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传记》——邓稼先与杨振宁.docx
《名人传记》——邓稼先与杨振宁
简介:了解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友情和经历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1、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 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 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下课以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定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到了1940 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的三年级学生。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 年初秋,二十二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后来,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 年10 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院,读物理系。
当时,美国已成功研制原子弹,在军事上处于领先地位。邓稼先心想:“将来我们中国也要拥有核武器,国家强大了,帝国主义就不敢再欺侮我们中国了。”
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他的导师是荷兰人德尔·哈尔。
1950 年8 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1950 年8 月29 日,邓稼先与留学美国的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那以后,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2、1958 年秋的一天,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笑着对他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想请你参加,你看怎么样?”说完,钱三强又严肃地说:“这可是光荣的事情啊!”钱三强说的就是让邓稼先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不久,只有三十四岁的邓稼先来到筹建中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由于有核国家对核武器的研究都绝对保密,所以,关于核物理和原子弹,对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邓稼先他们日夜含辛茹苦地工作,1959 年就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轮廓勾画出来了。当时,我国还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清楚,他带领几十个年轻人日夜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机连续算了九次。经过这样过细的工作,他们还不放心,又请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算,结果证明他们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
1964 年10 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 年6 月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八年,美国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些奇迹都离不开一个人——两弹元勋邓稼先。
3、时间到了1971 年夏,阔别二十二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了。这是杨振宁自1945 年公费留学美国后首次回国访问。他离开祖国已经二十六年了。
刚下飞机,在贵宾室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正值“文革”中期,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人自危。即便是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被作为保护对象、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科学家,都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此时,杨振宁要见邓稼先,几乎无人知道他在哪里!
周总理亲自出面,命国防科研部门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西北“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指令:火速返京!这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际。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意中也是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当然也就等于帮助和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相见,是邓稼先自1950 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的第一次相见。期间,杨振宁问邓稼先是不是由美国科学家帮中国研究原子弹。邓稼先当时请示了周恩来,是否如实相告,该怎么说。周恩来让邓稼先如实告知杨振宁。于是,杨振宁在结束访华的告别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邓稼先的亲笔信。当看到邓稼先掷地有声的话语化为文字——“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时,杨振宁当即离开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热泪。
从1964 年到1986年,二十二年间邓稼先一共参与了三十二次核试验,邓稼先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与实验就有十五次。邓稼先一心扑在核试验研究上,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三十三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因工作需要,邓稼先主动身临一线,但强烈的射线也严重损害了邓稼
先的身体。1985 年7 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邓稼先并不后悔,早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就对夫人许鹿希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1986 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还在病房的走廊上合了影。但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的真实、幸福。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而使国家更加强大了!”杨振宁返回美国后,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 年7 月29 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得到噩耗,杨振宁即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杨振宁教授在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信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987 年10 月23 日,杨振宁飞越万里,赶赴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捧着一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文字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落款则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停留了。他看着许鹿希将盒子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意,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第二篇:《邓稼先》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 设计说明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II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III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课前准备
利用微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
(1)科苑精英——邓稼先
(2)“两弹一星”功勋榜
(3)《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 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汇报。
三、合作学习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小组自选内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友情提示,参考学习内容)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
(2)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
(3)想想文段与主要人物邓稼先的关系(或文段写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3、全班按段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炼文段重点,指导品读研讨。
(1)朗诵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
“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句子;中国发射原子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电影及神舟5号图片)。
(2)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的邓稼先。
(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查阅的邓稼先资料,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3、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两弹一星 两弹元勋
中国心
_________的邓稼先
_________的邓稼先
„„(师红粉笔绘写)
(由学习小组总结书写板书)
第三篇:《邓稼先》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 篇1
设计说明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II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III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课前准备
利用微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
(1)科苑精英——邓稼先
(2)“两弹一星”功勋榜
(3)《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话语激情导入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汇报。
三、合作学习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小组自选内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友情提示,参考学习内容)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
(2)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
(3)想想文段与主要人物邓稼先的关系(或文段写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3、全班按段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炼文段重点,指导品读研讨。
(1)朗诵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
“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句子;中国发射原子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电影)。
(2)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的邓稼先。
(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查阅的邓稼先资料,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3、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两弹一星两弹元勋
中国心
《邓稼先》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邓稼先》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根据课文语言结构多变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难点放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二、说教法
依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1、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1)、积累字词、抄写动人的句子。
(2)、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整理自己的感想。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第四篇:邓稼先 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邓稼先》。下面我从五个板块大致分析一下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第一块: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来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自选内容,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容分解,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
2、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②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③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②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3、教学重点分析:
弄清本文作者的大手笔表现在哪里,概括邓稼先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的主题。
4、教学难点分析: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5、课前准备
利用微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1)科苑精英——邓稼先(2)“两弹一星”功勋榜(3)《吊古战场文》的译文 第二块:教法分析 李吉林老师曾说:“思维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探究的动机,提供思考的材料,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所以,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激情,为此,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导入时课件展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等的图片,给学生以心灵震撼,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9人一小组,让学生根据具体事情互找问题然后共同探讨解决。
3、巡视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
第三块:学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
②小组学习,责任分工。在分组中,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学习,由组长组织探讨,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事做。
③朗读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集体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④谈论法。首先让学生举手自由表达,说说邓稼先具有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自由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第四块:教学流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话语激情导入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阅读的束缚”才能使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我结合课文积极创设情景,特意展示出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照片,让学生从视觉到心灵都受到震撼,使学生在震撼中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快速浏览
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汇报。
三、合作学习
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小组自选内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研讨品析。(2)感情朗读重点语句,优秀文段。
(3)想想文段与主要人物邓稼先的关系(或文段写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不同的思想认识相互碰撞,使矛盾焦点集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与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研讨。
3.全班按段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炼文段重点,指导品读研讨。
(1)朗诵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再朗诵品析“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发射原子弹”的句子(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视频及神舟5号图片让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设计意图】这样,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形成情感交流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2)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1)小组讨论总结,并写下来。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1.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设计意图】这样激发学生分享合作的欲望,把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
2.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课前查阅的邓稼先资料,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3.学生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五块:板书设计
邓稼先
中国心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 谢!
第五篇: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的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材料安排的特点
3、把握文重点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爱国情怀和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 【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呢就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与精神品质。现在把书翻到64页:《邓稼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杨振宁,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邓稼先的同学,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制造者。他的贡献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并且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故事:杨振宁在美国的时候听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就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邓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读过这篇回忆录,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觉得邓稼先是个怎么样的人?(—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2.简要概括一下课文每部分的大致内容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中国百年屈辱历史,既交代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以邓稼先同志为首的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独立研制原子弹的水平。二是邓稼先同志在关系到国家名誉、民族尊严问题上的那种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具体表现邓稼先同志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邓稼先同志的一生。【精读思考】
《邓稼先》这篇文章我是怀着崇敬之心读的,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一下吗?
明确:他参与研制原子弹,但守口如瓶,表现他做事谨慎认真;他能说服工宣队,表现他无私、朴实、可信的人格魅力;他亲自证实中国自主研制原子弹,表现他处处为国着想,忠诚于民族,不愿国家蒙受委屈、误解;常年在戈壁滩工作,环境艰苦,埋葬同事,危险上前,表现了他学识渊博、专业过硬、不怕吃苦、无私奉献、沉稳果断、认真执着的精神品质
文中的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危险时说自己不能走……(ppt出示)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师:时代呼唤邓稼先这样的人,需要邓稼先这样的精神,邓稼先对中国社会有着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更利于突出人物形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真诚坦白的邓稼先,一个低调朴实的邓稼先,这种性格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孕育培养了邓稼先,一句“祖国的建设需要我”,邓稼先从美国回来了,续写了28年的奇迹与感动。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明确:突出环境的恶劣、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凸显了邓稼先的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主旨概述: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民主评价了邓稼先的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写作特点】
1.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2.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
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3.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非常地心潮澎湃的。
【思考练习】
书后思考题及练习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