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时间:2019-05-15 10:0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下第三单元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第一篇: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它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麦子低垂,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雨滴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众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这一次,我从蜘蛛身上得到启示。

在一个星期天上午,阳光明媚。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恐龙世界》,无意中发现墙角有一只小蜘蛛。我大吃一惊,“啊--”地叫了一声。我正准备用书打死这只小蜘蛛,可又看见它从嘴角吐出上点细细的丝,想必是要织网了。我便蹲在一旁看这小蜘蛛怎么样织网。

只见它吐出丝后从墙角的一边爬到另一边,这样,开头就丝好了。织呀织,正当织到一半的时候,调皮的风弟弟跑过来了,把还未完工的蜘蛛网吹破了。小蜘蛛又从头织起,可这次的结果和刚才的一样,也被吹破了。可这小蜘蛛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不懈地织网,可是织了又破,织了又破„„这样重复了四、五次。我不耐烦了,刚想起身离开,可又想到:连这只小小的蜘蛛都不放弃,我还有什么理由要放弃呢?我又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小蜘蛛的网总算织好了。

连一只小小的蜘蛛都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更何况是我们呢?我想做任何事都应该要向这只小蜘蛛一样永不放弃。

蜘蛛的启示

每天中午,我在学校吃完午饭,然后老师就带我们出去散步。

这天,我们在小树林里边看见一只又大又黑的蜘蛛在织网,只见它上爬爬,下爬爬,我们便好奇的观察这只蜘蛛,只听见刘老师说:“好好观察!下午每人写一篇详细的作文给我。一听完,我们便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观察这只蜘蛛,还是目不转睛的呢!而且我们还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呢!生怕错过了哪一个镜头。它织了半天,才织好了小半张网。天有不测风云,只见一条树杈不偏不倚,歪打正着的打破了这张网,我们大叫一声oh mgay!我心想,完蛋了,下午还怎么写这篇作文呢?大家都崩溃了,认为它不会在织下去了。没想到,它居然毫不灰心,继续爬到树上,继续织网。我们又变的信心十足了,我们只看见刘老师笑了笑。就好像在给我们鼓舞士气。我很兴奋的继续观察,而且我还是个好学生呢!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加油!努力!争取拿好成绩回来回报老师对我们的栽培,还有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从中还要学习蜘蛛织网的精神。

大自然的学问可真多呀!想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蜘蛛的启示

蜘蛛,是一种丑陋的虫子:八只长长的脚上毛茸茸的,有些种类还有毒„„所以,蜘蛛成了我最讨厌的虫子。但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蜘蛛的看法。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正坐在家门口看书。忽然,树上一只倒挂着的蜘蛛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慢慢地凑过去看着。只见它挂在一根细丝上,在几根丝毫没有任何规律的丝上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织好了。

但是,那时的我是打心眼里讨厌蜘蛛。于是,我折下一根树枝,三下五除二就把这张网弄得不成样子了,蜘蛛也逃到别的枝桠上去了。看着它狼狈的样子,我满意地笑了,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我回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想看看伤心的蜘蛛正在干什么。当我走到树底下时,我惊呆了。只见那只蜘蛛正坐在一张崭新的网中间,等待这猎物送上门来呢!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又用树枝将网戳破了,但我并没有离开。我看见那只蜘蛛躲在一边,确认没有危险的时候,爬到了那张残破的网上。它把没用的丝吃了下去,并吐出一些丝进行修补。几分钟后,一张好好的网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彻底相信了,我相信我继续破坏下去,它也能把网补好的。但我没有这样做,我拿着树枝的手慢慢放下了;我对蜘蛛的厌恶逐渐消失了。

蜘蛛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将使我一生受益!

苍蝇的启示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从猫的眼睛上得到了启示

在漆黑的夜里,听见“砰砰”两声枪响,原来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黑夜里练习射击。在漆黑的夜里,他居然能百发百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们从猫的眼睛上得到了启示。

我们以前看过猫在夜里捉老鼠,每次都能百发百中。猫是不是能在夜里看清所有东西呢?科学家研究了猫的眼睛。发现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一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鸟、鸡等,它们的视网膜中常常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晚上,瞳孔又能放大呈圆形,以便保证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各种物体。知道这个原因后,人们就从猫的眼睛里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夜视仪”,它能像猫一样在夜里看清东西,让人们更好的观察黑夜。

乌贼是一种快速海洋动物,最大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百五十公里,这主要靠它那简单的结构和那安全可靠的高速喷水推近器。科学家模仿它制作出了有喷水推进器的侧壁气垫船,能在不足一米深的水里以每秒四十千米的速度航行。

人们还从许多种动物身上受到了启发,发明了各种实用的工具。我们要好好研究动物,在它们身上受到更多的指示!

蚂蚁给我的启示

今天下午,我在家边玩耍时,发现了几只蚂蚁,看见他们正在搬食物。突然,一个问题从我脑中闪过: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难道他们的记忆力超常?眼睛特别敏锐?„„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去查找书籍。可是,不巧,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刚被朋友借走。这可怎么办?

正当我苦恼时,我扫视了一下四周,突然,我眼前一亮,三步化作两步,向电脑前走去。我启动电脑,在网上用“百度”查找。经过几分钟的查找,我终于找到了蚂蚁不会迷路的原因。果然不出我所料:蚂蚁的视力和记忆力非常好,它不仅能根据陆地上的景物认路,还能利用太阳在蓝天上射下的日光认路和他的位置认路。蚂蚁不但能依靠视力和记忆力来认路,而且能根据气味认路!

有些蚂蚁会在爬过的路上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们能根据这种气味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它们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这种气味被其他气味掩盖了,那蚂蚁就会迷路了。

我知道了蚂蚁的秘密,受到了启发,想发明一种鞋子,这种鞋子主要帮一些年龄大了的老人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些老人年龄大了会迷路。

穿上这种鞋子的人,在走过的路上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人类辨别不出这种气味,但是鞋子里安装的辨认器能辨认出。它的语音系统会告诉你向哪里走。但是这种气味不会被干扰。所以穿上这种鞋子,就不会担心迷路了。世间还有许多奇妙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启示:在狂风中傲然挺立的小草告诉我们要坚强;不惧风雪的青松告诉我们要坚强;滴水穿石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小小的蚂蚁告诉我们要团结„„

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来到院子里,我发现草丛边有一大群蚂蚁正在有条不紊地搬运着沙石。它们排成一队队,声势浩大。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仔细地观察起来。哦,原来它们是给自己筑巢呢!我想:它们这么小,要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呀?可是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它们的分工是那么的明确,协调有序,就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它们搬的搬,抬的抬,运的运,团结一致。就这样反反复复,将近一个小时,这伟大的工程就算完工了。整个过程我看得目瞪口呆,我被它们这种就小成多﹑聚沙成塔的精神所折服,被它们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所感动。

回头过来,再想想我自己,每一次遇到困难,我不是逃避就是对自己没有自信,根本没有勇气来去面对。经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遇到事情就要坚持不懈,团结一致,要勇敢去面对。我觉得,这就是大自然中蚂蚁给我最大的启示。

大自然就像一本无字的书籍,里面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走进大自然,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从植物身上得到启示

一天,我去野外玩。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些“天气预报员”——含羞草。

含羞草是非常有趣的植物,只要我们用手轻轻地碰一下它,它就会“害羞”地闭合,过一会儿,又恢复原状。可是,含羞草怎么能预报天气呢?

原来,当天空晴朗,空气干燥时,它的闭合能力比摊开的能力要强许多。这时,如果用手碰它一下,叶子便很快收缩下垂,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复原,这说明空气干燥、湿度较少,天气将会继续晴朗;相反,如果即将下雨,含羞草就会受到湿度的影响,其恢复原状的速度比闭合的速度要快。这时,如果我们碰它一下,含羞草收缩闭合得很慢。下垂迟缓,甚至稍一闭合又重新张开,这说明空气湿度大,天气将由晴转阴或者快要下雨了。

回到家里,我突发奇想,我要是能发明一个利用含羞草来预报天气的天气预报仪就好了。它应该是这样的:天气预报仪像一个手表,可以直接带在手上,方便携带。天气预报仪里有一曾空间,装有一棵机器含羞草。预报仪上有一个红色的按纽。当你一按按纽,机器含羞草就开始工作,按照天气原因收缩,张开。之后,预报仪里的感应器就会根据机器含羞草来把天气情况显示到屏幕上。

这种天气预报仪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想出去玩,但是不知道要不要带雨伞,就可以利用预报仪了。每当我们外出时,只要带上预报仪,就可以随时随地地预报天气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个发明家,给人们造福!

我从花的诉说中得到启示

这是城市里很普通的一个角落,每到花开的季节,牡丹、杜鹃、太阳花„„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争奇斗艳,让路人都忍不住止步观赏。静静地,你听花儿在说:“小蜜蜂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是她们把我带到这里,开始吸足水分,萌芽生长的。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时,这多彩的世界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山清水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贪婪地吸吮着清晨的甘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我的伙伴们在这幽静、迷人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花儿很兴奋,说:“我喜欢小蜜蜂在我的身上蹦蹦跳跳,她们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我更喜欢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他们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对,是他们使我的未来不是梦,给我带来无穷的美丽和快乐„„” 花儿说:“我的家族一直在这里繁衍生长,但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曾遭遇过破坏。”说着说着,花儿渐渐陷入了回忆„„ 花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由于‘城市化妆师’在这块土地上任意地涂鸦、造型,漫天的灰尘遮蔽了蔚蓝的天空,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渣、废水污染了清澈的小河。尽管人们的生活在日益发生着变化,华丽的高楼替换了矮小的平房,昔日的乡间小道也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交。但人们似乎忽略了我们的重要,我和我的伙伴都差点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家园,小蜜蜂们也不知飞向了何方,这一切都曾让这块生存的土地不再有活力,而那时的我似乎感觉快没有了明天。” 花儿抖了抖精神,又说:“但人们很快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会有多少可爱的小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失去家园,又会有多少动植物因为生态的破坏而濒临灭绝„„如果这样,又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终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重要了。” 花儿说:“我要感谢这块给予我生命活力的土地,更要感谢这里赋予我生存动力的人们,我会用我的“美丽”来回报他们,让这个最洁净的城市更加绚丽多彩。”

花儿的故事是真实的。我们也许能从花儿的诉说中得到一些启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珍惜每一份“绿色”,去呵护和谐的环境!大自然的启发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我发现了为什么蚂蚁搬家了,明天就一定会下大雨。

在以前,我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当我七岁时,有一天,我在郊外的草地上玩时,我发现,一大群的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走向一个小洞口,而且每一个小蚂蚁身上都有着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我心想:这些小沙粒是什么东西?我满脑子都是问号,我怀着好奇心就去问了爸爸说:爸爸,为什么小蚂蚁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向小洞口走去呢?每一只小蚂蚁的身上都会有一个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呢?后来爸爸才告诉我说:“那就是因为小蚂蚁每次遇到闷热这种情况,就会告诉“蚂蚁群”,当蚂蚁群得知这种情况就会马上搬家,天气在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大雨,小蚂蚁们就会找到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小洞口,它们搬家也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房屋会受潮,所以它们要搬家。小蚂蚁身上的那些像小沙粒的东西那就是小蚂蚁们的粮食。”哦!我这才明白啊!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蚂蚁可以预测到第二天会下雨呢?爸爸说:“蚂蚁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也会感觉到闷热,所以蚂蚁在感觉到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雨。”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听爸爸说:“人们只要看见蚂蚁搬家的话,明天就会下大雨。”这也证实了一句谚语,那就是: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我这又知道了明天一定会下大雨,我真是觉得为什么会这么地神奇呢?我又想起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我对我的无知是谦虚的。我不知道小小的蚂蚁可以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又相信了一段话,那就是:他们在觉醒的时候对我说:“你和你所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无边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在梦里我对他们说:“我就是那无边的海洋,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沙岸上的沙粒。”我也想告诉蚂蚁们说:“你们不是最小的。”

大自然是我们的启迪,也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聪明才智,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大自然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它就是人类最早的“老师”。历史上给了我们很多好的例子。因为萤火虫发光的启示,科学家发明了日光灯;出于对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启迪,科学家们发明了汽车;更因为小龟可以在大龟的背上360度转动,科学家们发明旋转型坦克„„

近日我也发现了些大自然的秘密。星期六的时候,我发现家里有条大青虫把它的屁股放进了蚂蚁洞里。一只瘦小的蚂蚁使劲地咬了大青虫一口。可是大青虫却排除了一粒米粒般大小的大便,说:“小蚂蚁,你还是放弃吧,你现在简直就是给我抓痒痒而已,不知量力。”可是蚂蚁还是不放弃,不停地咬来咬去„„直到小蚂蚁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大青虫看起来还是不痛不痒。这时小蚂蚁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了。我以为小蚂蚁就这样放弃了。可是几分钟后,事情却出乎我的预料,小蚂蚁搬来了千千万万的救兵,这小小的蚂蚁还真是聪明,居然还会叫救兵,看来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奥秘。上千只蚂蚁连续的紧紧的咬着大青虫,任凭大青虫痛得上下翻滚,蚂蚁们就是不松口。一不小心,大青虫就摔进了水沟里,挣扎了几下就被水淹死了。小蚂蚁灵机一变,把大青虫当成了美餐,抬进了它们的家——蚂蚁洞„„

从这件小小的事件后,我更加相信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所以只要我们对生活处处留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能得到很多启示,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有趣。

第二篇: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www.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三角形(板书)

2、猜三角形()

谈话:老师这有3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一部分被长方形给遮住了,你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提问第3个图形时问: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会是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索。)

3、引出课题。

谈话:看来三角形里角一定藏有一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什么是三角形内角()

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标上∠

1、∠

2、∠3。

(2)三角形内角和

提问: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2、猜一猜。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预设1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如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4、学生汇报。

(1)教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展示。

(3)折拼

提问: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谈话: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演示)。

(4)数学文化

谈话: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早在300多年前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当时才12岁。

4、巩固知识。

(1)谈话:你对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还有疑问吗?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画不出1个含有2个直角的三角形?1个三角形中有没有2个钝角?

(3)谈话:我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晰,出示2个三角形,生分别说出内角和。

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

三、解决相关问题

谈话: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看图,求未知角的度数(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刚才,我们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

2、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填写教科书,然后汇报答案。

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五、总结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解释:我们知道,一副三角尺中,各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又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80度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五课时:(练习三)

上课时间:3/17

累计课时: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通过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能正确给三角形分类;做一些相关的判断等练习。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看书,了解本单元主要分几个内容:

、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一般只要想其中最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的第三边比。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画,用虚线,标出直角标记和“高”

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填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最多有()个锐角。

三角形按边考虑,有两种特殊情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考虑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度、45度和90度)分别举老师的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该块三角板,比一比,使学生明白:等腰直角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三角形也很特殊,它的三个角的度数也是不变的,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等边三角形。

分析:等边三角形从字面上看,它只说了边没说角,你能知道它的角各是多少度吗?那要不要说成“等边锐角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等腰的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所以要说清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只能是锐角三角形,所以就没必要再强调了。)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指出:利用这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三:、先判断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可提问学生:是不是三个角都要量?为什么?)

老师注意巡视画高是否规范。

补充:这题是用给定的底画高,如果我给定的是顶点,你会画高吗?

老师画题,学生画高。说说怎么想的。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最后一个角,要让学生说说理由,或者也可请学生画出不同的结果。

小结:有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有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

(1)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学生可同桌或四人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指出: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º

(2)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360º

继续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交流的时候可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选一般的四边形。

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º

4、下面是3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分别留下的碎片,你知道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第二个三角形可能会有学生说成锐角三角形,可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更适合它。

5、你会用下面的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三种规格的小棒,分别摆一摆。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

摆完后问:如果用一红两绿的小棒来摆等腰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再看书上小棒的数据,说说哪种情况是不可以的。为什么?

6、彩霞小区有一个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花园,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最近?图中哪两条路一样长?为什么?

问题一,可让学生说说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二。可让学生算一算,分别都得到了120米,那就是相等。

7、在小组里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在交流的时候注意补充和规范,如第三个三角形,最好能分别从角和边两方面考虑,说成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8、思考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如: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2。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可以用180×(n-2)……

三、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并算算金字塔每个侧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看。

第三篇:四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

第四篇:四下第三单元计划教案

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证。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学挂图出示)首先让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实际面积,与估算结果相比较。然后设计了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题:“早上,妈妈让聪聪上学时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牛牵回来,拴牛的绳子长4米,牛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时吃草约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聪聪回来的时候,牛会不会挨饿?如果牛挨饿的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故事一出,学

生便主动思考,想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4、巩固自学,提高能力

在完成练习题后,让学生们看教材68——69页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内容和同桌互相探讨,共同解决。

5、总结提高,小结全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课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自己发现、推导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的合作探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结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总结,注重了学习方法,转化思想,独立思考,群体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老师制作的教具和挂图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性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理性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圆的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闭眼联想)八月十五,中秋,全家人团聚一起,品月饼,赏圆月当空。门前是一片平静的湖面,一滴水从上面滴入后,在水面上荡一圈圈水纹。在这一句话中你感觉到这些景色美吗?那些事物与景色与本节课内容有关?

1、初步感知圆

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让学生初步从生活中感知圆,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形成正确

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1)找

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采取学生独立与文本对话,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关键字眼的方法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对话文本能力。(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利用“研究发现单”定出研究目标,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2/d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三)多层训练,深化理解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这一部分可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1、课后作业88页1—4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经过圆心的线段都是直径。()

所有连结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中,直径最长。()直径是4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3、猴子造车,一辆轮子是方的,一辆轮子是圆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知识要提出来?”来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字母“d”表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在同一个圆里 d = 2 r 或r = 2/d 圆的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

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2)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学习探索圆的周长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测量的方法--“绕线法”“滚动法”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准确测量、实验发现、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3)

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 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㈡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

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观察猜想。(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圆的直径(cm)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比值”,并逐一把这些比值写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

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测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③最后指导看书P63页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第1

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会求这个“圆”(演示)的周长了吗? ③第3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所无法解决的3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㈢初步运用新知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熟练技能。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㈣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㈤课后作业

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首尾照

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折扣》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折扣》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难点是弄清原价、现价、降价对应的分率。

二、说学情

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让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自学、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用我星期天上街的情境来切入课题,进而导入到课本中的例4。既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第二环节是例题教学: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明确折扣数的意义,在学习的基础上,独立解答例4。掌握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接着,通过计算买随身听的原价是160元,打九折后,便宜了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解答。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知识。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学会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已知现价和打几折,求原价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出每两道题的异同点。会求原价是多少钱?”继续拓展求打几折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原价,现价,降价,及对应的分率。对三种量举一反三。

第四环节是归纳小结:通过与本节课所学的“折扣”比较,其它几种促销方法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哪种获得的实慧更多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六、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第五篇: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大自然,并益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今天学习的“自然之道”将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作者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自然之道”的。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幼龟

沙滩

侦察

嘲鸫

企图

啄食

愚不可及

返回

无遮无拦

海鸥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来。贯,连接,连续。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指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做了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发在什么地点?

课文写了我们好心救幼龟的事。发生在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2、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作重写了些什么?结果是什么?

事情的发生是由我们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我们要求向导救那只幼龟。作重写了成群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过程。结果我们明白了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怎样给课文分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事情开始,看幼龟离巢入海。第二部分:探险的幼龟遇危险,向导救援。第三部分:群龟鱼贯而出,被啄食,我们极力拯救。第四部分:我们后悔。明白了要遵循“自然之道”。

四、练习巩固。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遵守自然规律,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生字,并组词。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自身的规律)

2、课文中讲了“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发现幼龟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头时,不顾向导劝阴,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在海,结果巢里的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池成美餐。)

3、从这件事中,我们认识到什么?

(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复述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要抓住文章的起因、发展、结果线索,以每个部分的中心句或重点句段来复述。关键是把事情的经过说明白,说的有条理。

2、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因此,概括也应该交待清楚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六个要素想清楚,再连起来叙述顺畅。

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时,因不听向导的劝阻而害了幼龟的事。教育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四、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明白了办事要遵循自然法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第四条、第六条、第十条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尊重。

第四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老蚌生珠动物科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中,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五、积累

抄写课文中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运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练习。

1、拼音写词语。

yòu()龟

zhēn()察

pì()图

cháo()笑zhuó()破

沙tān()

愚chǔn()

海ōu()

2、补充词语。

响()云宵

无遮无()

()不可及

气喘()()见死不()

争先()后

()无其事

鱼()而出

3、选词填空。观察

侦察

观看

(1)()了这场演出,大家都说大型眼界。(2)我一直在()蜘蛛捉虫的现象。(3)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敌情地呀!企图

妄图

希望

(4)敌人()把战士们一网打尽。(5)妈妈()我多学点本领。(6)嘲鸫()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1)理解词语。若无其事—— 颓丧——

(2)找出反义词。紧张—— 冷淡——

(3)概括两自然段的段意,说说两自然段的关系。转折关系。

(4)说说你对向导“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的理解。

板书:

9、自然之道

我们——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悔恨

发出悲叹 ——不遵循自然之道,好心会办坏事。

教学反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3、培养学生懂得自觉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4、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教学重难点:

了角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保护自然的启示。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后来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化的呢?让我们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读题。

二、阅读课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祸河

乃至

淮河流域

媲美

繁衍生息

叫苦不迭

侵蚀

有限

开垦

土壤

一亩

频繁

关键

经营

不折不扣

2、思考探研

(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是什么?(2)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3、总结归纳。板书:

黄河的变化:凶猛暴烈、经常决口、改道——祸河 黄河变化原因:自然因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土质松散、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无限开垦、森林毁灭、草原破坏、植被破坏。科学家治理方案——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恢复植被;合理规划;修筑水利。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想。

四、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说说面对黄河的变化,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科学治理方法?(回顾课文内容)

2、你还知道我国对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治理方的哪些举措?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日前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提出,中国将再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公顷,到2020年将治理一半沙化土地。

《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2011年-2015年和2016年-2020年两个阶段各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00万公顷。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规划》确定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明确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确定封禁保护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封禁设施建设、监管能力建设和妥善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二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定造林营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流动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及沙区农村新能源建设为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三是发展特色沙产业,明确了发展沙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区域;四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出了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三、练习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见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反思: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师,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呢?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蝙蝠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苍蝇 铃铛 揭示 障碍 荧光屏

2、理解词语。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清朗——凉爽晴朗。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

1、课文开头写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2、科学家做了什么样的试验?做了几次?结果怎样?

3、飞机为什么能夜间安全飞行?

4、课文可以分层意思?

(课文按“提出问题”“试验发现”“模仿发明”分为三层,用“‖”标出来。)

四、练习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引出问题:飞机与蝙蝠的关系。

2、第二部分。科学家用蝙蝠做试验:(1)蒙上眼睛——铃铛没响(2)塞上耳朵——到处乱撞(3)封住嘴巴——到处乱撞

蝙蝠夜间飞行的密秘——(读课文第7自然段)

3、第三部分。科学家的发明:雷达。

蝙蝠与雷达的联系——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耳朵,荧光屏就像蝙蝠的嘴。

三、总结全文。

科学家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解决了人们生活及生存的许多问题,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四、阅读资料袋。什么是仿生学?

五、完成《家庭作业》练习。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蝙蝠

障碍物

天线

雷达

荧光屏 教学反思: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角课文内容,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阅读提示。

2、板书课题,读题。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扫帚 异想天开 腐烂 枯枝烂叶 土壤 栖息 捕食 繁殖 制服 机翼 机毁人亡 惨祸 关键 轻而易举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理。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呈现新面目。逞凶——行凶,做凶暴的事情。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轻而易举——形容办事毫不费力。

三、细读第一篇短文。

探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德国林务官下了什么命令?

2、“打扫”是怎样的打扫?结果怎样?

3、林务官的命令正确吗?为什么?

4、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课文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毁灭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大自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四、把感受深的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篇短文《人类的老师》。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科学家们从哪些生物得到启发,发明了什么?

2、性能优良的飞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3、轮船的航行速度是怎样提高的?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

4、说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的意思。

三、总结。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告诉我们要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两篇课文都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第一篇是写林务官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使森林受到毁灭;第二篇是科学发现和利用生物自身规律,发明和改进了许多东西,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改变人类的生活。

四、积累运用。

完成《家庭作业》练习题。

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违背——自然规律——受惩 利用——自然规律——受益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要求:

1、拓展视野,培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

3、培养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优秀词句。教学重难点: 口语表达与习作能力。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可随意人为地干预自然界,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启示人们要重社环保,切不可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导致灾难的产生。

《蝙蝠和雷达》《人类的老师》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许多奥秘,我们可以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创造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从这些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有它的神秘与美妙,我们可以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奥秘,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科技,丰富生活。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就从自然的奥秘开始吧。

二、读题,明确题意。

三、分组交流。

四、集中汇报。小组推荐一人发言。

五、随堂总结。

拓展:同学们,科学与自然,人类与自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及时观察、发现、模仿……将它用于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希望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科普知识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写一写我的发现。也可结合清明节踏青扫墓,写“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内容:写自己的发现;写自己活动经过。

2、要求: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修改。

二、指导习作。

1、内容方面:

交待清楚观察什么,进行了怎样的观察或试验,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哪些问题。

2、写作顺序:(1)可以先提出问题。

(2)从某种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观察试验过程是重点,我详写。发现了什么密秘,要概括写清楚、明白。

(3)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并誊写。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小组或同桌互相阅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指派一人阅读,共同欣赏。

二、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1、教师指导。

挑选2-3篇习作,师生交流,找出优点和缺点。(1)结构方面——(2)内容方面——(3)字词句方面——

2、按照以上方法,认真修改习作。

三、誊写习作。

要求:字迹工整,段落清楚,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内容。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读句子,认真比较不同,说说加点的词起到什么作用。

(1)加“终于”,表明科学家的研究非常艰苦,时间漫长。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也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2)加“根本”,说明海龟受到伤害完全是由于我们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3)加上“居然”,难以相信的程度更加深了。

二、日积月累。

1、读句子,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2、小结:这些句子都是谚语,总结了农事与天气的特点。

3、读一读,写一写,背下来。

三、展示台。

办一期手抄报建,展示自己搜集与获得的知识,以“保护自然”为主题。

下载四下第三单元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下第三单元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反思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着、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

    人教语文四下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三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yòuɡuīshātānzhēncháqìchuǎnxūxūcháoxiàozhuóshíqǐtúruòwúqíshìchǔnshìfǎnhuízǔlánjiànsǐbújiùh......

    四下第三单元教材简介(共五则)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组织编写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

    浙教版品社四下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好大一个家 1、56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知道我国各民族平等地生活在一起,团结互助,友好往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

    四下第七单元作文

    一次体验活动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体验活动的作业,大家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等等许多有趣的活动,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我 首先选择当哑巴,因为我......

    四下第一单元作文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美丽极了。每当我走进这可爱的学校时,就让我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春天,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橘树开花了,露出那洁白的脸,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惹得蜜蜂......

    四下六单元作文

    可选题材: 1、 乡村景色 ..2、 乡村生活(亲身参与农活,喂鸡,放鸭,挖竹笋,与小伙伴游戏,浇菜,种菜,收割稻子,收红薯……;与小伙伴做游戏等) 3、 乡村生活中的趣事 ..看到的趣事:斗牛 鸡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