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1: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第一篇: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一、关注课程改革

古语说的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的战,唯有正视之,才能攻克之。新课程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不及早关注、了解,面对新课程,是很难适应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思路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具体表现为: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包括:

(1)必修模块

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必修模块分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包括 24个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反映历史进程和历史概貌。其中,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9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航路的发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选修模块

供高中学生根据兴趣和将来的发展方向,灵活选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应对未来能力以及促进人格的全面完善。选修课共6个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是:较好地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较全面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革新了课程结构,构建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革新了课程内容,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倡导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倡导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

尽管现在一再强调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而且研究性学习已列入高中新课程计划,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要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显然有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历史本已岌岌可危的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削弱。

为此,我们历史教师要及时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教”为“导”,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如近段时间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这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不断充实自己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必修模块”抑或“选修模块”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到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因此,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已、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迎接挑战。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第一:拥有广博的知识。毋庸至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以及要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语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正是此意。所以,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教学除了史学之外,还应了解其它诸多相关学科,尤其是地理和文学。有人说,地理学和文学是历史学的两史眼睛。以历史与文学为例,新课程明显突出了科技文化这一块的内容。要上好这一必修模块的内容,良好的文学功底必不可少,古人曾云:“文史相通”。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了了解唐代开元、开宝之际的历史面貌,杜诗就不可不读。至于世界史,以法国为例,则有巴尔扎克的、大仲马、雨果、莫泊桑等的大量作品。它们反映了法王路易

十三、路易十四和英王查理一世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七月王朝、1848年欧洲革命直到普法战争等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巴尔扎克;列宁曾赞扬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红楼梦》的社会意义。可见,文史是相通。历史教师要做到博而专。

第二: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交互性、实用性强课件,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它具有: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能力;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因此,历史教师学习和掌握一般的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寻信息的技巧、制作课件本领无疑是十分迫切的。

简单而言,在新课程下,终身学习不再是一个口号,历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实际上,很多历史教师一直都在不断学习。学习的途径有多条。可以参加进修班学习,可以参加培训会,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进行自学,还可以到其它学校听其他教师上课观摩学习等等。但是,最有效的学习,或说是高层次的学习,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进行的学习。因为在进行历史教育过程中,需要理论支撑,就要学习;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就要学习;碰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要学习,等等。可以说,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伴,在取得研究成功的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发挥集体智慧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可谓“面目全非”。任何个人的力量都很难完全正确把握新课程课堂教学。因此,进行合作,发挥历史组的团体力量就显得十分必要的。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历史组的组员之间要分工明确,每个组员负责攻克一个模块,或一个专题,甚至多个组员负责一个专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及早准备。唯有如此,才能把新课程教好,很难想像一个人既要准备政治史,又要准备文化史,还要准备战争史,这样做,只会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如: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中的中外历史人物的述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三块,在旧的教材上几乎一片空白,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因此共同积累、集体备课、细心留意、有意识的收集都是很有必要的。否则的话,深为历史教师的我们,也是要被历史所遗弃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必将给中学教学带来极大的震憾,必将引起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适应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早日准备。相信是完全可以胜任新课程的。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摘 要: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情境教学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手段。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多样化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加强专业发展,努力适应教材的新内涵

1.知识更新加快

新教材体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果一个教师还用陈旧知识教学就会陷入知识陈旧的泥潭,这迫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综合意识和人文性内容加强

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专题性设计体现了综合的意识,而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就是不求知识的深度,但求知识的广度与活度,这种强调“面、体”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另外当今人文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如必修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介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打破了以前教材只强调知识结构、重思想灌输等做法,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与思路。类似这样内容的增加也需要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传统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师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积极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果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得出感悟的,这就需要通过合作与探究,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这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知识的积淀,而教研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是积淀知识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识,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答案就是传人文之道,丰富人文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养成对历史深刻思考的习惯,这对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该确立“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新理念,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涵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

把历史教学与人文熏陶紧密结合,对拓展教师视野,形成教研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3.教师只有把科学教育的过程由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识,获得人生的价值。

五、教师应培养学生用提问的方法学习

在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有学生提出,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首先,鼓励学生联想生疑,从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其次,利用讨论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在历史的每一节课中都要有活动展开讨论,如孔子教学为什么要弟子到列国实践,他与我们现在的实践有什么不同。利用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历史教师不仅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渔场”,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愿意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充当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历史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标的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已有七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也有了点滴心得,虽然这些还很稚嫩,但如给他人有所启示,也将会备感欣慰。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一开始学生们还有一些胆怯、害羞心理,站在台上不自在、别别扭扭的。那么,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第一,注重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情绪状态尤为重要,稍有懈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气氛低沉状态,因此,在实际中我非常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外,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巴班斯基也说:“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这些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机械呆板、单调发味,使人一听即腻,睡意顿生,则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味同嚼絮。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第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胡锦涛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录象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我们学校的许多同仁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榜样。

第四,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

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我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既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到高一第二学期,每个班都有十几个同学讲过课,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平等参与的原则。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正走向终身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实践。

教海无涯,在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四篇:加拿大高中历史教学

整体设计及时评价多方参与

[ 摘要] 介绍加拿大圣十字高中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两个评价案例,描述历史教师对学生在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和成就进行评价的有关策略和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主题活动教学中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关键词] 历史主题活动教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案例

随着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进展,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主题活动教学”的尝试。所谓“主题活动教学”,简单说,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来设计和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来讲,如何对学生在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和成绩做出评价,与“主题活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本身相比,似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加拿大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或可为遇到这个问题的教师提供一定借鉴。

观摩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地区圣凯瑟林斯市圣十字高中(Holy Cross Secondary School)的两位历史教师迈克尔·汤普森先生和罗伯特· 加不里埃尔先生的课堂教学。在近三个月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两位历史教师在主题活动教学中采用的评价策略和方法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1)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与成果的评价。这里“整体设计”是指,在整个主题活动教学开始之前就把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成果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设计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2)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成果,并有多方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他们或作为评价主体或以其他方式参与评价过程,并在评价过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下面仅就两个案例对此进行说明和评析。

案例一:

在“世界文明史”这门课的教学中,罗伯特·加不里埃尔先生围绕“古希腊历史”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分组制作关于古希腊历史的报纸”主题活动。当该活动进行到第4个课时(每个课时75分钟)时,每个小组都基本完成了报纸的最后制作。这时,加不里埃尔先生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请6 个小组轮流欣赏其他小组制作的报纸,并对每份报纸做出评价。在每个小组开始欣赏其他小组同学制作的报纸的同时,加不里埃尔先生请每组同学拿出5份评价单(该评价单是该主题活动开始时就由教师设计、打印、复印好后发给学生的),以便每欣赏完一份报纸后在评价单上给出该小组对这份报纸的评价。加布里埃尔先生的这份评价单上的主要内容如表1。

评价单的用法:横线上的空白由评价者根据每小组的具体情况填写,数字前的空白处用来填写分数。例如,一小组制作的名为“希腊之光”的报纸从另一小组得到的评价是:“醒目有力的战时标题新闻”一项满分10 分,该报得了8 分,因此该报该项得分为8/ 10 ;以此类推,按表1 中的顺序,该报其他各项的得分分别为20/15,10/10,8.5/10,8/10,9.5/10,18/20,7.5/10。以上各项得分相加即得出这份报纸的一个总评分85.5/100,这就是说按照百分制计算,该报从另一小组那里得到的评分是85.5。但这并不是这份报纸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将是其他各小组同学的评分和教师的评分之和的平均数。此外,进行评价的这组同学对“希腊之光”这份报纸不仅给出了分数的评价还给出了一些评语,比如,对于这份报纸外观的专业程度,这组同学的评价是“看起来真的很不错”。

在这一案例中,加不里埃尔先生在“古希腊报纸制作活动”这一主题教学活动即将接近尾声、学生开始欣赏他人作品、大多都想发表一点评论和看法的时候,适时安排了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角色。他们不仅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小组讨论和决策,而且还被允与被评者就报纸的制作、内容等进行提问、交流和讨论。与此同时加不里埃尔先生本人也穿梭于各组之间对各份报纸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每组同学在下课时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对他们作品的评价结果了。由此可以看出,加不里埃尔先生所安排的评价活动是非常及时的,这不仅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凑,而且使学生及时得到了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每个学生及时总结和反省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自我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案例二:

在“加拿大历史”这门课的教学中,迈克尔·汤普森先生安排了“重要人物辩论赛”的主题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听众所选择的人物比辩论对手所选择的人物对加拿大的历史有着更大的影响。例如,两个学生之间的论题可能是“诺尔曼·白求恩和詹姆斯·内斯密斯相比,谁对加拿大历史的影响更大”。完成这项任务,学生有4周的准备时间。准备工作

主要由学生在课后按老师的事先要求在校外独立完成(需要时可找老师和家长帮助)。汤普森先生把学生的准备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请家长也参与评价。具体的评价过程和方法按照汤普森先生事先设计并分发给每个学生的评价单进行。这张评价单的内容如表2

注:“故事板”原是一块大约1.5平方米的长方形空白硬纸板,两侧可折回,学生用与选择的人物有关的文字和图画、图片来填满它,使它成为一块介绍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对该人物的主要评价和看法的“故事板”。教师对这块“故事板”在格式和内容上的大致要求是:左侧部分为观点阐述和人物生平事迹介绍区,中间部分为标题和图片、图画展示区,右侧部分为结论和参考文献区。从表2 可以看出,学生的准备活动每完成一部分(一阶段),都会得到相应的及时评价,这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在该主题学习活动中的进展情况,以便于教师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每个阶段的及时评价(打出分数),也有助于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个阶段的活动,使活动的质量和最终的顺利完成获得了保障。在这张评价单上,虽然每个阶段每项活动的分数主要是老师给出的,但有些空白处则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合作填写。比如,学生的姓名、某项活动的完成日期、选定要辩论的历史人物姓名、辩论对手的姓名及其选定的历史人物姓名以及家长签名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张评价单上的家长签名档。由于学生在准备阶段的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以外进行的,家和图书馆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故事板”的获得、完成,有关的研究、写作、绘画、剪贴、制作,大多要在家里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可以说家长是学生这一阶段活动的见证人,因此,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可以保证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经过4 个星期的准备,学生开始进行课堂辩论。具体安排是:4 对“辩手”以教室的四面墙为依托划分出四个辩论区同时进行辩论,其他同学分4 组作为听众,并对辩手的表现做出评判。根据教师的事先要求,两个辩论对手的辩论时间和程序如下:分别介绍所选的重要人物(每人2分钟)、双方辩论(1 分钟)、辩手相互提问和听众向辩手提问2分钟、分别陈述自己的 3 结论(每个半分钟)。第一轮辩论结束。第二轮辩论开始时,辩手们重复各自的论题,但听众和评判者已换为另一组同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所有的同学都进行了辩论,并都听到了其他同学的辩论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汤普森先生实行着他事先设计好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

教师对辩手的评价:

每轮辩论开始前的准备如何)/4 辩论中相关资料的呈现和口头表达如何)/4 选出辩论中的胜者(胜者将多得10 分)学生听众对学生辩手的评价,按表3 进行:

被邀请来听学生辩论的客人将对学生制作的“故事板”做出评价,按表4 进行: 4

在以上方案中,汤普森先生已事先把表3和表4复制多份并做成了多张小纸条,每张纸条上只有一个评价表,这样,听辩论的本班学生以及被邀请来的教师、家长等其他特邀听众,就可以各拿一张小纸条(本班学生拿表3,其他听众拿表4),一边听辩论,一边在评价表上给辩手评分。当然,汤普森先生本人在听学生辩论时也要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下课后,汤普森先生只需把这些不同主体的评分综合起来,就可得出每个辩手的最后成绩。

从以上这个评价方案的实施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的及时性表现在对学生辩手的评价几乎是与学生的课堂辩论活动同时进行的。这对于在一堂课中要担任辩手与辩手的评判者两种角色的每个学生个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因此聆听、提问和评判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更易发现他人优缺点并反思自己的表现的过程。多方人员参与评价在这一案例中也表现得更为突出,除了本班教师学生参与评价,还有其他教师及家长的参与。家长的介入则使主题活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和成就的评价扩展到了学校以外。

启示与讨论

在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主题活动教学中,应把对学生的表现和成就进行评价的问题整体地考虑并设计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事先考虑好评价策略与具体方法,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这一点在案例1 和案例2 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为体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及时性及其作用,评价还应贯穿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是由主题活动教学的主要特点决定的。主题活动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的成果,不是针对特定知识的掌握。那种不把对学生的评价融入教学活动过程,待事后出一张测验或考试卷进行评价的方法,不适于也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成果。此外,因主题活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当学生活动超出学校之外时,教师容易失去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而把对学生的评价融入教学和学生活动的过程之中,则为教师提供了一 5 个进行教学管理和监测并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学习活动的低质量或无法完成。这一点在案例2 中,对学生准备过程的三个阶段的评价表现较为突出。在主题活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疑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但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学生的成绩往往还是任课教师一人说了算。但在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任课教师一人。任课教师的评分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分数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评分一样,也不过就在学生的最终得分中占一份而已。学生之间的互评分数在学生的最终得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我们看到了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这一环节上,一定年龄的学生应该与教师一样,有着自己的发言权,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应该体现在他们能够在学业成就评价中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上。此外,更多的主体(包括学生本身)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参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不仅可以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任课教师的垄断和权威,增强教学的民主氛围,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在人前进行活动、展现自己成果并接受不同的人的评判的机会,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且也体现了主题活动教学中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上。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梁军峰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

(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

(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

(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

(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 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展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课,开展辩论赛。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下载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5个月的时间已经悄悄溜走,浓重的期末备考气氛也时时提醒我,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段......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中学任教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转、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不断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方一中 蒋松桃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回顾一年来我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充实。虽然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经过一年的摸索,我也开始掌握一些教学方法,比较实......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贺丽媛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何庆云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教材分析】 1、 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 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