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讲台之星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张
颖
上课开始时,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本课内容。拿出一个玩具让同学们观察,分别说出从哪个位置看到的是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一一认识了物体的不同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没有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带领学生认识四个不同的面,我进行的太快了,有些仓促,而且与第二环节之间没有过度。
在观察物体这一环节,我应该强调长方体没有正面、侧面和后面,我们如果将一个面作为它的正面,那么它就有了其他几个面。我在让学生观察一个面的时候,不应该总是移动长方体,让学生误以为观察时需要移动物体。
每个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正方体,说一说你观察的是哪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得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再按我说的方式摆一摆,在发下的一张纸上画出来。
这一环节中,学生按照我说的方式摆出形状,这一环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了,学生画的形状多种多样。而且我准备的小正方体太小了,成了有些学生的“玩具“。应该换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大正方体,观察后画出来。
我在让学生观察水壶时,应该让学生一个面一个面地观察。来回转动水壶导致学生在回答是意见不一。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后面、上面
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第二环节应该选择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的教学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实物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二篇: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学习: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趣感知。
上课开始时,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本课内容。拿出一我“拍摄”的熊猫照片,提问:“我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引导学生说出“正面”。接着出示熊猫的“侧面”、“后面”照片,分别说出这是从哪个位置拍到的。这一环节让学生一一认识了物体的不同面。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没有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首先出示大熊猫的后面照片,让学生“猜一猜它是谁”。接着再出示熊猫正面照片,用鼓励的方式说“你们真厉害!”。然后提问“这是从哪个位置拍到的”。学生会很容易回答,这时板书“正面”以同样的问题引出并板书“后面”。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左面和右面什么样子的,出示一张图,引导学生说出并板书“左侧面”,另一张图为“右侧面”。本环节带领学生认识四个不同的面,我进行的太快了,有些仓促,而且与第二环节之间没有过度。
二、提炼生活原型,抽象单一几何体,升华新知。
(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观察正面是什么形状的。找三
个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并把看到的三个面画在黑板上。
反思:
1、在观察物体这一环节,我应该强调长方体没有正面、侧面和后面,我们如果将一个面作为它的正面,那么它就有了其他几个面。
2、我在让学生观察一个面的时候,不应该总是移动长方体,让学生误以为观察时需要移动物体。
3、观察物体是应该平视物体,这一点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我才强调出来,并且效果不好。
(2)每个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正方体,说一说你观察的是哪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得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再按我说的方式摆一摆,在发下的一张纸上画出来。
反思:学生按照我说的方式摆出形状,这一环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了,学生画的形状多种多样。而且我准备的小正方体太小了,成了有些学生的“玩具“。应该换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大正方体,观察后画出来。
三、活动实践,巩固升华。
第三个环节,我拿出一个水壶,先让学生观察。以有壶嘴的面,朝着学生让学生作为正面。观察好后拿出画有不同面的小黑板。学生说一说,再次观察水壶的面,确定是从这个位置观察的。
反思:我在让学生观察水壶时,应该让学生一个面一个面地观察。来回转动水壶导致学生在回答是意见不一。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后
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第二环节应该选择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的教学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实物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体,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重点:使学生能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针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一课课后细细的品位与反思,我感觉这节课有以下几处亮点。
亮点
一、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想学的欲望
根据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的心理特征。我在课的开始,我精心设计新颖而有趣的故事情境,“老鹰、小猴和小猫三种动物看到的同一个物体 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到底谁说的对呢?”用故事中的情节去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为接受新知顺利打开大门。
亮点
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为了在课堂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我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的空间。还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其他小组成员那去验证。再如让学生以手势去记忆、观察长方体的几个面等。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能在活动中探究新知、交流新知、最后获得新知。
亮点
三、学生在视听媒体中提升创新的能力
视听媒体(课件)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课件的使用让课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比如在导入中的故事声、形、色俱全。课间休息的方队展示:伴着有节奏的音乐,看着整齐划一的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有一种新感受。
其次,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如在观察圆柱体侧面积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时,让学生一眼就能空间按明白。
最后,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启发想象创造,具有无限的潜力。如在本课的思维拓展一处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四、学生在完美板书中回忆所学的新知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还能巧妙地显示出新课的内容,把学生再次带入新课,回忆新知。便于他们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
我的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和形象的线条呈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复杂的语言说明,既省时又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虽然在课前我花了许多心思,动了不少脑筋,但课前预设的东西总避免不了会有不足之处或不太实用的地方,比如要想不使合作流于形式而真正去合作探究就要花费许多时间,那在练习环节就会出现时间短,不够用的现象。所以在准备时应注意设计有弹性的练习,能够随时而终。还比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课堂的调控问题也是很难掌握的。提前就应该有心理准备,打算如何去调控,做到心中有数。还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避免有更多的失误出现。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如:有个性格很内向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主动在讲台上来观察老师带来的教具,并给同学讲他所看见的形状与同学所看见的有什么不同等。课堂上气氛热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情绪高涨。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出示几张汽车的照片,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汽车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把从正面,侧面,上面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时有的学生感到很难。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是站在正面去看侧面的,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先让学生体验前后左右方向,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