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稼先观后感[本站推荐]
看了电影《邓稼先》,我的心情波澜涌动,就是那么一群人,用黑板和粉笔、稿纸和算盘,制造出了威震世界的中国的原子弹。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也许,这样的奇迹只有在我们这样伟大的国家才能实现。这就是我们先辈的创业精神,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历史。看完此片,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激情,看到了共和国前进的基石,看到了共和国真正的明星,让人震撼,让人折服。而两弹元勋邓稼先,无疑成了他们当中的星中之星。
影片借助简洁的场景、朴实的语言、入微的细节,真实还原出这位科学家的至爱真情。我看到邓稼先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儿告别;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员不知疲倦地演算数据;我看到杨振宁在饯行宴会上失态离席、喜极而泣。邓稼先是顶尖的物理学家,他完全有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的机会,像他的好友杨振宁一样留在美国,过着风光的日子,当时也有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然而,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到国内。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是邓稼先说的,也是他做出选择的充足理由,因为他知道,新中国需要他。
邓稼先为中国核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身上集中体现出的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实在在打动了我的心。心怀强国梦想的他,早已将个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愿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一扎就是数十年,环境恶劣超出常人想象。但他为了神圣的事业,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忍。他不能照相留下终身遗憾,不能发表研究成果,更无法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他严守秘密,忍了下来;明明是为国家立了大功的人,却因为这不能说的秘密被抄家以致连累妻子儿女,他心痛且疚,还是忍了下来; 心有大事业,成就大目标。世人看见的多是壮丽辉煌的果实,又有几个人能了解这过程的曲折艰辛。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历经磨难终不改其志,无怨无悔奉献毕生。浮华时代,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踏实做人,认真做事,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
第二篇: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观后感
篇一:邓稼先>观后感
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老师给我们下载了一篇关于邓稼先的电影。邓稼先,是我们中华民族核武器的创始人,领导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一个不平凡的科学家。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默默无闻的付出了整整二十八年。虽然他也想家,想亲人,想故乡,但为了祖国,他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回家探亲、受表彰他总是让给别人,而面对危险,他永远冲在第一个!“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是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所写的一首诗。邓稼先将中国的核武器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的新生日子。它代表着中国站起来了!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他也曾失败过,能力遭到质疑过,但是他没有屈服、气馁,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起>勇气,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哪怕跌倒一百次,他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他虽死犹生,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心里,激励我,鼓励我,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我深深的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篇二: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同志总是被人们冠以“两弹元勋”的称号。自然的,我想在 1967 年他就应该被所有中国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为人的低调和守口如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围。
我真的想做一个对比。两个同是核物理系的学生,两个从小的挚友,都是博士学位。一个选择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国家,一个理论和技术在别人看来都是子虚乌有的国家。在默默中结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没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后才被公开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才有了今天人们对他的敬意;另一个选择了在外国完成自己的事业。在外国科研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在他的头衔上已经加上了“华裔”二字。
虽然两个人都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将血液融入了中国的大地,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诺贝尔奖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顶峰,但令人兴奋的程度远没有“中国人”更加耀眼。
他从 1950 年回国,理论设计开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50 年后,当“两弹元勋”被追封时,老人家离开人世已有十二年了。整整五十年啊。如果没有对于祖国炽热的心,一定没有这种结果。我想这也是邓稼先被现代人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对于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迹在于他只身前往核试验场中心。面对失败的实验,作为负责人,他像废纸似的将生命置之与国家利益之外。当他捧起核弹的中心装置时,他知道、在场的人知道、许露希知道、中央领导们知道,他生命的沙漏开始往下渗透着。
他的生命结束了,中国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竖立起来了。他没有白费这一切心血。就算不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为了大局,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散落在人群里不为人所知。
这就是科学所能带给人们的>幸福的感觉吧。
篇三:《邓稼先》观后感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 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964 年10 月16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 月17 日 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85 年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稼先逝世以后,他的好友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邓稼先不仅是他的好友和妻子的骄傲,还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篇四:《邓稼先》观后感
这一刻,在我眼中,这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我的生命中,少了些感动。
我猜,那是因为我的眼睛,不再是总角之年的黑白分明了。无论看什么光辉的事物,总像是隔着层浅淡的云烟。轮廓未变,却再难以察觉它的光亮夺目,而为那明媚受到触动。
不曾想过,当我看到了那在漫漫沧漠之中,宛若铸剑于九天的硝烟之时——即便那仅是银幕中不甚真实的特效——即便隔着荏苒的岁月,那明晰不再。
——那一刹,确是受到了久未曾谋面的震动。
然而那惊世一幕稍纵即逝,影片一刻不停地播放下去。
我看到邓稼先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儿告别;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员不知疲倦地演算数据;我看到杨振宁在饯行宴会上失态离席、喜极而泣„„如此种种,飞速地闪过,最终连成斑斓的一片绚丽。
过程虽然坎坷,但仍算是平安顺利,似乎也会一直如此,直至终结。
然而,事与愿违。
影片播放到中间部分,一片大好的形式出现了转折——空投的核弹没有爆炸。
看到邓稼先阻止其他人前去观察,执意要亲自上阵的一幕,我心中充满了不解与困惑,还有隐约的忿忿——
当时,在我看来,邓稼先如此作为,完全是无意义的牺牲。不同于他人,他背负着国家委以的沉重使命啊!作为核武器主要的研发者、研究院的院长,他有着无数未完成的重任。他理应让助手上前察看,不必这般身先士卒。若他为此献身,亦绝不仅仅是他自身的损失。这种做法,不甚负责。
而当我看见他跌跌撞撞地下车,在荒漠之上狂奔,踉踉跄跄地冲向那片死神驻足的地方之时——倏地,一股难以名状的明悟与惊异从心中急速蔓延开来。
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对于事业的热爱,与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国家事业的心意啊!的确,这并非高明的权宜之计。然而此时,他亦不是严谨冷漠的科研人员,也并非后人口中的“两弹”元勋,他只是个誓死捍卫自己心中挚爱之物的普通人罢了。
——又或许,在他朴实忠厚的心中,自己的生命并非重于他人。而他,则应该做出与领导身份相符的奉献。
看着他冲上去捧起核弹头后,方才幡然醒悟猛地丢下它,又跌跌撞撞地跑回吉普车的举动,只觉心都揪紧,喉中仿佛哽着什么。这一刻,在我眼中,这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如此一个人,如此一个拥有可敬精神的人,他的结局实在不该是因为事业做出了绝大的牺牲,因而早早离开人世。
影片结束后,我仍久久低回,而后喟然。
心中满溢的,是确凿的感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把自身同所爱的事业、所爱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置个人生命于不顾,把为国家、为事业奉献作为自身最高的幸福。他为核武器的研发奋斗,为国家的未来奋斗,亦是为民族的尊严奋斗。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竭尽全力,为祖国献上一片赤诚。
原来我那能够觉察美的眼瞳未曾蒙尘,它只是渐渐看淡了那些浅薄的是非,将无谓的感动从我的视野中剔除。
然而在真美、在大爱面前,我仍会被它们的灿烂触动心灵。
它们亦不会因时光而褪色——
如邓稼先其人。
第三篇:《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邓稼先》电影观后感董孝纯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承载着中华儿女无数的光荣与梦想,向着明天,让我们用辛劳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辉煌,《邓稼先》电影观后感。10月2日,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邓稼先》,真实感人的中国科学知识分子的人生内涵,文化和爱国情操。1999年8月3日到5日,我到达四川绵阳公园,有半身铜像写着两弹元勋--邓稼先。我知道他是共和国科学工作者的一名功臣。通过电影知道的更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那么特殊的年代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因为有了他乃国之幸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使我们中国人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观后感《《邓稼先》电影观后感》。◆分享好文◆那是一段历史,我们都不会忘记,正是由于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计成本的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他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说: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杨振宁称赞邓稼先时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们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国庆60周年缅怀和追忆英雄。是我永远学习的动力,永不忘本。向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人民致敬。祝福祖国的强大,我们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第四篇:《邓稼先》观后感
观《邓稼先》有感
11月26号公司工会组织观看了邓稼先先生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结尾,当记者问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是否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的回答居然都是“不知道”。我不禁感叹这样一个为新中国默默奉献的伟人,他留给我们的如此之多,得到的却如此之少。
纵观邓稼先的一生,他的性格、气质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他勇于承担、敢于奉献、不怕困难的主人翁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
说他勇于承担,因为他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艰巨的任务,当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一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时,他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便从此悄无声息的过上了他伟大而又隐秘的一生。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镜头便是草稿纸上纷繁复杂的计算公式,不停书写的手、反复的测量、工作人员忙碌的埋头工作,这一个个镜头拼接出的就是邓稼先沉重的压力,紧张的工作节奏。每一次实验都是他最后签字,签字就意味着责任,每次签字都紧张得手发抖,他不想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希望。工作期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在一次实验中,氢弹已经空投出去却没有爆炸,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查看原因,旁边的工作人员拦都拦不住。
说他敢于奉献,因为他牺牲了个人名利,牺牲了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的数十年时光,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只为能为饱受战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研制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这项工作伴随着巨大的个人牺牲,他的一切都将无人知晓,他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随便与 1
朋友交往,做出的成绩再大也不会有人知道,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的离开,他就这样隐姓埋名的工作了28年,他信守承诺,几十年从没有向外界透漏过他的工作,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照亮了万千人,可也耗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说他不怕困难,是因为他明知道制造原子弹在中国得从“零”开始,但他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接受任务没多久他就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苏联违背条约,撤走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但邓稼先没有没打倒,他和其他工作者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后来,邓老也因为操劳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为了能继续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甚至在卧床不起时还在整理建议是,我中国的核事业做规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邓老一生最精炼也最准确的总结!
财务管理部:周远珍2010-12-01
第五篇:《邓稼先》说课稿
《邓稼先》说课稿
坟坨中学
宋小明
一、说教材
《邓稼先》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能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邓稼先》作为单元开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以及献身科学的崇高情怀。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较少,虽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只能了解故事内容,不能走近人物内心,深入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学习前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分享展示,教师适当补充。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根据本课特点及新课标要求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在名人的感染下,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体会其表达效果。(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说教法
教法:为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课时:2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文。首先介绍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运用语言的魅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人物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本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中华民族有着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有一个人, 他忍受着孤寂,在戈壁滩上、在荒漠中, 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安全。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简介人物,了解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两弹一星”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此文作为纪念。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感情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怀念邓稼先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真情。
谁能再说说你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其他了解?
课前布置学生自由搜集我国“两弹一星”的有关资料,课上教师先简介两个人物及二人的关系,之后学生交流展示他们所搜集的有关资料,通过这一环节,既锻炼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汇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整体感知课文,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对邓稼先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自由汇报各段的主要内容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
(四)跳读课文,走进人物。
1、勾画出写邓稼先的主要成就以及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并品析。提示:
用“我从__语句中,读到了一个___邓稼先”的句式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邓稼先当年搞科研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如自然环境恶劣、科研条件落后、国力衰弱、政治环境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中去了解人物,使学生能更客观、深入的认识邓稼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精心的读书,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合作探究,理解内涵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多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还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通过对几个问题的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放在国际视野中去认识,去评价,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邓稼先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淳厚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很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升华主题。
有了上面的研讨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那么他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
此时学生不难回答出是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此时播放mp3《我的中国心》,学生自由跟唱,让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面对这样一个“碎首黄尘,只手撑天空”的邓稼先,你的心澎湃了吗?运用这样的语言再次感染学生,顺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为邓稼先写“墓志铭”。之后进行交流。(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此练习的意图在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七)课文小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热情澎湃的中国心,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吧,祖国----明天会更好!
课虽结束了,但学生的情感不会结束,希望这样的结束语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味无穷,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