点强调“哺”的读音。 指导书写“肺”。 反馈书写(哺、肺)。
2、反馈交流
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仔细思考课文写了鲸的哪些方面,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赶快举手告诉同学们吧!
老师发现举手的同学不多,可能同学们还没想好,那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找找答案吧~
师:课文写了鲸的哪几个方面? 生:体形、演变、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师,“进食、呼吸、睡觉、生长”这些写的都是鲸在生活上的习性(板书)师:现在,谁来根据板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概括说文章主要内容)
师:哇,这么短短一篇课文,作者居然写了这么多方面,你们最想了解哪个方面呢? 生1:吃食!生2:睡觉!生3:体形!生4:种类!……
师:恩,同学们想了解的真多!好奇心真强!那让我们逐一来了解好吗?我们说,第一眼看到一件事物,你最先了解的肯定是他的~? 生:体形!
师:那我们就先去见见鲸吧!一起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四、研读“鲸”的体形大。
1、朗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鲸的特点。交流,板书:大。
2、探究专题:如果让我们去介绍鲸的话,你会怎么写? 《鲸》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你学过了哪些说明方法。作者会和我们一样写吗?高明的作者究竟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呢?生默读思考,圈划批注。
3、反馈交流,随机点拨、板书、感情朗读。
A、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学生集体品读,教师相机补充。(为什么拿象和鲸作对比,熟悉事物作例子,更能明显体会鲸的大。)出示象和鲸的对比图,进一步体会鲸的大。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回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肥猪的重衬托舌头重,进一步说明鲸大。B、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目前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用米、人的体重去具体说明鲸的重),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抓“我国”体会举例说明的真实性和指向性。
C、它要是张开嘴,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把鲸的嘴巴和教室相仿性与学生作具体体会,感受作假设的说明方法的形象性。
4、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5、小结写作方法: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假设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五、小结迁移。
模仿写“鲸”大的方法,介绍某一物品的“长”、“高”、“多”等。
第五篇:评案
金凤中学评案
别丢了西瓜拣芝麻
课题:人教版初一语文《老王》学生自读课文 时间:11.26 主讲:方红 评课人:王伟 地点:金凤中学
2012年11月26日,我听了一节方红老师执教的《老王》语文教研课,谈谈我个人意见。
一、教学目标
1、课标、学情把握准确,文本解读到位,知识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老王”符合课标、考纲,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2、重难点确立合理
方红老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整个一节课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使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教师行为
首先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班上同学都也积极发言。其二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是教学效率高,所有同学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学习。三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同伴互助积极有序。
三、学生行为
仪态大方,声音洪亮,学生主动大胆回答问题,思维活跃,简洁准确。参与面较大。
四、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五、值得商榷的地方
1. 教学中要敢于大胆舍弃自己喜欢的内容,以突出主题,体现素质教育。由于该课为学生自读课文,老师设置的该堂课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目标,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中的主人公的命运,结合现代社会环境,人物,分析身边现象、人物,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如果教学设计中能忍痛割爱、魄力再大一些,把知识性的内容略去,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上述问题了,现在想一想,真可谓“丢了西瓜拣芝麻”,得不偿失。
2.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新课标理念,但我们更应该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个人意见,尽请指正。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