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石岚新村幼儿园 胡娉娉
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游戏,而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家长了,给予孩子最多帮助的教导者也是家长,家长如果能真正理解先进的教养观念和正确策略,以游戏形式活动,这样,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会发展了,孩子就能真正成为科学育儿观念与方法的受益者,家长才能成为自己孩子的好老师。
(一)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
亲子游戏的定义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亲子活动能全方位地有机渗透对孩子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思维发展、艺术表现、行为秩序、自我意识等等多方面的丰富刺激和积极影响。
而小孩子好模仿,做父母要以身作则,还要替他选择活动内容以支配他的模仿。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广义上讲,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亲子游戏,比如亲子阅读故事、家庭户外游戏、亲子搭建积木、家庭欣赏音乐、亲子绘画手工、家庭模仿小游戏、亲子益智、操作等等活动。
(二)日常家庭亲子活动指导
一、必要的规矩
亲子一切游戏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而小孩子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也不强,所以家长在定规矩时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说规矩时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你听我的,我说的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家长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家长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遵守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听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的告诉孩子“这是规定”,或这是我们家的规矩,所有人都要遵守。如果家庭立下规矩,那就要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家长在不许随便乱扔垃圾,在外也不可以,家长应尽量避免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在家一套,在外又一套,这样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规矩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可以放宽政策。有些事情呢,也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身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家长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
如果宝宝在游戏中出现不守规则或者不合作的情况时,家长可以不予理睬,继续游戏;如果宝宝把玩具到处乱扔,家长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再回来继续;如果宝宝仍然调皮捣蛋,家长就可以将玩具全部收拾干净,结束游戏。这样,宝宝会从家长的行为中懂得自己已经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家长的身边安静下来。
二、注意力培养的指导
很多家长对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状况很没办法,说是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虽然这是家长的一句戏言,但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孩子,这句话是科学的,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无非就是3~5分钟,这是孩子的大脑抑制功能还比较脆弱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因此,家长不用过分苛求,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1、创设有利于注意力的家居环境
家人和睦,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气氛是首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宝宝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宝宝的玩具不要全部都散放在外面,应该引导宝宝玩一种拿一种。如果宝宝在玩小汽车,家长就不应该在旁边放毛绒玩具等,这样反而会分散宝宝注意力。
2、重视宝宝的关注点
如果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家长应该积极呼应他的兴趣点,而不是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宝宝,当宝宝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总去打扰他,比如,他在玩积木,不要一会儿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东西,人为地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应该让他安静玩一会。
3、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宝宝注意力的游戏
比如拼图游戏,家长完整说一句话,打人说前半句,宝宝复述后半句;让宝宝传口信,刚开始可以简短一些,然后逐渐加长;切记把宝宝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简单地归结为注意力不集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宝宝的生活,才能为他的注意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游戏中家长角色的指导
家长在陪孩子游戏时,要和孩子一样的真诚投入,专心制止,短时间完整的注意力投入,比长时间的敷衍来得更有力量。同时家长还要学会倾听,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和爱意,让他更想展现自己。家长应该多花心思去倾听孩子所说的,才能收获孩子曾想对你说却不敢或不知如何开口的心里话。在倾听中,孩子会将带领你去看他所看到的世界。进入孩子的游戏世界,家长除了多听,还应该放开自己,多问多学,不要假设孩子和你有一样的想法,也不要着急先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的想象力常常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家长有更多的包容,孩子才能拥有他自己。家长应该多问问孩子在做什么,了解他的想法,否则孩子可能会由于你不分缘由的呵斥而破坏了进行游戏的兴致,也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这就得不偿失了。如果遇到问题,试着让孩子自己来解决,比如,孩子搬不动积木收纳箱时,可以问问孩子“怎么办?“多一些耐心,可能会和孩子一起享受打开箱子,搬出积木,解决问题的得意与骄傲。
(三)例举亲子游戏及家长指导 活动一:打电话 活动玩法:
家长出示电话,家长按动按钮让电话发出“叮铃铃”的声音,引起孩子打电话的兴趣。家长和孩子进行模拟打电话活动,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是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名字。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生活情况,用电话与孩子玩问答游戏,如:“你在干什么?你家里都有谁?你喜欢吃什么?”等等。引导孩子尝试说出几个字的简单句。家长指导:
电话是小孩子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玩具”。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模仿成人的样子接听电话。而这个游戏正是利用孩子这一爱模仿的特点来开展的。因此,家长给孩子选择的游戏道具可以是仿真电话,也可是是实物电话,但是如果是仿真电话,最好选择能发出声音的,或是能模拟电话铃声的,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另外打电话是一个亲子互动游戏,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随机调整通话内容,此外,在活动中,家长一定要保持浓厚兴趣,这样也能以激发孩子的社会交意愿。这种很简单的打电话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在家长采用问答的方式时,要尽量鼓励孩子尝试说几个字的简单句。但是在游戏中,家长尽可能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当孩子说出完整句子后,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活动二:收放玩具 活动玩法:
家长事先将玩具分散放在地上或者桌子上,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收拾整理玩具。
家长拿出玩具收纳箱,引导孩子观察箱子上的照片,告诉孩子,这是玩具的家,玩具要回家了。家长示范玩具一个一个捡起来放进收纳箱里,并鼓励孩子帮忙,家长和孩子一起将玩具放进整理箱,并摆放到固定位置。家长指导:
收拾整理玩具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并始终贯穿每一次活动之后,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收拾整理,并对孩子的参与情况给与鼓励,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固定玩具的摆放位置,要有合理性,以帮助孩子养成收拾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在整理箱上贴上玩具照片,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通过直观对象快速找到玩具的家,是宝宝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家庭亲子游戏活动是丰富的,在家中家长随时可以和孩子进行的游戏活动,如吃饭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来,我们给菜和饭搬家,把它们搬到肚子里。比一比,看谁搬的快,而且不掉到地上。此外,家长还可以在矿泉水瓶或者可乐瓶上挖出大小不同的嘴巴,贴上眼睛,将他们变成可爱的瓶宝宝,并给孩子提供大小不同的豆子、小碗、勺子,和他一起做给瓶宝宝喂饭的游戏。这样用游戏的形式与孩子交流,孩子在积极的状态和愉快的心情下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孩子既然天生就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会感到愉快,那么家长为何不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创设各种游戏情景来进行教育。
亲子游戏名称:戴帽帽 适宜年龄:2-3岁
材料准备:5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带盖的)。瓶身和瓶盖上贴有图形
游戏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巩固对大小、图形的认识,从而来提高宝宝的配对能力。
2、引导家长了解与幼儿游戏中的互动方式,提升家长的游戏能力。游戏玩法:
一、图形配对盖瓶盖
1.家长出示5个大小不一的瓶子.引导宝宝技大小给瓶宝宝排队,数一数有几个瓶子。
2.瓶宝宝的帽子不见了.我们来帮它们戴帽子”,家长引导宝宝观察瓶子上的图形,然后再找到贴有相同图形的盖子。引导宝宝帮瓶子拧上瓶盖,促进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
二、大小配对盖瓶盖
1.家长先把瓶盖上的图形标记取下,把大小不一的瓶子和瓶盖放在一起,然后引导宝宝根据瓶子、瓶盖的大小,给瓶子拧上瓶盖.小提示:
1.宝宝在游戏中,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帽帽”,家长要鼓励自己去找,直到宝宝找到合适的瓶盖。
2.在进行类似配对游戏时.家长提供的材料可以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操作难度,让宝宝接受一些挑战。
第二篇: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的指导策略
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我们深入研究并挖掘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应是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多年的学前教育实践,我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一、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反馈时,教师的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二、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老师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三、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教师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青原镇中心小学
李艳华
第三篇: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这种将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三只蝴蝶》、《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三只蝴蝶》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蝴蝶,故事中"蝴蝶飞呀"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体验。《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
几个方面,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三只蝴蝶》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皮筋等材料制作了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许多花朵,孩子们用多种方法,通过折(蝴蝶)、剪(小草)、涂(花朵、太阳、乌云)、画(小鸟)等方法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扮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花朵及蝴蝶的角色不受限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
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如: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容易混淆猫和画眉鸟第一次砍柴是"叮嘱公鸡",第二次砍柴"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砍柴"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等,在组织幼儿复述时,采用分段讲述,每讲述一段,给幼儿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幼儿对故事内容、情节、印象较为深刻,便于幼儿复述,故事讲完后,把教学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后,他们就会根据图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效果很好。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金色的房子》、《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教师在游戏后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创作表演的肯定
作品表演游戏也离不开创造,同样一个作品,一个角色,几个孩子,每次游戏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让幼儿顺利由作品表演向创作表演过度。如: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游戏开始是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孩子们在以后游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这里有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我就在这里喝点水吧!"边说边喝起水来,在故事最后一句(旁白),"大灰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幼儿改编成:小动物看见狼掉到河里后,大家拍着手说:"噢„„大灰狼淹死了,小羊又可以到河边喝水了"。充分表现了"大灰狼"被淹死后,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由于孩子们对表演游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按自己意愿创编了戏剧《龟兔赛跑》、《快乐的圣诞节》。哑剧《小土坑》、《谁对谁错》。舞台剧《好朋友》等„„节目。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愿望并愉悦了他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实际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会把熟悉的故事、诗歌、文艺作品和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表演游戏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孩子们定会创编出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第四篇: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特点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性质的学习活动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操作性、灵活性、随机性和幼儿发展自主性为优势,每个年龄段的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小班区域游戏的特点尤其明显:
1.目标不明确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不能够一下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往往是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与活动本身无关的事情。教师应善于从中去捕捉幼儿所传达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灵活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指导策略,将孩子的需要转化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区域游戏有目的地展开。
2.模仿能力强
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尤其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当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时,他们容易放弃原有的行为而去模仿同伴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班幼儿的经验、技能等往往是通过模仿而获得和发展的,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
3.趣味性强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动的安排要偏重于直观性、趣味性,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最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方法,游戏中渗透着教育目标和内容。
4.规则意识弱
规则并非单纯的限制性、约束性要求,而应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服务。但是小班的孩子对规则意识还是比较弱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会儿这边的孩子为抢玩具打了起来,一会那边又有人告状,孩子跑来跑去,混乱无序,教师要不断地维持秩序,游戏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的错误。这时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显得十分重要,指导过多不利于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完全放手也失去了指导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尺度、善于观察、懂得分析,使区域游戏成为很好的教育形式。
1.合理投放材料是开展区域游戏的必要条件
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兴趣以及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和积累活动区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首先,投放的适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效果。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适当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娃娃家”多了,区域活动材料也要不断更新,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把家里的一些玩具放在“娃娃家”里玩,既增加了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兴趣,又解决了材料的更新问题。同时又能保证幼儿对游戏的持续兴趣,确保游戏的质量与价值。
其次,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什么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如小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就可以在科学区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空间,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又如音乐区中的小舞台显得枯燥,可以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孩子的兴趣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最后,材料的提供应具有可操作性。小班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提供成品材料,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显得兴趣不浓,提供部分半成品便于这部分幼儿操作,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合理地提供材料能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需求。
2.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出正确的指导,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给娃娃穿新衣服,准备去别的家串门,老师走过去却问:“我能到你们家做客吗?你们家准备烧什么菜给客人吃啊?”教师是想与孩子们一块玩,可是无意间,却打乱了孩子的思路。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教师要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时间去玩,材料提供是否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3.规则意识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游戏也是一样,要使游戏顺利开展并做出成效,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建立和执行规则。
刚刚开展自选游戏时,教师需帮助幼儿建立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特别对于小班幼儿,通过规则引导他们适宜的行为。活动后引导幼儿对规则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对于其中不合理的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商讨、修订,形成一致的规则。教师发现在孩子们商讨过程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不能„„”等等,这些语句容易在无形中约束了幼儿,使幼儿的实践缺乏兴趣和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限制,从而失去了指引作用,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自由、自主的需求。教师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正面建议,如“你能„„”“如果„„”等等。由于规则是幼儿参与制订的,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互相督促、提醒,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使游戏得以很好地开展。
4.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鉴于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我们要努力将这两种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挖掘两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潜能,这样一来,区域活动就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围绕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的延续活动。如:十月份的主题是《丰收了》,到了科学区里面,我们就可以展示各种丰收的图片;娃娃家里可以购买许多丰收的果实;手工角里为孩子准备一些果实的图片、水彩、蜡笔、各色彩纸、胶棒等材料,让孩子来“装扮”秋天的果实。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区域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幼儿园)
第五篇: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我们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师生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们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办法。
另外,教师可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老师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教师要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教师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的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应是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反馈时,教师的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老师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教师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