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首都北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
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第二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留守营学区韩家林小学xxx
教学目标
1、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培养探究收集资料的能力。
3、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韩达等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略
2.北京的气候(板书)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北京的河流(板书)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板书)
讲述: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讲述: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板书)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第三篇: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练习,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现在是哪个世纪、同学们出生在哪个世纪等。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造纸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用火安全。
6.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7.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8.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代火箭图和现代火箭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
《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像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教师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总结。教师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写作的学生,请他们课后继续完成。
《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
〖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黄河东流水》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5.教师小结。〖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黄河东流水》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黄河东流水》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黄河东流水》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黄河东流水》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长江的诉说》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寻根问祖
1、文明的曙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教学难点:
对文明古国的认识,对炎帝和黄帝的传说、神话故事的理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入法。教学准备:
1、首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学生搜集神话传说故事,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炎帝和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这些河流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些河流所在的区域就是什么?
2、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过,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员,让我们去寻找它的源头——中华民族的祖先。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知识。
2、齐读课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讨论,探究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表述故事,理解在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手段:传统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作为民族的炎黄子孙,感到非常自豪。在滚滚的文化长河中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大禹治水,故事的素材丰富极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长河,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古代传说和神话故事。
2、出示题目: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二、讲故事 展故事
1、先从乐乐和文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乐乐从网上找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动画《精卫填海》。
2、看了乐乐的故事,你能说说精卫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吗?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板书:顽强)
3、小结:《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精卫这种顽强、勇敢、不畏艰险的精神。文文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她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4、课件播放录音:古代有个伟大的人物,他一心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十三年锲而不舍、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同学们,你们猜猜他是谁呢?现在就由我来向大家说说大禹的故事,大家认真听。
5、听了文文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板书:大公无私、勤奋)
6、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大禹勤奋、坚强、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古代先民和前辈们的故事,现在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2、发现身边事物的历史,并且感受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入法、讲解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历史
1、播放古典音乐《高山流水》
2、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古诗引入,一边说一边贴小脚印,并揭示课题。
二、共同探讨,学习历史,回顾历史,寻找历史
1、小脑袋学历史
(1)讲述公元纪年法,年代,世纪。(2)猜一猜
课件出示一幅图文并茂的李白诗。(3)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秦,汉,唐,宋的历史背景,并且运用表格式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
2、小脚丫寻历史
课件出示(1)开国大典(2)邓小平南巡(3)香港回归
三、情感体现,亲近历史
1、生活中的小发现。
课件出示小女孩放风筝的情景。
2、让学生说有关风筝的知识。
四、总结。
了3000多根竹简的信大概有多少字?如果用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500字计算,大约只需要多少页?
(2)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书共有138000字,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
4、现在你能理解“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成语的意思吗?
5、小结。
同学们,正是由于这样的材料笨重、昂贵、难书写、难保存,因此没有被人们广泛应用,我们的祖先努力寻找更理想的书写材料。最后,东汉的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了既廉价又便于书写的蔡侯纸。
三、实践操作,了解纸的产生。
1、请同学们翻开书12页,简单说说蔡伦造纸的过程。
2、小结。
不学习前人经验,就会走许多弯路;不留心观察,就无法产生灵感;不反复实践,就难以找到最好的方法;不敢创新,就无法取得突破;不便于推广,就不可能被更多的人接受。蔡伦正是做到了这些,才成功地发明了造纸术。
四、观察体验,明晰纸的传播
1、课件出示:我国造纸术对外传播的过程。
描述:纸的发明,使文字的使用变得简便易行了,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魏晋南北朝(公元3一6世纪),造纸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播。我国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大约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鲜传到日本。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的一些造纸工匠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伯。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了欧洲。在我们用纸传递了1000多年的文明后,欧洲的第一张纸才问世。
2、课件出示:我国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图。了解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3、课件出示:蔡伦的相关资料。
五、实践体察,探索纸的发展。
六、总结:同学们正因为有了纸,我们才能够在课堂上捧着精美的课本学习文化知识;正因为有了纸,优秀的文学作品、先进的文化才能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因为有了纸,人们的生活、工作才会如此方便。纸为传递世界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为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感到骄傲!就让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改良造纸术,让纸继续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十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7、从以上这段话,你知道了雕版印刷有哪些缺陷吗?
四、体验活动——印刷技术革命 体验一
1、同学们请你们小组用萝卜按照顺序刻出“一二三四”,并拓印在白纸上,一定要注意刻出来的字应该是反的。
2、师巡视指导。
3、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体验二
4、刚才我们每个小组刻出了“一二三四”,现在我想请每个小组在萝卜上刻出:“四三二一”,并拓印在白纸上,看哪组最快。
5、师巡视并指导。
6、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7、看到自己的作品,比较一下,谈谈你们有什么体会呢?
五、探究技术改革——活字印刷
1、所以随着文化的发展,改革雕版印刷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阅读书本15页。思考:与雕版印刷相比,3、观看视频《活字印刷的过程》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活字印刷术。
5、小品《我是小小印刷员》
从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大大加快了人类进步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来自于我们中国,你做为一名炎黄子孙,你此时有怎样的感想呢?
小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毕昇的发明会永载史册,但是许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普通的劳动者贡献的,尽管他们很少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记录,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感激。
五、回到现代——感受先进技术
1、印刷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先进了,请观看录像《现代印刷术》
2、谁能谈谈你在学习,生活中知道的印刷? 3、20世纪中国伟大的发明有哪些呢?
总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希望我国未来的印刷业会在你们手中发扬光大。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激发向往和平的愿望。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祖国的文明,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火药对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促进与危害。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古代火箭图和现代火箭图
2、鞭炮齐鸣欢庆场面视频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1、导入:多媒体放映鞭炮齐鸣欢庆场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视频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这些场面,看完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2、提问:同学们知道鞭炮齐鸣欢庆场面是由什么物质制造出来的吗? 板书:火药
3、火药是我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走进火药的历史,倾听火药的故事。
1、“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第二自然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学生汇报。
三、走进古今世界,感受火药的威力。
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下面让我们随着时间老人一起走进古今火药的世界。
1、课件出示有关万户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读完后谈谈感受。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3、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火药在当今社会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呢?根据搜集的资料分小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各种图片)
例如:缘航天梦小组 工程建设小组 军事天地小组„„
小结: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当我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四、探索讨论
1、“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看法。
2、总结:大家的表现真不错,火药发明的利与弊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但从现在来看火药还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五、畅想火药新纪元
1、同学们,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来就把握在我们的手里!如果让你用火药去发明创造,你会用它去干什么?
2、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31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了解《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了解《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发挥小组团体合作精神,了解《孙子兵法》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孙武的敬佩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孙子及与《孙子兵法》有关的故事,孙子兵法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孙子的敬佩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文《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1、出示《孙子兵法》这本书。你们知道《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吗?引出课题。
2、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导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
3、介绍《海湾战争》后引出下面的学习: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
二、小组探究:我能行活动。
1、课前,老师知道每一小组已经为了上好我们这一节课,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你们能不能把你们的劳动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呢?
2、小组交流,分享课前收集资料的成果。
3、全班交流。
4、学生汇报后观看视频。
5、深入探究:《孙子兵法》还应用到了哪些方面?
三、谈学习感受。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1、学生谈感受。
2、出示孙子格言。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认识了孙子,认识了《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不愧是我们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伟人而感到骄傲,希望《孙子兵法》能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所帮助。
五、课外延伸。
1、认识我国其他的著名军事家。
2、推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书目。
718
第二单元 可爱的祖国 1.我们生息的国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由衷的产生爱国热情,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能根据各种学习工具进行探究学习,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3、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有着辽阔的海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教科书第30、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3、出示“中国政区图”,问:我所出示的是什么地图?
4、边看边想,你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
5、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进行探究活动,形成认识。
(一)找一找:祖国领土屹东方
1、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地球仪,看看我们的祖国在哪儿?它像什么?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说说。
2、小组代表发言,其它组仔细听,听完后给予补充或发表自己的意见。
3、总结:老师在地球仪上,边划边总结:我们的祖国位于世界的东方、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们中国的版图就像是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二)学一学:祖国领土大无际
1、你们感觉到祖国大吗?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呢?指名说说。
2、齐诵儿歌:《祖国多么广大》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3、是啊!我们的祖国确实很大,究竟有多大呢?通常说我国的领土面积大96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我国还有辽阔的海域。
4、现在我们坐上船,从大连乘船到海南岛,由北向南,先后要经过哪些海域、海峡和岛屿?边走边说。
边看边看书33页,看图,填写《漫游祖国海域》: 联结中国与朝鲜、韩国的海域是什么? 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是什么? 我国群岛最多的海域是什么?
(三)看一看:祖国风光美如画
1、出示台湾、海南的美丽风景图,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
他们属于哪个国家?从中国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
他们就像洒落在海面上的颗颗珍珠,美丽、动人。
2、你们听说过钓鱼岛,赤尾屿这两个岛屿吗?看地图,它们又在什么地方?
3、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祖国领土知多少”的资料展示,进行交流。
4、小结:加上这么辽阔的海域,我们国家的疆域非常辽阔了,居世界第三
122-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新疆的各个民族,形成尊重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建立我国各民族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情谊,建立“民族一家亲,军民一家亲”的情感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和各民族之间的悠久联系,了解新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文化。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新疆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3.歌曲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最美的还是新疆》等。
【教学过程】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藏族的一些情况。这次课,我们从西藏向西北方向出发,到新疆去了解一下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同学们一定曾经欣赏过美丽的新疆姑娘的舞姿,或者品尝过甜美的哈密瓜,新疆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这个地方的。”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2.阅读教科书第77页的课文。
3.识图活动。利用教科书第30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第77页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练习:(1)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2)在地图上查找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省区和接壤的邻国。(3)新疆有哪13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点?(在新疆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蒙、满、汉、柯尔克孜、俄罗斯、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等13个民族。)(4)新疆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和风俗习惯,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5)新疆的主要产业是
--1--
什么?(畜牧业是新疆的主要产业,著名的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的绿洲农业也非常著名,干旱地区引天山融化的雪水发展的灌溉农业是新疆的绿洲农业,这里出产优质的葡萄、甜瓜、杏、香梨等水果,还有甜菜和棉花,新疆的特产彩色棉花非常著名。)(6)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现在正在修建的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出发通往上海。
4.阅读教科书第78~79页柯尔克特写给阿依古丽的一封信。
5.讨论交流教科书第79页“讨论”的内容。
6.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最美的还是新疆》。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题“游子回家”的内容,并收集有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港澳回归的资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