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要求,要使我们的认知结构能适应新变化,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以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见,以供讨论。
一、自学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看来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急于凑答案,并不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这些学生的作业,平时都整齐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高中物理“难学”,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
这种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长期依赖教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从教法改革入手。
二、让学生“向教师要说法”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敢于在教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写出选项就行了。但有的任课教师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难度,举一个类似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不仅对选择题进行解析,还要对填空题进行解析,我们在试点班中还让学生当“教师”,让他们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求解思路,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体现出这一特点。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强化课堂教学是自学能力培养的基础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有序启动的各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环节构成:设问质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检测和小结。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设计思想。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①用学过的磁通量φ来回答△φ、△φ/△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φ=?
②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化△φ是否“零”的条件,为E∞△φ/△t作准备。
③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教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练习题。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他们主动想问题,而不是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因为每步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
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φ、△φ、△φ/△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感应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做出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要求会使用楞次走律。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绝大部分内容和时间的支配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材料上,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是起监控和调度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做到保证双向反馈的沟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遵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条基本原则,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综上所述,在问题解决实践中,通过正向迁移的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使个体经验逐步概括化、系统化。这一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并且其培养过程更具有典型性。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_结合历史学科特点_培养学生自学能力_新人教版
初中历史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李元海
摘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键词:学科特点 自学能力 规律 技巧 高素质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虽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初中历史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初中历史
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初中历史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撰写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
一、问题的提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我把这段话抄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莱辛为什么这样说,学生都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他们举例说: “如果我们有了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么没有老师时自己也能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而且是几
十、几百篇文章的。”学生的讨论说明,口子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话,决不仅是教者一厢情愿的教学最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话体现了学生们渴求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这是从理论上讲自己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我尤感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我在接这个班前是学校副教导主任,分工负责全校 1500 多名学生的辅导工作。我再三请求当班主任,终于在 1979 年 3 月获得了校领导的批准:教初一.七班的语文课并做班主任,但有约法三章:第一,全校学生的辅导工作不能耽误;第二,其他兼职诸如党支部委员、校工会副主任、组织文科考古工作等不能推辞;第三,当班级工作与学校工作冲突时,即应放下班级工作。我答应了这三条,便想: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自然可以腾出时间做学校工作,那就大致能做到班级、学校工作两不误了。
学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是重点中学按 4 : 1 选拔之后剩下的。我们班级语文平均成绩 45 分,最低的 24 分。我和学生谈心,了解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有几个共同点:一对语文课缺乏正确理解,怕学语文耽误其他科,而不愿做语文练习;二不自己写作文;三不看课外书;四不是为获取知识学语文,而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上语文课。
这些,从理论和实践上告诉我,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做法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我也注意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我讲许多青年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讲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讲爱迪生、高尔基自学的辉煌成就。最使学生们感动的是埃及自幼双目失明、后来顽强自学成为教育部长、埃及文豪地塔哈·侯赛因。听了法国自幼断臂用嘴叼着笔作画,成为世界著名画家的戴尼斯的事迹,学生们震惊了,他们在日记中热切地表达了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二)情。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直接兴趣固然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但间接兴趣,即在理智指导下的行动的成功,同样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人的生理欲望能够服从心理欲望;理智的满足产生的幸福感常常比本能的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更为坚实、持久。我让学生要在获得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词;自己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再一鼓励,学生感情上充满了劳动者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三)行。人的行动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向何处动(学什么),第二怎么样动(怎样学)。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先说定向,即学什么 ? 越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越不知如何学语文。讨论时学生发言说:“学习理科,知道从哪下手,掌握几个公式就可做所有因式分解题,理科是学什么考什么。语文从哪下手呢 ? 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可哪次考试也不考分析课文。”是啊,从哪下手呢 ? 我让学生画其他科的知识树(即对各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他们很快就画出来了。语文知识树却无从下手,有的画了一堂课,还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后来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把语文知识列成这样几个大分枝:拼音、标点、难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阅读、写作。学生们感到自己看到的语文试题,基本都跑不了这样的程序。我们自学语文,就要学这几类知识。学生视自己对这几类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自学时的侧重面。
我想,让学生定向,自己的教学必须定向,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少做无效的劳动。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我把这种系统的知识比成一棵有干、有枝、有权、有果实的树,叫作“语文知识树”,尽可能教给学生一点儿可以当“定理”、“公式”性的东西,教给学生钥匙。比如阅读这个分枝,按照传统教法,学生只是一篇篇的听老师分析课文,常常是听了几年课也没掌握自己读课文的钥匙。我告诉学生初中阅读分枝上有三个小枝:(1)分段归纳段意。(2)归纳中心。(3)分析写作特点。每一小枝又有几个可以当定理用的杈。比如分析写作特点这个小枝上又有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这样几个杈。杈又生小权。如表达的杈上又分为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这样几个小杈。小杈仍可繁衍。如描写又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我之所以把语文知识比喻为树,只是为了取其形象之长给学生系统的认识,树的系统性远不及科学本身的系统性严密,人们是不应该用科学的尺子去苛求比喻的精确度的。这样可避免重复劳动,学生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样除字词(浸透在课文中讲)之外,一个个的分枝讲完了,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初中语文知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6 次画语文知识树,一次比一次枝叶更繁茂,这说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了。
由于这样归纳、分类、整理,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再通过他们写(我的自我设计)、(中学语文知识简介)、(第 X 册语文教材分析)等文章,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就基本知道了自己在哪个分枝的哪个杈上知识薄弱。学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就确定了。其次是怎样动,即怎样学。学生学语文大多有这样几个毛病:
一、效率低。一篇课文拖一两个月也不能按要求背诵,一篇作文写半个月还写不完。
二、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片面。不少学生认为要学文必然挤理。理由是时间是个常数,文用多了,理自然少了,因此不舍得花时间学文。
三、一暴十寒。语文考试成绩低时。他们也急一阵子,学一阵子,一阵子过后依然如故。针对这样的病,我开了这样的药方:(1)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学生把任务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办法。我让学生写过 < 三谈记忆力)、(三谈大脑的潜力)、(五谈注意力)、(谈大脑的最佳状态)、(效率最高之时)等文章。当学生学会研究自己大脑的时候,效率自然成倍增长了。(2)打消顾虑。即学文不一定挤理。在效率提高之后,按照定额给学生算账,即使每学期完成 10 万字的语文练习,8 万字的日记,20 篇作文,除了课内,课外也不过用 1 小时时间。在一二年级科目不多的情况下,每天用 1 小时学语文,难道还算多吗 ? 这样一算,学生放心了。学起语文来心里觉得踏实。(3)制定严格的计划,防止一暴十寒。比如班级规定,每天早晨锻炼身体之后的 30 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五六分钟抄格言、名诗,晚放学前 30 分钟写日记,回家 30 分钟做语文练习。每天都执行这样的时间表,再在每段时间内规定出必须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既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一暴十寒。这种规则运动,比起学生以前盲目学习的不规则的运动来,既提高了效率,又在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
(四)恒。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好,从感情上体验自学的欢乐也好,自学时的定向、规则运动也好,都必须持之以恒。反复加深认识,不断重复,才能由一次次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班级不但制定了每天的时间表和计划,还制定了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多方面的兴趣以及在其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班级规定:每周一班会讨论思想战线的问题;周二图画课;周三游戏;周五音乐课(这天的语文课阅读欣赏);周六作文;星期日或节假日有目的地去观察、厨游,为下周作文寻觅素材。在阅读欣赏课,我们读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周六下午第一节,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第二节写作,在讲清基本要求、写作知识之后,重在写训练思维力(如 < 谈大脑的潜力)、< 自学好处多)、< 过犹不及))、观察力(如(月蚀)、(摸鱼)、< 炉长))、想像力(如(三十年后的班会)、< 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飞碟发射之前))的文章。星期日的早晨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时候,我们一起到野外开荒种地、摸鱼、抓蚂蚱,到苇塘里找鸟蛋,在结冰的河上跑接力,在冰雪地里寻找生命的踪迹……这些事情,由于计划时算清了所占的比例,学生谁也不觉得挤了学习理科的时间。全班学生每月都要对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 12 个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弱点,定出下月的计划。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全年学习计划统计表,这张表上有 156 个数据。由于持之以恒,867 天来,平均每个学生完成了 25 万字的语文练习、24 万字的日记、104 篇作文,读了 75 本课外书。学生初一到初三的试卷、练习本都在教室前面积攒着,累积起来有 26 米多高(单是语文)。班级日记记了 860 天。班级共积累了每个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学习、发育情况的数据 6000 多个。
三、效果
由于知、情、行循环往复,学生都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并初步具有了知识系统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学生在方向确定的前提下,掌握了利用生物钟的规律做规则运动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提高较快。初二时,参加县中学语文能力测验,我们班获第一名。初三时,参加全县 30 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获第一名。加强语文训练并没有影响其他科的学习,发展智育也没有影响德育和体育。这个班级是全县惟一能坚持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利用星期天到社会上做好事的班级,共受到县、学校 33 次奖励。初二期末考试达标率98%;县内长跑比赛,录取人数占总数 1/5。学生体重年增长 6.69 斤,身高增长 4.44 厘米。初一时视力正常的 84 只眼睛,到初三只有一只减弱到 0.9。
第四篇: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人的一生中接受教师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可以说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来自吸取外界的信息进行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新课标中同样也提出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求知者。可见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要尽快建立他们初步的自学意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谈。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也愿意试一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投其所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欲望。低年级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创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唤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例如:二年级的课文中有一篇《问银河》,学生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所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的感兴趣,他们急于想要了解银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就像在学习“‘大鼻子’的货船,‘大鼻子’是指什么呢?”通过多媒体出示“大鼻子”货船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无需老师多讲。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整堂课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二、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放手自主学习,形成自学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教学时,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让教室成为学生探讨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新知的能力不同,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在小组中帮助其他同学。老师做巡视指导,起到一个督促鼓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的确取得了一点成效。现在的新教材识字量增大了,我采取了课前布置预习,课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教给识记生字的好方法。给学生多一点相信,多一份鼓励,定能激励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质疑、自评,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今天的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过时的东西,人必须重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所以学习不应是着眼于知识的掌握获得而更应着眼于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欲望。学生有质疑,这样可使教师掌握学情,提高教学针对性,又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通过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一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也都有表演的天赋。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表演欲特别强烈,他们都渴望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练习上的《学用字词句》时,首先是请学生观察几幅与手有关的图画,问他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能说出图上画的分别是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那这些都是用什么来做的?”“手。”“谁愿意上来做一做这些动作呢?”有了表演的机会,小朋友踊跃举手,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的很好。接着,再问他们手还能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举手表现,边说边做,大家对手的作用理解的更多。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的能力。
五、亲自实践,动手操作,调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小手亲自操作,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练习中,需要学生借助太阳的方向来辨别东南西北。课上,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面对太阳,这时就告诉他们现在是早晨的太阳,我们现在面对的方向就是东面,背后就是西面,右手边是南面,左手边就是北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尽力帮助学生养成这个自学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能给孩子们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们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们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们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大胆放心地让学生们去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
第五篇:浅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与模仿者,而变成了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这一切都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笔者凭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近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的积累了一定教育教学经验,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科学方法及树立自信心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于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
【引言】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学生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 正文】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化学学习的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学生自身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此以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钦差大臣》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于是我让同学们采用表演的形式去学习,即:五个同学分别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其余同学充当观众。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表演比较成功且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能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氛围,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只有学生们真正的感悟了,他们才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才会乐意充当成功的探索者。
二、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
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
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帮助
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创造情景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竞争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因势利导,为学生做好正确的指引。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去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
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个体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
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与感化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新的时期,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自主课堂的各个环节,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课堂变成有效的合作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当然课堂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做相应调整,不能为环节而环节,为模式而模式,为时间而时间。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适用的,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既要走进模式,更要跳出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升、方天培著:《现代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叶立群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3、于远光著:《素质教育三要义》,2007年第2期
4、马淑霞: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和谐化学课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