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今天我们2班学生学习了《日本》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的象征——富士山、传统服饰——和服等,使学生对日本有初步的感知。然后,依托教材学习对日本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看图、分析图找到主要特征,并让学生总结分析地理特征的思路和方法。尤其重点分析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特征,人文特征重点分析了日本的经济特征,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工业的发展条件评价。有指出日本工业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分析了日本的地质特征及防震。
这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圆满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在读图析图方面还有待指导,学生还是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的语言也要再凝练、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好的结合学生的学情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完善我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第二篇:《日本》教学反思
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调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协调者,这种说法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口头禅。但是如何把理念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接轨的岔道,这个岔道就是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调整教案的过程,尤其是不断地和学生心灵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案的过程,因为预设的教案遇到鲜活的个体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班级授课制是机器大生产时代的产物,现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异常短缺,这个大班额的班级可能在中国还要长久保持一段时间。
教案主体与基调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即使你考虑得再充分,也不能保证在课堂上不会出现“另类”的需求。
这个问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瓶颈,有时很难解决。我在实际教学中试图这样克服这个矛盾:用你的目光尽量“照耀”可能有“另类”需求的同学,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多观察他们的反应,多关注他们的表现。
第三篇:东亚与日本教学反思
东亚与日本教学反思
——吴开芬
3月13日,第八节课地理小组进行了东亚——日本的集体备课,主备人——吴开芬,首先我讲解了我的备课思路,接下来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她们对这堂课讲解的一些方式和方法,从中我受益良多。下来我再次认真的来补充完善我的备课,希望能把它做到更好。
3月14日,第八节课在高154班进行了讲解,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的象征——富士山、传统服饰——和服,使学生对日本有初步的感知。然后,依托教材对日本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同时,通过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并介绍日本的防震。另外,介绍了日本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他掠夺世界的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要让学生值得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最后,这节课的内容算是圆满完成了,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备学生不足,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基本上是大合唱的形式完成,教师主导的太多。另外,区域地理要求的就是学生要脑中有图,在脑子中形成影响并表述出来,我让学生在练习画图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不够,最后,就是在知识的系统性上还存在欠缺,比如:“硅岛”的位置是临空型、海底的青函隧道和日本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强等知识联系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的来完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第四篇:日本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本》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前构思】
日本这一节是湘教版七下第三章的第一节课,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学习好这节课,对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日本是中国一水相隔的邻邦,也是中学生很熟悉的也很感兴趣的国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完全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启发式教学。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有自己的特色,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学习他们如何扬长避短,这一点应该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建议采用讨论的方式后,在和学生一起综合分析其特征及其原因。
日本也是世界重要的热点国家,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借此我寻找一个契合点,将热点新闻和地理课堂教学联系起来,那就是采用初中不常用,但高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情景案例教学法。比如2011年2月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2011年3月11号日本的9级大地震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用材料,其中日本的大地震,及日本成为“地震国”的原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
1、2、日本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位置、组成、地形、河流、气候)日本的经济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1、2、日本被称为“地震国”的原因
日本如何将“资源小国”变成一个“经济强国”。
【教学方法】
情景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用呈现新闻材料的形式来导入新课:2011年2月俄罗斯和日本两国因为“北方四岛”打起有史以来最凶的“口水仗”。预习新课请大家找出以下的问题:
1、被日本称为“北方四岛”指的是哪四个岛?请在地图中找出来
2、请找出日本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大主岛自北向南依次是什么?
3、日本和俄罗斯是怎么的邻居关系呢?
4、请大家准确的描述一下日本作为东亚岛国的海陆位置。
学生基本上可以回答出来,但仍然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确定位置,总结日本的海位置。板书: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二、承接上个材料,继续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真正思考的问题:
5、小日本敢于大俄罗斯“叫板”的底气来自哪些方面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的思维很活动,视野面很宽阔,回答让我也十分满意.有学生回答;日本发达的科技水平;日本不断壮大的军事实力;叫板的底气主要来自日本雄厚的经济实力。板书:发达的经济
承转:日本在二战中是个战败后,二战之后,日本是如何恢复并迅速发展经济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力发展教育,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有美国老大在外围保护,美国的扶持等。
教师讲解: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日本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请问日本发展经济的有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表格材料展示,让学生总结出日本的矿产资源缺乏是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日本在这个层面是个“资源小国”。日本的经济在国际上地位“经济大国”。学生可以通过课本及讨论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略。
请问:假如,你是日本的一把手,你会如何把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呢? 很多学生都一定能回答出:从国外进口矿产资源,在本国加工,再卖给其他国家。
教师表扬学生并总结日本的经济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读图:课本69页的地图,回答课本上活动问题:强调重点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教师讲述:日本的主要工业城市。
总结:日本的位置和组成,日本的经济模式工业分布。
第2课时
一、采用新闻材料:2011年3月11日,位于日本本州岛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请用板块构造的理论来解释一下,日本多地震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
1、教师提问:回顾上学期的内容,位于的交接处,如果是两个板块相互挤压的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地形嗯? 学生答:山脉。这也是日本多山地丘陵的原因。
读日本地形图:总结日本的山地丘陵占到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
2、中国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队准备去日本帮助日本救灾的话,需要带什么样衣服呢?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带点稍微厚的衣服,日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还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雨较多,3月份的宫城县气温还是较低的呀。但也有特殊的天气冬天北海道附近有暴雪,夏季有台风。
3、中国的救援队去日本需要懂点什么样语言?不会日语可以吗?日本的饮食习惯和我们的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总结:日本的文化既有本民族,又兼有东西方的文化特色,这个民族是个非常聪明的民族,是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民族。总结并形成知识结构:略
二、课后反馈:练习。
【课后反思】本节上得较为成功,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理念,借助新闻材料使这堂课上得饶有趣味,学生的专注和热情都是十分高涨,课后反馈效果也很好。但有一点:在救助日本时,有学生持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对他们引导,矫正一些思想认识偏差,但还要教育学生爱国仍然是必须的。
第五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学反思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学反思
今天按照相救——关心——送归——感谢四个内容进行学习。
八路军战士救出了两个日本孤女。作为聂将军,眼看着自己的同胞在战斗中被残忍地杀害,对日本不由得怒从心生,可是面对那么小的孤女,他那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闪现出炙人光芒。四十年后当美穗子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时,日本人民得知此事不由称赞聂老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自学“关心——送归”两个内容,找出语句仔细分析并联系课外资料谈谈对聂老的认识。最后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想进一步深入了解的。
交流汇报时,一个小组提出了这样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前面聂老对战士们说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后面为何又说决不与日本人了及士兵为敌呢?”“聂老为何要写为封信呢?”
没有对课文的深入探索,我想学生是提不出这样有深度的问题,由此想到平时如果为了赶教学进度一味走马观花,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都是停留在表面内容的理解上了。
因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不举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习惯,因而学生马上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课文的难点突破,主要在于学生对全文有了深入的了解,又对当时的背景资料了解甚多,因而水到渠成。而我在其中没有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完全在于学生的自问自答,真正让老师的角色退入了幕后的指导。
另外有一小组在质问时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四十年后美穗子与聂老是如何联系上的?这个问题牵涉到中日建交的有关知识,于是我又顺水推舟推舟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中日友谊建交的情况,尤其是1980——2004年的情况。”
现在,课堂上我充分尝到了课堂顺水推舟的乐趣。
莲湖小学
张 敏 2012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