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宋江刘备唐僧性格特点
探讨宋江、刘备、唐僧三个人性格形成的文化原因
汉语言文学 2009101545 张琼芬
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我们却可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一是,作品在人物组合模式上都遵循着“主弱从强”的原则。二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在历史上,他们都是存在的,是真有其人。三是,在小说里,他们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四是,他们都是作者极力推崇和褒扬的“道德模范”,“英雄”,“仁者”,但在我们看来却是“无能”,“虚伪”,甚至是“窝囊”之辈,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没有一丝英雄气度。我觉得这四个相似点,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第四个。归根到底,其实也是前三个的相似点造出了第四个现象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作品的客观效果怎么会走向作者主观愿望的反面?我个人觉得,这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定的联系。三部作品的开始,作者都极力的想展示一个完美的形象,而处处避免人物性格不好的一面,将原型人物拔高,而随着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他要塑造的形象之间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作者又始终想维持他们的良好形象,所以处处为他们做下遮掩,这样,就导致了读者的极度反感,所谓的“物极必反”,太过于想维护人物的正面形象,铸造出的就是一个个“不真实”的人物,本来的“仁者”就变成了“伪君子”。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宋江、刘备、唐僧三人为什么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的。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这个方面来探讨:
刘备:“仁君”变“伪君”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作者就是要塑造一个仁君的形象,这个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对他的评价却是,“妇人之仁”,“一介懦夫”,对刘备的帝王之位,也用“哭出来的江山”来概括。《三国演义》中,作者最想表达刘备的性格特点,就是:“仁”。刘备就是“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为了表现刘备的“仁”,刘备的“正统”,作者怎么做?
从《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作者就急切的想告诉我们,刘备是个“不一般”的人物,对刘备大力地进行表扬。首先,作者用“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的一个英雄”引出了刘备,作者形容刘备的第一个词就是“英雄”。张角造反,第一个出现的“英雄”就是刘备,可见,作者对其的定义,给予其的厚望。接着是一段性格外貌的描写,“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这里写出刘备三处性格特点:一是“不甚好读书”;二是“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於色”;三是“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傑”。我们来看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原文,是这样的:“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作者将第一句话截掉了后面一节,只说他不喜欢读书,后面的“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全然不提,为什么不提呢?很浅的道理,一位“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人该是怎样的?直脱脱就是一个浪荡纨裤形象,一个卖草鞋的,还有这等奢华的爱好,可见这刘玄德也是个腐败种子。而罗贯中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很难接受一个这样的英雄成为帝王的事实,所以他必须删了后面。“性宽和”,相比较,《三国志》还是直率了一些,说刘备“善下人”。“性宽和”是一个很大的人格魅力,就是对任何人,包括下人,家人,朋友等等,同时也指对物、对事,都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善下人”明显表达的意思要少得多。其实,这里已经很明显看出作者在极力美化了。“寡言语”,这个特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提起,但是,这与《三国演义》的后文是有很大的矛盾,在后文,我们是可以感知到刘备是比较能说会道,而且在宋江、刘备、唐僧,三人中,刘备是最强的,在袁绍面前简直是能把死人都说活。为了表现刘备“素有大志”,作者举了他小时候的一个例子:“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对这棵树,有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而其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这件事是否存在,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它的存在其实也无法说明什么,如果不是后来真的发迹,这类儿童玩闹其实不值一哂。至于刘备的外貌,作者是描写得比较奇特的,“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耳大,手长,眼利”,作者认为这样的描写很自然地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似“神人”,但在我们看来却只能说是一个“怪人”,进而怀疑他的可信度。接下来,就是正身份了,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罗贯中处于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各方义军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政治腐败,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情此景让罗贯中的内心痛苦万分,不由生出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在《三国演义》中很明显透露出拥刘反曹倾向,几乎处处在提醒着我们,刘备乃“正统人物”。古代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名正言顺,生而姓刘,又当汉末,这是个优势,刘备能够成功,说白了,也就是因为这个身份。“名正言顺再加上品格完美,这种人就当是做君主的料。”这是第一回,作者就想表达的意思。
为营造刘备的性格,罗贯中还特地对于一些史实进行了修改:
1、刘备怒打督邮,这件事最能体现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与罗贯中所描述的刘备的性格格格不入,于是将此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2、东吴招亲,面对阴谋,诸葛亮劝刘备勿往,刘备却不在乎,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改为诸葛亮劝刘备前往,明显是要将刘备的草莽之气去处。
3、刘备与庞统发生争执,最后刘备将庞统叫回问庞统的话是“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演义中改为“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本来刘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与庞统“宴乐如初”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庞统;演义中却成了刘备认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一改之下,意义完全不同,终于符合了他们眼中的帝王形象。
因此,在作品中,作者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而这样导致的效果就是,在突出其“仁爱”的同时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这也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的一句话,“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让我们怀疑,这样一个人是当君主的料吗?
宋江:“全忠仗义”变“黑心狠毒”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作者要描写的就是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而宋江就是作者编写这一主旨的主力人物,“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但同样的,宋江的形象一直不能讨好众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宋江,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他一直是梁山好汉中的主降派,并最终导致了起义军和他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者一直全力打造“忠义”的旗帜,在描写宋江的每一件事,都想安上“忠义”二字,特别是“忠”,而这样造就的结果,无疑使人物出现性格矛盾,导致众人的不喜欢。作为一个起义军的领导,却在主降,这是何等的矛盾?本来的“忠义之士”却把兄弟们推上死亡,这是什么“忠义”,简直就一个“黑心肝的贼寇”。宋江是《水浒传》里名号最多的一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几个特点,加上“呼保义”就四个绰号,基本把他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出来。“黑宋江”是宋江的第一个绰号,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长得其貌不扬。《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来表明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虽然“黑”,但“人不可貌相”。“孝义黑三郎”是宋江的第二个绰号,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宋江,自然是个孝子,作品中有一个例子,宋江因为老父病故的一封家书而甘冒杀头的危险回家去给父亲送终,后来还接父亲兄弟上梁山享福,这些都基于一个“孝”字,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作者对宋江的“义”的表现,似乎就出现问题了。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虽然是出于义举,但是自私一面也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再和阎婆惜协商未过的情况下而动了杀机。而孝义之后依然加了一个黑字,我觉得理解做脸黑,不如说是心黑。“及时雨”是宋江的第三个绰号,书中说他仗义疏财,喜欢扶人之困,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就好像需要雨的时候,雨就下来了,所以就把他比喻成及时雨。但是仔细看时,却发现,文中说宋江救济别人的事情除了告密和拿银子为兄弟付酒钱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而他所谓的义字不是体现在给予,而是体现在接受上,武松、花荣等人为了他而受尽了苦累,而他这样一个文不行,武不通的人到头来却弄得兄弟们是死得死伤得伤,难道这就是他所谓的义举吗?呼保义这个词专家们有很多解释,但在我看来这个是作者想通过宋江这个绰号,来告诉我们,要学习宋江的忠义,在大宋王朝对他招安之后作者给的怀柔之名,送他以保国之名而又不失了义气。这样的“保玉”,在我们看来,不就是把兄弟们带上了死路换来的吗?
对宋江的身份,作者用一首童谣来暗示。古代人可是特别的迷信的,一首童谣道出的可是未知的天机。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出现了一首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童谣所应的就是宋江,“上天叫我作造反头子”,这便有了天然合法性。在宋江刚刚上梁山,就申明了他作为造反头子的“天然资源”。
在历史上,是确有“宋江起义”的,《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通过宋《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就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而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这与《水浒传》里,一直想受“招安”的宋江是有明显的反差的。为什么作者要将结局改为“招安”呢?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
《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结合杂剧戏曲的刻划,对其人其事都进行了全面“包装”。《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考虑,作者一方面一厢情愿地安排宋江的出路,以使之合乎忠君爱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大力鞭挞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使造反起义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造反英雄的歌颂。而作者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宋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使得宋江成为小说中最让人痛恨的人物。安排招安结局,作者不想让宋江起义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草寇生涯就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招安即投降朝廷才是青史留名的美事。
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至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破绽百出!可以说,正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导致了宋江性格的分裂,最终使其缺少真实感。唐僧 大慈大悲变成懦弱无能
唐僧是一个虔诚执著的佛教徒,在取经的过程中意志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唐僧形象寄寓了作者很深厚的一种宗教情怀。作者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不甘万死也要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虔诚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读过作品的人,却对这个人物多少都有些讨厌。他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许多缺点。作为一个出家人,唐僧的“心地善良”真的是没话说。他一心向佛,擅长念经,但是,在我们看来,除念经之外,没有其他特长,其实就是一介凡人。他的特点是总以慈悲为怀,但是,他的慈悲,看起来似乎不是对那些总是帮助他的徒弟们,而十有八九是对那些想吃他的肉的妖精;简单点说,这么一个“大善人”,在我们眼里,其实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和尚”,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经常被妖怪捉了去预备做点心,要靠孙悟空来救命。总结他的取经之路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一是胆小懦弱。作品里每逢写到师徒一行走到穷山恶水时,总写会写“那长老大惊失色”或“流下泪来”。连猪八戒都曾说过他是“老大不济事”。二是无情无义,有时甚至显得很自私。孙悟空为了他可谓是舍生忘死,但他对孙悟空却是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甚至把头箍得像个葫芦还不肯罢休。
同样的,唐僧取经原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上,唐玄奘去天竺取经是非组织行为,在边关九死一生才得以偷渡出国。但到了小说家的笔下,就改变,唐僧做老大,领导了三个法力无边的徒弟了。取经也不是“偷渡”出去的了,而是唐太宗为回报从阴曹地府的还阳,选拔了大德高僧玄奘,得到皇帝的恩准取经,这样唐僧的取经是具备“合法性”的,而且他还可以让观世音帮忙,可以驭使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猴子,这样的处理,使唐僧取经成功后,成为第一大功臣,修成正果,成为旃檀功德佛就理所当然。与宋江、刘备一样的,作者也给了唐僧一个有光彩的身份,为了显示唐僧的显示血统高贵,作者在《西游记》还中将唐僧改成了状元陈光蕊的遗孤。
九死一生才得以偷渡出国的僧人,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的玄奘,怎么可能是一个胆小懦弱,只会念经的人呢?作者几乎完全改变了原型的模样,一味要把佛家的仁慈表现,却写出一个让人觉得特别“无能”,只会拖后腿的唐僧。作者塑造的唐僧,基本上是依照封建时代上层的形象来刻画的,他的道德资源便是奉旨取经,然后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重修养、轻劳动、斯文等等,而佛家的好心,作者就更是极力的刻画,只可惜这样一个只对妖精慈,有没有半点能力的“瓷和尚”,让人特别反感。
刘备、宋江、唐僧三人,当作者用“仁”、“忠”、“善”的标准去拔高他们的原型的时候,用封建的伦理道德对原型进行规范化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个可敬而不可爱的人物。当作者企图突出刘备的宽厚的时候,却无意中写出了刘备的虚伪。当作者企图突出宋江的忠义时,却无意中写出了宋江的黑心。当作者企图突出唐僧的宽厚的时候,却无意中写出了唐僧的无能。作品的客观效果都走向作者主观愿望的反面。这种矛盾性格的塑造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及创作意图有着莫大的联系,与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也有关系。对于人物的刻画,我觉得“真实性”是很重要的,好与坏是相对的,哪来的全是优点,全是缺点的人物。一味的追求“完美”,只会导致最终的“不完美”,引起读者的怀疑和厌恶罢了。
第二篇: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双重性格
解读宋江: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可谓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历史中的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现实中对宋江性格的解读又是什么? 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东郓城县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之所以驰誉江湖,主要是因为他的“义”。正因为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他酒后失态,被迫上了梁山。
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同意终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动机不纯。受招安后,他以“忠”灭“义”,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心归顺朝廷卖命的宋江也是落个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记住特点:
1、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2、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求贤若渴,胸怀宽广。
3、造反动机严重不纯,“忠”灭“义”,对梁山义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
《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
《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第三篇: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明清小说人物论
——刘备与宋江形象的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刘备和宋江分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中十分关键的人物。所以,对刘备和宋江的评价当然也是如洪水般倾泻,当然也是“源远流长”。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给予地非常立体,生动可触。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性格上的复杂性,有内在外在的因素,这些因素把他们层层包裹,勾勒出表面看似简单却又最难以捉摸的人物特征。这两个人物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面,但是他们的许多特点确实值得让人去对比分析的。本文分为几个大点来一一评述。
一、仁义
细看刘宋二人,在“仁义”方面可谓是各自小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做得最好的两人了。在古时可谓怀“仁义”之心的人,便是拥有最大人心的人。《三国演义》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刘备和他的兄弟关张结义时定下的目标。这也成了后来刘备所一直奉行的道德依据,是他事业做好做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浒传》中,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举动非常之多,无论是对待不相识的路人还是对待结石的好汉,能够帮上忙的一定会伸出援手。小说中多次可以看到宋江给予别人的“十两银子”,救他人于困苦之中。同样宋江这般的“仁义”也是他后来得以笼络人心的法宝。刘备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宋江“及时雨”的称号,便是两人在“仁义”上面的默契使然。但是从社会地位来看,刘备的举动涉及的范围要比宋江的广,时代的不同造就的英雄也会有差异,刘备的“仁义”大体是面向他的百姓的,或者说是面向他所管辖的地域的,不论是新野还是蜀川,刘备的仁义施加的对象宽而广。而宋江的“仁义”从刚开始的在其乡里乡间的施行到后来的梁山,所以施行的范围相对来说小了很多。施行的对象也与刘备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宋江没有自己真正的百姓)。总得说来,他们两位因为“仁义”得人心,因而得各自自己的事业。
二、忠君
刘备所奉行的是“兴复汉室”,就是忠君的体现。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外人对他的尊称乃是“刘皇叔”,从这看来他的忠君也是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古时宣扬的便是忠君思想,故而即使不是皇室后代,我想刘亦能如他后面所行。从他的仕途“剿灭黄巾”、“征讨董卓”、“对峙曹操”便可以看出他忠君的坚持和决心。宋江,出身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可以说宋也是当时社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他所接受的思想也便是“忠君”了。在行事上以“忠”、“孝”为先,时时想着要忠于君主。他的上梁山之路是经过内心强烈的挣扎的,他不敢也不愿意对抗正统的朝廷,宁愿忍辱受苦也不干“灭九族的勾当”。在“无奈”地选择上水泊梁山后,他虽然表面与朝廷为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期盼招安的,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不顾梁山这么多兄弟好汉的反对,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刘宋两人以不同的方式选择了“忠君”的道路,他们内心所经受的欣喜、挣扎、彷徨从某种意思上来说是一样的,虽然方式不同,却是天下知音。
三、“虚伪” 在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时,很多时候会对刘备和宋江的重情重义大为赞赏;会为他们的犹豫而“恨铁不成钢”;会对他们两人的“虚伪重名”而唏嘘。
刘备、宋江和一般的英雄人物性改革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一般的英雄豪杰生性刚猛,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却是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两位“痛哭流涕”。有人说这是真性情的表现,但是有人认为有时候他们真性情的表现未免太“煽情”,动不动就哭鼻子,这不是男儿本色,所以就觉得有作秀之嫌,不免扣上“虚伪”的帽子。其实不能单单从这个方面来讲“虚伪”,一个词语——性格使然,就也挑不了多大的刺。那么真正被认为是“虚伪”的是什么事情呢?
先说刘备,《三国演义》中,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于百万人中求得幼主刘禅,刘备感慨万千,说道,为了这个不成器的小阿斗,差点损失了我的一员大将,然后要把阿斗摔了,众将领劝之方罢。好歹是亲生儿子,好不容易失而复得难道会自己亲手摔死?那么可以看出刘备在这里肯定有作秀的嫌疑了,简而言之就是收买人心。再看一个也是经典的故事,就是刘备在白帝托孤于时孔明,那么刘备快不行了,叫左右的人扶起,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 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有“虚伪”之嫌,他明明担心孔明会夺权,却这般说了,目的是为了让其在他面前许下诺言,永不存异心。
再说宋江,宋公明生平仗义疏财,因而结交了许多英雄好汉,这样就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在断配江州途径梁山泊时,他完全能上山如伙。表面上宋江害怕落得不忠不义之名,实际上他仍嫌此时上山实力不足,因为威望还不如晁盖,故而继续为自己造势。当上了梁山之后,收服吴用,亲征战场,从而达到架空晁盖的目的。最后晁盖为了巩固自己的威信,冒失攻打曾头市,断送了性命。可以说此刻宋江是最大的受益人。刘宋二人由此看来也有“虚伪”的时候,但是英雄,尤其是站在顶峰的英雄,在其上位的途中难免会使用计量,来增加自己的收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总结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刘宋二人在人物形象上特别是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同中也有异,因为时代背景的因素,从而两人选择的道路是不一样的,然后他们的行事做法当然也不尽相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刘备和宋江的刻画,可以说相当的相像。为人处事,沙场决断,兄弟情义,家国百姓,无一不是有着相似的意味。细细地品味这其中的意味,便觉着这般英雄人物的道路真是沉浮跌宕,无论是内心和外在表现,复杂又不乏依据,让人深陷其中,想必这也是小说特有的让人沉迷的地方。
第四篇:浙工商国学与商道作业:从工商管理角度论述刘邦、刘备、唐僧、宋江四位著名人物领导力的特点
从工商管理角度论述刘邦、刘备、唐僧、宋江四位著名人物领导
力的特点
领导力概念与领导过程、领导行为、领导能力、领导知识和领导情境等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领导力概念链,并诠释了领导力诸要素的关系:处于核心层(第一圈层)的是领导过程,领导过程是由具体的领导行为构成的,领导过程通常也代表着领导实践;第二圈层的领导行为、领导能力和领导知识都是领导过程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其中,领导能力是关键,领导能力决定着领导行为的质量与效果,领导行为是领导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领导知识义是领导能力的元素和基础;第三圈层的领导情境是指确保领导过程正常运行的环境因素的总和,是领导行为、领导能力和领导知识等要素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刘邦、刘备、唐僧和宋江四人,皆在自己的时代通过自身的领导力取得过一定的成绩。通过历史和文学资料去研究,从工商管理的角度,笔者若是给其按照领导力强弱排名,应当是刘邦>刘备>唐僧>宋江。下面将结合资料,具体分析。
一、刘邦:天才管理者
关于刘邦的成功,他本人就已经有非常准备的分析。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不可谓不精辟,这也侧面反映出刘邦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非常准确。
刘邦是个流氓,然而却是流氓中的英雄,他简直就天生是当领袖的材料。张良、陈平、韩信、萧何他们是给刘邦出过很多主意,但这些主意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的还是具体操作问题,是谋略而不是战略。战略性的建议也有,而刘邦也往往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天生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资治通鉴》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朋友。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处,也调动了别人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加上他明是非,识好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二、刘备:支持性领导
刘备作战能力不如曹操,也经常遭遇命运的颠沛流离,却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刘备的战略决策虽然不如曹操,但手下诸葛亮的智慧却远胜于曹操;刘备的军事才能虽不如孙权,但赵云、关羽却是军中豪杰。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笔者认为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支持型的领导力。
1.刘备用人,其一曰“诚”
诚以用人,主要是针对诸葛亮这样的文人大儒而言的。虽然刘备当时已有一定势力,但以刘备的能力是干不成大事的,于是一心想要找个善于经营国事的“总经理”来打理政局,诸葛亮为第一候选人。按理说,请人来做“总经理”,自然要以高薪相聘,但刘备却不落俗套,以事业诱人,以诚意相聘,三顾茅庐访诸葛。像诸葛亮这样的智囊,洞察天下大势,良禽择木而栖,你要请他做老总,他还得看看你这个“董事长”合不合拍,有没有用人之度,否则,没有三顾茅庐的诚意是感动不了的,没有共同语言和意趣相投也请不出山的。刘备用孔明,用我们现代企业家的眼光来看,无疑是“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古典版。
2.刘备用人,其二曰“义”
关羽、张飞都是血性汉子,如果文绉绉地也来上一套以诚取人的管理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非得被张飞骂鸟不可。何况在结识关、张两人时刘备还是个练摊卖草鞋的角色,处在资本积累阶段,一点“企业家”的苗头都看不出来。这个时候,刘备的领导地位只能以铁哥们的姿态去确立,一方面自称是皇室后裔沾点皇气以抬高身份,另一方面刘备又占年长的优势(好似企业初创期的老资格优势),于是刘备以战略方案“入股”,关羽、张飞以技术力量“入股”,这个合伙制公司自然而然以刘备做了“董事长”。结成利益同盟体,既然是忠义兄弟,颇具江湖义气的关羽、张飞自然不会嫌弃大哥的,自然也对大哥忠心不二。刘备用关、张,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目光来审视,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使用,是以利益目标和江湖义气为纽带结成的一个合伙制企业,颇似现今民营企业的发家史。
3.刘备用人,其三曰“惜” 惜是指爱惜人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刘备摔阿斗上。当年赵子龙单枪匹马背着刘阿斗从曹操军中三进三出,终于救出刘家后代。刘备感动之余出一怪招,当着赵云及众将之面将其子刘禅掷于地上,并骂曰“你这不孝儿险些损我一员大将”。这一摔,胜过奖赏赵云高官厚禄不知多少倍。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法则来看,这是一种精神奖励,特别适用于像赵云这类感怀知遇之恩的正义之士,这一摔,表露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同时也向诸将透露了刘备的爱才心切。如此一来,即便他日赵云心生去意欲跳槽另谋高就,便再也抹不开这个面子了。
三、唐僧:意志坚定,世事可原谅
在很多人的感觉中,《西游记》中的唐僧软弱无能、唯唯诺诺、真假不分,又何德何能来领导他们完成取经大业的呢?细想之下,唐僧虽然在能力素质上的确存在不少硬伤,但他的事业成功实质得益于他所具有的一位领导人必备的多种素质。
1.唐僧领导素质的“硬伤”
一是能力不足。除了会念经,连“紧箍咒”还是观世音怕他拿不住本领高强的孙悟空教会的,可以说飞不得、打不得、跑不得,更不要说在降妖除魔这种技术活上可以对徒弟进行指导。有时候脑子糊涂还拖后腿。唐僧的确存在能力上的重大欠缺。
二是能动性不够。在唐僧师徒这个团队中,唐僧对脾气大的孙悟空不会耐心做思想工作,几句话不对就简单粗暴实施惩罚念“紧箍咒”,好几次把孙悟空逼走。对猪八戒,明知道其好吃懒做、乱说怪话、意志不坚,反而睁只眼闭只眼,任其发展。而老实巴交的沙僧,脑子又木、反应又慢,不叫不动、效率低下,唐僧几乎从不考虑其性格特点实施激励。
三是社会知识缺乏、思维简单。心地善良是没错的,但连基本的逻辑常识都不太懂就有问题了,经常被妖怪的假相蒙蔽,害得徒弟着急上火的,还顽固不化固执已见。第二回遇上依旧如此,不长记性。
2.唐僧领导素质的优点 能力一:啥也不会,但我脾气好、有包容。唐僧因为“无能”,于是他就会欣赏有本事的人,能够包容“能人”们的其他缺点,才能找到三个有本事的徒弟来保护自己。而且他不会因为几个徒弟没有听自己的指挥而气急败坏,不管别人理解不理解,认可不认可,都会耐心的说服,表现出极好的亲和力。反过来,唐僧这种包容心和亲和力会使手下的徒弟愿意来帮他实现理想,这也正是刘邦所说的将“将”之术。
能力二:思维简单,但我信念坚、讲仁德。唐僧心地善良,但容易轻信他人,以致于历次稀里糊涂被妖怪欺骗,把能力最大的徒弟气走,陷整个团队于危机之中。但唐僧信念坚定,心怀仁德。唐僧在取经途中历经千难险阻,从不言苦,就算被妖怪抓了多次也不会放弃自己取经的信念,为此丢掉性命都不会眨眼。正是因为这种决绝的信念,才给了团队一种动力,让手下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为着共同的目的而努力。能
力三:魄力不够,但我有关系亦有原则。唐僧是个脾气好的和事佬,以致于他对几个徒弟的管控能力实在是很有问题。但唐僧上层路线走得好,依靠上级,最大限度争取上级的支持。唐僧的前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了,现世还是唐王李世民的拜把兄弟。人神两届的高层关系他都有了,这样的人做老板,自然顺风顺水。但脾气好并不代表着唐僧无原则,尤其突出的是禁得住诱惑。唐僧信念坚定,目标如一,不受美色财气的诱惑。正是由于他对事业的忠诚和执著,才具备了完成使命任务的精神动力。
总之,唐僧之所以能取经成功,不仅是表面上几个徒弟的劳苦功高,深层次下更是唐僧领导能力的充分体现。
四、宋江:关系利用是最大的资本
梁山一百单八名好汉各以其独门技能驰骋江湖,蜚声历史。作为领袖的宋江,无论从智谋、武功、还是其他专门知识,在108名好汉中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义气不是归顺和服从的诱因,宋江何以其貌似平凡的才能领导着107名名贯天下的英雄好汉?细细分析,主要在于其江湖义气背后超乎寻常的驭人本领。
1.充分利用梁山好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江湖心理 梁山108名好汉除少数因战败被俘而投降梁山外,基本都来自江湖,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性格,但都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江湖心理。在108名好汉中,受过宋江恩惠的除了智取生辰纲的晁盖、吴用等8名好汉外,还有朱仝、雷横、武松、李逵、孔明、孔亮、王英、薛永、史进、朱武、陈达、杨春、杨雄、石秀、时迁等。这些人在梁山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因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而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领导,从而奠定了宋江领导梁山的人力基础。
2.培养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党徒 在梁山108名好汉中,宋江有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党徒。一是上面所说的受过他恩惠的人;二是他上梁山前在江湖中结下的过命朋友。这些人虽然本领有限,但他们的影响力绝不能小瞧,柴进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因其祖上让位之功而受宋太祖授丹书铁劵,专好结交江湖好汉,梁山好汉中受过其恩惠的有:林冲、武松、雷横、李忠、王伦、杜千、宋万。而与这些人有过命之交的又有:鲁智深、史进、杨志、曹正、张青、孙二娘、施恩、周通。花荣周围又有秦明、黄信。这些关系的存在,使这些人一个个都成了效忠宋江的党徒。三是利用自己“及时雨”的江湖美名笼络了一大批英雄,这些人处于对他的崇拜而成为他的死党。
3.通过武力来征服,通过招安来安抚 在以上好汉的忠心拥戴之下,宋江具有了主宰梁山的强大力量,面对敢于冒犯和前来镇压的大宋官军,采取了有力的对抗策略,三打祝家庄,三打大名府,进攻芒砀山,复仇曾头市,攻打东平府、东昌府,收服了一批人。宋江了解他们兵败后害怕朝庭追究责任的心思为了安抚他们,总是以“暂时寄身水泊,等待朝庭招安,为大家寻找好的出身”作为基本条件。在他们归顺梁山后,除董平、徐宁、燕青外,其他人都基本不怎么重用。宋江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他们的心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在抵抗官军时,依靠自己的亲信,在招安时依靠这些降将的支持,最后促成了招安。招安后,又充分利用这伙人立功赎罪的急迫心理,在征僚及征方腊、田虎、王庆等的战争中,每每将这些人用在前面,以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
4.工作上人尽其能,科学分工,相互搭配
一是充分发挥各人的能力所长。智谋高深的,专门谋划;善于马战的,带领骑兵,善于步战的,率领步军,善于水战的,率领水军。善于侦查和收集情报的,专门刺探情报;善于文秘、医疗、制作、娱乐、内勤的,专门负责所掌事务;而在分工的同时,又注重合作。二是为了防止意外,宋江在分配工作时,进行了亲信与非亲信的搭配。认扈三娘作干妹,并将其嫁给自己的亲信王英;将李逵、鲍旭、焦挺与樊瑞、项充、李衮搭档;将花荣与徐宁搭档;将林冲、秦明与呼延灼搭档;将朱仝、杨志、史进与索超搭档;通过这样的分工配合,即达到了监督非亲信的目的,又充分发挥了这些非亲信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梁山集团的稳定与发展。
5.制定了一系列大家基本能接受的策略 自宋江成为梁山第一领导人后,就一直将招安作为梁山未来发展的既定方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以此为中心,这一方针是符合梁山大多数人的需要的,尤其是36员正将绝大多数拥护他的这一决策,从而更加巩固了他的领导地位。
6.自己始终坚持正义原则
宋江在江湖中是以一个顶天立地的义士身份展现在社会面前的。加入梁山后,也一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一副公平正义的形象处理梁山事务,处处以身作则,不贪财、不好色、不偏袒亲信,一碗水端平,对敢于违犯规矩的人,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从而使梁山各山头、各派系的人都能团结在他的周围,为他驱使效命。
7.宽以待人,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 在梁山108名好汉中,宋江无论从心胸还是意气都比其他人宽阔,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也很注重吸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但又不是无原则的接受和执行,一切都从实际出发来决策。
8.注重各头领的家庭建设
在梁山好汉中,有家有室的是少数,好些好汉在上梁山前就被贪官污吏搞得家破人亡。所以宋江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一是一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做媒成全兄弟们的好事(先后成全了秦明、王英、董平、张清的好事),使他们不至于因家庭的缺失而心浮气躁,影响军心。二是对有家有室的头领,在人还未上山,就首先将其家眷接到山上,使其免去了后顾之忧,安心在山上出力。三是在梁山和各种活动中,都考虑家属的需要,过年过节不断派人看望慰问,并准许家属参加山上举行的相关娱乐活动,以丰富大家的生活。这些举措,对凝聚人心,团结群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宋江以一平民小吏,逐渐发展为统领当时天下第一大的反叛力量,活动了3年之久,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大宋王朝的根基。最后虽以失败告终,但他领导的梁山英雄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上百起,但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起义并不多,虽然《水浒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与宋江的有力领导是分不开的。
第五篇:刘备简介
刘备简介
汉昭烈帝 刘备(161~223)
官职:安喜县尉——平原县令——徐州牧——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益州牧——汉中王——皇帝【词条顶端图片介绍:此图为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像,为存世的最为客观的版本】
刘备,字玄德,号汉昭烈帝,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胜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后来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生平
刘备(161-223),蜀汉昭烈帝,蜀汉开国皇帝,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结识关羽、张飞二人,三人亲如兄弟(正史中无结义之事)。镇压黄巾后,刘备被封为安西县令,后因不满督邮对自己的百般刁难,鞭打督邮后弃官出走。后又投奔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县令。
其后,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遂从公孙瓒处借来数千兵马,当时公孙瓒手下的赵云也奉命随军。往徐州救援。此时吕布偷袭曹操的根据地濮阳,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刘备则进驻徐州。陶谦将小沛城交与刘备。之后,陶谦病故,将徐州城交与刘备,刘备遂自领为徐州牧。此后被曹操所败的吕布前来投奔,刘备让其居小沛。后来,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这时,吕布偷袭了徐州,刘备战败,转军海西。途中击杀在徐州、扬州为寇的杨奉、韩暹,并向吕布求和,吕布让刘备驻军小沛。其后袁术派纪灵带大军攻小沛,吕布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用“辕门射戟”救了刘备。但其后,刘备再度召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至此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其后袁术称帝,曹操动员刘备、吕布、孙策三路人马攻打,占寿春后刘备前往小沛。其后曹操欲讨伐吕布,便派夏侯惇联合刘备一起讨伐吕布。吕布得知后派高顺攻破小沛,刘备只得逃回曹操营寨。下邳城破,白门楼上,吕布意欲投降,曹操也想要收服之意,询问于刘备,刘备厌恶吕布,深知其乃无义之人,劝曹操杀之,于是吕布遂死。其后,刘备随曹操一起回许都,而曹操此时野心膨胀,心生不臣,刘备感到惴惴不安,不愿久居人下,“青梅煮酒”后,刘备更是担心,以韬晦之计骗过曹操,以打袁术为借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未至,袁术病死,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攻占徐州。曹操闻讯后率大军攻城,刘备认为袁绍大军压境,曹操不可能进攻自己,因此遭受奇袭而大败,刘备单骑逃往河北投青州袁绍之子袁谭,袁绍得知后以礼相待,出邺城200里迎接刘备。后被袁绍派往汝南,策反依附曹操的黄巾余党刘辟,骚扰曹操后方的许昌。曹仁率军反击,刘备战败逃回袁绍处。刘备察觉袁绍不能成器,想要离开袁绍,于是说服袁绍再度来到汝南,并联合龚都,曹操派蔡阳进攻,刘备轻松击败蔡阳,并取其首级。(刘辟、龚都与演义中不同,未死,战后不知所踪)
击败袁绍后,曹操率军攻打汝南,刘备深知不敌,向南撤退,派孙乾、糜竺前往荆州游说刘表,刘表出郊相迎,待之以上宾之礼。但刘表为人外宽内忌,嫉妒刘备的才能,刘备到荆州后,荆州士人仰慕刘备之名,与之交好,刘表更是因此不信任刘备,暗地里提防他,刘备几次献计袭击许昌,刘表都不采纳。一次酒会上,刘备看到自己腿上长了肥肉,感叹老年将至而无法建功立业,就是髀肉复生的来历,刘表愈加猜忌刘备,让刘备驻军新野。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劝谏,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此时亲率大军南下,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长子刘琦联合刘备。刘备从新野撤往江夏,路经襄阳时,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游说抗曹,孙权以周瑜为将军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军两万,在赤壁大破曹军,曹兵撤回江陵。刘备迅速夺取荆南四郡,孙权感到惧怕此,将其妹嫁给刘备,以促成孙刘联盟,并在周瑜主持下将江陵借与刘备。之后刘备采纳谋士殷观的计策,允许孙权伐蜀但自己按兵不动,使孙权不敢窥视益州,东吴伐蜀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建安十六年,刘备借口帮助刘璋讨伐张鲁,以法正、张松为内应进入益州。刘备北进至葭萌便停军,收买人心。后来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张任逃亡,其余皆死。刘备进军雒城,庞统在攻城时中箭身亡,于是法正继承庞统谋士之职。一年后,雒城被攻破,张任不愿投降,刘备杀之。包围成都时,刘备让诸葛亮、张飞、赵云等进入益州。成都城前,马超加入,简雍劝降了刘璋,刘备遂自领为益州牧。建安二十年,张郃入侵蜀中,被张飞击败。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因兵马整齐,便起兵攻汉中,欲收东川。刘备采纳法正的计谋,夜袭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获得主动权,待曹操亲自到来后壁垒不战,只派小股部队在外骚扰曹操的运粮部队,曹操无奈退军。刘备获得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其后,关羽起兵攻樊城,水淹七军,收服于禁,但曹、孙联合,在徐晃、曹仁、满宠以及吕蒙从背后奇袭荆州,关羽走投无路,最后在麦城被俘遭受杀害。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任魏王之位,其后废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国政权正式建立。
次年,为夺回荆州,出兵攻打东吴(兵力不详,通常认为在5~10万之间)。其先,蜀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先后击破李异、刘阿等。孙权以陆逊为将军,陆逊坚守不战。时过一年,蜀军士气低落。陆逊趁蜀军战意已无之时用火攻,蜀军大败,刘备只能狼狈逃走。刘备逃至白帝城,在此驻扎。孙权得知十分惧怕,立即遣使求和。
次年,刘备病情恶化,从成都招来蜀相诸葛亮,以后事、孤儿托之。言讫即逝,终年63岁。
刘备琐事
1.《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
这件事一方面显示了刘备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刘备的急中生智和临危不惧,想想看,若是刘备只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与贼兵拼命,或是慌张被杀,还会有日后的昭烈皇帝吗?
2.《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这不仅仅是刘备礼贤下士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刘备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3.《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几人有如此气概?
4.《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
刘备在这种危急的境况下,仍然能保持镇静,不怒气冲冲,可见此时的刘备经过了岁月的洗练,不再是当年怒鞭督邮的年轻人了。
5.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势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见,刘备不仅不是窝囊废,而且十分勇敢好战,而法正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称道的。
6.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这件事后人认为其一点重重,破绽多多,但无论如何,只通过谈话就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这都显示了刘备极强的知人识人能力之强。
刘备敕刘禅遗诏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关于刘备的成语
求田问舍:原是刘备说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关于刘备的歇后语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2.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3.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4.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参考文献】1.《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2.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被加害而死,他在退位后被曹魏封为山阳公,后来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去世。
3.《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罗贯中笔下刘备十大名言
三国演义里面人物众多,各具特色,比较公认的其中描写的最突出的就是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和诸葛亮的“智”。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刘备也是罗贯中笔下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混”。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混到在蜀称王,先后跟随过公孙瓉,田楷,陶谦,吕布,曹操,袁绍,龚都刘辟,刘表,而他混过的主子除了曹操都非败即死,刘备本人却安然无恙。刘备从北混到南,从东混到西,混的足迹几乎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可以这样说,曹操能够称霸大半个中国,靠的是他的“猛”,而刘备亦能三分天下有其一,靠的则是他的“混”。
以下是我从三国演义里面选出的十句刘备的经典话语,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这是刘备跟曹操煮酒论英雄给曹操吓到后借雷声说的。刘备给吓到,是因为他被曹操看穿了,乱世之中,像曹操这样猛的人当然是英雄,同样,像刘备这样那么会混的人当然也能称为英雄。不过刘备终究是会混之人,趁着雷声就这样混过了一关。
经典指数 6.5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是赵云救回阿斗后刘备将儿子掷于地上说的,各位都熟悉这个典故,不用说太多,这句话也让赵云感动到一直为他效尽犬马之劳,先后截江救阿斗,汉水发威,七旬之龄力斩五将。只是当时刘备可能没想那么多,那时自保都是问题,哪想到以后阿斗要继承他的基业,最后就是给他扔成少儿痴呆症的阿斗把他混到的基业拱手让出了。
经典指数 7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这句话不是刘备最先说的,但绝对是因为他才出名。张飞把他老婆弄丢了,正想自杀,刘备这样说他能不感动到往后誓死效忠吗,唉,跟刘备比,张飞实在太嫩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刘备去东吴取孙夫人时就在那里沉迷于声色,乐不思荆,为了孙夫人这件衣服把一帮手足扔在荆州不管了,幸好诸葛亮早有先见之明,给赵云三个锦囊才把刘备运回来,要不荆州那堆手足可能永远看不到他们的主人了。
经典指数 7 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
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这是刘备在汝南再次输给曹操后逃难途中对手下说的。本来趁人家攻打袁绍许昌空虚时取偷袭人家,人家大老远跑回来的疲惫之师还轻轻松松搞到你狼狈至极,可以说什么都输光了,刘备的手下还不都泄气了,刘备这以退为进的一句话立刻让关羽把刘备他祖宗刘邦和项羽拿出来,鼓励大家胜败乃兵家常事,挽回大家的士气(搞不好这出双簧就是刘备导演的)。再说这个时候谁敢走啊,你一走张飞这个曾经杀猪的就把你当猪给杀了,试想这种情况下你这种不能共患难的人有谁会可怜。
经典指数 7.5 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遇。今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将军容纳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惭,径来相投。望乞收录。誓当图报。
这是刘备输给曹操后投靠袁绍跟袁绍说的第一句话。为什么现在那些做官的拍马屁吹牛皮的功夫那么强呢,跟刘备学的!久欲投于门下,你不是从小就自己想当皇帝吗?誓当图报,请问你有什么本事,从你投靠袁绍到你离开他,你做了什么。这就像我们这些毕业生一样,出去找工作面试时吹得天花乱坠,目的就是给主考官良好的第一印象(各位找工作的,多向刘备学习啊。。)。看看你二弟对曹操说的誓当图报,他斩颜良诛文丑后才离开,而你呢,骗袁绍说去说服刘表联合对付曹操就溜了,轻轻的你走了,就像你轻轻的来。。(刘备败于曹操后只剩下单人匹马,好轻松,要是带着家眷多麻烦啊,离开的时候也是,又是好轻松)
经典指数 8 备年近五旬,不能为国家剿除贼党,心常自恨。今蒙国太招为女婿,此平生之际遇也。恰才问天买卦,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今果然如此。
这是刘备在孙权后院砍石问卦时跟孙权说的。如果说他对袁绍说的那句展现了他拍马屁吹牛皮的功夫,这句则说明了他撒谎的能力,而且对袁绍说的那句他可能在逃难的路上就想好了,这句则绝对是随机应变的产物。为什么现代人发誓跟放P一样轻松,又是跟刘备学的!像他那样满口仁义道德的人都随口撒谎,何况我们乎。刘备最终凭借这次问卦成功回到荆州,可人家孙权也不是流的,也学你问了一次卦最终夺回荆州。关羽的死,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了,从这点看,关羽的死刘备需不需要负责呢? 经典指数 8.5 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这句话是刘备在刘表家里说的。这是刘备唯一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野心,也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这句话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首先人无完人,混者千言,必有一失,像刘备这样精于混的人都难免说错话,所以当我们在混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要气馁,知错能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其次也告诫我们混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一定要吸取教训,像刘备这样,一时失口立刻被隔屏偷听的蔡夫人知道并让蔡瑁追杀他,幸好的卢在檀溪中一跃三丈(哇,咁犀利,古代版柯受良飞跃黄河啊,还是没有助跑的)才让刘备逃过一劫。
经典指数 9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是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说的。看来刘备心理战以玩的炉火纯青,死前都不忘用一下,此前对张飞,赵云用了的效果都让他们拼死为自己效力,这以退为进的一句更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想一下刘备这么器重你,如果你真的废了刘禅后人会怎样评价你诸葛亮,这句话说与不说的效果截然不同。因为这句话,诸葛亮七擒孟活,六出祁山,最后劳累过度死在五丈原,而他的儿子和孙子最后也战死绵竹。最搞笑的是他们誓死保卫的刘禅最后却投降了!呜呼,诸葛亮真惨,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了。回首一下,刘备临死的这句话价值连城啊!
经典指数 9.5 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这句话是诸葛亮用计逼刘备称帝后刘备说出来的,此前当百官请他称王时遭到了他严厉的拒绝“孤岂效逆贼所为!”,就位时又假仁假义推辞“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让人感觉刘备一心只是想光复汉室,绝没想过要自己称帝,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书里这一段的描写精彩至极,可惜三国没评最佳男主角,要不以他的演技谁与争锋。其实你当刘备自己不想当皇帝吗,小时候跟小伙伴在树下玩就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长大后收个养子就名“封”,生个儿子就名“禅”,和起来就是要“封禅”,其实他就是在等曹丕篡位,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上位了,他的心比司马昭还明显啊,却能通过这些东西掩饰到人们都认定他是为了汉室的崇高理想。这句话,就是他掩饰手段最好的代表。
经典指数 10
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刘玄德。。
这是刘备自报姓名的一句话,书里出现过几次,比如最开始遇见张飞说的“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还有遇到邮督时说的“备乃中山靖王之后。。”等等,最重要的一次是见汉献帝是说的“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的作用,就是这句话,让他混到了刘皇叔的头衔,自此刘备名正言顺,民心所向,刘备即使再落魄,到了哪都深受百姓拥戴,而曹操却是汉贼,先后有祢衡裸衣骂他,吉太医下毒害他,左慈戏弄他,华佗甚至想直接拿他大脑出来研究(。。华佗你是不是头脑有问题啊)。人人恨不得刘备光复汉室,魏早点灭亡,小说里面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用的标题都是“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可见刘备是多么的民心所向,以至后人杜撰出来的后出师表(后出师表假的,证据:写与216年,赵云死与217年,而里面说到“赵云丧”)里面的第一句“先帝虑汉贼不两立”更是深入后人人心,刘备是汉,曹操是贼。这些完全是以刘备那句自报姓名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这句话,就没有后来的刘备。这句话也说明刘备多么会混,中山靖王,有120个儿子(不包括女儿哦,种猪啊。。),而刘备是他第19代子孙,这样分散下来还有什么皇室血统啊,有也不用卖草鞋了,刘备不怕,整天拿出来说,说多了自然就有用了,而且乱世之中,怎么查他身份啊,真是要把他祖宗18代查尽才能查到(见献帝时献帝居然查宗族世谱查出来了,傻B才信,古代人口普查比现代还先进啊),搞不好刘备根本不姓刘,自己冒称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他真是“高瞻远瞩的混啊”。。
经典指数 10
顺便说一下,刘备家族果然是混人辈出啊。先是他的祖先刘邦从一个流氓无赖混到开国皇帝,可以说刘家本来就有混的传统。刘备之后的刘禅同样继承了他老爸的特色,混的很好,他投降后当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时,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后人笑他傻,其实是这样吗,如果他整天故土不堪回首明月中的话他还能活下来吗,不妨拿他和李后主做一下对比,一个给后人留下“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却给毒死了,一个给后人留下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却最后活到70多岁终老,如果是你,你想给毒死还是终老,从这也可以看出刘禅充分继承了他老爸混的能力。
如果说刘邦开创了混这门艺术,那刘备无疑是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纵观古今,能混之人没有出其右者。放眼当今社会,猛人毕竟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混过一生的,如何混的更好,请多向刘备学习,因此,研究刘备将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在此胡乱一文仅做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来一起研究刘备混的艺术。
------------------
刘备名言
刘备托孤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遗诏;《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本文来自: 名言妙语网(详细出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