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稼先》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
课题:《邓稼先》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会读会写课文中的新字生词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4、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学会文本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 线的写作方法。
5、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学习重点•难点】
名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姓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学会文本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 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 订【知识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 级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 技专家,并授予 班 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 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 那州的普 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 装 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校
3、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 学 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
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 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精读课文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
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词语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层出不穷: 【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速读课文,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并说说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如 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精读课文,文章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说一说(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
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我的问题:
(二)老师的问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 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赏析语言
1.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四、想一想(联系现在,学为我用,提升自我!)
1、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后演练】
1、请给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100字以内)
2、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
①[ ]A.可歌可气 B .家喻户晓 C.安然无恙 D.辨伪去妄 ②[ ]A.鞠躬尽瘁 B.潜滋暗长 C.死而厚已 D.不屑置辨
3、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⑤那台机器出了问题。[ ] A.①③ B.②④ C. ②⑤D.③④
4、仿写句子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2
第二篇:邓稼先学案
11、《邓稼先》学案
备课时间:2011-3-31班级:
姓名:
设计者:朱胜利 李葆华 李根强
第一课时(月
日上课)
【学习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识记生字难词。
2、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重点】
①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识记生字难词。②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翻译“吊古战场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应掌握的加线字的读音 河水萦带()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
彷()徨()
死而后已()元勋()孕()育
罗布泊()黯()铤()殷()红(殷切yīn)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3、参看课本P82注释①及配套练P34“我的瞭望台”,了解邓稼先、杨振宁及“两弹一星”等。
二、读出自我,展示交流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下列句式点评:
“
”词语用得好,它写出了“
”。
2、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组内讨论: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同步达标(教师寄语: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我掌握、我轻松、我快乐!)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 ①[
]
A.可歌可气 B.家喻户晓 C.安然无恙 D.辨伪去妄 ②[
]
A.鞠躬尽瘁 B.潜滋暗长 C.死而厚已 D.不屑置辨
3.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可歌可泣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②任人宰割③家喻户晓④鲜为人知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刻晓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②家喻户晓③任人宰割④鲜为人知⑤当之无愧
第三篇:11邓稼先学案
邓 稼 先
学科:七年语文李金义
一、预习导学:
熟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
二合作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圈划作者评价邓稼先的词句。
2、教师提问:这些评价可归纳为几个方面来说的?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明确: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贡献,第二崇高的人格。
3、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的?
4、为了表现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了哪些事情?
三、训练巩固:
1、文章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提示: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2、“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他同二百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这句话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提示:突出了邓稼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他思想情感的基础。)
3、“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这一句话中的“1959年”,只是在交代时间吗?
(提示:这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交代,更是强调了时间之短,可见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可以想见他们工作的投入。)
四、拓展延伸: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 “两弹元勋” 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文,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
五、反思感悟
第四篇: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11 邓稼先导学案 新人教
第11课 邓稼先
教师寄语: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河水萦带()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彷()徨()死而后已.....()
2、词语解释 ①可歌可泣: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截然不同: ④锋芒毕露: ⑤妇孺皆知: ⑥马革裹尸:
二、理解探究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合作释疑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之文,何以见得?
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6.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四、课内精读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⑥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7、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8、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中,你更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来。
9、根据文章内容推断,补写出第⑥段中空缺的句子。
五、拓展延伸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有删改)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0.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
11.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答:
1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第11课、邓稼先
一、基础知识.yíng xiè jū cuì xiǎn rú xūn páng huáng yǐ.①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②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③形容界限分明,想割断一样。④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⑤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⑥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二、理解探究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是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合作探究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第五部分“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6.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课内精读
四、课内精读
7、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8、示例:我喜欢邓稼先。因为他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为民族奉献,他并不骄傲,不宣扬,为人十分正直,忠诚,十分朴实。而且,他十分聪明,不会怎样的引人注意,十分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9、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五、拓展延伸
10.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11.示例: 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12.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
第五篇:《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 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指导: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五、板书设计
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
(博士)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需要,为人
4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4)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文中)(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结: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三)、揣摩语言,情感升华 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见课后练习一 3)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③ 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贡献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见课后练习二)(句式多变,句式整齐)
三、课堂练习:处理课后习题
四、教师总结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五、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六、板书设计 邓稼先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七、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