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步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
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体现的亲情美。
②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之间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内容】
① 教材内容《散步》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感知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要交代人物、地点、时间、事情)。
二、读一读,体验爱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悟一悟,探寻美。
《散步》这篇文章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四、谈一谈,感悟情。
爱要说出口,此时此刻你肯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一段发自肺腑的温馨小语。
第二篇:《散步》教案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浓浓的亲情。
2、品味并积累语言。
二、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短文的主旨。
三、情感: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
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亲情。【学习难点】:品味并积累语言。【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莫怀戚先生的《散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23页。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大声、准确、整齐地朗读课文。然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散步的地点?
2、散步的季节?
3、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关键人物是谁?
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5、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 ⑴分歧
母亲想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问题1: 为什么我决定要委屈儿子?
问题2 :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⑵换位思考 设想一下:
如果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小结: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⑶又一波
母亲决定改走小路。
问题:为什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⑷结局
一家人田野温馨散步。
问题: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是整个世界”?
2、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现在就来试试,请你找出你认为文中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①.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文中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第四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七段:菜花、桑树、鱼塘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呢? 第四段:意境:蓬勃的生机 哲理:珍视生命 第七段:意境:春天的召唤 哲理:珍爱生活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1、以“家是——,我是——”的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对家人的深情。
2、阅读课后练习第三题中短文《三代》,与课文比较,那个故事更感动你?说出理由。
六、作业布置: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止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请以《有家真好》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一)、文章线索
1.散步的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2.季节:春天 3.地点:田野
4.事情: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5.结果:母亲依从孙子,继续散步(二)、人物形象
1.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2.我的母亲:慈爱亲切,爱护小辈 3.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4.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第三篇:《散步》教案设计2
《散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②、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想同学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生1:一起去郊外散步。生2:吃饭、看电视。生3:去旅游,去公园玩。生4:开家庭会议。
生5:过节团聚,八月十五吃月饼,过年„„ 生6:一起去打猎。
师:好惬意!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荧幕出示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A、圈画出生字词及要积累的好词佳句。B、圈出文中的人物及相关事情的关键词句。
1、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出示相关生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
2、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这一环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快速抢答,营造课堂气氛。)
A、散步的人有哪些?(“我”,母亲,妻子和儿子)B、散步的季节呢?(春天)C、散步的地点?(田野)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E.结果如何?(走小路)[设计意图]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请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明确: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明确:“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 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大屏幕显示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设计意图]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感受自己从文中体会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八、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九、板书设计: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世 界
儿 子 爱幼
散 爱
妻子
步7
作者:莫怀戚
第四篇:关于散步教案设计
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
《散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字词积累。
二、教学设想:
1、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 及要点:
一、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 调 tiáo 缩 suō 数 shǔ 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 斗 dǒu 笠 lì 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 澡 zǎo 咯 gē 蘑菇mógū
3、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②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二、学习新课
(一)、引课: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金黄的大斗笠》。这篇文章是作者1986年为“六一”儿童节写的。文章写得优美活泼,充满意趣,很值得我们学习。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一遍,看有无共性的问题,如果有,给与纠正。
2、指名一名同学读,其余同学找毛病,师生共同纠正:
读音提示:蓝(laˊan)看埂啃梳调数辟里啪啦斗笠翘辫揽咩澡咯蘑菇“”
3、分组讨论,交流三幅图画的分法。
指导要点: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一是练习二的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对于这种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
二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将文章分成三幅图画:牧羊图、风雨图、斗笠下
(本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
(三)以三幅图画为框架品味课文
1、牧羊图分析:
突出其风景优美、和平恬静的特点。
用两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第一种为再造情景法。
(1)启发提示:
(多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有一次组织学生写观察作文。学校前面是一条河。暮春的河里没有水,却长满了碧绿的嫩草,铺在河筒里,象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地毯;河坡上有几只牛和一群羊、一群雪白的鹅在吃草;对岸村庄的红墙绿瓦掩映在浓郁的翠绿之中,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花为媒》选段。当时,我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明白了什么叫“和平自由”——这和煦的春风、绿草如茵的河道,那悠闲的牛羊、引颈高歌的雪白的鹅、动听的戏曲、烟树掩映中的村庄,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是老师在阅读这一段课文时所产生的联想。同学们有这种体会吗?能否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2)学生讨论,发言,表述自己的联想。
第二种方法为用语比较品味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一幅图画,然后提问: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庄稼、小男孩、山羊、风)
(2)讨论:下面这段文字与原文比较描写对象相同吗?用语相同吗?表现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短文:梯田里的庄稼象咆哮的海水,卷起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穿一条短裤的男孩子,紧握着一根粗大的树枝,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旁边一头雪白的山羊,高昂着头,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提示:这样的描写肯定让我们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儿童团员在放哨的形象。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但用语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3)请找出两段中相对的几个词语,并说说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溜、亲切、柔和、悠闲
咆哮、粗大、高昂、警惕
2、“风雨图”品读
(1)找同学朗读,分风、雨A、B角色朗读。第三个镜头齐读。
然后提问:a、写了风雨的几种状态?(答:三种状态,即三个镜头。)
b“风来了,雨来了,……”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楚地表明了风雨到来的过程,层次清晰,节奏紧凑,语言活活泼,使我隐约感觉到小男孩兴奋的心情。)
c、女生齐读风、男生齐读雨,通读本层。
3、“伞下”品读
a、师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读了本层,你就一句、或一个词、或其他什么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
例如:“——姐姐,你是怎么知道雨来了?
那团乌走过咱们家窗前,我看到了它的影子了。”
(表现了姐姐的聪慧,生活经验丰富,识风雨)
b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讨论。
(四)质疑
1、“一个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中的“有”字换成“穿”行不行?
(“有”不如“穿”通俗好懂)
2、“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中“缩”字用得好不好?
(违反常理。
一、下雨前,乌云应是越聚越多,不会给人“缩”的感觉;
二、在学生的意识里,也是“热胀”而不会“热缩”)
三、小结: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下表:
图画名称 重点词语 表达的感情 其他牧羊图风雨图伞下
(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增加栏目。)
四、板书设计 :
金黄的大斗笠
牧羊图风雨图 风小雨稀溜 亲切 柔和 悠闲翻过背 梳理好又乱 风景优美 和平宁静兴奋活泼
风疾雨急用力摇 哗哗响 辟里啪啦
风雨交加洗 掀
伞下 啪 嘻嘻 咯咯 亲切
五、作业 ;
1、辨字注音、组词;
蓝 梳 辫 操 梗
辨 澡
篮 疏 辩 燥 埂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看 调 数 斗
3、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集中体现“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的词语,填在相应处,完成老师的板书。
4、在文中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抄在作业 本上,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5、词语积累格式指导:
kěn
啃——悠闲地啃着青草。(一点一点儿往下咬)
溜——偷偷溜来一朵乌云。(滑行)
拟人,使语言活泼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散步
教学过程 及要点:
一、预习设计:
1、朗读课文,自己,解决字的读音,找出一两个课下注释中没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词,准备课上交流。
2、准备好字词积累本、字典、词典。
3、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语句的含义: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4)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学习新课:
(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本文与《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同桌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将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词都通过查字、词典,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无误地注音、注释。
(三)师范读课文,学生在下面小声或不出声跟读,体会读音、重音、语调、语速,看有无不恰当的地方,标记下来。(读后师生共同讨论、订正。学生说出自己的读法以后,对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认为没有道理的,归为“一种认识”一类,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学生说出想法后,让其读给大家听)
(四)讨论、品味重要语句: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
5、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五)师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指导思想: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要点:
(1)相同点:都是写家庭生活的。
(2)不同点:a、人员不同《金》写的是儿童《散》重写成人;
b、情绪不同《金》活泼《散》深沉。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作引导,从作词、描写对象、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列下表:
课文 用词 人物关系 感情色彩 其他
金黄的大斗笠
散步
三、作业 :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时 粼粼
2、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很幽默,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段,抄在下面,并说说其作用。
第五篇:《散步》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由全班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来到山立学校求学的“游子”该怎样“报春晖”、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检查学生语词积累情况。
(1)听写词语。分歧 霎时 委屈
(2)根据词语意思写词语。
① 形容水的明净。
②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感情。
明确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选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以“《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开头写一段话。要求:①交待完整时间、地点、人物;②用上“分歧、霎时、委屈”三个词语。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2、学生交流、评价,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示例:《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后来发生了母亲、儿子走大路和小路的分歧。霎时,我深感到责任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五、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要求用圈点法画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以“我喜欢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示例:①我喜欢第(4)段“这南方……起着水泡。”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
②我喜欢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后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③我喜欢第(2)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样。”因为这个句子写出出了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一)写景的句子:还有第(7)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二)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体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三)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和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它们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六、全班朗读、重点研读最后一段。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我蹲下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分三步进行,先理解其字面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弄清本体和喻体,最后自然引入对深层意义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更深一层看,“整个世界”有意夸大了身上背的重量,意思是说我们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老一代,又要扶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只要我们人人尽到这个责任,社会就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七、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让我们一起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八、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谈谈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通过“我”的成功地处理散步过程中走哪条路的分歧,来表现中年人敬老爱幼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代》说的是一位陌生的先生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事。
九、小结:
(1)从本文内容上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么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同时要知道我们现阶段的责任那就是勤奋学习,这就是对“三春晖”——母爱的最好的报答。
(2)从学习重点上小结。
我们主要感知内容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来学习《散步》这篇课文。
十一、作业 :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拟三道题目,并加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