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xiexiebang推荐)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三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三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我在第三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设计教学时,我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又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我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只是语文课上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
——录课后的教学反思
九月二十六日我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录课室给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鼎湖山听泉》。第一次站在北京小学录课室的讲台上与孩子们一起上课,心情不免有些紧张。所以,开讲前我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之前我以和他们相处了一星期,并在班里上了一节课,沟通起来较容易),学生较我而言,活泼,轻松,他们表示一定好好配合。他们的表现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为此信心十足。
整堂课我紧紧抓住本文的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作者夜晚躺在床上细细聆听、品味各种泉水的声音。先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泉声的句子,仔细品读,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学生在读完句子后很快说出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表达方法,由此我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两种表达方法才将泉声写得如此详细;接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泉水声音的变化,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方法。(课后我的指导老师巴德新老师指出此处学生读的还是少,没有读出泉声的变化,老师最好在此处范读);然后我让学生再找找文中还有哪里写到了泉声,学生在这一段中找到了作者略写的泉声,紧接着我让学生将这两段话进行对比,进而感受作者写法上的不同,点出详写与略写;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拓展练习“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让他们大胆想象泉声的美妙、泉声的变化。(课后,巴老师点
评此处处理得不错,及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与想象能力)。在学生理解和感悟了泉声的变化之后,我让学生配乐朗读了本段,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再次感受泉声的美妙、动听。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第二段——白天,作者在鼎湖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处理本段时,我没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寻答案,而是指出了具体的段落让学生读中悟。(巴老师在此指出当你提出“作者为什么会写到那么多泉声的变化?请到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找答案”时,完全不要先定自然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出答案,或许学生会找到不同的答案,并有不同的见解。此处老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处理得不是太好。)
最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统领全文。继而结合“十一”小长假,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写一篇游记。
课后,我与我的指导老师巴老师一起交流,巴老师指出了上述我在做课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高年级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后来,我又聆听了本校学科代表马俊生老师主讲的《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马老师从鼎湖山著名的树引入本课,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入手,步步设疑,抓住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泉声的变化,由此让学生自己感受泉声渐渐、缓缓地流入作者的心田,进而感受到鼎湖山的树正因为有了泉水的滋润,才会那么得茂盛,才会那么得茁壮。马老师的课重视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课文,他深挖教材,步步引导,突破教材重难点。他的课独具匠心,从另一个角度突破教材,而且不受教材的局限。让听课的我倍感惊讶。
这次听课又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新的领悟,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教、去学。它没有特定的模式,只要符合学情就是最好的。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为此,我会不懈努力地。
杨旭文篇二: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高平一中 牛利平
教学反思两篇
高平镇第一初级中学 牛利平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高平镇第一初级中学 牛利平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
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
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
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
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
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01 编写人:张洁审核领导:使用班级:
教学目标:
1.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3.写景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介绍作者:谢大光: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二.出示自学目标 同上
三.出示自学提示1.初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概括文章内容。5分钟后做自学检测1: 1.给加点字注音
肇()庆一()泓 怅惘()楹()联汩()汩 迥()然繁衍()滤()过 2.解释
佯装:
可见一斑:
生意盎 然:
万籁俱寂:
3.本文写的内容是:
4.本文作者以经线和纬线描写山泉,即本文按 和 顺序写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7)
第三部分:(8-10)
四.出示自学提示2.再读课文,领会作者在写本文时运用比喻修辞的妙处,找出描写山泉的句子,细细品味,5分钟后做自学检测2.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1.山泉做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2.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凉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3.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五.自学提示3.读了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你会被山泉的悦耳所陶醉,那么你认为本文哪一段最精彩,找出来反复朗读并品味。8分钟后做检测3.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2.指出下面乐声分别比喻什么泉声
柔曼提琴:
清脆弹拨:
贝司轰响:
铜管齐鸣: 3.作者为什么称“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4.你怎样理解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六.当堂训练 详见学习指导第4页
七.课堂小结 1.课后作业
2.这篇散文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人生哲理。
八.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
(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九.课后反思
三、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四、文章分层(既然知道了文章的写作顺序,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吧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解说重点难点。
1、在课前读书的时候大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板书:
轻柔 忽高忽低
清脆 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 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 忽扬忽抑
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8、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 泉 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六、小结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第三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1、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这样问学生:“规模宏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你是怎样理解“规模宏大”这个词的?教学中,在学生说出“规模宏大”这个词时,我随口说出了“由‘规模宏大’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由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学习状态亢奋,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更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应当教会学生。于是,接下来我以同样的问法引导学生理解了描写庆云寺和景物的其他词语,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联系前后内容相互解释词语,比如说到“二百多年”想到了“明代”等。这样学生对整个一段的理解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这个一段的内容是我课前预设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同时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由于这一段是课文的次要内容,课前也并未曾准备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但由于“由‘规模宏大’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出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才又生成了另一个水到渠成的环节——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2
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二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在第二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学生自由的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3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
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
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再加上成功地利用电教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享受,课堂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5
《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鼎湖山听泉,将听到的泉声用美仑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受,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由5个自然段组成,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第2自然段为第2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第3、4、5自然段为第3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在这3个部分中,第3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而第4自然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作者把泉声的美妙传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字时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设计理念】
教学这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重视文本朗读,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受美、细心寻找美、深入感悟美、不禁诵读美。首先从课题入手,并在整体感知上,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课文的脉络,在理清后重点从白天听泉和夜晚听泉两部分入手,通过学生自读勾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泉声的美、大,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为学习重点段落“晚上听泉”作好铺垫,重点品读夜晚听泉,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意境在读中感悟体会泉声的美妙,然后再让学生回归到文字中朗读品味培养语感。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以美感教育为主,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关注学生最后一节课的状态,调整设问,设置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以听促读,以读促学,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注意。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得过多,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朗读感悟体会的少。应从意境中回到课文,在多样朗读的训练中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品味泉声的美妙。
(2)整个授课时间上前松后紧,虽然学生最后一节课注意难以集中,但在处理课文上,前面过于繁琐、细致,以至于第4自然段的处理很仓促,没有注重朗读的指导,没有留给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使得课文只是停留在斟酌词句上体会意境没有回到文字上好好品味朗读。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6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对比感。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把这段的内容简化为:那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泉声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泉声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课堂上一片乐声。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之后学生运用写景文章的方法学习《黄果树听瀑》,从而体会出写法。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但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7
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与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书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看了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面对面的,在说些什么呢?”“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说:“乌鸦骗了狐狸,给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说:“狐狸要乌鸦做女王,所以乌鸦把肉送给狐狸吃。”还有的说:“狐狸肚子很饿,肉是向乌鸦要来吃的。”没有一个孩子能讲到: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而上当受骗的,狐狸的那块肉是从乌鸦嘴里骗来的。而且,最后孩子们所表达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聪明、会动脑筋,所以得到了那块肉。”涛涛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善良、心好,自己舍不得吃,把肉让给了狐狸。”丽丽干脆说:“我想告诉狐狸和乌鸦,你们不要骗来骗去,应该自己去劳动找吃的。”最终,孩子也没有说到故事的主题上来。在活动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讲述故事,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学哪还谈得上有创造性、有个性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8
第一、解决长文短教的问题。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预习时,便让学生找出“凡卡写信内容部分”“凡卡回忆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惨命运,借此来营造一个对比的氛围。而这个环节其实就已经开始在“凡卡写信内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课时便有时间来解决后两个部分的内容了。
第二、为了凸显对比的写作手法。除了第一课时极力渲染凡卡悲惨的遭遇外,在第二课时,我以此为引子“凡卡写信时脑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惨遭遇吗?”以此引出学生对凡卡写信时回忆部分的学习。那么通过朗读相关的内容,同学不怎么费力就发现在回忆中是很快乐。这时,对比的感受已经初具模型了。进一步,我让学生思考“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欢乐的回忆的?”根据前文对凡卡悲惨遭遇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感觉到是在诸种痛苦之下,进而他们也就对现实的残酷与欢乐回忆构成对比理解到位了。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9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鼎湖山听泉》课后有这样一则问题“画出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完描写泉声的句子,再问学生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带给我的是小眼瞪大眼,眼神之中居然还有种让老师将答案和盘托出的期待。很快,学生们是如愿以偿。
我们班的学生在这里好好地运用了一把“惰性思维”,就是在一下子无法得出答案的时候干脆放弃思维,学生们运用的是淋漓尽致。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学生们早已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其实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总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这脑子就可能像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机器那样生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是根本不可能,而且我们又无法腾出相当的时间用以这方面的训练,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只好将答案和盘托出,虽然是无奈,却也是实际。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不要告诉我说从基础练起,我左右不了别人。而我又必须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学生,我怎么办?谁来告诉我!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0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习李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3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基于这一历年,课始我用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我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这些,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4
今天上了《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能紧扣主题,并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性,思维活跃性。
一、围绕“教科书的珍贵”这一主题展开三个层次的“读”。
一是指名读。学生提出问题后,先指名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二是学生细读,让孩子们自己读书、感悟、发现,初步找到了文中能体现教科书珍贵的的几个关键段落。三是引导感悟读。通过抓重点词、句“渴望、兴高采烈、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呼啸、盘旋”“毛主席的关怀”“党中央印文件的纸里节省”的理解与感受,孩子们一步步明白了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孩子们非常渴望的,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党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更是张指导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珍贵。
二、以“情”为主线,读中悟“情”。
整堂课我都紧紧围绕课题中饱含深情的字眼——“珍贵”做足文章。在读书、理解、引导、感动中体验珍贵之情,表达珍贵之情,朗读珍贵之情,以“情”为主线,以老师的热情之“情”激起学生的真诚之情。以情贯穿,多次深情地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抓重点词、抓标点等培养语感的“读”。
通过“比较和想象”的语感训练,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丰富的语感形象,丰富了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大量的训练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在教学中,我启发想象,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文中的四个“没有”,我通过一选读——了解困难感受艰苦,二连读——体会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三范读——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当时学习的情景,真切感受书对于延安小学的孩子们显得那样神圣、重要、宝贵、渴望。
因为围绕主要问题找句子答案的不唯一性、顺序的不唯一性,备课时,我注意设计多个策略,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交流顺序为老师引导感悟的顺序,使教学成为流动的过程,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同时以学生的研读、交流感受、朗读作为课堂互动的主体部分,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充足时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活动。
虽然如此,讲课中依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学生读得还不够,而我由于学生读得不错,就忽视了对学生进一步的朗读指导,没能使更多的学生体会指导员牺牲前的内心感受。如果能再把重点段落再充分的读,让更多的学生读,相信效果应该会好一些。在续说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时,学生思维不够开阔,说的话都大同小异,而我没有能及时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内容,没有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教学时机,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待提高。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导学案完成情况比较差;也有我自己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第四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鼎湖山听泉,将听到的泉声用美仑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受,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由5个自然段组成,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第2自然段为第2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第3、4、5自然段为第3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在这3个部分中,第3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而第4自然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作者把泉声的美妙传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字时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设计理念】
教学这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重视文本朗读,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受美、细心寻找美、深入感悟美、不禁诵读美。首先从课题入手,并在整体感知上,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课文的脉络,在理清后重点从白天听泉和夜晚听泉两部分入手,通过学生自读勾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泉声的美、大,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为学习重点段落“晚上听泉”作好铺垫,重点品读夜晚听泉,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意境在读中感悟体会泉声的美妙,然后再让学生回归到文字中朗读品味培养语感。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以美感教育为主,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关注学生最后一节课的状态,调整设问,设置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以听促读,以读促学,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注意。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得过多,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朗读感悟体会的少。应从意境中回到课文,在多样朗读的训练中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品味泉声的美妙。
(2)整个授课时间上前松后紧,虽然学生最后一节课注意难以集中,但在处理课文上,前面过于繁琐、细致,以至于第4自然段的处理很仓促,没有注重朗读的指导,没有留给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使得课文只是停留在斟酌词句上体会意境没有回到文字上好好品味朗读。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2
我说,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
我板书“顶湖山”。
很多学生举手,说我写错了。我说没错,鼎湖山原本就叫“顶湖山”,接着便两个名字的由来。并板书“鼎”,学生齐读后,我问:“鼎湖山给你的感觉怎样?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再形容”
看两幅图时,在他们的回答中发现积累到只有清澈见地等几个老掉芽的词语。
于是我小结时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要说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我板书古刹、飞瀑。
“既然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当我们游玩以后,一般会将最著名的景点写进游记,可是他写的是到鼎湖山——?”
我将课题补充完整。有学生举手,我请孩子们猜猜原因可能是什么?
孩子们猜得有些乱,我小结:估计那泉声对于作者来说是最美的景色。
然后,我在大家疑惑之时,请同学们思考:“那泉水这么有吸引力,肯定很美,很奇妙吧,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看看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万籁俱寂”的教学
“什么叫万籁俱寂呢?”
孩子们有些吵闹。
“我听,第一组开始安静了,哦,第二组也安静下来了,第三、四组也安静下来了。”
我看着孩子们。他们的手脚仍然发出声音了。
“哦,现在有些同学的手和脚也安静了,一动不动了,真静!”
此刻,教室里几乎没有声音了。
“我说现在更静了,连板凳腿就无比安静了。”孩子们笑了一下,迅速恢复到及其安静的状态。
“现在算不算万籁俱寂?(生摇头)外面的树叶被风吹的还有声音呢,还有其他声音,那不能算是了。可是怎样才能算是呢?”
“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说的是哪些事物?
“很多很多。”
“是万物。那,我要要说万物俱寂?谁知道籁是什么意思?”
“籁的意思是一般的声响,万籁的意思就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现在我知道不能说万物俱寂了。那么,现在谁再来读读‘入夜’这句,把词语的意思读到句子里。”
生读得入情入境。
“辨识”与“品味”一起教
结合排比句来教学辨识与品味。并结合朗读,分角色朗读进行。
然后讨论“有多少种泉声要辨识吗?”结合指导排比句的朗读。分小组朗读。
再接着讨论:品什么?品泉声的味道?品的时候作者想像了?你想到了什么,读完说说。
最后突出辨别和品味都需要细细地聆听才行。用读出辨别品味后的感觉。
趣味性整体认知
我在黑板上写上“一二三”,然后看着孩子,他们都很奇怪。
然后我说这个“一”放在第一自然段的开始,那么“二”和“三”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发表意见。
孩子们很快就发表了意见,“二”的位置很快就放好了,然后“三”的位置就出现了好几种,但是请他们再读后发现,“三”应该放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积极。
接着,我请他们说说“二”后面写了一个字“白”,我问:“‘三’后面写什么好呢?”
有一个孩子说“黑”,众笑,另一个说“夜”,大家赞同,我板书。
我指指“一”后面,大家公认“晨”较好。到底是什么时间,书上没有交代,但是谢大光先生原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你一读便知。
出示原文第一自然段: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请同学读,并概括出“昏”,并指导朗读好第一自然段。
学生又发现“二”后面的“白”不太准确,于是建议改为“昏”。
“刚才我们从时间发现这三部分不一样。”说完我在“三”后面写上“枕边”,不一会儿,我们商量出了结果,整个板书如下:
一(昏)山前
二(昏)路上
三(夜)枕边
到此,说了说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接着便开始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第一、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美妙与学习的自由。
《鼎湖山听泉》的朗读教学
两个听,你准备怎么写?要求别人你的两个听中能感觉到你对不同地方听泉的感受。
默读,在自己本子上写一写。
然后上台来展示。
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我用手机拍下来了。非常特别。
接着,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地方和两个时间的听读出区别来。学生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读“夜里听”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机教学。
读完后,对同学们说:“你们刚才读了夜里听的部分,现在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白天听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等。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3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鼎湖山听泉》课后有这样一则问题“画出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完描写泉声的句子,再问学生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带给我的是小眼瞪大眼,眼神之中居然还有种让老师将答案和盘托出的期待。很快,学生们是如愿以偿。
我们班的学生在这里好好地运用了一把“惰性思维”,就是在一下子无法得出答案的时候干脆放弃思维,学生们运用的是淋漓尽致。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学生们早已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其实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总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这脑子就可能像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机器那样生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是根本不可能,而且我们又无法腾出相当的时间用以这方面的训练,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只好将答案和盘托出,虽然是无奈,却也是实际。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不要告诉我说从基础练起,我左右不了别人。而我又必须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学生,我怎么办?谁来告诉我!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4
课前播放《泉水叮咚》歌曲后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说说歌中唱的什么?
生:泉水。
师:请看一个字。(师书写繁写的“听”字)
师:这是听的繁体字,古人在造字时想提醒我们什么?
生:听要认真。
生:用心听,下面是心字底。
师:下边有个耳字,用心去听。平时你们喜欢听什么?
生:长笛。
生:钢琴。
师:除了乐器,还有喜欢听其他的吗?
生:水流。
生:乐器。
师:老师带来几段音乐,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用耳用心去听。
师先后播放小提琴、大提琴、二胡、钢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乐段,学生猜。
一、导入,激发兴趣
生齐读课题,师点拨“鼎”是后鼻韵母,生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二、初读,理清脉络
师:大家已预习课文,文中哪些部分是具体描写听泉的呢?
生:第二段。
生:第四段。
师:浏览2——4段,想想他们听泉的地点、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2段是写白天听泉,第4段是写晚上听泉。
师:快速朗读1、3、5自然段,看看描写的是什么?
生读课文。
生:写听泉旁边的景色。
师:具体说说1、3、5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第1段写鼎湖山的位置,游览时的天气,第3段写庆云寺的风光,第5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三、细读,感悟美景
师: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配乐播放鼎湖山风光,师解说。)
师:美不美?
生齐:美。
(一)学习第二段:
师:作者用怎样的妙笔把这种美呈现出来的?请你们读第2段,用笔圈画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看看哪些词语具体描写泉水的声音?哪些词语具体描写泉水的样子?
生自学后全班交流。
师:(投影该段)指名说圈出的词语。
生:我圈画了“淙淙、清亮、不绝于耳、欢快”。
师:还有吗?
生:我圈了“时隐时现……“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泉水的,如果给这些词分类的话,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分2类,描写声音的和描写样子的。
师:(出示分成2类后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师:第一类词是作者听到的,称之为入耳;第二类是作者看到的,称之为入目。(师板书入耳、入目)
师:谁来读一读写声音的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师正音“清纯悦耳”。
师:你从这些些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泉声好听。
师:有一个词就是讲好听的,“悦耳”;好看称为“悦目”。想起成语“赏心悦目”,一起带着赏心悦目的心情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下面这些词看出泉水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生:泉水清、多。
生:泉水四处流淌。
师:泉水是那么清澈丰盈。师引读第二段,生补词。
师: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揉合在一起写的。让我们一起边听边赏。
师生齐读第2段。
(二)学习第四段:
师:就这样听着泉水,踏着钟声,我们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师配乐范读第4段,课件出示第4段内容。
师(板书“聆听”):聆听是怎样的听?
生:用心听。
生:静静地听。
生:仔细地听。
师:让我们也来用心地、仔细地、静静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泉声,学生闭眼静听。)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一定辨识了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同桌听,说说你们都听到些什么?
(同桌互说。)
师:把你听到的美妙的声音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听到瀑布的声音,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叮咚叮咚的声音。
生:我听到小溪的声音,有交错流泻的感觉。
生:我听到小河的声音,他忽快忽慢,忽急忽缓。
生:闭上眼睛听泉声,感觉很舒服,想起第二段的一个词语“清纯悦耳”。
课件出示第四段中的3、4句。师引读前半句,生接读后半句。
师:读了这句话,请你用一个字说感受。
生:美。
师:赶快读一读这四个句子,去发现发现美感受感受美。
师:谁最先发现了美。
生:那象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是那样柔和。
师:想到柔美。课前听到的小提琴声仿佛又回到我们的耳旁。(放小提琴曲)
师:这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柔美。
生:优美。
师:伴着这柔美的声音读读课文。
指名配乐读,师起头生齐读。
师:还有那种泉声回荡在你耳旁?
生:像琵琶样的声音很清脆。
师:你的声音很清脆,用你的声音读一读。
师:还有那种泉声你想读读看?
生:大提琴的声音好听,我想读一读。(生读。)
生:那象铜管的声音很好听。
师: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就是飞瀑流入深潭的景象。用词形容一下。
生:壮观。
师生齐读。师小结板书“品味”。
师:看来同学们都品出了泉水的美。课文的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美的,读读四句话,一块读读看。
生读四个排比句。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写出泉声?
生:把泉声写细,写成乐器的声音。
师:具体说一说。
生:第一种把泉声比作小提琴。
师:这是在打比方。其他的三种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泉声写细了。还有什么方法?
生:排比句式。
师:排比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都是相似的。
生:每一句都有相同的地方。
师:排列的句式一样的。排列得很整齐,读起来感觉更好。
(分男女声读排比句,女生读那象,男生接后半句。)
师:用朗读读出各种声音的特点。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看。(师指名读)
师:读得多流利啊!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生:我建议小提琴的声音读得更轻更柔一些。
生:琵琶的声音读得更清脆一点。
指名读后全班分角色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全班读。
师:鼎湖山就像一只神奇的手,调弄出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课件出示第4句),请你读一读,然后写一写你的感受。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仿佛在联欢,在唱一支美妙的歌。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美丽而宁静。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就是一群欢快活泼的孩子。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音乐的指挥官,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一幅美丽的画。
四、小结,交代任务
师:下一课我们将进一步研讨泉水与水、树的关系。我用作家谢大光的话结束本课。(师深情吟诵片断,课件同步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5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对比感。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把这段的内容简化为:那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泉声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泉声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课堂上一片乐声。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之后学生运用写景文章的方法学习《黄果树听瀑》,从而体会出写法。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但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6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师: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听完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听到了______的声音,多像______啊!)
[评: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句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回味课文,为学生背诵课文作下伏笔。]
师: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师:(指名读)
(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评:小语“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充分读之后,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效果颇佳。]
师:文中还写到了哪些泉水?
生: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泉水……
师:作者在这儿用到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作者通过“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把泉水当作人来写。
生:赋予了泉水生命,泉水就像顽皮的小孩。显得非常可爱。
师:默读第四段后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鼎湖山的泉水描写的这么美?这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仅是用耳,更是用心在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生:我们也应该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
……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段落,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评析: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四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同学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2)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7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
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
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再加上成功地利用电教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享受,课堂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8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生会更感兴趣,对今天要学的内容也会更期待。
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这样的:“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着些什么”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安详宁静,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以动衬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也能有这样的体会,从而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课文通过这些打比方的句子,把泉声写得很具体,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在教学时,将本段的朗读采取了不同方式,再现美妙的情境。在学生充分读之后,体会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雄浑磅礴,很好地诠释了鼎湖山的泉声,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
考虑到本班学生大多为农村的孩子,见到过泉水的学生肯定不多。因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课前我做了个课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泉水、到庆云寺,听泉声,读课文。有了媒体的辅助,学生再读再想象各种泉声就有了一定的依托,学生的朗读做到了入情入境。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引导学生品味、朗读、背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9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境由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之美。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课的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学生都说:我最想了解鼎湖山有哪些泉声?那儿的泉声是怎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泉声,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第一课时么,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嘛!其实不然,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解决?哪些适合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复杂思维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0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
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对作者产生敬佩之情,很快地触及到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同时还做到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从作者用的比喻中思考,这样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学生就这样快乐而轻松地学习着。
语文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应当通过一篇篇教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做出解读。“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
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二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在第二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学生自由的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2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三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三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我在第三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设计教学时,我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又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我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只是语文课上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3
“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鼎湖山听泉》一文,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泉声传神的描绘更是精妙绝伦,成为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其次,进一步让学生去学习他的精彩的描写;最后,因为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学生虽然有很多旅游的经历,也写过一些游记,但很多都成了流水账,所以借这篇文章也正好学习一下如何写好游记。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关键,自我感受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既然题目是“听泉”那我们先从“夜听泉声”的段落学起。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在这之后,我们就听泉的段落进行文本赏析,学生就更有感触了。再将自己的表达与课文的描写结合起来,比较,就容易找到自己语言的不足。然后对自己的段落进行再加工,完成语言练习的教学目标。操作下来,学生的反应还不错,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语段练习结果,比较机械,有些套公式的感觉。语言训练的效果不明显,还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
但是通过这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二、分析课文结构,学会剪裁
鼎湖山听泉》是九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而学生刚由暑假回来,大多刚经
历了旅游,正是写游记的好时机。于是,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采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
《鼎湖山听泉》这篇游记最大的特点是,选取了鼎湖山的一个角度,它的泉水。鼎湖山是广东省肇庆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并没一一赘述,而是围绕“泉水是鼎湖山山的灵魂”来组织材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学生写游记,往往是流水账,走马观花,看到哪写到哪,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使得文章结构散乱。而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写游记,也要“以小见大”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由此出发,结合游踪,来组织材料,这样的游记才是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游记,而不是一段景区介绍文字。
例如,有同学写游览上海,取题为《快和慢》选取了白天上海地铁里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景象,和夜晚外滩恬静慵懒的景象,最后总结出“将快与慢结合起来酌情调度,用雷厉风行的速度认真做事,用香茗淡浓的色味来品尝人生,这或许才是最真的生活”写得多好,这样的游记,才算是真正的游记。有游览,有感悟。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才是有效果的。
第五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片段。
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琵琶曲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该曲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该曲旋律。课堂上一片乐声。接着又播放《十面埋伏》让大家对照文中所写去欣赏,体会。这时无需过多的言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2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生会更感兴趣,对今天要学的内容也会更期待。
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这样的:“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着些什么”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安详宁静,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以动衬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也能有这样的体会,从而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课文通过这些打比方的句子,把泉声写得很具体,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在教学时,将本段的朗读采取了不同方式,再现美妙的情境。在学生充分读之后,体会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雄浑磅礴,很好地诠释了鼎湖山的泉声,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
考虑到本班学生大多为农村的孩子,见到过泉水的学生肯定不多。因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课前我做了个课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泉水、到庆云寺,听泉声,读课文。有了媒体的辅助,学生再读再想象各种泉声就有了一定的依托,学生的朗读做到了入情入境。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引导学生品味、朗读、背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3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之美)。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至于比喻,有的说像二胡,有的说像狮子吼,有的说像下雨。都挺有新意的。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4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境由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之美。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课的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学生都说:我最想了解鼎湖山有哪些泉声?那儿的泉声是怎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泉声,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第一课时么,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嘛!其实不然,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解决?哪些适合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复杂思维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5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
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
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再加上成功地利用电教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享受,课堂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6
课前播放《泉水叮咚》歌曲后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说说歌中唱的什么?
生:泉水。
师:请看一个字。(师书写繁写的“听”字)
师:这是听的繁体字,古人在造字时想提醒我们什么?
生:听要认真。
生:用心听,下面是心字底。
师:下边有个耳字,用心去听。平时你们喜欢听什么?
生:长笛。
生:钢琴。
师:除了乐器,还有喜欢听其他的吗?
生:水流。
生:乐器。
师:老师带来几段音乐,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用耳用心去听。
师先后播放小提琴、大提琴、二胡、钢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乐段,学生猜。
一、导入,激发兴趣
生齐读课题,师点拨“鼎”是后鼻韵母,生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二、初读,理清脉络
师:大家已预习课文,文中哪些部分是具体描写听泉的呢?
生:第二段。
生:第四段。
师:浏览2——4段,想想他们听泉的地点、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2段是写白天听泉,第4段是写晚上听泉。
师:快速朗读1、3、5自然段,看看描写的是什么?
生读课文。
生:写听泉旁边的景色。
师:具体说说1、3、5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第1段写鼎湖山的位置,游览时的天气,第3段写庆云寺的风光,第5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三、细读,感悟美景
师: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配乐播放鼎湖山风光,师解说。)
师:美不美?
生齐:美。
(一)学习第二段:
师:作者用怎样的妙笔把这种美呈现出来的?请你们读第2段,用笔圈画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看看哪些词语具体描写泉水的声音?哪些词语具体描写泉水的样子?
生自学后全班交流。
师:(投影该段)指名说圈出的词语。
生:我圈画了“淙淙、清亮、不绝于耳、欢快”。
师:还有吗?
生:我圈了“时隐时现……“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泉水的,如果给这些词分类的话,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分2类,描写声音的和描写样子的。
师:(出示分成2类后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师:第一类词是作者听到的,称之为入耳;第二类是作者看到的,称之为入目。(师板书入耳、入目)
师:谁来读一读写声音的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师正音“清纯悦耳”。
师:你从这些些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泉声好听。
师:有一个词就是讲好听的,“悦耳”;好看称为“悦目”。想起成语“赏心悦目”,一起带着赏心悦目的心情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下面这些词看出泉水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生:泉水清、多。
生:泉水四处流淌。
师:泉水是那么清澈丰盈。师引读第二段,生补词。
师: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揉合在一起写的。让我们一起边听边赏。
师生齐读第2段。
(二)学习第四段:
师:就这样听着泉水,踏着钟声,我们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师配乐范读第4段,课件出示第4段内容。
师(板书“聆听”):聆听是怎样的听?
生:用心听。
生:静静地听。
生:仔细地听。
师:让我们也来用心地、仔细地、静静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泉声,学生闭眼静听。)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一定辨识了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同桌听,说说你们都听到些什么?
(同桌互说。)
师:把你听到的美妙的声音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听到瀑布的声音,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叮咚叮咚的声音。
生:我听到小溪的声音,有交错流泻的感觉。
生:我听到小河的声音,他忽快忽慢,忽急忽缓。
生:闭上眼睛听泉声,感觉很舒服,想起第二段的一个词语“清纯悦耳”。
课件出示第四段中的3、4句。师引读前半句,生接读后半句。
师:读了这句话,请你用一个字说感受。
生:美。
师:赶快读一读这四个句子,去发现发现美感受感受美。
师:谁最先发现了美。
生:那象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是那样柔和。
师:想到柔美。课前听到的小提琴声仿佛又回到我们的耳旁。(放小提琴曲)
师:这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柔美。
生:优美。
师:伴着这柔美的声音读读课文。
指名配乐读,师起头生齐读。
师:还有那种泉声回荡在你耳旁?
生:像琵琶样的声音很清脆。
师:你的声音很清脆,用你的声音读一读。
师:还有那种泉声你想读读看?
生:大提琴的声音好听,我想读一读。(生读。)
生:那象铜管的声音很好听。
师: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就是飞瀑流入深潭的景象。用词形容一下。
生:壮观。
师生齐读。师小结板书“品味”。
师:看来同学们都品出了泉水的美。课文的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美的,读读四句话,一块读读看。
生读四个排比句。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写出泉声?
生:把泉声写细,写成乐器的声音。
师:具体说一说。
生:第一种把泉声比作小提琴。
师:这是在打比方。其他的三种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泉声写细了。还有什么方法?
生:排比句式。
师:排比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都是相似的。
生:每一句都有相同的地方。
师:排列的句式一样的。排列得很整齐,读起来感觉更好。
(分男女声读排比句,女生读那象,男生接后半句。)
师:用朗读读出各种声音的特点。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看。(师指名读)
师:读得多流利啊!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生:我建议小提琴的声音读得更轻更柔一些。
生:琵琶的声音读得更清脆一点。
指名读后全班分角色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全班读。
师:鼎湖山就像一只神奇的手,调弄出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课件出示第4句),请你读一读,然后写一写你的感受。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仿佛在联欢,在唱一支美妙的歌。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美丽而宁静。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就是一群欢快活泼的孩子。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音乐的指挥官,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一幅美丽的画。
四、小结,交代任务
师:下一课我们将进一步研讨泉水与水、树的关系。我用作家谢大光的话结束本课。(师深情吟诵片断,课件同步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7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师: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听完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听到了______的声音,多像______啊!)
[评: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句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回味课文,为学生背诵课文作下伏笔。]
师: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师:(指名读)
(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评:小语“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充分读之后,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效果颇佳。]
师:文中还写到了哪些泉水?
生: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泉水……
师:作者在这儿用到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作者通过“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把泉水当作人来写。
生:赋予了泉水生命,泉水就像顽皮的小孩。显得非常可爱。
师:默读第四段后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鼎湖山的泉水描写的这么美?这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仅是用耳,更是用心在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生:我们也应该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
……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段落,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评析: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四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同学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2)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8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鼎湖山听泉》课后有这样一则问题“画出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完描写泉声的句子,再问学生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带给我的是小眼瞪大眼,眼神之中居然还有种让老师将答案和盘托出的期待。很快,学生们是如愿以偿。
我们班的学生在这里好好地运用了一把“惰性思维”,就是在一下子无法得出答案的时候干脆放弃思维,学生们运用的是淋漓尽致。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学生们早已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其实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总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这脑子就可能像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机器那样生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是根本不可能,而且我们又无法腾出相当的时间用以这方面的训练,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只好将答案和盘托出,虽然是无奈,却也是实际。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不要告诉我说从基础练起,我左右不了别人。而我又必须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学生,我怎么办?谁来告诉我!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9
我说,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
我板书“顶湖山”。
很多学生举手,说我写错了。我说没错,鼎湖山原本就叫“顶湖山”,接着便两个名字的由来。并板书“鼎”,学生齐读后,我问:“鼎湖山给你的感觉怎样?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再形容”
看两幅图时,在他们的回答中发现积累到只有清澈见地等几个老掉芽的词语。
于是我小结时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要说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我板书古刹、飞瀑。
“既然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当我们游玩以后,一般会将最著名的景点写进游记,可是他写的是到鼎湖山——?”
我将课题补充完整。有学生举手,我请孩子们猜猜原因可能是什么?
孩子们猜得有些乱,我小结:估计那泉声对于作者来说是最美的景色。
然后,我在大家疑惑之时,请同学们思考:“那泉水这么有吸引力,肯定很美,很奇妙吧,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看看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万籁俱寂”的教学
“什么叫万籁俱寂呢?”
孩子们有些吵闹。
“我听,第一组开始安静了,哦,第二组也安静下来了,第三、四组也安静下来了。”
我看着孩子们。他们的手脚仍然发出声音了。
“哦,现在有些同学的手和脚也安静了,一动不动了,真静!”
此刻,教室里几乎没有声音了。
“我说现在更静了,连板凳腿就无比安静了。”孩子们笑了一下,迅速恢复到及其安静的状态。
“现在算不算万籁俱寂?(生摇头)外面的树叶被风吹的还有声音呢,还有其他声音,那不能算是了。可是怎样才能算是呢?”
“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说的是哪些事物?
“很多很多。”
“是万物。那,我要要说万物俱寂?谁知道籁是什么意思?”
“籁的意思是一般的声响,万籁的意思就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现在我知道不能说万物俱寂了。那么,现在谁再来读读‘入夜’这句,把词语的意思读到句子里。”
生读得入情入境。
“辨识”与“品味”一起教
结合排比句来教学辨识与品味。并结合朗读,分角色朗读进行。
然后讨论“有多少种泉声要辨识吗?”结合指导排比句的朗读。分小组朗读。
再接着讨论:品什么?品泉声的味道?品的时候作者想像了?你想到了什么,读完说说。
最后突出辨别和品味都需要细细地聆听才行。用读出辨别品味后的感觉。
趣味性整体认知
我在黑板上写上“一二三”,然后看着孩子,他们都很奇怪。
然后我说这个“一”放在第一自然段的开始,那么“二”和“三”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发表意见。
孩子们很快就发表了意见,“二”的位置很快就放好了,然后“三”的位置就出现了好几种,但是请他们再读后发现,“三”应该放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积极。
接着,我请他们说说“二”后面写了一个字“白”,我问:“‘三’后面写什么好呢?”
有一个孩子说“黑”,众笑,另一个说“夜”,大家赞同,我板书。
我指指“一”后面,大家公认“晨”较好。到底是什么时间,书上没有交代,但是谢大光先生原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你一读便知。
出示原文第一自然段: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请同学读,并概括出“昏”,并指导朗读好第一自然段。
学生又发现“二”后面的“白”不太准确,于是建议改为“昏”。
“刚才我们从时间发现这三部分不一样。”说完我在“三”后面写上“枕边”,不一会儿,我们商量出了结果,整个板书如下:
一(昏)山前
二(昏)路上
三(夜)枕边
到此,说了说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接着便开始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第一、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美妙与学习的自由。
《鼎湖山听泉》的朗读教学
两个听,你准备怎么写?要求别人你的两个听中能感觉到你对不同地方听泉的感受。
默读,在自己本子上写一写。
然后上台来展示。
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我用手机拍下来了。非常特别。
接着,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地方和两个时间的听读出区别来。学生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读“夜里听”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机教学。
读完后,对同学们说:“你们刚才读了夜里听的部分,现在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白天听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等。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0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对比感。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把这段的内容简化为:那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泉声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泉声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课堂上一片乐声。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之后学生运用写景文章的方法学习《黄果树听瀑》,从而体会出写法。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但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三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三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我在第三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设计教学时,我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又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我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只是语文课上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2
经过了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心中不觉有了“欲与原著试比高”的兴趣。为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2,这泉声能让你联想到什么?3,此曲该如何表现,听到这旋律,你想到什么?开始的旋律是怎么样的,中间又怎么样,高潮之处怎样,又是如何结尾的?简单的引导之后,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放飞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起舞,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写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虽然自认为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但我明白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3
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二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在第二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学生自由的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4
“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鼎湖山听泉》一文,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泉声传神的描绘更是精妙绝伦,成为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其次,进一步让学生去学习他的精彩的描写;最后,因为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学生虽然有很多旅游的经历,也写过一些游记,但很多都成了流水账,所以借这篇文章也正好学习一下如何写好游记。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关键,自我感受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既然题目是“听泉”那我们先从“夜听泉声”的段落学起。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在这之后,我们就听泉的段落进行文本赏析,学生就更有感触了。再将自己的表达与课文的描写结合起来,比较,就容易找到自己语言的不足。然后对自己的段落进行再加工,完成语言练习的教学目标。操作下来,学生的反应还不错,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语段练习结果,比较机械,有些套公式的感觉。语言训练的效果不明显,还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
但是通过这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二、分析课文结构,学会剪裁
鼎湖山听泉》是九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而学生刚由暑假回来,大多刚经
历了旅游,正是写游记的好时机。于是,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采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
《鼎湖山听泉》这篇游记最大的特点是,选取了鼎湖山的一个角度,它的泉水。鼎湖山是广东省肇庆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并没一一赘述,而是围绕“泉水是鼎湖山山的灵魂”来组织材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学生写游记,往往是流水账,走马观花,看到哪写到哪,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使得文章结构散乱。而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写游记,也要“以小见大”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由此出发,结合游踪,来组织材料,这样的游记才是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游记,而不是一段景区介绍文字。
例如,有同学写游览上海,取题为《快和慢》选取了白天上海地铁里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景象,和夜晚外滩恬静慵懒的景象,最后总结出“将快与慢结合起来酌情调度,用雷厉风行的速度认真做事,用香茗淡浓的色味来品尝人生,这或许才是最真的生活”写得多好,这样的游记,才算是真正的游记。有游览,有感悟。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才是有效果的。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5
1、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这样问学生:“规模宏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你是怎样理解“规模宏大”这个词的?教学中,在学生说出“规模宏大”这个词时,我随口说出了“由‘规模宏大’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由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学习状态亢奋,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更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应当教会学生。于是,接下来我以同样的问法引导学生理解了描写庆云寺和景物的其他词语,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联系前后内容相互解释词语,比如说到“二百多年”想到了“明代”等。这样学生对整个一段的理解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这个一段的内容是我课前预设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同时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由于这一段是课文的次要内容,课前也并未曾准备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但由于“由‘规模宏大’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出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才又生成了另一个水到渠成的环节——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