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1:2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

第一篇:“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

《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

刘佳

国庆小长假后的第二个周四,正值九九重阳刚过,我在六(4)班开展了公开课“谁先看到日出”的教学活动,作为六上的科学内容,它是在我们学习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和明确地球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的!

简单的一句“地球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背诵和记忆都不难,难的是怎样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将生活经验和地球的运动方式结合起来,用合理的实验方法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既是探究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前有3班比较成功的尝试,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活动—— 1.观察地图,明确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地,观察、明确两地的相对方位!

2.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北半球,转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迎来日出的景象,观察在“自西向东”、“自东向西”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日出?

3.将课本资料中出现的城市一一在地球仪上表示出来,并根据迎来日出的先后顺序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

4.在地球仪上标识出“北京”、“雅典”、“纽约”、“夏威夷”的所在地,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跨越多个时区,所在地的经线将地球平均分成四半,再来观察“北京”处在一天中不同的时刻时,其它三地分别是什么时间?

上课前我将活动2和3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环节,一开始不明确揭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出景象——“从东方升起”、“慢慢升出地平线”、“一天之中东升西落”,导入课题的同时建构对日出的方位印象,在黑板上板书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位,粗绘太阳一天中的运行轨迹,接着以“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谁先迎来日出揭示探究课题——地球自转方式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地图观察到北京地处乌鲁木齐的东方,乌鲁木齐地处北京的西方,究竟谁先迎来日出呢?我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实验部分,了解实验的步骤和用意,并邀请学生上台完成演练活动1,共同观察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下不同的城市先迎来黎明,这说明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地球的自转方式,那么哪一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呢?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却拿不出证据和生活经验,接着我们便开展活动二,邀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标识出教材中出现的四个城市——“杭州”、“武汉”、“成都”、“拉萨”,它们自东向西依次分布,趋于同一纬线的地理排列非常适合观察,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手电筒的光芒依次照在“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而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时,则变成了“拉萨”、“成都”、“武汉”、“杭州”,那么究竟哪一种符合实际情况呢?这时,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根据教材中的日出时刻表,迎来日出的城市分别是“杭州”、“武汉”、“成都”、“拉萨”,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他的回答让全班报以掌声,我们推导出自转方向的同时也突破了重点和第一个难点!

那么,会不会只是巧合呢?我又将另外四个城市标识出来,一共八个城市南北交错、由东向西分布着,当地球仪自西向东自转时,我指出一个个被照亮的城市并分别念出它们的名字,而同学们比照教材中的日出时刻表,发现它们迎来日出的前后正好与我念的顺序完全吻合,这再次印证地球得我自转方式是——自西向东!

我要求全班同学举起胳膊画圆、绕圈来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假设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北极上空观察,会发现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的!在观察、演练的同时理解、记忆“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不同的地区迎来日出的顺序不同,才有了全球24个时区的划分,每两个时区相隔一个小时,东边的地区时刻在前、西边的地区时刻在后,在计算上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在一天中所处的时候不同,所处的时刻也不相同,以北京、雅典、纽约、夏威夷为例,它们组成的经线圈差不多将地球四等分,地理分布的典型性很适合探讨此类问题,然而直观呈现方便学生观察、理解是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本课最后一个探究展示活动——

首先让学生观察地区处在什么相对位置是“清晨”、“正午”、“傍晚”、“子夜”四个时间点,当讲台前一同学手拿手电筒从东面照射地球仪时,正对太阳的地区是正午、面向同学的地区是清晨、背对同学的地区是清晨、背对太阳的地区是子夜,那么当北京处于正午时,其他三个地区的位置一目了然,同学们对号入座,很快就确定了它们所处的时间点,至此本课的第二个难点突破!

课后,普综组的同事肯定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直观性,认为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演练,同学们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时区教学不够详细,导入不够精炼,内容较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谈论的时间不够等,除此以外,我还认识到课堂活动开展的不够细致,课堂自始至终是由教师引导,这固然与六年级教学任务重、教学仪器有限有关,但探究环节我应该更加的放手,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展示部分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些都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先看到日出教案 鄂教版

7.谁先看到日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生活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而且世界各地有时间差。

2.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多媒体(世界时区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谈话:清晨,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让我们度过阳光明媚的一天。有谁知道,生活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来太阳的时间相同吗?他们谁最先看到日出?板书课题:谁先看到日出

二、活动探究

探究“我国不同的地方的人们谁最先看到日出”

1.活动一: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的位置,并用大头针扎上作好记号。

2.活动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

(1)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猜一猜生活在这几个城市的人们,谁会先看到日出?

(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

(3)讲述:到底是谁最先看到太阳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分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4)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教师观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上讲台演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第一小组:使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二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小组: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

爱心

用心

专心 1 经历昼夜的交替。

(教师在同学做的时候配以简单的说明。)

(6)提问:同学们,现在有了几种不同的做法,你们能就其他小组的做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价:你们提的很好,可能第一小组有些心急,忽略了这个小常识,其实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就有同学犯了这样的错误,现在由大家自己提出来,反映了同学们的观察真细心啊。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3.活动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文中提供的资料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1)讲述: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请大家阅读第25面的资料,你能结合刚才的研究,找到答案吗?

(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和文中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

(3)交流汇报: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三、迁移运用

运用地球自转知识,根据北京的时间,推断夏威夷、纽约、雅典等地各自相应的时间。1.讲述:老师很高兴大家自己找到了答案。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模拟试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所处的昼夜状态正好是相反的呢,比如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 2.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3.提问:那你们再看看,当北京是清晨的时候,美国的夏威夷、纽约和希腊的雅典分别是什么时候?当北京是正午、傍晚、子夜的时候,它们又是什么时候呢?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讲述:这样说来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间就有了差异了,它们的时间又能差多少呢?就先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吧。(教师在地球仪上中国北京这一点作个标记,让它正对着太阳。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交流。)

2.教师介绍:你们说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我们知道一昼夜是24小时,那么如果把地球平均分成24份的话,那么每一份之间就相差一小时,(教师出示多媒体:世界时区图)现在请看这张时区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相差12个时区,也就是12个小时了。

3.提问: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该怎么运用它们呢?

4.小结:对,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爱心

用心

专心

第三篇:谁先走教学反思

谁先走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本节课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活动中得到感性体验,然后由问题的激发,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体验,在对参与事实的反思体验中,享受情趣,体味成功,激发内动力。整个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2.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展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形象。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注重让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情绪高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整个过程以游戏为主线。让他们真实地玩游戏,感受游戏规则的必要性;发现游戏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主动寻找选择操作者的公平方法;确定比较公平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组织的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学生的体验。首先让学生按笑笑的规则先试一试,使他们初步感觉这个规则的不公平。通过讨论的逐步深入,有的学生列出各有几种可能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个规则的不公平,我又让学生做试验验证。为了保证游戏次数,我要求汇总全班数据。然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修改规则,使它对双方公平。这样安排的游戏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体验。

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公平性),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因此,为把游戏中的可能性这一数学问题突显出来,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在游戏中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解决游戏中的不公平问题,验证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利用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设计公平的游戏。

三、体现科学的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对掷骰子、摸乒乓球、抛硬币、转转盘等多种活动的规则是否公平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帮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或这或那的遗憾,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能让下次的课堂更加沉稳和精彩,才能有更多自己的反思和进步。

第四篇: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重点是体会作者在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的日出景色。文章语句优美,是学生朗读、体会、积累的好资料。学习课文时,先安排学生自学(体会、朗读语句),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品词品句的能力。语文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运用语言。学生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能体会出语言的妙处。这节课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本课在教学时,虽然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语言,但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语文课更有趣些。

精读的设计我重在抓住文章内容教学生去体会感悟。晴天日出部分学生自由读,默读,我又进行了范读,这样读过之后,我请孩子们自己谈谈日出的过程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孩子们抓住“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的可爱。”这两句话来理解。戴红翊说从“使劲儿向上升”体会到太阳在不断的努力。王冰玉说从“终于”看出太阳升起的艰难过程,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夏慧桐说:“太阳升起好像在催我们进步”。孩子们各抒己见,这时候我及时补充巴金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告诉孩子们,巴金老先生不仅仅在写太阳升起,一切景语皆情语,它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读过有云时日出的部分,你会有更多的感悟。于是孩子们立刻进入读书状态,陶醉在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奇异景象之中。张思达说:“连我自己也成光亮的了”,是被日出的美景陶醉了。夏慧桐说:“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那一刻,是在告诉我们乌云遮不住太阳,沙子掩不住金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说:“孩子们你们体会的真好,你们真会读书。是的,海上日出这伟大的奇观,确实是催人奋进,它似乎在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懈努力。此时我出示两个成语“旭日东升、如日中天”孩子们这两个带日字的成语一个是说太阳刚刚升起,就是形容我们孩子们个个如初升的太阳,充满了希望;一个是形容成年人的事业正在蒸

蒸日上。孩子们让我们在走进美景领略奇观齐读晴天日出过程的部分。

看到孩子们的生成后,我又在告诫自己,读是语文课的血肉,而思考才是语文课的灵魂。读重要,想更重要,一定要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我们和文本更要和孩子们的心灵产生共鸣!篇二: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的日出》教学反思

马亚芳

《海上的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的文章。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天气晴朗时的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重点呢?课堂上我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可以通过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如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读文章,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小组比赛读,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读文作画的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借助课文图画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篇三:《泰山日出》教学反思 《泰山日出》教学反思 樊家庙中学 殷闰辉

初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每次上完课后都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想法。对教学《泰山日出》,我认为重点有两个,一是体会作者内心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二是品味充满诗意的语言。

《泰山日出》是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要求而作,为欢迎泰戈尔来华访问而作。“日出”点明本文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

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巨人”的比喻,这个巨人到底指的是谁,是泰戈尔还是作者,或者还有其他某种隐喻?同学们不太明白。怎么办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找到相关的段落,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必要时我也进行范读,让学生认真听,(我教两个班的语文,其中先上的班级没有范读,效果不如后上的班级。)然后再思考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比较而言,如果这时由教师作出一番解释,帮同学们消除疑问,也许学生所获得的,我想,既没有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乐趣,也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不能让《泰山日出》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

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这种方法虽然耗时长了点,但学生对这样得来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泰山日出》才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泰山日出》。

关于语言品味,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难点。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但是同学们都对赏析句子、品味语言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基本不能从修辞、动词、情感、哲理等角度,对文句作出独到的理解。于是,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从比喻等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品味语言这个方面,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完全统一,学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只选一个角度进行指导,这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头发胡子不能一把抓,必须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欢迎泰戈尔的意义不太理解,对泰戈尔的赞美更是不明所以。我想,应该是课前的准备没有做充分,找找客观原因,也许是使用新教材的仓促,今后教学前必须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尽力使课堂趋向完美,平时该多多为教学充电。归根究底,出现问题还是有主观原因的。篇四: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这学期的大课之一,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第二三自然段详细记叙了天气晴朗时一次日出的完整过程:天空 一片浅蓝——一道红霞——越来越亮,太阳出现小半边脸、红、没有亮光——一纵一纵慢慢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这里写了太阳升起之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还写出了自己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接着写太阳升起的过程,既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变化,又写出了太阳颜色和亮度的变化。第4、5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天空有薄云和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色。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第2-5自然段,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日出景象的图片、影像资料,增强对日出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关于难句的理解,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知道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难句,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句子、有特殊含义的句子,不易读懂的长句子等,一般可能会成为学生难理解的句子。本文中的难句主要是那些描写日出奇丽景色的句子。要处理好理解难句与理解课文的关系。不能忽视难句的理解,但也不能只抓难句的理解而忽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要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可从课外选取了描写日出的文字供学生对比阅读,以达到领悟语言,积累语言,最终能够运用语言的目的。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李 春 玲

2014年3月篇五: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常德市石门县皂市镇完全小学:江晓黎 《海上日出》是语文s版第九册第七课巴金先生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以及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文章笔触清新,文情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重朗读重吟诵,是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叶圣陶老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感通。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范读和自读两种方式,我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联系着读,三分文章七分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雾,跳出了海面„„”。巴金先生把日出的雄伟壮观及他对日出美景的赞叹之情都倾注于笔端,融入这段拟人比喻手法的描写当中了。但我想,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句子,要真正读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壮观,也不是 件容易的事。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地读,有学生尝试地读,有学生合作地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地读,有师生配合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教学《海上日出》,让学生好好地读,我觉得是最好的方法。不读简直就不算学,不读就不能领悟文章的要义。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情感,起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更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内心感受。如果学生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以结尾的“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重点品读第二三自然段。二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观察到的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把这两个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我依然是从整体入手,理清作者是抓住日出时天空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接下来便沿着这两条线来读这个过程。课文中的文字其实是很好懂的,在课堂上,我主要是想引着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如,“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一纵一纵的”“冲破”、“跳出”等拟人化的写法在文中的作用,另外从这种带有感情的文字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乃至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后画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谁先落地科学教学反思

情境描述:

在《谁先落地》的教学中,我出示降落伞,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是怎么样的?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降落伞,(用手绢制作降落伞,幼儿可能不会自己打结,而且手绢降落伞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轻而薄的塑料袋来制作降落伞。)幼儿在制作前我没有告诉幼儿挂的东西要多还是要少,而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自由结伴,进行“谁先落地”的游戏,通过比赛来探索。我发现有的幼儿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儿在比赛一次输了后,赶紧再挂一片积木,这时我上前去询问:你为什么要加一片积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兴:加一片积木就重了,这样降落伞降落时就快。我想这样的结论是幼儿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们教师灌输进去的。

评价分析: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获得

新经验、新知识。

2、过去我们注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教师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使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而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幼儿的参与,并保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所思所悟: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热爱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参与和探索,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下载“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谁先看到日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1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散文,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去感受画面的美感,本节课我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多样化的朗读......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篇1《海上日出》是这学期的大课之一,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精选20篇)教研室:XXXX教师:XXXXX汇报日期:XXXXXXX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精选20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一):《海上日出》是一篇经典课文。从课文资料来看,介绍了在天气......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1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巴金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抓住了海上日出的特点展开描写。写出了晴朗时和有云时海上......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这个学期中段前,中心小学很多校长要来听一节我的语文公开课,我不由的紧张起来。 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从教法,从对课文的理解到课件的设计上......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海上日出》教学反思1《海上日出》是这学期的大课之一,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篇1《海上日出》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1 由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在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范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