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年坊巷,星河灿烂杂文随笔
千年坊巷,星河灿烂
回眸千年古坊巷——福州三坊七巷,星河灿烂,人杰地灵。昔日建筑物的彩绘虽已暗淡失泽,过往的金鼓齐鸣渐飘渐远,古代的衣锦荣归天之骄子存入史册,当年的书香已飘散到寻常百姓家,可是保留至今的“里坊制度活化石”,躺在那里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出将入相的所在地的人文景观依旧在。她是当代人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
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可不是石,而是活生生的有人居的地方。古代这里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而商业与手工业都被限制在定时开闭“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由吏卒和市令管理,晚间实行宵禁,人们自由地生活,又被高墙严严实实地包围。不如此,怎么能成为活化石。然而赫赫有名的扬州原来也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但她不甘心寂寞,几百年前已经“冲出坊墙”演变成现代化的都市。
三坊七巷这块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由来已久,奠基于晋,成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她在有福之州的腹地,千年来,战火兵灾,狂风洪水,瘟疫肆虐,她自岿然不动,守望着文明古城,如今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的精华。现在有268座,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共15处,真乃至高至伟。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迭院,鳞次栉比。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曲径通幽。庭院里都以花厅为中心,左右为厢房,厅前有天井,天井两旁为回廊和披榭。天井内有花坛、假山、水池,形成精美的私家花园。花园里种有名贵树木,点缀得满园春色。
各民居大宅的屋脊、墙脊巍然高耸,翘角飞檐,如翼轻展,美如冠冕。各民居大都以硕大的木头制成门坊,门坊上的木雕图案线条飘逸,花厅门扇的窗花纹路流畅。在木穿斗架中,插斗、重柱、月梁等部件雕刻着历史人物、四时景象。柱础用青石细磨,状若须弥座;础壁四面雕刻花草山水、虫鱼鸟兽。这众多的古建筑,集中体现福州古民居特色,有玲珑园林之妙,收赏心悦目之效。
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
三坊七巷自古崇文重教,文化积淀,雍容深厚,文臣武将,俊采星驰。各民居的花厅摆设呈现文化和家教上的意义。厅中间挂着孔子像、诸葛亮像或关公像。厅堂两面的墙上悬挂着结合家训的名人字画,有“断齑划粥”、“程门立雪”、“圯桥进履”、“负笈寻师”等。
三坊七巷是全省罕见的领教育风气之先的地方。贯穿三坊七巷1000米的南后街显现“书香文化”,书店多时有24家。清末举人王国瑞赞道:“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宋诗人吕祖谦诗云:“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冰心、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又看到林纾翻译的令中国人断肠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震古烁今的《天演论》、林觉民惊天动地的《与妻书》洛阳纸贵的空前奇观。
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宋代文儒坊的郑穆以进士之身直步青云官至国子监祭酒;清代帝师陈宝琛生长在“六子科甲”之家,他任鳌峰书院山长,又任全闽大学堂监督,成为一代宗师和楷模。
三坊七巷走出来的人,多数是德行操守,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誉满全国。
出将入相的所在低徊漫步在三坊七巷,上溯历史的河流,历代众多将相纷纷踏浪衣锦荣归。他们有唐朝崇文阁校书黄璞,宋朝祭酒郑穆、知府陆蕴与陆藻,明朝户部尚书林泮、都御史林廷玉,清朝内阁学士陈宝琛,巡抚梁章钜、李馥,知府林文英、郑瑞琪、王燮,学者郭柏荫,《福建通志》总纂陈衍,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三坊七巷人多是锦文绣口,也不乏英武之气。明兵部尚书张经署衙于文儒坊。倭寇猖獗犯境,他任七省总督,斩寇1900人,世称“东南战功第一”。文儒坊甘亨贵学拳练武,习文弄刀,得中举人,还中武进士,后任清福建提督、台湾总兵,他为平定台湾战乱、统一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真正成为国宝。宫巷人沈葆桢力主建立强大的海军,由左宗棠推荐任福建船政大臣,培养众多海军人才,其中有严复、邓世昌等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界、海军界的骨干。
三坊七巷人才辈出,她迥异于神州千万个坊巷,其他坊巷星星点点,而三坊七巷则是星汉灿烂——“近代名人聚居地”。只因这里自古以来蕴蓄其中的秉性,百代延续浸透子子孙孙的心田,以推动中国历代尤其近代历史的进程。
如今,福州三坊七巷,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5A级景区。回眸福州三坊七巷,不仅留连以往,还在于目视未来。
第二篇:千年杂文随笔
吾从混沌中醒来,便是作为礼器而存在。
吾辈同时期的兄弟姊妹虽说不多,却也是不少。
时光流转,吾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在不同的人的手中辗转。
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吾之兄弟姊妹身影已经越发的难以找寻,渐渐地吾也觉得有些累了。
不如就这样睡去罢。
这个民族的动荡从未停止,历经几番朝代更替,吾终是又于硝烟于不安之中苏醒。
吾到了一名潘姓之人的手中。
这个家族为了守护吾与吾之姊妹大盂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历经千辛万苦。说来有些有趣,想吾堂堂青铜礼器,竟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杂物堆砌之地,他年若是能偶遇遗失的二三兄弟倒也不失为一番趣谈。
最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传承了几千年时光的新生儿。
吾被潘先生捐赠给这个新生儿的博物馆。
看着那双眼睛,吾辈见证了他们家族的时光,亲眼看着一位姑娘慢慢的变成了耄耋老人,眼中的光芒与意志从不曾发生一丝一毫的改变。
吾钦佩他们的风骨。
或许,这应该称作这个民族的风骨。
这是经过了上千年,无数时光文化底蕴积攒下来的,历经了岁月,沉淀在骨血灵魂的东西。
吾如今在博物馆中,每日都能见到新鲜的面容。
充满朝气。
真是个不错的时代呢。
吾于此地,静候吾之兄弟姊妹之音。
沧海桑田,终此才是吾等之归宿。
吾名大克鼎。
今天也觉得自己重于千斤呢~
————end————
ps:国家宝藏实在是太好看了!!
给央视爸爸献上膝盖!!
这一个小短篇只是我今天看完最新一期之后头脑发热的产物。
写的拙劣还请不要介意啊!!
我们是个年轻的国家,有多年轻呢?——
上下五千年!!
突然想把出场的所有国宝都写一遍嗷嗷嗷!!
第三篇:旧巷猫杂文随笔
他拉了拉身上有些破旧的衣服,理了理头发,一边到处望着,一边漫无边际地走着。“站住,偷东西的小偷!”奕辰抬起头,只见一群人从远处跑了过来,他有些疑惑,快步向前走去。
“看你往哪跑。”一群人围在一起,奕辰挤了进去,“麻烦让让,”他看见一个小女孩蜷缩成一团,手上还拿着一个吃了一半的面包,而一旁高大的男人怒气汹汹地站在女孩面前,还粗暴地拉扯着女孩的手臂,只是女孩一直盯着奕辰,“叔叔,发生什么了?别这样对她。”奕辰迟疑了一下,却将女孩保护在身后,眼睛里流露出无比的坚定。“走开!没你事!她偷了我的面包。”男人很是生气,上前准备将奕辰拉开。“她是我……”男人停住了,还是凶神恶煞地死盯着他,“我妹妹。”奕辰很没有底气地说出这句话,接着便低着头,一言不发。
“你妹妹?那好,她吃了我一个面包,还没给钱。”男人重重地伸出手,一脸不屑。奕辰咬紧牙,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我给!”他摸了摸口袋,摊开手,只有一枚硬币在手上反射着太阳光。他撇了一眼,厌恶地转过头,一把抓走奕辰手里的硬币:“这次饶过你们,下次……”他瞪了几眼,就走了,人群也散了,只留下他们两个。
只是两相对视了一下,奕辰便伸出手把小女孩从地上拉起来,他笑着询问女孩的伤势。“你…是谁?”女孩顿了顿,断断续续地问着,她的眼睛倒映着温暖的阳光,“我…不认识你。”奕辰有点疑惑,愣了愣,“你的眼睛…真好看,”他摇了摇头,回过神来,“不不不,我是说,你很可爱,我应该帮助可爱的女孩子的。”他又笑着挠了挠后脑勺:“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奕辰。”女孩皱着眉,想了想,“我…记不到了,”她有一点失望,“什么…都不记得。”
“不记得了吗?那我给你取一个名字吧,好不好?”女孩点点头,“那…就叫…颖儿吧”
第四篇:一梦千年的杂文随笔
经过这座桥的时候,正是初秋。天空灰蓝,花木扶疏,掩映桥下水影横斜,风吹起旧的韵律,衬得它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下,愈发地似小家碧玉般浅淡沉静。
这座桥唤作“梦笔”,始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时光洗练出青灰色的石壁,是一直喜爱的怀旧质感,仿佛一脚踏破了时光,穿越到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南面,连接绿波、碧草、烟柳的梦笔园,亭台楼榭,供来往的游者休憩。桥的两端仅有六阶踏跺,次第而上,缓缓慢慢,让人在古木交错中迤逦前行,透着江南独有的轻灵之美。北面,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南朝辞赋大家江淹之宅。说者谓江淹少时梦有人授以五色笔,故文采俊发,复又某日夜间,梦中人索回神笔,此后江淹诗文平平,大不如前。得笔称“梦笔生花”,失笔称“江郎才尽”。
这样一个故事,神奇得像一个传说。说故事的人随着历史的清流飘远,而桥留了下来,被千年的时光抹上了古朴的色彩,镶嵌在江南之中,任由芸芸众生千踏万跨而不卑不亢,沉淀成记载这座城市的古书,永不停歇地翻过。
闭上双眼,开始遐想,此刻吹皱碧波的风,是否也穿越了千年,如一日地陪伴在古桥的身旁?
轻舟、柔橹、皓月、凉风。彼时,风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桥是清眸流盼的女子。他信步而来,她桥边浣纱。他轻摇纨扇,她回眸一笑。他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欲言又止,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他道,一日不见,思之如狂,她泪湿罗衣,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终有一日,她离去了,化作温良的小桥,而他,愿为佳人化作一缕清风,永世追随,相看两不厌。无论如何,都是画卷里的巧笑倩兮。时光怎地生了华发?荏苒的除却韶光,怕是还有那无穷无尽的眷恋吧,在秋日,更是凉意重重。低声吟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回神,却已是千年之后。新月曾照古人,翩翩轻舟不再,声声柔橹不再。唯有那风,从古吹到今,将桥边浣纱的女子那一抹微笑,轻轻地氤氲在时光里。
或者,也只有幻化成游荡的风,他才会懂得时光是怎样从桥下一寸又一寸地流过,又是怎样拼成一幅又一幅隽永的画卷,在爱人的模样里历久弥新。在霓虹斑斓的城市里,冰凉的璧,斑驳的影,青灰色的梦笔桥,和着微微的风声,轻轻吟诵着旧时的风花雪月。
睁开双眼,一切仍是旧模样。大抵真的是一个梦,那情,为世人所求,也为世人所惑。
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问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后来的北宋文人华镇,如是说。是了,自谓倾情文字的人,有谁不愿做一个如此淳美的梦,得此良笔,流淌出字字珠玑?却恐华灯初上,暗下去的水,暗下去的墙,浅黑的树,深黑的风……远远近近,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将一切描摹成灰白,不再流光溢彩。
忽尔,想起年少时的一个梦。梦里是数不尽的房间,一个连着一个,每个却是不同的色彩,无数色彩眼前交错,拐弯,大片的紫色迎面铺开,深邃迷幻;再一拐弯,却是满眼幽蓝,极尽清彻孤寂。往里面走,竟还有绚烂暖橙,明媚金黄,发出夺目光芒。最后的最后,才是泾渭分明的黑白世界,一切干净清透,却也无尽苍凉,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我,再无人对话。于是惊醒,已是一身冷汗。
得而失之,这样的梦,不做也罢。
风凉了,本就稀少的人儿也渐次散去了,梦笔桥似乎陷入了它的梦境。只是凝眸的刹那,我却已忘了,这一段时光,是它的呓语,或是我与它共同的呓语。
第五篇:千年孤魂的杂文随笔
浪迹天涯的孤魂,那是寻求心灵慰藉的归宿,或为人类、或为生灵;或为大众、或为自己。每当我读到《随记集》的时候,感概苏东坡永远就是一个流浪者,不管是怀才不遇抑或是不合时宜,他永远是在颠沛流离中寻找真理和现实;在尘世间孤独的漂泊和生活着。
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在不幸和挫折中定格在这被贬的三个地方,他没有屈服。这是一个多么孤傲的灵魂,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造就了他的名垂千古。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仿佛感觉到了苏东坡历经苦难却从不言说,只将内心的郁闷写成《蝶恋花》诉说给妻子王朝云,妻子听到也很坦然,妻子的笑声消失后,苏东坡就极端的失落。作为丈夫,他是坦诚而真实的;作为人生的失意者,他是积极乐观的,“天下总有客我之地”,这就是他孤独但更孤傲的灵魂。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恩子自知”,我仿佛又看到了苏东坡和儿子共处一室谈今论古,以慈祥父亲的身份,告诉儿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他依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又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人:他的一生涉及建筑、文学、绘画及众多领域。因为领略万卷书,才有至今几乎所有行业都有他的足迹。作为父亲,他是博学而教导有方的;作为诗人,他是才腹便便又涉猎广泛的。
这是他孤傲但又善良的灵魂。
历经众多苦难与失意后,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感悟到了苏东坡骨子里的那种洒脱气质。他不仅多愁善感,更是有躯体灵魂、有故事也有酒的文化艺人……
哪怕命运多么的对他不公,他依然会排除重重困难,以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好与自然为友,每每沉醉其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他热爱自然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有时候的确也很心疼苏轼先生:明明有能力腹有诗书却不去自哗;明明有能力主政一方却永远在流浪。我想,他的灵魂一定很孤独;我想,他的灵魂又绝对不会孤独!因为他漂泊千里的灵魂,永远不会屈服于世故。这就是一生的东坡,这就是东坡的一生……
正是这个孤独的灵魂,让苏东坡从千年而红到现在,从长安走向大江南北,从一个抱负的少年到暮年而后逝去……
重新拜读苏东坡,感觉他的千年孤魂永远就不会孤独,因为它凝聚了人类的善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