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桥之美
第7课《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的:
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②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③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2、揭示目标:
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②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③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和谐(xié)点缀(zhuì)纤(xiān)细 煞(shà)风景 孕(yùn)育
2、积累下列词语: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吴冠中教授,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1946年,他考取公费留法,毕业后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术院任教授。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背景资料:
4、感知内容:
①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②桥之美体现在何处?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③作者举了那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的?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另外还有《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思考并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①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②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芦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柳拂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长桥卧龙: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风雨廊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③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④(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⑤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4、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5、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教后记: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2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 《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 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 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 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 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 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 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 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 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
——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
——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
——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字词注音、释义
口吻:(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这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第四篇: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
当阳市烟集中小学
•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教材分析:
《桥之美》这篇文章是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它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审视桥的美。文中设计到有关绘画的一些知识。对农村中学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设计这篇教案时尽量淡化这些专业知识,从学生容易•
••••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桥之美 美在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画中桥 街头市集
铁索桥 激流险峻
4、除了上面的例子外,文中还举了那些例子?这些桥在作者的眼中美吗? 接受的角度入手,化简为易。简明扼要的抓住文章的重点,梳清文章的条理。让学生轻松的理解课文。另外例用多媒展示形式多样的桥画面,让学生学起来更为直观,同时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趣味。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含有桥的优美的故事导入)
二、朗读欣赏。
要求:学生不看书,用耳朵倾听,用眼睛观看大屏幕上的有关桥的图片,用心去感受桥的美。(多媒体展示桥的图片)
三、读一读,记一记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勾出相关语句。再小组讨论派出代表全班交流)
: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将画家独到的审美观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畅所欲言。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那些例子?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 :南京长江大桥(不能笼统的答复)•
钱塘江大桥(处理不好,构不成画面)
成昆铁路上的桥(有时险而美,有时险而不美)•(不美。反面举例)
五、研读与欣赏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联系七年级所学课文《绿色蝈蝈》
及前面的《中国石拱桥》告诉学生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区别)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六.美文美读。(多媒体展示几组相关图片,并配上优美的轻音乐)七. 课外延伸。
在画家的眼中桥的美美在形式,美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桥 的美也不仅仅美在形式,它还和其他的因素有关,例如优美的故事,生动的传说。事实上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备受世人的注目。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做相关的收集。
第五篇:《桥之美》教案
12、《桥之美》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3、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诗境美,图画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桥的美学价值,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难点: 品味本文作者描写桥的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曲《北京的桥》。这首歌好不好听?视频中那些桥的画面美不美?确实生活中,桥以其实用与美感的完美结合,成为很多人的挚爱。那么,在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又美在哪里呢?下面请跟随老师踏上我们今天的赏美之旅,用心去体会吧。板书课题《桥之美》
(二)预习检测(读其文,首先要识其人,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吴冠中先生)
1、你所了解的吴冠中
2、(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现在考考大家)字词你掌握了吗? 1.和谐()点缀()煞()风景 孕()育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小结:看来这些同学对词语的预习非常棒!来掌声鼓励!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哪些桥?(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并给段落标序号。)
乌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道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小结:文中写了那么多的桥,可见吴冠中对桥非常喜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那么他为什么觉得它美?把原因找出来。
2、画家吴冠中为什么爱桥?文中哪一句话代表他的观点?
明确: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总结:的确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PPt显示)(学生齐读这句)
师:你能够理解这句话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不同环境,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或再以学生或老师穿的衣服为例,从色彩,搭配,点、线、面的对比等方面加以说明。
(四)、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既然如此爱桥,他又是怎样描写桥的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小组合作竞赛,我们要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合作学习最好,请前后相邻的同学为一组,时间3分钟。(出示屏幕8)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选出本组成员都喜欢的一两座桥,结合课文说一说桥之美具体表现在哪?
请以句式“_____桥很美,美在________,让人感到________。”说话 你们小组讨论了哪些桥呢(回答2至3种)出示屏幕9
以上这些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统一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可见去欣赏一座桥,不是孤立的去欣赏而要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欣赏。
4、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在这里老师挑了其中两句,下面我们再次美美地齐读一下这些优美语句。(屏幕10)
(五)1、学习本文,还有什么疑惑吗?
补充:第六段,课文后面还写了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有何用意?(反面例子,不是桥本身不美,而是与周围的环境不够协调,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或体会)
2、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沟通是桥,理解也是桥;宽容是桥,度量也是桥;淳朴是桥,真心更是桥。)
作者结尾提到: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桥的美还美在它的意境(如文中的鹊桥就是一座代表爱的桥梁)起着沟通心灵的作 用。
(六)拓展运用:请用优美的语言,运用今天所学,描绘你最喜欢的一座桥,揭示美之所在。老师这样四幅有关桥的图片,请看:第一幅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第二幅高山峡谷间的索桥,第三幅湛江寸金公园的九孔桥,还有夜晚灯光照耀下的湛江海湾大桥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你的本子和笔来写,那么作文如作画,就要学到今天的审美方法,希望同学们写出的文章和画一样美。下面哪位同学可以来说说,你所描绘的桥
刚才同学们品了那么多的桥,让老师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中有很多美不胜收的景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运用所学的审美知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1)芦苇石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之后,感觉怎样?(轻松)对于这句话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前面发闷的感觉应该读的低沉、缓慢,而后面应该读的轻快。)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把苇丛人格化,使它更有生机、活力,突出其桥给人的美好感受。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细柳拂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是阳刚与阴柔。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若有“晓风残月”那就更令人心醉了,对吧(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的《雨霖铃》是很凄清的景象,烘托别后悲伤的)
(3)长桥卧龙: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桥与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在颜色上相互映衬。桥如卧龙与流水就是一个整体。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4)风雨廊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形式独特。(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飞流瀑布,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是因为你和桥已构成了一幅画。桥上、桥外各是一道风景,别有情趣)[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展示交流成果时,师作适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