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10: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国大典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第一篇: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顾词语:

红旗翻动 排山倒海 脱帽肃立 高声欢呼

2、回顾课文:

课文按顺序依次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3.齐读第2段课文。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三)学习第4段课文。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写;

2、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出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七)小练笔: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4、挑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画面,把它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孤山镇中心小学 五年二班 董 军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4、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足之处:

1、教师讲得有些多,阻碍了学生阅读思考;

2、对学生学法指导缺少训练,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低。

第二篇:开国大典精品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来说,本课是一堂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自已感兴趣的场景进行朗读,想像,谈体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二、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教学之前在百度搜索《开国大典》的相关教学资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做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百度搜索到的课堂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的直接感受,让学生对开国大典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成适合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 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播放进入会场的场面。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PPT课件)(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

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教学反思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

味。

4.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三篇:《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 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内容:

预习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破题导入

师:孩子们,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放假七天,大家猜这是为什么呢?

生:国庆节放假!

师: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吗?

生:1949年!

师:对!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而又激动之情来学习《开国大典》

开国:新创立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开国大典”就是指什么样的典礼呢?

同学们,你们了解当年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吗?

二、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理清思路是学习课文的钥匙和抓手,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典礼之前:

第()自然段——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典礼之时:

第()自然段——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典礼之后:

第()自然段

三、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这篇课文虽然比较长,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很明确的,请按照老师的提示并结合文章题目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四、品读感悟

师:这场隆重而又盛大的典礼令我们激动自豪,更令我们鼓舞振奋,请大家带着这些美美的心情细细品读感悟课文!

(一)、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在文中相应的段落处作出批注。

(二)、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本段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请用横线画出,并作批注。

(三)、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大典的主体仪式场面,按顺序排序。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四)、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写出自己的感悟。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_和__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_两个排,接着

、______、_______、。当____ 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飞过天空。

(六)、请用波浪线划出阅兵式场面中群众表现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七)、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小组交流,批注感悟)

五、写法赏析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本文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把你感受最深的场面描写读给同桌听。

六、质疑问难

课文中还有哪些你不明白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和同桌交流讨论。

(五)、快速默读第11—13自然段的阅兵式场面,思考并填空:

第四篇:26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

3、感受毛主席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学习按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教学之前在百度搜索《开国大典》的相关教学资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做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百度搜索到的课堂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的直接感受,让学生对开国大典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成适合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 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播放进入会场的场面。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PPT课件)(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教学反思: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4.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青海省 学校: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姓名:丁启莲 职称:小教一级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大街47号 个人简介:

我自2007年九月从教以来,一直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孩子们求知的目光一直鼓励着我不断前进,我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实践,严谨治学、孜孜不倦,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2008年9月和2010年9月分别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9年9月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在接触到互联风后,百度一直陪伴着我,为我的教学插上腾飞的超脱,使我的工作更加轻松,生活更加愉快,让我们永远相伴,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典礼进行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感受典礼开始前的盛大以及群众急切、喜悦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着这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对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三、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语。

2、交流汇报。(1)出示生词: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骑兵 嗓子 擎着 汇集

副主席 毛泽东 奏国歌 共产党 聂荣臻 指名读、齐读。

找出“诞”的形近字“蜒” 组词:蜿蜒 指导书写“诞” 注意:笔顺(2)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3)理清文章思路 问: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队伍 师生交流,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读。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1)成员多——大典 创设情境:

加入此时你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开国大典的成员吗?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介绍。

句式: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现在我正站在开国大典的会场中心,典礼还没有开始,参加开国大典的,有……

(2)主席台的布置——大典 介绍主席台的布置

(3)人数多、来得早、次序好、热情高——大典 指导朗读: 此时,群众的心情多么急切,多么喜悦,谁来读读这一段?

五、总结延伸。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大典的到来吧!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

2、在引导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回顾课文,大家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板书: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3、小结: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和典礼后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因此,(层次清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二、聚焦“大典”,感受气氛。

1、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的气氛。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交流汇报。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排山倒海”“一齐”)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有人指挥吗?这可是不我们班的三十多名学生,也不是我们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而是三十万人哪!再读。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该怎么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

(3)你还发现了什么?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读出自己的感受。

(2)“瞻仰”是怎样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你看出了什么?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因此“突出气氛”是这篇文章的又一特点。

4、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典礼仪式的程序是怎样的?(正是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个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礼仪式的庄严而热烈,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三、自学“阅兵”,再现场面。

1、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感受到些什么?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随机理解重点语段。

(2)请一位同学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读课文的12、13自然段,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四、略学“游行”,理解难句。

1、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游行”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齐读“群众游行”的场面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什么?“光明”又该怎样理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开国大典的盛况,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也借助这篇课文学到了进行场面描写的好方法,即: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

2、小练笔: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次运动会,可以是一场文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群众入场

点面结合典礼仪式

层次清楚

26、开国大典

阅 兵式

庄严热烈

突出气氛

群众退场

下载开国大典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国大典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会认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瞻仰、欢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体会......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曙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临潼区新丰戏河小学 王萍 设计理念: 对《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以含“一齐”的句子为点,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 能力目标: 能做到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学会自读自悟,学习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开篇揭题 二、初读课文 1.翻到课本第139页,为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借助课文工具书,为它注上拼音,把这句话多读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爱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编号:63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孟冬梅 课题:26《开国大典》 学习内容:课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八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人教课标版第八组的一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