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的目标。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要把消除贫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的问题来考虑;(2)代际间的公平即时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以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各国拥有着按其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环境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可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三)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发展共同的认识,提高共同的责任感,既保证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
(四)需求性原则 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主要包括三种需求:(1)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和生活资料;(2)环境需求:人类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更和谐所需求的条件;(3)发展需求: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为了使生活更充实和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以这四个原则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步伐有所加快。经过不懈的努力,虽然我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人口综合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同时还要使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要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福利体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企业方面要不断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要把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大幅度的提高。
4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要求做到保护环境,则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国家应增加对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使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同时还应加强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大气污染的防治等等,例如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这样才会逐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若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我们不仅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还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得到世界各国对我国经济发展效果的充分认可。抓住发展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能更好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题目: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是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保证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做到,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进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关键词:低碳生态型城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容: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对城市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和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已进入了“快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就目前而言,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是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示范和建设各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诸如生态城市、清洁能源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探其实质,仍感缺乏一条主轴。人类活动足迹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在城市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二是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信息家电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集聚园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动漫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制乙醇、生物质制氢、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生物质燃料气
合成汽油、甲醇以及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业。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支持发展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积极推进薄膜电池、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及其它电池等先进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太阳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推进新一代的地下温泉热水利用技术、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支持开发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工业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和设备。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围绕沼气、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二甲醚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节能、照明节能、建筑节能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污染行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技术研发,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的人员培训工作。
三、坚持公交优先方针
在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从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环境污染、公众身体健康影响、交通拥堵和石油消费来讲,小汽车出行方式太昂贵,又是问题丛生之源。小汽车出行的优点是便利和舒适,如果其他出行方式在这方面缺少竞争力的话,就很难改变人们既定的行为,放弃小汽车出行。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应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同时,应率先大规模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城市曾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曾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蔚为壮观。保护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的发展,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赋予人性化设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既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也能锻炼身体。在主要公交站点都应有自行车免费停放站点,其站点设计和功能应该比汽车停放站点更适宜人们的寄存。应在公交大的站点提供价廉或免费的自行车租借服务。
四、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城市发展低碳建筑应着力加强政府规划和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力度,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新建筑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要扩大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推进低碳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遍采用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绿化等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改进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低碳建筑的生产能力。近年来,“零能耗建筑”、“低碳建筑”渐渐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应用方式也得到极大地推动。在我国,光伏产业正在迅猛发展,而且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这些利好政策将加快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热点的步伐。
五、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城市必须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以畜禽养殖畜业粪污为主要原料,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改变农村畜禽养殖业粪污随意排放现象,提升农村生态水平。同时,开发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技术,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
六、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人类活动足迹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则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从而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推进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
要致力于制度创新,从政策引导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清洁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和相关法规,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建设。
八、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
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欧盟成员国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低碳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这
一机会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和技术。
总之,建设生态型城市,一定要统筹兼备,将建设低碳型城市作为起点,才能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把城市的生态型建设搞好,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填空:
1、自然资源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自然资源分类
2、地理学分类
土地资源: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水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力等。具有地带性和季节性。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场、水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类
3、根据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3、古代有机自然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
4、现代有机自然观: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5、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投入的生产资料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节约大量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环境资源,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外部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肥土地,采用少耕、免耕、间作套种、休闲、轮作、覆盖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6、生态农业:内容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施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调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尽量减少污染,尽可能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机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负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来源于一个非有效的产权结构。
8、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的一种现代经济理论。公共物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物品概念是指纯公共物品,而现实中有大量的物品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不能归于纯公共物品或纯私人物品,经济学上一般统称为准公共物品。广义的公共物品就包括了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0、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内涵: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11、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 “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 “垃圾过剩” 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12、动脉产业:所谓“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动脉产业表现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以非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业。简答及论述: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大题)
1、人口增长过快,世界现有人口已超过70亿,而且增速逐年加快,庞大的人口压力使地球不堪重负并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治安问题、交通问题等社会问题。
2、自然资源枯竭,由于人口剧增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物种资源等逐渐枯竭,由全球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联合研究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人类活动已使地球上约2/3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人类的生存前景十分严峻。
3、环境污染加剧,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直接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损失、臭氧层空洞、酸雨蔓延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着群众健康,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5、南北差距过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南北差距的存在使得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边缘化,从而又会加大了南北差距,使地球村的贫富更为悬殊。贫困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产生国际恐怖主义的土壤,带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主要是生态系统向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提供环境资源;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并向生态系统排放生产废弃物;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社会系统包含人口与科技两个方面,主要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技术等,同时将生活废弃物排入生态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主要是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2、持续性原则,主要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地区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全球协调行动(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
四、中国环境问题的综合表现(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速度和质量问题,GDP发展速速快但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大,效益不高。城市化快速扩展,而我国的城市质量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60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得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世界强国之中,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2.规模和效益问题,目前我国的企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生产与经营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采用集中供暖、集中处理污染、共同面对市场等措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3、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由于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以及政策、体制等原因,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尤其是受改革开放政策、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
4、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类不应该一味的从自然界索取,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但是我国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
5.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等导致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短缺,同时由于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运输紧张等问题,使得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能源的需求。6.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主要是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问题。
7.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传统发展观下的文明观,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领域,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建设只注重经济领域,忽视了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乡村聚落的影响,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冲击越来越大,许多观念和习俗在人民心中逐步淡化。社会道德也面临严峻考验。8.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在我国,由于机会不平等,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一大表征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映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五、中国环境问题的概括
1、人口问题,中国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保持新增人口的稳定增长。包括 ①数量问题: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②质量问题:教育力度不够,人口素质低;③分布问题: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④性别比例失调;⑤竞争加剧,压力增大;⑥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⑦生活不便;⑧贫困问题
2、环境污染,表现:①大气污染: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源主要是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汽车尾气;导致呼吸道疾病频发,环境问题加剧;解决措施:节能减排(自己补充)②水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部分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继续恶化;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废水;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和农业生产,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解决措施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目前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累计存放量大;污染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城市生活垃圾;危害: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水体、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④噪声污染: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污染源: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污染危害: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引起耳聋;引起疾病
3、生态破坏,表现:①森林资源的破坏: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生长量不高;森林集约经营水平低,大部分森林为粗放经营 ;森林资源消耗量大,树木利用率低 ;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对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一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二是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三是立足国内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四是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六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②草地退化严重③荒漠化现象严重④水土流失加剧⑤酸雨
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定义: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变化而变换。距离城市越远,经营方式越粗放,离城市越近,经营方式越集约。(自己总结)
假定条件: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④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⑤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七、辛克莱模式Sinclair’s Model距城市愈近的土地,耕作愈粗放;而距城市愈远地区的土地,由于转变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扩张或发展潜力终止的临界点以外,其分布又回到杜能农业区位模式。这种区位的变化是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研究提出的,人们称之为“辛克莱模式
八、“三种生产”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由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①物资生产:劳动生产,主要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② 人的生产:指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产生的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
③ 环境生产: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生活、生产资料)。
九、怎么实现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1、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
2、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信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3、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使得政府必须在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人们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增强,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十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次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行业或城市的层次上,同样可以实施清洁生产。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设计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承担这项筹划与组织的工作。
就世纪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清
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推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
联系(补充)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形态的基础和重要特征,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的最终发展目标,各种产业的、区域的生态链和生态经济系统则构成由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系统的中间环节。
十二、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围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运行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
城乡差别过大,城乡分割。
解决措施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2、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3、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十三、当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困局,即制定特殊的政策及改变GDP的区域发展目标,走生态化道路才能符合国家长远战略。2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3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可以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实现。如城市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企业用地标准;农村用地的旧村改造,村改居,迁村并点等途径。这些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集约用地的长造性实际
4从区域入手,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得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宜居、幸福、活力的人类栖境。我国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城市负担日益加重的状况下,从开始规划设计和建设是就要充分重视维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5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控制小七成的数量,搭理发展公交运输,将会在最大程度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6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深化改革。“二元经济”混合的结构性体质不复存在,“权贵经济”孳生的社会条件丧失,“权贵经济”就难以形成气候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包含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
这一概念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作者是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中国,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发展历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
安徽造纸厂问题和其可持续发展
案例:安徽萧县境内的岱河和新岱河,由于两岸造纸厂向岱河和新岱河排放生产废水,造纸厂排出的生产“黑浆”是其主要污染源之一。淮河流域的安徽宿州市有40多家,萧县有14家。这些造纸厂规模小,多是年生产能力4万吨左右或以下的造纸厂;生产工艺落后,全部是石灰法制浆造纸企业,排放和处理废水不合乎环保要求,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存在问题: 中小造纸厂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木材资源,森林的大量砍伐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悉,每天都有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另一方面,商人在追求经济效益之下却忽视废水的处理排放,排放和处理废水不合乎环保要求,有的甚至就地挖个大坑或排放到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池塘和河流中,严重污染环境。
以上所列举的问题在根本上是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相违背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追求本代与后代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来各代人应与当代人有同样的权利提出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与消费的同时,也对未来隔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的和道义的责任,在保证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而不威胁后代人的生存需求。然而,安徽中小造纸厂的大量存在,其不合理的生产应用不仅大量消耗资源,注重当前利益而忽视了其长远利益,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环境资源问题,这不利于当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地大小造纸厂大量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目标,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宏观调控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
系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要克服市场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完善资源法、环境法和税法,开征环境税、防治污染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文,要求淮河流域的地方政府关闭石灰法制浆工艺、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黄板纸企业、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有利于协调当地造纸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其整体经济效益。造纸厂的资源利用和工厂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企业应把废纸回收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家通过资源法、环境法和税法,加强对企业的经济管制,通过开征资源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企业在经济管制之下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绿色生态纸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我国废纸标准、研制开发大型、高效成套废纸处理设备、广泛应用化学助剂和加强造纸企业与废纸回收公司的合作等等。改变我国造纸工业长期采取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高污染、低利用、高消耗的粗放型的传统产量增长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
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的两大基本亚体系,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素中,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当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加强对企业的管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制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