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
作者:吴莹
摘要:结合目前油田区域内幼儿园的现状,分析目前幼儿园在区域活动设置中的几点缺失,提出在幼儿教育阶段区域活动设置的重要性以及区域活动设置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区域设置;教师自我定位。
一、前言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仅注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轨迹,而且更侧重于幼儿个体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掘,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且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教育主体,侧重开放教育”的活动,在幼儿园被广泛地开展;其主要依托于情境、道具来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同时,区域活动的规则中承载独有的教育价值,可利用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由此可知,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在油田范围内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有存在以下几个缺失:
1、区域设置过于主观化
在区域设置上,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这些区域的布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最终导致区域成为一种摆设。
2、材料投放目的不明确
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不明确的表现主要有:(1)材料更新频次太长;(2)素材单一,缺乏多样性;(3)材料层次分辨不清。
3、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
许多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无法正确自我定位,在安排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在活动中,他们往往主观性的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分别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丧失了自主性和灵活性;有的教师则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放之任之,使区域活动丧失了目的性。
三、解决方法
在愈来愈强调主体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显得极其重要。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更有实效性?
1、从幼儿的角度设置活动
杜威曾说过:“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中,早已暗含着教育所追求的东西。”
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幼儿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种理念,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设置以下区域:
(1)学习性区域: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以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体验情感,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喜好,提供多种适合幼儿的运动器械,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另外,在区域的设置过程中要将学习性区域与社会性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幼儿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以幼儿为中心,分层次投放多样性材料
(1)以幼儿为中心,构建开放区域。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投放材料时以幼儿为中心,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也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幼儿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可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材料的层次性与多样性。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结合教育目标和不同水平需要,做到材料提供的层次分明。如:在“阅读角”中,可以为幼儿提供由浅入深的阅读材料。在班级中有部分幼儿阅读面较广、识字量较大的,教师可为此类幼儿提供难度稍大的阅读材料。而有些幼儿认字水平有限,教师则可以选择插画较多的绘本,结合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提高阅读水平。这样,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3、教师要正确自我定位,要以伙伴的姿态去引导幼儿。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如下定位:“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幼儿中的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幼儿站在一条战线上,变成幼儿,与幼儿共享欢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融入到幼儿的活动中。
(1)要与幼儿玩到一起
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这种身份,可缩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同时,也让教师更 加深入的了解幼儿。
(2)要把握好指导时机
幼儿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当认识到:只有当幼儿确实受到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因此,要求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适时的把握好时机进行指导,以避免产生负面效果影响到幼儿。
四、结术语
本文树立了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去学习借鉴—实践创造—反思提高,从而更深入的认识区域活动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出一个适合他们的“特殊”舞台,才能让幼儿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第二篇:浅析幼儿园区域设置
随着社会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受幼儿和教师的喜爱
不少幼儿园或以此为主要活动形式;或作为主题单元教学的辅助,都在尝试着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并且,在区域活动的运用过程中已有了各种可取的经验出现,但还存在着一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设置形式化。各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可往往因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在区域设置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教师全然不顾。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2、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
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甚至是不卫生、不安全的。
3、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的把握尚不够准确。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些幼儿园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自己能玩就行,教师只要管管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至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凡是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幼儿园课程“模式”有很多种,如:学科领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建构式活动、区域活动等。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不像学科领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等那样明显的感到教育教学的因素、也不是主要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但是区域活动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 “绝对”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间接、比较隐蔽,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对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实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实施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陈鹤琴先生:“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把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放在了工作的首位。
一、区域活动的含义: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它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并考虑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它把活动室划分出相关的区域,并投放相应活动材料。制定相关活动规则,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区域,与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它的实践意义表现在: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在操作区域中自己探索、发现、思考。有助于真正落实个别化教育。利用自由区域活动时间,在相关活动区域对有需要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助于幼儿教育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集体教学后将操作材料投放相关区域,让幼儿轮流操作,以更好的落实活动目标。
二、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区域活动:幼儿同一个时间里,根据兴趣选择进行不同的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积累个体经验;按自己的方式自主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需求。集体活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内容,主要是分享个体经验;激活思维,引导发现新问题;通过与老师同伴的互动获得经验。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
区域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是实施主题教育的两种组织形式,它都是为达到幼儿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是载体。老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活动需要确定适当的形式,要牢牢把握幼儿经验的连续性、获得经验的有效性,因时、因地、因教育资源而灵活运用,用最适合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推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的时候,可以依托或结合主题中集中教育活动内容,实现集中教学和个别教育的优势互补。如:绘本教育活动《胡椒生长在哪里?》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功能分析:《胡椒生长在哪里》这本图书的内容呈现的方式是以问
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幼儿在揣摩中引起探究的兴趣。老师认为引发幼儿自主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判断与选择,这一质疑的能力与学习方式有必要让每一个
幼儿去提高与学习。因此老师利用集体活动的形式,激活孩子的思维,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分享到别人的问题,这就是集体活动最能体现的功能。
目标:能围绕图书内容,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与同伴分享。
一、观看哑巴戏。教师将图书内容用放无声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幼儿阅读。
二、寻找最喜欢的画面,并提出疑问。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讲述。
2、幼儿各自对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内容提出质疑。
3、同伴互动想办法解决
幼儿在各自阅读中产生的很多关于绵羊的问题(实录):为什么他们身上都
有卷卷的东西?为什么后面会着火?后面灰沉沉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用的夹
子夹在身上看不清楚,落在地上的看得很清楚?(对于这些问题,老师进行了分
析与解读)。
个别区域活动放在图书角中。
环境与材料准备:
1、《胡椒生长在哪里?》若干本放于图书角中。
2、新增有关“孩子提出的相关问题的”一类图书。
玩法:
1、“推荐一本图书”,将《胡椒生长在哪里?》作为推荐书让幼儿继
续阅读。延续孩子的需要。
2、让不同孩子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图书角寻求答案。
集体活动中尽管老师给孩子有自己阅读的空间,让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问
题,但是,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无法让每个孩子得到满足与发挥。因此老师在给
部分有共同问题的孩子进行小组合作探索的同时,不忘还有一些孩子需要根据自
己的问题进行个别学习,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并达成同样的目标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这
是不太可能的。老师创设的图书角个别活动区,体现了既延续孩子的活动又充分
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
三、区域活动的类型:
常规区域: 活动室常设区角,如:阅读区、沙水区、种植角、表演区、建
构区等。
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等。
特色区域:可以结合乡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如:美工
区、表演区、运动区等。
主题区域: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如:科学区、益智区等。区域设置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
四、科学合理设置班级区域的要点:
①、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②、考虑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根
据课程具体目标内容,拟定活动区的种类; ③、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的性质定位,学习和游戏两者相结合; ④、注意动静分开,避免区与区之间的干
扰; ⑤、注意空间上的挖掘,规划教室的布局桌椅橱等的摆放,空间的布局等;
⑥、安全性。各区域布局要力求畅通,避免绕道,行走时冲撞、推挤,比如教室
门口不应该设置活动区。活动区中材料与活动区内容匹配,易于幼儿取拿方便。
避免出现死角,尽量设置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内。⑦、区域之间要有适当的界限。
教师根据活动性质不同,材料的提供不同,利用玩具柜、地毯、书架等现有设备,作为分界线,将教室分割成几个块面。
五、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点:
1、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投放活动材料。
2、活动材料设计要针对年龄特点。
3、投放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材料。
4、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丰富,足够幼儿选择和操作。
5、材料要具有趣味性。
6、活动材料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第一阶
段,提供对应图;第二阶段,直接拼凑。
7、挖掘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
8、鼓励幼儿、家长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
9、利用好现有的幼儿操作材料。
10、结合玩教具制作类活动,丰富幼儿园操作材料。
总之,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要看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质量,教师在投放
后的行为观察,与分析行为背后的所蕴含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推动与适时支持是很重要的。
六、区域常规建立具体步骤;
1、选区:A、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区域进入,开始活动。B、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区域,尝试不同的活动。C、选区时如遇到自己想玩的那个区域人数已满,则先选别的区,等人数空缺时再去玩。D、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在向老师救助。
2、换区:A、幼儿需要换区时,先观察目标区域人数是否已满,如是,则轻声与哪个区的人商量,进行更换。B、在换区前应先整理好正玩的区域材料,并摆放整齐。C、建议幼儿在某个区域中的一项活动没有完成是不能换区,避免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3、活动进程中:A、幼儿在进区活动需要安静操作。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时轻声与同伴讨论。B、在未换区前不随便离开所在的区域,不将操作材料带到其他区域。C、当活动中产生一些垃圾时(如美工区的剪纸),统一放到一个地方,不随意乱放。D、活动中遇到困难先与同伴商量,实在无法解决可救助老师。
4、活动结束时:A、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指定的地方,以便老师评价作品及其他幼儿观察、学习和欣赏。B、每次活动后要坚持进行活动情况小结。1)新的材料投放中,幼儿独特的发现。2)幼儿操作时出现的观点,方法和不同结果。
3)合作活动的结果,需要怎么改进。4)活动时发生的问题与解决不了的困难5)活动规则与操作发生矛盾需要修改的。C、活动结束后,幼儿将操作材料分类整理,收拾材料时注意看对应的标记。(五常法)
七、区域活动的方式:
方式一:专门的区域活动,即每周要求两个下午的活动时间,教师必须设置五个区域以上,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这个时段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活动区域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探索、操作材料中获得经验和发展,教师以观察为主,并根据观察情况随时调整适宜于幼儿的区域材料。
方式二:区角自由活动,即:幼儿在入园和离园时间,利用设置的3---4个常规区域,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开展的活动。
八、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目前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存在的几种指导方式有:被动反应,教师处于旁观状态,幼儿主动发起交往,教师仅仅以简单的话语应答,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没有做进一步的回应。权威控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分配角色,替代幼儿选择活动区;制止限制;一般指导:(询问、讲解、提要求);深入指导:(协商建议、启发提问)
教师什么时间,是否要介入呢?
假设是重复行为:可以等待、可以挑战、可以引导转移;假设是是探索行为:可以欣赏、可以提供帮助,也可以与之互动。假设是是单纯的动作技能性行为,有时应该允许幼儿的独自性练习;假设是是社会性的想象性行为,尽量给幼儿体验与人交往和合作的机会,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实例:帮助犹豫不决的幼儿进行活动。首先要了解他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害羞,还是唯恐活动区的小朋友不欢迎、他是不是想看看别人到底在什么?指导方法建议:了解他想干什么? 如何找到他需要的材料,主动和他一起找要用的东西。直接介入,你说要玩拼搭啊,这里有,让我们一起玩吧。如果他发现别人已经在活动了,自己不好意思走进去。教师可以跟他一起进区,然后他就可以自己去玩。
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指导方式,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先行”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幼儿的游戏结果,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指导对策,其实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并不仅仅是选择“等”与“引”,而是表达我们对儿童的一种尊重,对儿童发展的关注。
让我们还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自主性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的成长!
王素平
2014-4-25
第四篇:区域活动的设置
小高:http://
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不少幼儿园或以此为主要活动形式,或做为主题单元教学的辅助,都在尝试着区域活动这一模式。近二年来,我们到本地区各类幼儿园发现,区域活动在运用的过程中已有了各种可取的经验出现,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失,有必要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幼儿教师更多是通过参观学习而吸取的外来模式,看看别人开展的效果挺好的,于是,自己也照着设置各种区域。较少系统地思考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采用它?是全盘照搬就可以呢?还是借鉴思想精 髓,结合本园、本班实际进行嫁接呢?我们往往是较肤浅地学习他人的表面形式,别人设置了这样的区域活动,看起来挺不错的,于是自己也照着做一做,这样常常导致表面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回事,其实难于从区域的规划设置、运用中的指导等方面达到开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一个目标。开放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理念、态度。教师如果没有理念的支持,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就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须根植于理念,因为实践是理念的鄣显。我们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老师们还有待进一步全面学习提高。
二、区域的设置较少全面地考虑必要的规则
大部分幼儿园区域的设置都是凭借教师认为幼儿会感兴趣内容以及教师开展主题网络教学的需要而设置,大部分都设有音乐区、手工区、图书区、娃娃家、益智区等常见的几个类型,但在这个过程中较少很好寻注意高低活动量、难易程度、大团体与小个人、一定的昌险度、干预与隐退等方面的平衡。
除此之外,幼儿 园活动室不够大,每班都有大约30名左右的幼儿,活动室又同时是用餐的地方,二教一保的人员配置,使教师在维护、更换添置学习材料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因而易使幼儿丧失兴趣,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个性幼儿的需求。
三、教师对于自身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把握困难
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探索外,究竟自己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些幼儿园老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半日的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开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完全全地失去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觉得幼儿自己玩就行了,教师只要管管不要出什么事故就可以了,并未更多观察幼儿,凡是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针对以上的缺失,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谋取平衡点:
一、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把握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首先要开展区域活动必须较系统地了解有关的理念,区域活动源自于开放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将活动室布置成几个学习区,设置充分的教具,玩具等,让幼儿观察、取用、探究,最终的目的是为幼儿未来生活打下基础,并借此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习区的意义,在于鼓励并提出幼儿自主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确立了这样的理念才能使区域活动的设置成为“有源之水”。教师在运用学习区,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应相信幼儿的探索学习能力,幼儿是课程的主体,有依据幼儿的能力、需要及兴趣来设计学习区,把它布置成开放式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自已选择活动,依自己的个体能力不同而学习,教师有了这些认识后,就会正确引导幼儿,幼儿也会因此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与动机,而更喜欢学习。
其次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自己角色的把握要有分寸,区域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者,这样的模式尤其明显,这对教师的专业及经验要求较高,教师首先是观察者,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困难?为什么那个学习区老是很乱,是不是不方便整理?------除此外,教师还是引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将教育目的藏而不见,与幼儿亦师亦友,也可以和幼儿在某个区域玩,不过介入及退出应把握好。作为协作者,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但并不是代劳。再者很重要的一点教师也将自己做为学习者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空间,在自由气氛中达到学习目的,下放教育讲求的是理念及态度的落实,教师的行为不符合开放教育的精神,那么规划的环境也将失去生命力。
二、遵循区域设置的规则,寻找不同需求的平衡点
对于学习区的设置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教师还不是了解得很全面。我们觉得起码应关注到安全、舒适、控制噪音、可活动性、吸引幼儿等因素,才能成为有效能的探索环境,达到蕴教育因素于环境中的目的。
1、色彩谐调搭配,从所周知暖色调会使人兴奋,而冷色调则反之,幼儿的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受色彩左右,我们应视各区域性质不同而选择色彩,如,在较需安静思考成份较多的棋类、图书、科学区等就多用浅蓝、灰色等冷色系,而在粘土、音乐等区域则可用暖色调如粉红、黄、橘色等。
2、难易及活动量高低的平衡,为年龄较小幼儿所提供的环境应较单纯;而接受较快,年龄较大的幼儿应增加环境的复杂性,比如,一个塑料瓶或一个小桶是单纯的玩具,但如果它们配合压力阀、接水管、转轮就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功能过于单纯或复杂都不利于幼儿学习动机的引发和注意力的维持。环境同时也必须提供平衡高低活动量的器材与空间。高活动量,必须有大肌肉运动的空间如攀爬、骑和,低活动量如拼图、拼插等小肌肉运动环境。
3、干预与隐退、个人与集体的配合在所设置的区域中,不可缺少的,既要关照幼儿与同伴一起协作的集体活动区域设置如娃娃家、积木区等,还要有相对独立的个人自娱的空间或少数两个人交谈、互讲故事等空间,所谓隐退与干预,指室内外的人、物、声音,需要有能与群体分享、具有刺激性环境也要有能避开刺激的环境,如图书、棋类区的设置最好采用隔的半隐设计,这样幼儿 会少受外界干扰,增进专心,当幼儿想独自呆一会儿时,有私密室,能让他有隐退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如此丰富的环境中满足不同幼儿需要,避免某些拒绝学习、焦虑等情绪的出现。
总之,开展区域活动,有利培养完整幼儿,又有利于与课程主题相呼应提供整合性的学习经验,实现幼儿自主学习,如果大教师能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一定能探索出符合本园实际的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区域活动模式。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设置宝典
解读幼儿园的活动区创设
活动区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它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通过开展活动区教育活动,向幼儿展现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自由选择活动环境,通过游戏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丰富生活经验,让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幼儿的积极态度,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一、活动区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内在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设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有目的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首先,区域设计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在这个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的,并且可以自主选择,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
其次,区域的设计要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的,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接受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孩子的求满足心理是相同的,区域活动恰恰可以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
活动区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
②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③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教育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
④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二、活动区教育的功能
1、为幼儿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伙伴、教师和家长。幼儿可以从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活动区课程恰恰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有利于游戏和社交的场所。同伴之间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及另是经常性的,也是活动取教育模式的一种必然。活动区教育中,教师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老师的指导与幼儿的主动学、与同伴的交往一气呵成,幼儿在多方的互动中,调动其学习内驱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
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活动区教育基于他的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上不仅需要考虑幼儿的群体共性,更在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上有它的优势。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实的流露出来,这是集中教育活动所不能承重的。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孩子对事物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3、为幼儿提供静态和动态相平衡的课程
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园的集体体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集体教育活动具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和集体智慧的相碰撞与交流的优势,它稳定性强,可以称之为静态课程;而区域活动则可以满足孩子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给与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悦的学习与游戏空间,其课程内容变化性较强,可以称之为动态课程。这两种课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与活动区活动目标相融合,活动区应该是集体活动的补充与辅助,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教育形式。集体与区域课程在幼儿园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互转化与灵活运用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的趋势。
关于幼儿园动态性课程和静态性课程的比例多少最为适宜,难以作统一的量化。但是我们可以直观感觉到,这与幼儿的年龄阶段有着直接的关系。年龄越小,幼儿园课程中的动态性内容就应该越多,所占比例也就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大班,动态性课程所占比例可以向对于静态课程减少,但是课程的目标一定要结合甚密,充分发挥静态课程的功能。
三、区域创设的原则
1、要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活动区的设置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所包含的内容和所选的材料一定要是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以此来激发孩子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创造的欲望,尽可能地扩展幼儿的知识范围,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环境的创设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要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环境中有令他着迷的事物,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班活动区创设要结构简单、色彩鲜艳、美观、形象生动活泼,经济实用,例如,设置温馨娃娃家,营造一种儿童化、家庭化的气氛,缓解幼儿入园的焦虑和不安。可以设置:娃娃家---手偶、娃娃等,建构区---积木、拼插玩具,手工区---折纸、橡皮泥等,益智区---益智玩具等。
中班幼儿极为活泼好动,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突出操作性特点的环境,可以创设角色游戏区、图书区、自然角、美工区、积木区、玩水玩沙区。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小中班幼儿更加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新技巧的学习,喜欢多种动脑筋的智力活动,所提供的环境、操作材料要着重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的丰富性,有利于支持、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可设置益智区、语言区、分享阅读区、科学发现区、美术创意区、益智操作区、建构区、表演区等。
2、活动区应是动态的、随时根据需要而调整 活动区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活动区教育目标的变化也应根据幼儿的需求和主题教育的目标进行随机的调整。目标的产生一是根据主题教育,另一个来源就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生成的。比如说,教育活动中《磁铁》这一主题,老师在科学区域中投放了各种各样磁铁,不同材质的物质,目的是感知磁铁能吸铁,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就用磁铁和磁铁对吸,那么这可能就生成新的教育目标,你的目标就应该立即调整,磁铁同极相吸,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一目标就是孩子在操作中,自然生成的。
3、区域设置要温馨、和谐、富有童趣
活动区设置除了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区域设置大小、形状、结构等,更主要的是在视觉上就能刺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每个区域设计要与区域的作用相适宜,换言之,就是区域的外观特征一定要明显。有的幼儿园,建构区,几年不变的3盒插片,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大家想想,这样的区域活动能吸引孩子吗?所以也就造成了,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图书区,图书已经是有头无尾,破破烂烂的几本书放在价上,孩子进到这样的区域也纯属无奈。
1、区域设置要卫生、安全、科学有序
这一点尤其对小班幼儿,老师要格外注意,因为小孩子喜欢将东西放到嘴里,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年龄越小,物件越大。科学区、美工区的材料,老师都应该考虑。而且,区域要天天擦试之外,所操作的物品要定期暴晒或消毒清洗,紫外线等杀毒等,注意孩子的安全卫生。
2、区域设置要符合实际,富有特色
每个幼儿园结构面积不同,那我们再给幼儿创设区域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这些方面,不能盲目的照搬,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实施。但是应该形成幼儿园自己的课程研究特色,比如,幼儿园在科学方面倾向,那么从你的科学区域中,能看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幼儿园研究多元智能,能从你的区域活动中,看出你的主题教育。区域的种类与范围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并无定论,但应以“全人教育”为原则,满足幼儿任职、语言、大小肌肉、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需求。
四、如何组织开展区域活动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哪些?(种类)
活动区的划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必须是哪几个区域。根据我们幼儿园五大领域划分,幼儿园活动区大致有社会体验区、分享阅读区、科学发现区、美术创意区、益智操作区、建构区、表演区。区域的选择
1、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具体空间去创设;如:有的幼儿园很小,在班级可能很难建立这些活动区,可以在幼儿园可利用的空间建立工作坊,或几个大型的活动区,每个班级的幼儿可以分时段进行活动。
2、根据当月的主题活动随时删减或关闭开放相关的区域。本周主题与科学相关的内容比较少,科学区域一周就关闭。
(二)各区域创设的特点及材料的投放
1、社会体验区
特点: ·生活性:区域中有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和真实的或替代性的操作材料 ·虚构性: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始终处于假想状态,模拟着他们所了解的生活中的角色与情节,或者是他们假想出来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
·性别差异性:男、女孩子根据性别的差异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转换性:幼儿往往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自觉不自觉地与其他姓关区域之间产生主动联系与交往,并可能在此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充分利用和分享不同的游戏资源
·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在游戏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和扮演角色自主活动,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
·交往性:幼儿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与其他幼儿互相交往,激发社会行为
材料投放:
我们在设置社会体验区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区域可以涵盖那些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投放相应的材料,社会体验区包含着娃娃家、商店(超市)医院、餐厅、理发店、银行。根据相应的区域和幼儿的年龄段投放适宜材料。如: 娃娃家材料:
1、大小不同娃娃
2、家具:
3、衣物:
4、餐具:
5、炊具:
6、洗涤:
7、食物
8、自制的小家电、电话、等 餐厅材料:
1、:碗、盘、筷子、勺
2、食品模型
3、食品汉字名称、价格标签等
4、同角色的服饰
5、钱币代用卷、记录点菜用的纸、笔等 医院材料:
1、不同角色的服饰、便签等
2、玩具血压计、针管、听诊器、点滴药瓶、药包、药瓶、药棉、绷带等
3、笔、纸、本等,可供幼儿自制病历使用 理发店的材料:
1、洗发、烫发用品
2、理发用具
3、理发室的服装、围裙、橡胶手套等
4、镜子、各种发式图片等 超市材料:
1、水果、蔬菜、点心模型,饮料、小食品等包装盒和包装袋
2、小汽车、娃娃、球等
3、各种儿童服装、鞋帽、饰品等
4、洗漱用具、清洁用具、餐具、炊具等
5、各种笔、本、书包、文具盒等
6、购物筐、购物袋、钱币代用券、收款机模型等 银行材料:
1、:不同面值的钱币代用券
2、银行职员服饰、名签等
3、小计算器、验钞机模型、电脑模型、装钱袋等
2、分享阅读区 特点:
1、封闭性:一般来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也比较安静
2、转换性:与表演区有一定的转换型。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往往通过道具等进行角色表演
3、阅读区应尽量设置在广线比较好的明亮的地方 材料投放: 图书角材料:
1、单幅画面的图书、单幅多页儿童故事书、识物类图书、故事类图书、简单的汉字与物体对应的图书;交通工具类、动植物类小图书、查功能键标志类小图书、迷宫图书、动画类图书、描画本、看图识字书、卡通类书籍、常识类图书、益智类图书、故事类图书
2、生活常见标志卡片、幼儿生活照片、排序讲述图片、游戏操作卡片,形容词、量词卡片、字卡、拼音卡等
3、废旧电话、故事盒、词语接龙卡、废旧画报、看图识字拼图等 辅助工具材料:
修补工具:胶水、透明胶、线绳、曲别针、夹子、剪刀等
3、科学发现区 特点:
1、操作性:幼儿在科学发现区中是通过操作性的探索与发现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或提升科学经验的
2、转换性:与益智区转换的频率较大
3、认知性: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往往能够获得一些认知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材料投放:
1、室外动物饲养角、室内活动区可投放动物模型、图片、简单拼图等昆虫类动物的标本、各种动物及人体的模型或图片、饲养角中的胎生、卵生动物,一些动物,一些动物,如恐龙的标本、模型和图片、拼图等
2、树叶、花、草、水果、种子等,植物图片、简单拼图、树叶、松果、树皮、花、草、干果、3、生活物品及工具类:各种玩具以及生活废旧物品纸、瓶子、罐及其他材料记录纸、记录笔、颜色、天平、匙、铲、勺、筛、滤器、漏斗、量杯、镊子、喷壶实验操作类: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太阳镜等,颜色、天平、滤网、匙、铲、勺、筛、滤器、漏斗、量杯、量勺、量瓶、钳子、镊子、喷壶等,温度计、有关磁铁、水、沙子、力、空气、光、影子的材料等,记录纸、记录笔、围裙
4、环保方面的材料:有关生态平衡、保护色、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图书、图片
户外:沙、土、石子等等
4、美术创意区 特点:
1、创造性:在美术创意区,幼儿可以选择多种美术表现方式及多样化的美术工具材料,进行各种艺术表现和创造
2、综合性:由于美术创意区的材料,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因而,美术创意区中,无论是材料、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
3、转换性:经常与分享阅读区、表演区进行转换 材料投放: 工具类:
1、笔杆簇、易抓物的油画棒、粗芯的水彩笔(红、黄、蓝、绿、黑等4~6种常见颜色)、海绵棒笔、棉签、颜料(加入糨糊等拌成乳脂样)油画棒、彩色铅笔、颜料或涂料橡皮泥和面泥、泥工板。毛笔、刷子、剪刀、尺子、各种胶剂
2、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刻制的印章(如动物、植物印章)、印油、橡皮泥、泥工板、胶水或胶棒。
3、各种废旧材料,如盒子、瓶子、纸杯、纸盘等 纸张类:
4、大的图画纸、彩色纸、旧报纸、皱纹纸、包装纸等
5、画有各种图案的纸样:如动物、水果、交通工具等。
5、益智操作区 特点:
1、挑战性:由于益智区的内容往往与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有关,在能力与思维发展上对于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班以动手操作为主,如,穿线板、系扣子等,中、大班则在培养幼儿积极观察、记忆、思考,提高初步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方面增加难度。
2、性别差异性:表现为小班的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玩动手操作类的益智游戏,到了中、大班,男孩则更喜欢玩具有挑战性和竞赛性的,比如:棋类益智游戏。
3、竞赛性:有的游戏需要幼儿两两结对进行,而且往往要分出输赢。
4、转换性:很容易同科学去进行转换。(数学学科)材料投放:(感知类、逻辑与对比关系类)
1、简单的动物、水果、蔬菜、物品或基本几何图形的整体图形嵌板的拼图,2~4块的组合拼图。
2、简单的迷宫图案、迷宫模型。3、5以内数字点数的物品。
4、穿孔类材料:镶嵌类材料:拼拆类材料:平面拼图:迷宫类玩具:套式玩具:棋类玩具:掷股子棋、轮盘棋、分类盒:排序推理玩具配对、接龙玩具
6、建构区 特点:
1、互动性:幼儿常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与分享。
2、创造性:幼儿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设施、建筑等。
3、性别差异性:男孩几乎都以喜欢玩建构游戏,而女孩喜欢的就相对少些。
4、相对吵闹:由于活动中玩具很容易倒塌或碰撞,因而,区域中噪音相对较大,并容易干扰其他区域的活动。
5、延展性:每次活动后,幼儿园已将自己的作品隐藏或保留,并往往在下次活动时还继续完成上次的作品。材料投放:
1、积木:
2、积塑:
3、板材:硬纸板、木板、塑料板等。
4、工具:
5、模型玩具:
6、废旧材料:
7、户外:沙、水玩具等
8、户外:沙、水工具、贝壳
7、表演区 特点:
1、娱乐性:幼儿的表演往往是比较随意的、自娱自乐的。
2、互动性:幼儿常唱结伴一起合作表演,同伴间体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尤其是中大班幼儿,他们可以分工合作制作服装、道具等进行化妆表演。
3、性别差异性:绝大多数的女孩都比较喜欢玩表演区的游戏,而男孩喜欢的较少;喜欢到此区活动的幼儿相对固定,表现为每次入区总是那些幼儿,而有些幼儿,可能从来都不或极少到表演区活动。材料投放:
1、各种风格的短小歌曲、乐曲、器乐曲及儿歌、故事表演磁带、空白磁带、各种风格的歌曲、乐曲、器乐曲及儿歌等。铃鼓、撞钟、舞板、双向筒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盆、各种废旧的杯子、瓶子、盒子等不易破碎的生活用品。铃鼓、撞钟、舞板、双向筒、三角铁、小鼓、大鼓、沙锤等。
自制乐器:利用废旧材料,如易拉罐等自制沙锤、串铃、笛子、响板等乐器。
偶类材料:常见人物、动物的手偶、指偶、掌偶、铲偶、勺偶等。头饰类:与表演内容相对应的常见人物、动物、自然现象的头饰。装饰品头花、发卡、皮套、头套、纱巾、帽子、眼镜、金银贴等。道具材料:各种颜色的纱巾、彩纸条、帽子、服装等。
2、、提供辅助材料:各种颜色的彩纸、挂历纸、各色布块、线、绳、塑料花、树叶、穿衣镜、小镜子、各种胶带、剪刀等。
3、民族服装: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汉族等的服装、饰品,手绢、扇子、哈达、腰鼓、手鼓、竹竿、铃鼓等。
4、京剧表演所需材料:京剧脸谱、面具、纱巾、披风、粗料剑、饰品、彩绘笔、京剧音乐光盘与磁带。
(三)如何组织开展区域活动
教师对活动区的活动的积极关注、悉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创设活动区到完全开放活动区,使幼儿达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介绍和引导(开始部分)
对于刚进入活动区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很愿意进入活动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于是,容易出现到处乱跑的现象。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①先介绍,后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②开始最好以小组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③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活动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幼儿很好的领会和掌握。
④介绍的同时,就可以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2)自主活动(基本部分)
这一阶段,幼儿不再按组进入活动区,而是按各自意愿有序地进入活动区。此时,教师的角色、工作重点、指导方法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
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评估各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还要评估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二是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对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包括: ① 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 ② 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 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包括: ①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 ②事故与环境的关系。③幼儿的兴趣;
④活动参与情况; ⑤社会交往水平; ⑥认知发展水平; ⑦遵守规则情况。活动指导
活动区活动的指导的一般性的策略:
①要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要观察、记录、评估幼儿的表现,要关注而不要干预;
②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要急于提供答案。③要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④要注意进行个别指导。
⑤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之不足。⑥要坚持必要的教育管理。⑦要时刻注意幼儿的活动安全。
⑧要进行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⑨要善于适时介入。发现孩子遇到困难了,和孩子一起玩,要间接的参与活动,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慎重,你的一句话,一个暗示可能是发展了孩子的能力,同样也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潜能。(当孩子不能游戏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游戏要中断时)
整理阶段(结束部分)
1、帮助孩子梳理、归纳、总结经验。
2、针对在活动区中幼儿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发幼儿再次游戏的兴趣等等。
3、指导幼儿按要求整理活动区。活动区活动的指导是一种灵活、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具体活动中的指导,要根据自己本班的情况,根据不同活动区的情况,根据孩子在玩的情况变化,是一种情境性的指导。
(四)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既不能过度放任,让孩子绝对的自由,又不能高度控制,而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潜规则教育非常重要。
(2)材料的投放问题
在选择投放的材料时,考虑的应是材料对孩子的学习的价值,而不应盲目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而应给孩子相对原始而基本的半成品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对孩子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更大。
材料的投放要体现生活化、特色化,能够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几种类型进行分析,可发现:(3)区域与课程目标融合的问题
区域活动计划要与幼儿园整体课程计划同步制定和执行,课程目标与区域目标是统一的。有的活动是需要集体进行,有的活动是可以在区域中进行,当然,在目前幼儿园孩子数量多、活动场地小的情况下,区域活动创设有些难度,但是区域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导向是正确的,是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课程目标隐含的、多元的,也是开放的;区域课程的内容实全面的、多层次的;区域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是集体、小组和个别交互进行的;区域活动的评价是真实、客观、全面地。
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是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应该把活动区创设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开展区角活动和组织集体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效益,让幼儿在快乐的自主性的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