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学情分析
在农村中学教英语的心得
——在农村中学怎样去备英语课
毕节市杨家湾中学
朱雁
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之处,教师备好英语课更要及时摸清班级学生的情况,如学习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都在做学情分析。大多数是与学生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学校情况,看他们在生活有些什么事影响学习,我得到他们的基本情况之后,在备课时,我会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备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我是在一所农村完中教初一和初二的英语,就初一为例来做一下备课前的学情分析。
1、学生受教育情况,农村的学生,小学时好多学生都是在村小读书,村小里的老师在2009年之前没有几个是正式教师,大多数都是代课教师,更没有英语教师,他们的小学时对英语的了解是为零的。在中心校的学生会开一点英语课,但都不正常,肤浅教一下。
2、家庭环境的影响,农村好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在小学到初中阶段,有一部分家长连学校都没有进过,这
样的家长水平对孩子读书的意识不高,要求也就不高了,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是了,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就没有关系了,还有,有的爆发户对学习不看重,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形成不好的学习态度。
3、留守儿童多,家长同时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形成了隔代教育现象,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钱给钱,家长就打钱来由孩子们**,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这使有些孩子不思读书,迷恋上网吧和游戏厅。他们就不会做作业和看书学习的,就只有抄袭作业,不思上进,贪图省力,得过且过。孩子们就是不会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话的,这样的环境使许多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就像听天书,不但拉慢了课堂教学节奏,也降低了自己的课内时间利用率;学生回家就只知道玩,不做作业的,更不会复习巩固了。
2、学生的性格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了烦恼,大部分孩子都闷在心里,长此以往,这就孩子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的性格。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也会影响的学习的。因为英语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很频繁的,以上的这些性格直接影响这一教学方式。
4、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农村学生由于环境等因素制约,知识面比较窄,初学英语时感到新鲜,热情很高,但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沮丧消极,影响学习的稳步提高,英语只有天天学,日日用,才能越学越好,如果一暴十寒,或浅尝辄止蚀无法学好的。
5、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学生的家庭环境致使许多学生养成了不爱学和不愿学的习惯,形成课前不预习,上课时能听多少就听多少,有的上课时就像听天书,这就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观望、等待、依赖”的习惯,学习不主动。思维不积极,更没有把新旧知识积累窜连起来,造成新旧知识相脱节。课后不复习,使学生变得不去学。
6、学校硬件设备的缺乏,农村中学硬件设施是很缺乏的,我们的学校是完中,有多媒体教室,但里面的多媒体设备是坏的,不能使用。没有教具,甚至连录音机也很少。这对现在的教材来说,是无法实现有些要求的,在备课时就要另设法。基于以上情况,我是这样去备课的。
1、按新课标的要求备教材,把要教的知识目标找出了,备好教材,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定出情感目标,情感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目标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考虑,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的相关因素。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英语备课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
3、在此基础上,把学情的分析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起来去备课,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的效果。我在每一次的备课都会针对我做的以上学情
1、学生受教育情况方面,2、家庭环境方面,学生的性格方面,4、学生心理素质方面,5、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等去备。
2、制出这节课涉及的教具,让学生在上课时看到实物容易记、容易懂。如教26个字母时,我把这些字母做成了不同颜色的、漂亮的字母卡片。
3、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我做好的卡片,教他们认、读,接着我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然后教学生按格式书写,接着让学生练习字母的书写,让他们在课堂把这些字母的读、听、说、写,全搞清楚。这样,学生们在课堂就把所学的字母就高清楚,全记住了,那他们就有成就感,就有兴趣往下学。
4、从教学过程中发现事先没有设想的事,下来设在下一节课中。
5、课后与学生交流,再反思,不断补充,不断改进。
用这样的备课思维和方法,使学生们对我的英语课感兴趣,从而好好去学习英语,让我的英语教学收到好的效果,使我在每学期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第二篇:农情信息
一、墒情评价及预测
全市03月10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已灌溉水浇地0-2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9.68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82.18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9.20%,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80.60%;冬小麦未灌溉水浇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5.72%,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6.59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16.10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8.27 %;冬小麦旱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5.70%,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9.64%,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6.08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1.38%。棉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7.95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1.02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18.36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3.95%。
本监测周期有1次降水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为6.2毫米。对照冬小麦返青期适宜相对含水量(60-80%),滨州市麦田土壤墒情适宜。目前惊蛰已过,气温回升加快,未来一周最高气温达18℃,麦田需水量进一步增加,土壤失墒加快,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搞好春灌,确保小麦丰产。
当前滨州市小麦已陆续返青,返青期是促使小麦弱苗升级、控制旺苗徒长、调节群体大小和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由于去冬今春降水较少,个别麦田表土已出现2-3cm干土层,要求有水浇条件的麦田抓紧结合追肥进行浇灌,同时要搞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麦田杂草和病虫害,构建群体,搭好丰产架子。对于棉田,从所测墒情看,当前适宜棉花备播,但距离播种近一个月的时间,春季气温较高,土壤失墒严重,要求各县区抢引抢蓄各种水源,对棉田造墒压碱,力争棉花一播全苗。当前滨州市麦田已进入拔节期,小麦拔节后,进入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要因地因苗切实搞好此期肥水管理。同时要搞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麦蚜、麦蜘蛛、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为小麦丰产丰收奠定基础。我市近期小麦苗情及管理建议
作者:农技站 来源: 日期:2017/4/7 15:41:36 人气:29 标签:
一、小麦春季苗情及田间管理情况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407.09万亩,比去年增加21.03万亩。当前大田平均亩茎数103.86万,比返青期增加34.69万;单株分蘖5.25个,比返青期增加1.8个;单株主茎叶片数6.66个,四叶以上大蘖3.39个;单株次生根8.25条,比返青期多3.61条。
一类苗面积203.5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9.99%,比返青期增加6.24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162.6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9.95%,比返青期减少4.52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31.0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2%,比返青期减少2.08个百分点;旺苗面积9.9万亩,比返青期增加1.5万亩。总体上看,目前苗情整体较好,群体适宜,个体健壮,一、二类苗面积大,占到总播种面积的近九成,旺苗面积较往年偏大。
全市小麦返青时间在3月1日-4日,与去年接近。起身期在3月15日-25日,比去年早4-7天。拔节期在3月25日-4月5日,与去年接近。截止4月6日,全市小麦受旱面积由返青期的49.8万亩减少到拔节期的15.3万亩。冻害面积由返青前的25万亩,随着管理及生长,全部解除。划锄面积28.6万亩。春季镇压面积51.4万亩。春季化学除草面积256.2万亩。喷化控剂面积74.3万亩。叶面喷肥面积7.53万亩。浇水面积389.8万亩次,追肥面积432.99万亩次,病害防治面积103万亩次,虫害防治面积91.3万亩次。
二、土壤墒情和病虫草害情况
1、气象情况。返青以来,气温偏高,降水适宜,光照充足。3月份平均气温8.4度,较常年偏高6度;降水量15毫米,偏多3.6毫米;日照212小时,偏少2.8小时。小麦返青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部分地块出现了旺长,群体偏大,个体偏弱,不利于中后期生长。
2、土壤墒情。全市03月10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已灌溉水浇地0-2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9.68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82.18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9.20%,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80.60%;冬小麦未灌溉水浇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5.72%,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6.59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16.10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8.27 %;冬小麦旱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5.70%,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9.64%,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6.08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1.38%。棉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7.95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1.02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18.36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3.95%。3月下旬到4月初几次有效降雨,有效缓解部分麦田旱情,目前麦田墒情适宜。
3、病虫草害情况。根据植保部门4月5日测报,当前小麦纹枯病全市平均病株率为7.81%;小麦红蜘蛛全市平均63.62头/市尺单行,以麦圆蜘蛛为主;麦叶蜂全市平均0.61头/㎡。市站最高,平均1.44头/㎡;蚜虫据大田普查平均百株2头。新发现麦田害虫瓦矛夜蛾。虽然当前监测数据显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但受气候因素影响,部分地块病虫害越冬基数大,随着气温回升,灌溉力度加大,田间湿度增加,判断小麦纹枯病、红蜘蛛、麦叶蜂、麦蚜等将进一步增多,危害程度加重。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地块病虫害发生较重。由于前期温度偏高等原因,部分地块纹枯病、红蜘蛛等发生程度较重,病虫害的危害不可小视。二是部分麦田旺长,存在后期倒伏和遭受倒春寒的隐患。由于播期偏早、播量偏大,去冬今春温度偏高,目前部分麦田群体过大,个体较弱,后期可能出现倒伏现象或遭受倒春寒的危害。三是北部沿海地区部分麦田仍然受旱,严重影响小麦中后期生长。
四、田间管理建议
(一)分类搞好拔节期肥水管理
目前我市小麦已进入拔节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但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2公斤,以防倒增产。追肥时要注意将肥料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因地制宜,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灌溉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应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倒春寒”的预防和补救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防御早春冻害。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施肥浇水补救。发生倒春寒冻害的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和浇水。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接着浇水;二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
(四)搞好预测预报,绿色防控病虫害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麦蚜、麦蜘蛛、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防治小麦红蜘蛛,可5%阿维菌素悬浮剂、15%哒螨酮乳油;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喷雾防治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喷雾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要高度重视赤霉病的防控工作。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全面喷施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如果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施药,应在雨停麦穗稍晾干时抓紧补喷。
要向群众做好取消“一喷三防”项目的解释宣传,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开展防治工作,引导农民逐步将“一喷三防”技术变为自觉行为。
(五)采取综合措施,搞好后期倒伏的预防和补救
由于我市前期旺长面积比例偏高,后期麦田大面积倒伏的风险较大。因此,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麦田后期倒伏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通过肥水调控防倒伏。群体较大麦田肥水管理时间要尽量后移,加快分蘖两极分化速度,通过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状况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其次,要注意灌浆期浇水时间。最好在无风或微风时浇水,遇大风天气要停止浇水。
对于一旦发生倒伏的麦田,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扶不绑,顺其自然。二是喷药防病害。小麦倒伏后往往白粉病、锈病发生严重。要及早喷施粉锈宁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三是喷肥防早衰。喷施浓度一般为磷酸二氢钾0.2%~0.3%,尿素1%~2%。喷施时间应掌握在无风的晴天下午4点以后,以减少肥液的蒸发量,提高叶片对液肥的吸收。(一、小麦春季苗情及田间管理情况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407.09万亩,比去年增加21.03万亩。当前大田平均亩茎数103.86万,比返青期增加34.69万;单株分蘖5.25个,比返青期增加1.8个;单株主茎叶片数6.66个,四叶以上大蘖3.39个;单株次生根8.25条,比返青期多3.61条。
一类苗面积203.5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9.99%,比返青期增加6.24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162.6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9.95%,比返青期减少4.52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31.0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2%,比返青期减少2.08个百分点;旺苗面积9.9万亩,比返青期增加1.5万亩。总体上看,目前苗情整体较好,群体适宜,个体健壮,一、二类苗面积大,占到总播种面积的近九成,旺苗面积较往年偏大。
全市小麦返青时间在3月1日-4日,与去年接近。起身期在3月15日-25日,比去年早4-7天。拔节期在3月25日-4月5日,与去年接近。截止4月6日,全市小麦受旱面积由返青期的49.8万亩减少到拔节期的15.3万亩。冻害面积由返青前的25万亩,随着管理及生长,全部解除。划锄面积28.6万亩。春季镇压面积51.4万亩。春季化学除草面积256.2万亩。喷化控剂面积74.3万亩。叶面喷肥面积7.53万亩。浇水面积389.8万亩次,追肥面积432.99万亩次,病害防治面积103万亩次,虫害防治面积91.3万亩次。
二、土壤墒情和病虫草害情况
1、气象情况。返青以来,气温偏高,降水适宜,光照充足。3月份平均气温8.4度,较常年偏高6度;降水量15毫米,偏多3.6毫米;日照212小时,偏少2.8小时。小麦返青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部分地块出现了旺长,群体偏大,个体偏弱,不利于中后期生长。
2、土壤墒情。全市03月10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已灌溉水浇地0-2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9.68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82.18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9.20%,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80.60%;冬小麦未灌溉水浇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5.72%,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6.59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16.10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8.27 %;冬小麦旱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5.70%,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9.64%,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6.08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1.38%。棉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7.95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1.02 %,2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18.36 %,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73.95%。3月下旬到4月初几次有效降雨,有效缓解部分麦田旱情,目前麦田墒情适宜。
3、病虫草害情况。根据植保部门4月5日测报,当前小麦纹枯病全市平均病株率为7.81%;小麦红蜘蛛全市平均63.62头/市尺单行,以麦圆蜘蛛为主;麦叶蜂全市平均0.61头/㎡。市站最高,平均1.44头/㎡;蚜虫据大田普查平均百株2头。新发现麦田害虫瓦矛夜蛾。虽然当前监测数据显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但受气候因素影响,部分地块病虫害越冬基数大,随着气温回升,灌溉力度加大,田间湿度增加,判断小麦纹枯病、红蜘蛛、麦叶蜂、麦蚜等将进一步增多,危害程度加重。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地块病虫害发生较重。由于前期温度偏高等原因,部分地块纹枯病、红蜘蛛等发生程度较重,病虫害的危害不可小视。二是部分麦田旺长,存在后期倒伏和遭受倒春寒的隐患。由于播期偏早、播量偏大,去冬今春温度偏高,目前部分麦田群体过大,个体较弱,后期可能出现倒伏现象或遭受倒春寒的危害。三是北部沿海地区部分麦田仍然受旱,严重影响小麦中后期生长。
四、田间管理建议
(一)分类搞好拔节期肥水管理
目前我市小麦已进入拔节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但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2公斤,以防倒增产。追肥时要注意将肥料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因地制宜,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灌溉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应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倒春寒”的预防和补救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防御早春冻害。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施肥浇水补救。发生倒春寒冻害的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和浇水。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接着浇水;二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
(四)搞好预测预报,绿色防控病虫害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麦蚜、麦蜘蛛、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防治小麦红蜘蛛,可5%阿维菌素悬浮剂、15%哒螨酮乳油;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白粉病、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喷雾防治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喷雾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要高度重视赤霉病的防控工作。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全面喷施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如果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施药,应在雨停麦穗稍晾干时抓紧补喷。
要向群众做好取消“一喷三防”项目的解释宣传,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开展防治工作,引导农民逐步将“一喷三防”技术变为自觉行为。
(五)采取综合措施,搞好后期倒伏的预防和补救
由于我市前期旺长面积比例偏高,后期麦田大面积倒伏的风险较大。因此,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麦田后期倒伏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通过肥水调控防倒伏。群体较大麦田肥水管理时间要尽量后移,加快分蘖两极分化速度,通过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状况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其次,要注意灌浆期浇水时间。最好在无风或微风时浇水,遇大风天气要停止浇水。
对于一旦发生倒伏的麦田,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扶不绑,顺其自然。二是喷药防病害。小麦倒伏后往往白粉病、锈病发生严重。要及早喷施粉锈宁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三是喷肥防早衰。喷施浓度一般为磷酸二氢钾0.2%~0.3%,尿素1%~2%。喷施时间应掌握在无风的晴天下午4点以后,以减少肥液的蒸发量,提高叶片对液肥的吸收。(农技站)
隆德喜降春雨,旱情得到缓解
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4月24日全县降雨量37.1mm,较历年同期偏少20.1mm。0-1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 11.00%,属轻度干旱,同比下降4.52%,其中沙塘镇0-1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8.71%,接近重度干旱。联财镇和观庄乡属于中度干旱,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0.79%和10.65%。全县耕作层0-10cm、10-20cm、20-4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依次为9.37%,11.61%,11.97%,均属于中度干旱。
2017年5月2日08时至3日08时,全县降水量在17.3毫米-31.9毫米不等。此次降水有效缓解旱情,为冬小麦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份保障。农户积极进行雨后追肥,保证了冬小麦拔节阶段生长所需养分。同时对农民抢种玉米提供了良好机会。
第三篇:2011年农情工作总结
2011年农情工作总结
2011年农情工作根据县农委的总体安排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紧紧围绕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努力转变工作方式,更新工作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现将全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按市局要求,按时调查填报《重庆市农情调度月历》报表,截止12月10日,已上报市农委固定农情表格214张,其中蔬菜生产供市情况实行月报制,对播栽进度、收割进度、实行周报制,对大春苗情实行旬报制,上报故陵、人和、路阳三个基点乡镇农业部生产进度情况固定表格10张。上报数据做到了及时、准确,并基本与农经、统计报表数据相吻合。
二是和撰写相关文字材料,紧紧围绕农情、灾情、政情、民情和商情(“五情”),积极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全年撰写上报农情调度月历文字材料60篇,上报其它文字材料159篇,被市农委信息中心采用16条,上报材料做到了及时、准确,并基本与农经、统计报表数据相吻合。
三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全年向县委办公室、县委宣传部舆情科、县府办网络科、县委办信息科、县府办网络科、市农业局办公室4个部门报送政务信息,全年报送工作做到了及时准确,信息量较大。截止12月1日,报县委办公室党务信息53期53条,报县委办信息科信息42期288条,市农业局办公室信息条,县委办舆情科信息 40期 98条、县府办网络科288条。向
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报送市场热点信息42期。
四是认真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1、及时更新《云阳农业信息网》。紧紧围绕农业局工作重点,及时做好云阳农业信息网的信息采编工作。截止12月10日,全年发布信息238条,累计发布量达到3857条,中国种植业信息网采用云阳农业信息96 条,重庆市农情周报采用云阳农业信息10条,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网采用云阳农业信息238条(其中信息联播种 104条,信息快报38条)。
2、认真开展了农产品市场行情的调查和发布工作。落实专人在富正农贸市场每日定时开展粮油、水果、农资、蔬菜、水产品和禽肉蛋六大类近300个品种的农产品价格行情调查,经分析整理后及时在网上进行发布。截止12月1日共调查220天,上报47405条次。
3、完成了2010年云阳县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报送。
5、投入主要精力,完成了农业部安排的2008年至2011年分品种面积总产单产的县级种植业数据库建设任务,成为与县统计局共享的种植业基础数据。
第四篇: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经与管理学院2010级4班 行政管理专业
小组成员:张英 沈玲玲 王威力 朱国超 张玉 王元捷 阿种达石 邵茂勋 辜丽玲 郑彩美 黄丹
张茜 姜攀 指导老师:贺玲
摘要:
早在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当前,农民工问题与我国解决城乡结构性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而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工资 社会保障 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截至2011年2月,我国的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4亿之多,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在忍受着这个社会不公平的对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频频出现农民工讨薪难、就医难、出行难、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尴尬局面,员工跳楼案件更是多次出现。在很多地方,农民工的诸多权益与城镇职工还存在不平等的方面,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20日,我组共13名成员在思政课贺玲老师的指导下,对内江市区及周边乡镇的农民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主要了解了农民工的工资、社保、住房、教育等现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结合政府已采取的相关措施,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生存现状 1.工资水平低
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2.工资拖欠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几百万名劳动者遭遇工资拖欠问题,拖欠总额上千亿,尤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突出。2004年,国务院部署有关部委联手掀起建筑领域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的高潮,共追回被拖欠工资331亿元。尽管如此,拖欠行为还是屡禁不止。随着《劳动合同法》个《实施条例》的出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管制的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依然是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普遍且最严重的问题。
2.社会保障状况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衍生了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一套保障体系,农村居民一套保障体系,而对农村的保障力度明显低于城镇的保障力度。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这一群体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时,国家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国家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和法律上的缺失开始凸现出来。
3.住房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
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二、教育现状 1.学历低技能差
在农民工进城求职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中,有48.9%的农民工表示是“缺乏职业技能”,有42.5%的农民工表示是“学历低”,两项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这意味着农民工自身文化与技能素质比较差是影响其进城就业的最主要障碍。
缺技能和学历低成为农民工求职的两大软肋。目前全市349.1万名外来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只占28.69%。也就是说,七成以上的外来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在全市外来劳动力中,拥有初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只占30.64%,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工仅占2%。而从目前情况看,近七成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六成以上的单位要求求职者具有技术等级。
2.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三、社会现状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四、农民工生活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主要是来自经济方面,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来源。进城后虽然过着城市生活,但他们的生活习性,政治待遇,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等还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与城镇居民仍有相当大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一国两策”,即对城市和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外一套政策。“一国两策”实际上没有体现国民待遇的理念,在保障基本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赋予了社会群体严格的身份归属,致使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城乡个别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给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一国两策”的局面。农民工的出现,直接冲击了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使传统的制度安排和管理过程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导致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并引发政府和社会共同探索破解二元结构的答案。
(二)客观原因
1、偏见等错误观念的存在。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只是地理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城里有些人在自我优越感的驱使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有些人在内心深处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与人格的差异联系在了一起,视农民工为“二等公民”。此外,其他一些错误观念的流行,更使农民工的处境雪上加霜。如“民工抢了城里人饭碗”、“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等社会流行语,在贬抑农民工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人的隔阂。
2、政策性、制度性歧视的存在。观念上偏见,必然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工资待遇、用工规范等方面的制度缺失或滞后。
在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歧视,是最具实质性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农民工目前仍面对着三个方面的歧视:雇佣歧视,工资歧视,政治歧视。这些歧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机会不平等和工资待遇不平等。农民工一月的微薄收入,不可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承担不了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而且还随时承受着被拖欠工资的心理压力。在对“城市工”和“农民工”实行分别工资待遇的同时,农民工的岗位不稳定,随时还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对农民工而言,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等,仍然只承认和保护稳定的居民。农民工在城市中,“安家”与“立业”这一矛盾依然存在。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也让农民工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如:能否减免农民工自谋职业中的各种税费,怎样打破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属地原则,农民工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近几年来,为确保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重庆市委、市政府,渝北区委、区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平等就业和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法规不完善,又仍然面临资金困境。
目前,农民工的最大资源是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此外,因为一些政策不到位,对农民工吸引力还不够,致使农民工不愿进城登记办证,身份转变不能顺利完成,从而使服务管理无从到位。
更为严重的是,法律制度是农民工用不起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法制进程,立法工作成效较为显著,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与监督上还很不够。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人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需求与法律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至于有些问题还不能通过法律渠道得以解决,出现到上级部门或进京上访的群众连续不断的态势,其中包括了不少的农民工。一个农民工一年可支配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打得起官司?怎么请得起律师和法官?弱势群体是用不起法律这个奢侈品的。调查中不少农民工反映,由于有些政策的不透明,他们的命运掌握在部分人手中,有的出了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处理,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他们办理社会保险,加班不给加班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怕被炒鱿鱼,请律师打官司更耗钱耗时,农民工难以理直气壮地依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用不起法律的时候,法就是一些麻木不仁者用来鱼肉弱势群体的工具了。不打官司又没有其他
方式救助,一般的情况就只有忍气吞声;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则采取过激的行为,或群体上访或阻碍交通或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
在调查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当前的农民工中,有两个值得引起足够警惕的发展趋势:一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不得不违法来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农民工的仇富心态在加剧。
3、“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因此,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城市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工在向城市进军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原有体制的阻碍,又遇到了新的壁垒,即“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中的各种产业面临升级换代,主要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向上流动中面临着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
4、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得用工单位长期以来认为农民工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农民工根本没有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任人摆布。在此背景下,用工单位就无视相关的劳动法规,不与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且随意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等,加重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
正是由于这对矛盾的存在,所以长期以来,面对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总是过多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大多是歧视性的语言。很长时期,我们在谈就业、失业问题时,大多只谈城市居民,农民工则不在这个话题里。直到今天,我们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还是主要保护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
(三)主观原因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直接相关。对于农民工来说,要融入城市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自身素质不高。大多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较差,没有接受岗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个别的还有违法犯罪现象,成为破坏城市形象的不安全因素。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上只停留在能够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他们的终极目的,仅仅只是挣点钱回乡。而现在的农民工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员。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农意识的农村情结让农民工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和方式,而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更使
得农民工对处于技术进步中的城市感到手足无措。与此同时,为了寻找心灵慰藉,农民工又自设了社会交往圈,寻找同质文化,寻找“都市里的老乡”。由此也更进一步扩大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五、农民工给社会带爱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我们在内江市的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六、社会针对农民工问题虽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七、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期盼
调查表明,挣钱并非是农民工惟一的希望。除了金钱目标外,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金钱、知识、技能是当前农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进城务工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自身既增加了收入,又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从农村到城市,外出务工农民开始更新观念,转变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还有少部分务工农民在城里买房置业,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也有明显改变。对此,他们对政府切实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条件提出了如下一些希望:
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廉租房片区,便于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二是规范行业的用工及工资制度。三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机构。四是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伤残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问题。五是投入资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六是严厉打击非法侵犯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七是在全社会开展尊重人格,尊重劳动的和谐社会教育活动。
八、思考建议
随着我国保障农民工政策的施行与完善,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更多的农民将会有序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只有不断跟进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大环境,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口,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我们认为,要从机制体制上的一系列创新,才能保障农民工放心进城,安心
工作和生活。为此,我们建议,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我为农民工办好事办实事”活动,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市民,懂得农民工的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必须得到尊重。新闻媒体对侵害农民工的人和事,要及时暴光。建议开展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社会讨论,真正树立起农民工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观念。同时,针对农民工的现状,建议由共青团、妇联、在校大学生、工会和司法界的自愿者,组成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义务为农民工的利益鼓与呼!
当前,我们的宣传教育,要强化社会认同感。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从社会基础层面,需要解决好“三个认同”:一是市民对农民工和农村的认同,包括城市愿意提供农民工共同享有增长的财富机会和平台,愿意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技术、资金和文化帮助。二是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不再有被歧视的感觉,对城市拥有基本的归属感,并且确信自己能够在城市获得发展的机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在内心愿意为渝北的城市发展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对制度安排的认同,即拥护和支持协调社会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并积极参与其间,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一种认同的形成,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基于身份归属而产生的冲突与危机,降低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
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我们调查时设计了21个备选项。统计结果看见,排在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为改变家庭生活境况137人,农村太苦、不愿在家苦熬131人,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57人,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做不成农活48人,为子女筹集学费的46人。其它选项依次为:家乡人多地少、收入太差41人,为提高生活质量39人,农村挣不到钱、城里挣钱机会多38人,为改变命运改变农民身份35人,羡慕城里人生活27人,为丈夫或妻子筹集医疗费23人,为父母筹集医疗费17,找点钱还债14人,找点钱回家修房子11人,为弟弟妹妹筹集学费11人,找点钱回家娶老婆8人,学到本领后回乡更好地建设家乡4人,愿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3人,逃婚、不愿在农村成家立业2人,不愿在农村找婆家1人。
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农民进城务工的初衷是由家庭的自然经济现状和农村落后的生态生存状态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看出,农民工进城务工比较理智,并没有把城市看成是满地的黄金和改变命运的唯一所在。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城,其根本动因还
是为了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如果在城市和农村做一个选择的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自愿主动地重返乡间田园。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力度,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为统筹城乡、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以此为平台,针对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步骤,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务工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维权难等突出问题。
(三)创新农民工的政策机制
农民工问题的存在并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紧密相联。破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机制,消除制度性障碍。
1、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
充分运用现有的政策和制度,结合渝北区的实际,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一切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我们要坚持,一切有损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要坚决废除。
首先,取消歧视农民工的一些不合理政策。按2001年11月,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精神,要求各部门取消一系列附加在农民工身上的不合理收费;对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其次,落实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相关政策。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
再次,统筹政策和制度安排。系统研究农民工的利益保障和发展问题,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农民工的待遇、教育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第四,组建渝北区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为了新机制的有效运转,克服农民工维权组织分散,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简称农维会),专司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的农民工工作。
2、完善农民工利益维护和实现的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平等拥有社会权利,保障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首先,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降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政策门槛,变严格的城镇准入控制为可以衡量的多元准入指标。通过市场推动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解决部分农民工希望入住城市的问题,指导农民有序流入城市和集镇。
其次,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保障等各项利益。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和社会补偿机制,克服户籍制度的弊端,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纳入输入地管理。
3、扩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覆盖面
近年来,渝北区在改善农民工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再强调儿童接种疫苗必须持有本地户口等。但农民工在城市的长久居住,更要求政府在协调利益、配给资源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在政策选择上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维护统筹考虑,确保农民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其中,特别需要根据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突破社保的地域限制,合理调整现有的社保体系,包括提供农民工生存必须的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4、探索农村土地新政策
目前,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已经进一步降低,但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为此,在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的同时,必须解决好农民工的农村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土地撂荒。一方面,要依法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有序流转,从而使在家农民有基本的土地保障,让进城农民工能够放心的离开土地。
(四)完善农民工培训教育体系
教育培训是农民工及其子女技能习得和素质培养的基础。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提供农民工及其子女完备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确保农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
农民工子女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转型社会的实际,科学制定教育政策,全面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城乡儿童一道,共同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
2、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的劳务技能,实现农民工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劳动力输出地和用工单位要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劳务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发挥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我国已经制定的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展示自身价值,融入城市群体。
(五)加大农民工廉租房工程建设力度
目前,渝北区的相当部分农民工在农家乐打工和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渝北区有近50%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居住在出租屋或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城区的拓展,繁华路段的一般房屋租金在一路攀升,再加上水、电、气费等负担,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现在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几个人或几家人合伙居住在一起,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顺应农民工的强烈愿望,建议政府加大廉租房工程实施力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居无定所的困难。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第五篇:农村村情调查报告
***村村情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东南,属于平原村,南临沙河,属于井灌溉区,全村共有居民户,口人,辖三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现有可耕地亩,人均年收入
元。
***村人民群众以农业种植为主,个别群众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是群众的主要从事行业。畜牧业以养猪、牛、羊等几个传统的养殖种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缺少养殖技术、缺少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不能很好地为人民群众增收所利用。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离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发展优势
该村区位优势显著,大道从境内穿过,正在修建的 路也从村内穿过,交通便利,该村是城镇一体化规划村之一。历史上是乡蔬菜主要供应村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的种植结构不合理、种植技术落后,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经济效益不佳,近年来群众种菜积极性锐减,严重的制约了本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种植、养殖优抚力度,能够有效的促进本村蔬菜种植,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由于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该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因此,大力提高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能够更好的改善该村面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技术、缺资金。长期以来,由于群众缺乏文化知识、思想落伍、观念守旧,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依靠农业科技种植、养殖的认识不够,因此种植、养殖的品种较单一,经济效益不佳,严重的挫败了群众的种植、养殖积极性,因此缺技术、缺资金是困扰该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2、移民村供地。由于该村基层组织建设力量薄弱,支部不够团结,战斗力不强,加之家族势力鲜明,且派别对立严重,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导致了移民新村供地工作不能按时完成,严重的影响了全乡工作大局。
3、群众上访严重。一年来,因为移民村征地问题、西气东输管道占地问题、班子问题以及个人纠纷等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在全乡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全村发展稳定大局。
4、班子建设。该村支部力量薄弱,缺乏战斗力,没有成立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失败),急需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增强支部战斗力,以便更好的推进全村工作的开展。
四、解决措施
1、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平台作用,组织好群众定期进行学习,并聘请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在农闲时对群众进行培训,同时收集农业种植、养殖有关信息制成海报宣传页,及时发到群众手里,增强群众发家致富本领。
2、引进资金,推进农业发展。
主动引进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该村区位优势,搞活、搞好农业种植、养殖门路。同时,进一步制定种植、养殖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走致富奔小康之路。
3、化整为零,逐步解决征地问题。
专门成立移民新村征地工作队,分工明确,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化解,各个攻破。
4、建立信访代理制度。
建立信访代理制度,依靠全乡开展的党员干部“联树保促”活动,对经常上访的对象进行责任分包,定期入户调查,做好各项安抚工作。
5、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
加强对现有班子的思想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强化责任目标,提高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同时,认真做好第七次换届选举准备工作,力争在第七次换届选举中选出新的村委班子,进一步巩固该村两委班子,促进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