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时间:2019-05-15 01:3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篇: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改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考

点:古代诗歌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 难

点:古代诗歌阅读

点:学生有可能遗忘某个知识内容和解题方法及步骤。应多提问复习,同做题相结合。

式: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课

时:一课时

教学模式及内容展开过程

生读读:

一、诗歌部分

阅读并试译《思远人》 思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生议议:

1、古代诗歌阅读题有哪些答题步骤?

2、古代诗歌鉴赏都指哪些内容?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4、“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6分)生讲评:

1、读原文→懂大意→看题干→ 找信息→ 写答案

2、鉴赏诗歌所指内容有:诗歌的形象(人、物、景)、语言、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概括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3、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思念之情。首句起兴,借景抒情。以红叶黄花染会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4、它们是承接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流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二、名言名句默写

生议议:名言名句默写应注意些什么?

生讲评:

1、记住生僻难写字

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区分同音异义字

如:心忧炭贱愿(怨)天寒

3、区分同义异形字

如:长(常)使英雄泪满襟

4、区分形近异义字

如:无边落木萧萧(箫)下

5、要留心语句顺序 如:春色满园(满园春色)关不住

6、要仍写通假字

如:君子生(性)非异也

7、要注意语句出处

如: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8、要符合情景要求 如:《诗经·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生练练:(1)苏轼《水调歌头》中“,”这两句诗,深深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借此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有自身的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怀的著名诗句是:“,”,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

,”。

三、语言文字运用

生议议:语言文字运用一般指哪些方面?

生讲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实词、虚词)、修改病句、扩展或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简析、图文转换、作文。

生练练: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U

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

。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处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C在热闹纷繁的氛围中,一个人应具备波澜不惊的定力,维持着精神一隅的宁静,等待着脱颖而出的机遇,把事情办好。

D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大江东去。红色体裁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因为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又能期许到美好的未来。

①能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

②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

③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之中

④通过一幅幅杰出的红色体裁作品

⑤而且是与过去历史神思遥接的时空媒介

⑥能看到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A、④②⑥①⑤③

B、⑤④②⑥①③ C、⑤②⑥①③④

D、④①②⑥③⑤

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字(5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

”。

5、讨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6分)

材料一

最近家里有小学生的北京家长一谈起奥数,几乎人人痛恨,其中的苦楚似乎难以用语言表达。可事实上,多数小学生都在上奥数,但很少有哪个孩子真正喜欢。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于是有人惊呼,奥数这海盗为何越剿越猖狂? 材料二

目前,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员、大连育明高中 奥赛金牌教练闫东说,如果取消了奥赛升学加分和保送资格,就等于把大家又送到了高考独木桥上,是一种倒退。(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讲评: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搭配不当)加主语,应是“这次让我扮演曹操”B(缺少介词)在“提高”后加(对)C(搭配不当)改“维持”为“保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

B⑤④②⑥①③

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字(5分)

师父回答:“ 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了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6分)

(1)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人们对中小学生学习奥数褒贬不一。

(2)甲同学,我对上述现象的看法是:反对中小学生学习奥数。理由

1、学奥数是违背循序渐进原则,拔苗助长,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2、片面强调奥数,使奥数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造成学校之间不正常竞争。

乙同学,我对上述现象的看法是:赞同中小学生学习奥数。理由

1、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脑子灵活。

2、扩大学生知识面,弥补课本不足。

3、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发展。师点评:该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不拘,言之成理即可。

反思:本课内容刚好一节课完成。选用的教学模式同学情内容正相吻合,应用得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今后要多加强

师生点评。

第二篇:高三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优质教案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鉴赏标准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

1、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2、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3、了解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中的“诗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诗歌当是语言的艺术。严羽说“诗有别材”。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

(二)知识新授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 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一“滴”,写出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 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暗”,写出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 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 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 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 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 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诗中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4、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定语的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5、语言特色

(一)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二)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如《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又如: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四)自然: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五)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江楼月

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六)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如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又如: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八)洗炼: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时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索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 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九)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十)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十一)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十二)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课堂演练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6、规律小结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1)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能力提升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答“为什么”,这就得找到答题的方向(角度)。提问变体就是:要答出它传神在哪里?怎样传神了。(题干中说它传神,问为什么?我们自然要回答)过渡: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意境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答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或(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其尽地表现了离别酸楚的心情。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锦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依据答题步骤,我们来判断评改以下答案(5分)

答案1: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3分)(为什么)答案2: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5分)(为什么)

诗眼型(一词领全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叙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寓意不难答(隐含的意义,映衬怎样的主题),关键是回答“为什么”是关键词?从哪个角度答。探究变体的提问:“折柳”一词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过度: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使诗的结构明朗,抓住这个词,就可以把握了整首诗,所以命题者往往出这类考题考我们。我们还是从研究答案找规律:

答: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二、三答的就是“为什么”是关键。

步骤二:同意,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是从线索还是情感还是结构上讲它的作用?)——结构上 步骤三: “折柳”二字真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答题步骤:

(1)该词的隐喻是什么?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词的寓意答题方式)(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或(线索、情感基调)上所起的作用考虑。(3)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睿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依据答题步骤来判断评改:4分(显示答题步骤2、3)

答案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分)——只答出结构作用

答案2:“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4分).(答全了结构作用、表达情感)

语言特色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哪几个角度来答?(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提供答题步骤,学生尝试答题: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参考答案,学生自行评改: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1分)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2分)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2分)

第三篇:高三语文 第一轮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纲要求】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炼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炼句就是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赏析语言风格就是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

高考鉴赏古诗语言的试题主要有分析炼字试题、分析炼句试题、分析语言风格试题三类。分析炼字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1)没有具体给出诗句中炼字,要求在准确判定出炼字的基础上作答,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2题②小题“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已具体指出炼字,要求简要分析炼字的作用,如2008年天津卷第16题①小题“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析两种版本诗句中“哪一个字更好”的开放性试题,如2004年湖北卷第16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这类试题只要考生围绕一个炼字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地分析即可得分。分析炼句试题一般既要分析句子的表层意又要分析其深层意。【高考金题】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炼字试题,要求赏析五言律诗颈联中两个炼字。《江间作四首(其三)》首联描写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山和英雄驰骋争霸的赤壁的雄奇地势。颔联作者遥想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盖世功业,如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去无回。颈联描写作者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赞叹宿鹭和飞鸿的闲适。尾联写最羡慕“渔竿客”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悠闲神态,用“退”字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徐徐飞行的闲适状态。构成了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暗含着作者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第二种模式:引领型 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三种模式:特色型

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用一二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

见《学海导航》103页。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四种模式:诗眼型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例: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参考答案:(1)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3)“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4)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小结

提问方式: 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题步骤:

1、点出诗眼,并释义。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规律总结】

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

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如王维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四、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孟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巩固练习:

[题组一 炼字型] 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题组二 诗眼型]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案:“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4.(2010·长春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题组三 语言特色型]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

6.(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第四篇: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学案十一

班级

姓名

组别

组长签字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导学案十一

复习目标:

1、能仔细地阅读诗歌,弄清楚诗歌的大意和其中意象的内涵,并能将之组成画面加以描述。

2、能大致分清楚诗歌语言的特色(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3、能结合诗歌内容准确地说出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4、在以上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能体察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并形成语言加以复述。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3页。

预习任务:

一、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3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二、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6“知识清单”中其他的内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加以积累。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3.(四川省南充市八校2010届高三8月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4.(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预习自测:2.(湖南省株洲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两

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1班级

姓名

组别

组长签字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2.(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夜独坐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1.(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

3.(陕西省渭南市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当堂检测:4.(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

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

第五篇: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学案五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导学案五

复习目标:

1、能仔细地阅读诗歌,弄清楚诗歌的大意和其中意象的内涵,并能将之组成画面加以描述。

2、能大致分清楚诗歌语言的特色(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3、能结合诗歌内容准确地说出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4、在以上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能体察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并形成语言加以复述。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3页。

◆预习案

预习任务:

一、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3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二、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6“知识清单”中“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预习自测:6.(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的内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加以积累。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3)题。4.(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闻邻船吹笛杨 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场所。【注】分:料,料想。

中 秋 月苏 轼(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境。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答: 之情。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5.(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答: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答:

10.(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题。

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听 筝柳中庸

何不同?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7.(北京市宣武区2008~2009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诗,完成后面问题。答:

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人名)。(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

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的品格。次句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赏析。

了的景象。答:

◆探究案

8.(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当堂检测:12.(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阅读题。

遇旧友吴伟业 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山居即事王 维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B.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答:

D.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

下载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徐州三中201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 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 2012-3-22 一、【扣击考点】 山东省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广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6

    古代诗歌鉴赏06 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古代诗歌复习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KGHYB-097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5篇]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2009年12月25日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电教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复习内容: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复习过程: 一、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宋]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