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关键词有:像、如、仿佛、犹如、似、一样、好比、是、变成··· 举例:①月亮像玉盘(明喻)
②这里变成了花的海洋。(暗喻)
③这些可恨的老鼠,拿走了他家全部的钱。(暗喻)判断下列是比喻吗?
他的性格像他母亲。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作用: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②议论文中,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举例:人比作梅花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举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风儿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3.借代: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那群红领巾从校门口飞了出来!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
举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的声音特别大,简直能震破玻璃 我饿的能吃一头大象
作用: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对联,古诗)
举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用:语言上简练工整;形式上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概括力强。
5.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
举例: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2.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
3.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张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颜料,描绘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棵树,那么时间则是一片片绿叶,充实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扇门,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钥匙,开启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杯咖啡,那么时间则是一袋佐料,调味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戏,那么时间则是无名主人公,演绎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幅画,那么时间则是调色盘,渲染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匹快马,那么时间则是一块绿地,承受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块绿地,那么时间则是一场春雨,滋润着人生。
作用: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举例:(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小明.(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举例:钓鱼岛怎么就不是中国的?难道你连这都不想干?他怎么能这么夸人呢?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说服力;引起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印象,激发读者感情。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名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举例: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我们一出生就有着独特的价值。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练习
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A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选出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A 夸张 设问 B 比喻 设问 C 夸张 反问 D 比喻 反问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 明喻 设问 对比 对偶
B 对比 设问 对偶 明喻
C 对偶 设问 对比 明喻
D 对偶 对比 设问 明喻选出下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 衔远山,吞长江
D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黄家就是鬼门关。
C 南国烽烟正十年。
D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修辞方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②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⑤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
④⑤
仿照例句,用'百灵鸟'一词造两个句子。
例:圆规
①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圆规愤愤的回转身。
百灵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力气势。
C 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
D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 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方法最少的一句是:()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C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D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写在括号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 夸张 对偶 比喻
B 对偶 比喻 拟人 C 夸张 对偶 拟人
D 对偶 比喻 排比
11.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12在横线上写一句子,使之构成结构整齐、内容关联的排比句。
你用精神的食粮塑造了我的灵魂,你用知识的泉水浇灌了我的心田,你用爱心的春分温暖了我的世界。13.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3 分)
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1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换了。(排比)1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1分)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D.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1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17.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⑴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⑵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⑶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⑷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夸张、排比、拟人
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来源:学&科&网] C.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18.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A.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
B.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C.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
19.(2分)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分)赏评广告:
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拟写的对联不符合对偶的一项是()
(2分)
A.旗开得胜
B.风云三尺剑
C.室雅何须大
D.竹菊梅兰可养性
马到成功
花鸟一床书
花香不在多
琴棋书香养耐性
22.仿照示例,在“月亮”“雨水”“桥”中任选一个为对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对象特点,恰当运用修辞。(3分)
[示例]筷子:①一对恩爱夫妻,共同品尝酸甜苦辣。②总是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2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B.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夕阳,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彩霞;命运即使让你错过了月亮,也必将让你看到满天的星星。
C.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好像是周杰伦。
D.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24.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比喻)B.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反复、排比)D.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25.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4分)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2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德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2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排比)C.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是明星刘亦菲。(比喻)
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
答案: 1A 2D 3C 4B 5A夸张 B比喻 C借代 D对比 6B 7 凡能用'百灵鸟'一词造一个比喻句,一个借代或借喻句,且句子通顺的,即可 8C 9B 10B 11.B 12.你用思想的火把点燃了我的希望(结构严谨1分,内容关联1分)。13.例 1:语文是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
例2:语文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例 3:语文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14.DDDDA 19.读经典书,做文明人;雅言传承文明;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
20.答案: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1分,品析1分。意近即可。)
雨水――1从天空中欢快地飘落,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2为了洗去大地的尘土,惹得自己污浊满身。
23.C
24.A 25.【答案】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每个词语1分,共2分;修辞手法、描写、语意连贯2分)
26.D 27.C 21.D
22.[仿句]
第二篇: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排比:(表示强调)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做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引用.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说明了事物XX的特点)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意 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好处: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什么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词语可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10)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11)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好处:从事物的另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及动作描写等.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
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
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三篇: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四篇: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 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 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第五篇: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
(2)比拟的种类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2)借代的种类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宝剑锋从磨砺出,1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③欲穷千里目,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