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5 01: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

第一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板书课题:

师: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过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已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朝时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二、出示目标:

1、识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史实。

2、识记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识记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理解军机处设立的意义及文字狱产生的危害。

三、自学指导: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0——91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

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人物? ②、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

③、清朝的建立时间?何时清军入关?迁都何处?目的是什么?

【君主集权的强化】: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1——92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影响??

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目的、影响?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

拨:

点拨: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1616年;人物:努尔哈赤。

②、皇太极的统治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满洲族。③、清朝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清太宗);清军入关时间:1644年;迁都:北京;目的: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过渡语:清朝入关后,统治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君主集权的强化】: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设立军机处;B、大兴文字狱。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内阁和六部,但军国大事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讨论;B、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C、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来加强君主专制;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课堂小结:

一、满洲的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二、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三、君主集权的强化————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后金建立的时间:()年;人物:()。

3、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族。

4、清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清军入关时间:()年;迁都();目的:以建立起对()的统治。

5、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B、()。

6、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和(),但军国大事要经过()讨论,连皇帝无权改变;B、()时期,设立()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C、()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7、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三朝;目的:从()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集权;影响:造成了(),(),禁锢了(),严重阻碍了()和()。

二、选择题:

1、推翻明朝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

A、1616年,努尔哈赤 B、1644年,李自成 C、1636年,皇太极 D、1644年,努尔哈赤

2、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政权的是()

A、完颜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忽必烈

3、下列政权把都城建立在今辽宁省境内的是()

A、辽 B、后金 C、金 D、西夏

4、清朝第一个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顺治

5、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是在()

A、1633年 B、1634年 C、1635年 D、1636年

6、军机处设立于()

A、康熙帝时期 B、雍正帝时期 C、乾隆帝时期 D、顺治帝时期

7、清朝前期,掌握实权的是()

A、宰相 B、宦官 C、外戚 D、满洲贵族

8、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A、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展 B、皇权得到限制 C、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封建制度的没落

10、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是()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1、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处了一道“维民所止”而被免去官职。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2、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A、顺治、康熙、雍正时期;B、康熙、雍正、乾隆时期;C、乾隆、嘉庆时期;D、雍正、嘉庆时期

三、简答题:(1)、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在军机处设立之前,清朝的军国大

事主要由哪个机构来决定?

(3)、说说军机大臣的组成及职责?(4)、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布置作业:练习册第17课作业 教学反馈: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板书课题:

师: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抗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指挥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胜利的故事。

二、出示目标:

1、识记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2、识记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3、理解清初取得反抗外来侵略胜利的原因和《尼布楚条约》的性质。

三、自学指导:

【“开辟荆榛逐荷夷”】: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4——95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过程、结果?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意义?

【雅克萨之战】: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6——97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目的?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结果?意义?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开辟荆榛逐荷夷”】: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B、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抵达台湾西海岸,攻破了荷军占领的赤嵌楼;B、拒绝荷军头目揆一的无理要求;C、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结果: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B、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过渡语:就在中国人民为巩固东南海防而斗争的同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遭到了来自于欧洲的沙俄的侵略。为了反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的主权,康熙皇帝组织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之战】: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碉堡,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目的:保卫祖国疆土。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A、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溃雅克萨的侵略军;B、清军撤走后,沙俄再度侵入,康熙帝再次派兵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六:课堂小结: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2、雅克萨之战 3、1689年《尼布楚条约》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A、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B、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年,()率领将士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先击败盘踞在()的荷军;B、拒绝荷军头目()的无理要求;C、()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

2、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3、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年,清军进入台湾;B、()年,清朝设置(),隶属()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4、雅克萨之战的背景:()世纪中期,()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以()和()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5、雅克萨之战的过程:()皇帝命令清军抗击围攻俄军,并击毙侵略军头目()。

5、雅克萨之战的结果:()年,中国和()在()签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它是一个()条约,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和()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选择题: 1、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的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日本 D、荷兰

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A、1652年 B、1661年 C、1662年 D、1672年

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684年清政府就设置了台湾府,当时台湾府隶属于()A、福建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势力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专制统治 D、巩固清朝海防

5、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6、历史上中俄双方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北京条约》

7、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下列哪一地区不属于中国领土()A、黑龙江流域 B、乌苏里江流域 C、外兴安岭以北 D、库页岛

8、清朝设置台湾府深得人心,其根本原因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 D、开发了边疆 9、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岳飞 D、文天祥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历史

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盛 与 开放 的 隋唐

1、杨坚建立朝,定都,再次统一南北,结束分裂,杨坚就是。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开凿了全程2000多千米,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以北至,欧洲早年,被誉为“”。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 隋朝。唐朝以高度的文明影响着周围各国。

18、隋唐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他被后世尊称为“。

19唐朝三大诗人:生活在唐朝全盛时期的诗人是,是”;身经“安史南抵今()。沟 通 了 五 大 水 系。分 为 四 段:、、、。目的:了南北的;了全国的;意义作用:了南北的交流。

3、唐太宗任用贤才被称为

4、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曾说“水能载舟,即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原因)① ②;③;④;⑤。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

5、唐太宗把,密切了汉藏关系。之后唐蕃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为。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6、得到发展。

7、唐玄宗任用、为相治理国家。

8、唐玄宗统治前期,被称为“”。

9、唐朝的都城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分为市 区;坊 区。

10、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始创于朝,完善于朝,武则天设立,创立,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天下英雄,尽入吾嗀中矣);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科举制强调以作为选官的标准。

11、唐朝科举考试主要科目:考察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试文史方面的知识的是科;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是科。科举制的作用:了;了;了。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 多年。清代1905年才被废除。

12、少数民族的祖先: 即维吾;就是彝族和白族。

13、唐太宗时期》。唐玄宗时期6次东渡日本;他设计的唐招提寺是日本建筑的的明珠。这些都促进了中外的、、交流。唐朝留学生以为最多,其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外来文化。

14、唐朝实行 的民族政策和对外的国际关系,对外交流空前频繁。

15人为。

16、隋朝时设计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至今已有年历史,比

之乱”,的诗人是,是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其诗被称为。生活在晚唐时期,通俗易懂的诗人是,代表作有、。

20、唐代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有“

21、吴道子被称为“”其作品有;善于画人物的是其作品有、。隋朝的,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

22、隋唐时期最大的艺术宝库是甘肃西部的。

23、唐朝时期发明了筒车(水

车)和曲辕犁。瓷器以青瓷、白瓷、最为有名。

24、《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法律。

25、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26、唐代饮茶之风实盛行,写了《》,被奉为。第二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辽、宋、夏、金、元与民族融合的高峰——元朝。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建立。

2、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把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掌管财政;②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后实行与分离的政策。

3、916年,首领,定都上京,他就是

4、辽太宗统治时期,石敬瑭将建立西夏。

5、辽宋议和:宋每年给辽。

6、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以会宁府为都城,阿骨打就是

7、开英勇的东京保卫战,打退了金军。

8、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建立,定都。

9、南宋英勇抗金、精忠报国的名将是,在郾城大败金军。岳飞抗金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义战争。

10、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以“”罪名杀害了岳飞,与金议和,给岁币,双方以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1、“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经济重心已从。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宋朝时,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12、在宋代,棉花的种植范围从两广、福建扩展至长江流域。

13、南宋时,、是主要的稻米产区,水稻产量占全国首位;唐朝时从越南引进了。

14、宋代的丝织业中是、。号为 品冠天下。

15、瓷都是最大的制瓷中心。哥窑出产有。大的港口造船业发达的有和。

16、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7、描绘北宋都城开封商业繁荣的是的《》。元朝书法家的“赵体”被称为,其绘画作品有。

18、宋代由于”既是演出中心,又是商

业中心,瓦子里的是中心。这些是为了适应 中下阶层市民 需要而产生的。城里居住的旅店叫。富人乘轿。妇女开始缠足的陋习。宋代称春节为,最为重视。

19、1206年,推举。他就是。

20、忽必烈建立青”的悲壮诗篇。

21、忽必烈强化中央集权制度:①在中央设置地方上设立十个简称;③另外,设置管辖吐蕃地区;西藏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④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⑤在西南和西部的民族聚居区实行制度。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

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世纪。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中外友好和交流;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 商品经济 空前发展,在苏州、松江等地的 纺织业 中,出现了许多以 生产商品为目的 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表现形式为“机工出资,机工出力”。机工是早期的 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是 雇用与被雇用 的关系,是一种新的 资本主义性质的 生产关系,即出现了萌芽但由于 封建所有制经济 的束缚被扼杀。

7统一女真,建立后在沈阳称帝,改,改国号为。

8、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号称“”。

9、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清初设内阁和六部,雍正时设立顶峰。康雍乾三朝大兴狱。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危害:了;了;了。

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元世祖为方

10、清清朝实行政策的原因: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和统治者的自满自足;表现:清初实行指定一便,开辟了海运(从刘家港——直沽<今天津>)和河运,修建了元朝大运河,从杭州——大都(今北京)。

2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朝。

23、在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24、北宋年。

25、世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时,阿

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入欧洲。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并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大百科全书。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

13、康熙帝为了保卫领土完整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是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

26、时,火药被炼丹家发明并开始用于军事,时,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

27、司马光,记载了从的历史。用于给统治者提供借鉴。

28、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

29、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前期清新自然,后期深沉哀转婉约,是婉约派的代表。

31、北宋四大家指、31、宋徽宗以“”书法自成一家,尤

其见长。

32、元曲四大家指、、、。最著名的是的。第三单元君主集权加强的时代——明清1、1368建立了明朝。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①在中央,废,废,设部;②在地方,废除,设立司,;③制定《》和《》,完善司法制度;④科举以取士。

5、设立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2、明成祖朱棣通过 皇权,并将都城从迁到,进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并设立。(明朝君主集权高度的强化的表现)

3、明成祖正式设立协助办理政事。4、5、6、我国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 曾次下西洋,从出发,最远到达 红海和规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是我国的领土。

14、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清廷设置。加强了同祖国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乾隆时期率蒙古族东归祖国。

15、明长城巩固了边疆,西起,全长多6300千米,被世人称为“。

16、大最完整的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17、明朝 《;

18、《著,《》,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地理学专著《》。

19、四大名著:明代》是第一部历史剧。明代》;是最充满精

神的神话小说;③描述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是明朝写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④清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20、明代制瓷中心景德镇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成徽商晋商;明朝戏剧家作;明朝绘画善于泼墨的是,有颜骨赵姿之美的是。清中期绘画以郑燮为代表,进一步发展徐渭的纵横笔法,号称“”。代表作有等。国粹在清朝时期形成。

个对外通商口岸;设立管理对外贸易;历史影响:限制了;阻碍了;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在世界上了。11、12、顺治册封置和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新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阅读下面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朕”是谁?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举一例说明“朕”对“夷狄”是怎样“爱之如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汉族和少数民族。

(2)唐太宗。天可汗。

(3)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4)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霞我国都。

材料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1)材料一中“文皇”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夷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 中“贵主和亲”指什么事件?“一半胡风似汉家” 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个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皇“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夷狄”指北方少数民族,“夷狄千群趋”说明了少数民族首领都来朝拜他,称其为“天可汗”。

(2)贵主指的是松赞干布,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结婚。“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西藏风俗习惯已趋于跟大唐相同了。

(3)充分证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的效果,唐藏不再交战,和睦繁荣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说课材料。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新学期伊始,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在一年级下半段开始他们的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完全适应了初中的知识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学期的历史学习很重要,只要你努力学习,你就能学好它,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1.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

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

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学方面(诗歌)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下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共五则)

    七年级下册历史(作用、影响) 1. 隋朝大运河作用: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 科举制影响:Ⅰ.便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Ⅱ.增强了国际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Ⅲ......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贞观之治(共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

    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2018年春季学业发展水平阶段性评价监测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卷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赵合风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繁荣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含试题,重点归纳) 一.复习提纲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1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一、学生情况从上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1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