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有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例如:再教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二课时的时候,创设了问题: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的高度,小明先站在地面上某点处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27°,然后他向气球方向前进了50米,此时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40°.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米,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精确到0﹒1米)测得某物体的高度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常常需要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挖掘创新潜能
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课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时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例如在教学《数量、位置的变化》时,若在教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是抽象的,不利于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在学校的走道上观察世界地图,根据课本中提到的船走过的路线一一找出来标出航行路线.教师再加以引导,船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怎样与基地取得联系呢?从而得出位置的变化与经度、纬度有关.同时又与地理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敢于提问.这些问题往往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再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提出问题: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平方米,求它的边长.②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米.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平方米,求花圃的长和宽.问题一:我们可以用什么式子表达这个问题?问题二: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三:请你猜一猜,花园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问题四:如果设花圃的宽是xm,你能用方程表达这个问题吗?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上,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第二篇: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作为数学教师,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做法
1.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2.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好比在抽象知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形象的桥梁。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努力使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屏幕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认知是在无意中完成的,因而对新知的掌握快捷,记忆牢靠。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创设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5.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效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3.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合理的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还能够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确实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象、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一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境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第四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我的母亲》后的反思
耿庄中学张伟玉
10月11日,到新开街学校听了张伟老师和孙志琴老师同课异构的《我的母亲》一课,课后教研的主题是“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两位老师在课前,课中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我通过听课教研有很大的收获。
情境的创设有听觉上的,听觉上的情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情境,也可以是歌词,朗诵词等。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是需要教师有表达的基本功的。情境的创设还有视觉上的,如实物、多媒体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不仅可以导入新课,也可以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文课堂的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效率,如《我的母亲》教学中要品味母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具体的画面,再用问题引导,触动学生的情感。课堂结束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体会妈妈的辛劳,获得感情上的共鸣。这些贯穿于课堂的情境都很好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五篇: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具体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三、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胜利的喜悦。
四、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定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时机设疑,能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
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六、抓住时机激疑,使知识巩固深化
中学生缺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激疑,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讨论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的分布及导体的表面为等势面等性质,其结论学生是认可的,但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些激凝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凝点,必定进行深入思考,这无疑对于深刻理解静电平衡的真正内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以错悟理,创设评错情境
物理知识除了要从正面理解外,还应作一些反面文章,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理解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创设的评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
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
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而是理解了的知识,掌握得也就牢固了。
九、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称为多媒体系统。在中学物理中,讲授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化的物理过程、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复杂的物体内部结构时,由于受时间、空间或条件的限制,单纯语言、仪器、教具等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总之,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保持学生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当每节课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兴奋的心情进行学习时,将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