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法与作用(中考必考10分以上)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第二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 1 •
第三篇: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第四篇: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
(2)比拟的种类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2)借代的种类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宝剑锋从磨砺出,1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③欲穷千里目,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第五篇: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
1.比喻 :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
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
3.夸张 :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排比 :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
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6.反问 :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 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7.引用 :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9.顶针 :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
10.借代 :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 11.对比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
凸现出人类是具有智慧的生灵,却不如树。
12.通感: 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的描写方法:
海面上飘来一阵甜丝丝的声音.加强表达效果.检测:
A、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比喻)B、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C、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对比)D、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
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设问)E、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比喻)F、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G.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代.对偶)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顶针)
I、河马的一对下门牙,不是向上长,而是向前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
(比喻)
J、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拟人)K、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借代)
L、.“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引用)M、小金鱼羞愧地低下了头。(拟人)
N、毛主席在《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中写道:什么“老”,什么“身体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引用)
O、迷人的春天来到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野菜悄悄地钻出了地皮,鲜花露出
了红红的笑脸。(排比)
P、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夸张)Q、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拟人)S、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借代)T、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拟人)U、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拟人)V、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反问)W、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荣有限。(对偶)
X、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夸张)Y、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拟人)Z、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比喻)
AA、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对我们点头微笑。(拟人)
AC、我爱三峡的雄伟壮观,我爱三峡的幽深秀丽,我爱三峡的急流险滩。(排比)
AF、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蝴蝶在花丛中跳舞,玩耍。(排比)AG、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对偶)
AH、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
光。(拟人)
AI、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谦虚。(排比)
AJ、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顶针)
AL、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AN、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AO、天上的星星怕冷似的钻进了厚厚的云絮里。(拟人)AP、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
AQ、是谁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是敬爱的老
师。(设问)
AR、风风雨雨过日子,炎炎凉凉看世态。(对偶)AT、太阳还没有起床,天空一片昏暗。(拟人)AU、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