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影评

时间:2019-05-15 10:1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途列车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途列车影评》。

第一篇:归途列车影评

归途,归途

——观《归途列车》有感

上两节的课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这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感触很多,勾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回忆。这的确是一部让人看后感觉意味深长的纪录片,非常触动人心。

《归途列车》是一部以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拍摄的长篇纪录片,导演是范立欣。范立欣的团队跟随张昌华一家,拍摄了他们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范立欣认为,当代中国的经济、都市的繁华,其实都是建立在农民工的牺牲之上的。

纪录片中很多次出现了火车蜿蜒而去的场景,让人不禁想到,这一趟趟的列车,到底会把人载到哪里呢?这一次次的归途,真的能让人回家吗?

同时,这部影片中火车站拥挤的场面,也让人震撼,不过也让人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浩浩荡荡的春运,春运带给我的印象的确非常深。记得那年我上初中,然后春节回家乡,也是广州火车站。那时候也是晚上的火车,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我的姑婆拽着我的手,带着我在人群中穿行,去验票进站。可是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因为人群十分的拥挤,有好几次,我都险些被人群冲得差点抓不住姑婆的手,等我们终于上到车,姑婆和舅舅都松了一口气,姑婆说多害怕我会被人群给冲走啊。

中国的春运,永远是那么特别的,它拥挤,没有秩序,充满着一股燃烧的火,那是一把回家的热情,在每个投身春运的人的心中燃烧,无论多累多苦,等多久,即使满口怨言,也不愿离去放弃,坚持等候,直到属于自己家乡的列车来了,回家。

纪录片中,张昌华夫妇常年在广州打工,只有在春节才能回老家,看看一双儿女和年迈的母亲。春运的车票一票难求,可是两人还是费劲心思买票回家。坐上归途的列车,他们无比欢欣。可是回到家,看到的却不是期盼中的场景,而他们女儿张琴的表现,也多少令人惋惜,却又能让人理解。

其实,这部纪录片中夹杂了很多个我们现今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农民工返乡难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相互交错,形成难以跨越和解决的鸿沟。首先是农民工返乡难问题。很多农民工常年外出打工,都希望在春节能跟家人团聚,可是春节的票真的太难买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会网上订票,只能整夜整夜地排队在购票窗口买,还经常买不到,还会遇上可恶的黄牛党。而春运的客运量就在那里,买不到,挤不上,就回不了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设计上的缺陷。

其次,是留守儿童问题。这个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却迟迟得不到解决。有很多的原因,也有很多的无奈,生计所迫,社会现状。孩子在老家跟着隔代的老人生活,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心中渐生孤寂感,对父母的感情也十分疏离。很多错误的观念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于是,与父母的期盼相互背离,与父母外出打工的初衷相互背离。

我想,所谓归途,除了回家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深厚的含义,《归途列车》这个名字背后的意味深长,想必看完纪录片的人都懂。我们都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踏上心中的归途,真正的归途,心灵的归途。“咣当咣当”,我们到家了。

第二篇:归途列车影评

一声叹息一场无终点的归途

——简析影片《归途列车》

关键词:希望叹息信仰家

摘要: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以小见大,以一个渺小的四川外来务工家庭的无奈,苦痛,生计,子女教育等问题来窥视整个中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警示人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对待这样的群体,究竟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个群体的子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影片中张昌华一家的人物形象,来达到此目的。

一台嗡嗡作响的缝纫机,一张嘎吱噶炸的小凳子,一件阴暗逼仄的小厂房,成百甚至上千件牛仔裤的半成品,这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来广东奔前程的图景;一张千金难求的火车票,几个简陋却沉重的编织袋,一个拥挤到蚂蚁都无法立脚的站台,一辆满载着归家希望和夙愿的绿色火车,这就是万万千千农民工回家乡偿夙愿的画作。不亲历,我们无法想象60万人滞留车站绝望却又满怀希望的情景;不亲历,我们无法揣摩1.3亿农民工执着追赶春运的脚步;不亲历,我们甚至无法体会小琴一家在这快速发展变革的洪流中存活的渺小„„

小琴——陨落的希望

鳞次栉比的都市,纵横交错的电网,熙来攘往的车辆,高高低低的烟囱,广东省的所有对于小琴来说都像是儿时的洋娃娃般充满诱惑,但当她不顾一切地来到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大都市时,她却迷茫了„„喧闹的音乐,简陋的饭菜,逼仄的工厂,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这里的一切似乎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似乎与她毫无关联。为了融入这个陌生的都市,小琴换了新衣,烫了新发,努力自信地走在城市的街头,但这所有的伪装还是让小琴无所适从,显得格格不入。当小琴迎着晨曦的微光,赴着夕阳的余晖行走在田间的小路,掰着一个又一个剌手的玉米,采着一株又一株幼小的猪草,生活就像是一个紧箍咒,远在他乡的父母就像是念咒的唐僧,只有故去的爷爷是她内心的依靠,爸妈反复念叨的“读书”在小琴看来根本看不到她想要的“梦想”,更遑论那遥不可及的“自由”,我似乎可以理解她为什么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个地方,为什么不顾一切地想要飞向那个城市。当小琴第一次跟着爸爸妈妈走进春运拥堵的车站时,她笑了,她不懂这成千成百的旅客为什么要这样疯狂地回家,她不懂这成千成百的武警为什么要如此的严阵以待,也许她甚至不懂她此时此刻为什么如此可笑的跟着爸妈做着这样愚蠢的事情。当小琴最终逃离那个乡村,逃离父母的束缚,来到这个繁华的都市,灯红酒绿的夜店,无聊可笑的口号,行行色色的人群,都让青涩的小琴更加惶恐,更加茫然,正如她在来时的列车上所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也不知道那个城市能否实现我的梦想„„”稚嫩的小琴是张家陨落的希望,而不计其数的“小琴”更是我们民族陨落的希望!我无法理解是什么让我们可爱的农民的孩子如此的抗拒土地,我无法理解是什么让我们年轻的下一代如此的抗拒知识,我更无法理解是什么让我们千千万万的农民兄弟背井离乡、舍娘弃子奔赴这虚无的繁华„„也许一部《归途列车》给了我们一记有声的回答。

琴爸亲妈——无奈的叹息

影片中有数不尽的镜头特写给了琴爸琴妈,而这数不尽的特写镜头留给我们的却是那一声又一声无奈的叹息,那一次又一次紧蹙的眉头,那一句又一句暖心的叮咛„„木讷的琴爸对家人并没有太多的言语,他的关心,他的焦躁,他的愤怒都在一举一动中展现着。简陋的木板床,破旧的薄棉被,几近透明的遮盖帘就是琴爸琴妈在广东这个繁华都市的安身之所,叛逆的小琴也许不亲自来到这个想象中的梦想之城,根本想不到她的双亲居然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她和弟弟拼搏着未来,但稚嫩的她却未能理解与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逸。即便小琴瞒着外婆辍学偷偷跑来广东打工,爱子心切的琴爸还是没有舍得责骂自己的女儿,但是当他们千辛万苦终于阖家团圆过春节时,叛逆的小琴却仍是不知轻重地吐槽年幼的弟弟努力学习,老实的琴爸终于爆发了,他痛打了这个让他心痛又内疚的女儿,他不能忍受自己拼尽全力奋斗的一切就这样付之东流。但面对叛逆的女儿,琴爸却无能为力,常年打工在外,让他们实在是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本就木讷的他,此时更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正如他所说,“爸妈吃再多的苦也不觉得累,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就好,爸妈没文化,有很多话不知该怎么表达„„”所有的无奈,都只能化为镜头前的一声叹息。

唠叨的琴妈一直都遭小琴的排斥,小琴最讨厌听琴妈千年不变的“学习”“学习”“学习”,但爱女心切却不知如何表达的琴妈依然执着地爱着小琴,无悔地为她的子女付出着。因为春运,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的琴爸琴妈再一次无奈地推迟了回家的日子,琴爸拨通了女儿的电话,紧紧靠在听筒旁的琴妈是多么想听到女儿的声音,但她知道女儿并不喜欢她,当琴爸几乎半强制地将电话递给琴妈时,琴妈虽然嘴边说着“她不想和我说话就算了”,但还是欣喜异常地结果了电话,对女儿嘘寒问暖,这份生涩的母爱让我不禁红了眼眶,我不禁想要质问,究竟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母女间这样的悲哀?还是我们自己造就了这样的人间悲情?女儿最终还是倔强地辍学了,倔强地孤身一人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倔强地选择了和他们一样毫无盼头的生活轨迹,当望女成凤的夙愿破灭,当他们夫妻二人辛苦拼搏的夙愿消散,琴妈内心的苦楚我们无法体会,但即便这样,琴妈仍然不忍苛责自己的女儿,她仍然会逼着琴爸去新塘探望自己的女儿,仍然会亲自为女儿祈求神灵的祝福„„这样的妈妈我们并不陌生,但时代发展的洪流却将她挡在了女儿的心门之外。影片的结尾,稚嫩的小琴在迷乱喧闹的音乐中甩头狂舞的场景深深刺痛了我们每个观影者的心,但比我们更痛的是琴爸琴妈的心,可又能如何,也只能化作那悠悠的一声叹息„„

归途的列车——家信仰

曾记得外国媒体评论中国常用的一句话便是——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也一度这样认为,但现在我却不然。假若我们没有信仰,那如何理解每年春节千千万万农民工不论千难万险都要回家过年?假若我们没有信仰,那如何理解万万千千的父母不论万险千难都要供子读书?也许,家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的信仰!

对于春节与春运,他们有着异常的执着,即便要在拥挤得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的站台站上几天几夜,即便被挤得几乎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的车厢熬上几天几夜,随处可见的协警人墙,随处可见的被挤掉的鞋子,随处可见的哭泣的人群,随处可见的焦躁到极点的人群„„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成为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都不能摧毁他们回家的信仰!一场雪灾,将60万归家的人们强留在异地的站台,为了回家,一对姐妹无奈地相拥而泣;为了回家,一个父亲不惜与武警对峙;为了回家,琴妈看着栅栏那端无影的父女俩无声地啜泣„„一个大俯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不曾有过的震撼!

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给予了无数人意想不到的财富,也给予了无数人意想不到的悲哀与遗憾,有人说,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无数农民工的牺牲,的确,只不过,他们牺牲的不只是他们自己,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他们的希望„„我们无法扭转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却能够用这样一部影片慰藉他们的灵魂,拯救他们的希望,载他们走上归途„„为吾所愿。

第三篇:纪录片《归途列车》影评

A. 从画面造型和声音造型两个方面分析本片的纪实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画面造型:本片拍摄采用平视的拍摄角度,画面中角色的和观众处在同等心理的位置,是本片更具客观性。片中长镜头的应用排除了一切作假的可能性,使本片具有一种不可置疑的真实性。自然光线的应用也使本片显得真实自然。

声音造型: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现场声凸显本片真实性。B. 分析本片中矛盾冲突的作用。

《归途列车》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张琴和她的父母之间,在张琴和她父亲的那一场打斗中,使冲突达到高潮。体现了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反应生活本质,揭示影片主题。

C.

本片中塑造人物的手段。

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

人物之间关系的确立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四篇:关于归途列车的影评

一“路”三年

——评最佳纪录片之《归途列车》

如果耕几亩薄田可以养活一家,那么哪个青壮愿意背井离乡去卖苦力;如果织几匹纱布足以相夫教子,那么哪个女子愿意抛头露面去干粗活;如果读几年初中能够改变命运,那么哪个孩子愿意叛逆离家去做童工?男耕女织的封建生活已经适应不了今时今日的中国,为了生计,多少青壮得抛妻弃子往外闯,多少老弱得孤苦伶仃守家中?有那些个幸运的,一年能回家探亲一次,辛苦个几十年,便可以风光地在家里建个房子;有那些个不幸的,数年都回不得一次家,到头来钱没赚到,剩下一纸噩耗还要托人带回乡„„

我们把这些离乡进城干苦力,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儿称为农民工。范立欣所导演地长篇纪录片《归途列车》,便真实纪录了三年来,四川回龙村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回乡过春节的一段辛酸历程。

一.精心安排,震撼开场

《归途列车》是在春运的大背景下拍摄的,所以影片的开场便是2008年年初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各式五彩缤纷的雨伞,随波而行的人潮人流,嘈杂的吵闹声中,配合着“中国有1.3亿外出务工者,他们只在每年的春节返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的字幕可谓足够触目惊心。这么震撼的开场效果,正正显示出了范立欣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因为纪录片跟故事片不同,一般反映的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现实场景,无法像故事片那般靠特技或者剧情去吸引观众,所以一个好的开场是十分重要的。在范导演以及摄影组的精心剪辑选录下,《归途列车》的开场无疑是十分成功的,无论是雨伞缤纷的色彩,还是汹涌互相推挤的人潮,真实的嘈杂吵闹声,都能一下子把观众的眼球吸引住。

二.真实纪录,两地奔波

一阵急促的列车启动铃声响过后,长长地列车缓缓远行,消失在火车站的轨道上,影片的时间也回到了2006年的冬季,地点来到了广州的一家制衣厂,此处影片时间以及空间的过渡显得十分自然,让人无从挑剔。制衣厂的空气里漂浮着布絮与灰尘,缝纫机发着嘈杂的声音,桌子上两个婴儿却正在熟睡,而影片的主人公张昌华夫妇也在此时进入荧幕。坐在缝纫机前低头车衣的张昌华,映入镜头的是他那焦黄的脸,瘦弱的身材,有力的双手;本来女子以白为美,但映入屏幕的陈素琴却是一身黝黑的皮肤,遍布晒斑的脸蛋,满布老茧的双手。影片并没有用字幕来解说主人公的身份,却用真实的画面来反映,观众从张昌华夫妇的样貌以及打扮上,也能够看得出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现状并不乐观。

影片不仅沿用张昌华夫妇的真名,而且亲自到他们工作的制衣厂去抓拍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可谓把纪录片纪实性的特点发挥地淋漓尽致。制衣厂是真实存在并处于运营状态的,老板对纪录片又一无所知,而张昌华夫妇与工友们并非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那么如何让厂里同意接受摄影组的拍摄,令工人们习惯于镜头前正常地工作,真实地反映自我的思想,敢于在镜头前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些都是拍摄所要面临的必要问题。而影片全程放映过程中,不仅重要人物之间的对白真实自然,而且抓拍到许多细节,录得许多反映影片主题的重要对话,足见摄影组把问题都已经处理得当。影片的成功,离不开这三年来花费过大力气给工厂人员做各种思想工作,并且日以继夜长时间在制衣厂跟踪拍摄,软磨硬泡让大家习惯镜头的存在的导演与摄影组的工作。

说到最令张昌华夫妇挂心的,自然是留守家中的老人以及一双儿女,大女儿张琴今年刚好要升初中,儿子张洋也还在读书,于是镜头顺理成章地转到了四川省回龙村,也就是张昌华的老家。我们见到了留守村中陈素琴的母亲,年近古稀的老人本来应该安享晚年,而她还得照看着一双孙子的起居生活,洗衣煮饭肯定没少操劳。镜头前的张琴,张洋跟母亲一样有着黝黑的皮肤,养猪,掰玉米,小小的年纪做起农活来显得轻车驾熟,显然没少帮外婆的忙。两地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些镜头都是实地而拍的,为了影片的真实性也为了丰富影片内容,摄影组便不得不跟着张昌华夫妇于广东、四川两地之间来回奔波。

提着行李在人来人往中拥挤固然辛苦,但摄影组们拿着摄相机紧跟张昌华夫妇其后,影片中为了表现春运辗转的场景,有不少镜头是在车站里抓拍的,有长时间在车站里排长队等候购票的镜头,也有跟着人潮往站台拥挤的镜头,更有车厢车门里半天挤不上的镜头,其中既要确保画面真实清晰,又要注意掩饰镜头,以免引起误会与混乱的艰难也可想而知。三年来,范立欣与摄影组一路上跟着张昌华夫妇一起买票、进站、挤火车、乘船,彻底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也成功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这也是《归途列车》纪录片能顺利并且摄制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独立录音,独特角度,独白对话

经摄影师孙少光介绍:“影片使用了录音分离的系统,给予了录音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在摄影师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主动录制,在这个片子里,声音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提供了不少帮助。”影片中擅于用语音与对话来反映现实,如讲到春运回家难的时候,导演就选取了张昌华夫妇与工友们吃饭时的聊天的录音:“火车站没有票了,代售点也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放票!”,“今天都十号了,在车上还要坐个两天”等,这些录音不仅充分显示出了影片的真实性,更是借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该影片还擅于借用各个独特的角度来展现各种矛盾,为影片后续事态发展埋下伏笔,如片中陈素琴在共用电话亭给女儿张琴讲电话时,当问到学习成绩一般还有说要迟点回家过年时,张琴直接挂掉母亲电话的镜头。很久没见母亲,理应有很多家常要聊,但片中的几个电话,她们父女,母女间基本都是没说几句就相对无言了,挂母亲电话更把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张琴,对久未归家并对姐弟二人缺少抚养的极度不满,用这种手法来表现张昌华一家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切实又婉转,为后续矛盾的爆发做了很大的思想铺垫,让影片过渡自然,爆发矛盾的时候也不会显得突兀。

影片中最有特色的地方,当数张昌华一家各种独白与对话的镜头,极为生动地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在观众眼前。如张琴决定独自离家前往新塘打工时的在外公坟前的独白:“你知道的,我不想见到爸妈,与爸妈关系又不好„„”以及在新塘打工时与宿友的对话:“打工虽然累,但有钱用,在学校还要找父母要钱,学校又跟笼子一样,哪里都去不得。”不仅表现出张琴跟父母的生疏关系,更轻轻带出张琴离家打工的原因,表现她内心深处的想法。

还有影片的临近落幕,张昌华夫妇决定让陈素琴回家照看儿子张洋时,陈素琴说道:“我也想留家里带孩子,可你一个人赚钱给一家子用,怕你给累倒了。”张昌华闻之失言,一会后才说:“回去后,少种点田,粮食够吃就行。”一段简短而又朴素的对话,却把张昌华夫妇16年来相依为命的感情,深深地体谅与关怀的不舍之情,单纯而又朴实的只想养家糊口的愿望,为了培养孩子放弃一切的决心表现了出来,让观众听之泪落,闻之动容,配合那车站依旧行色匆匆的春运人流的镜头,让人深思,春节到底是聚还是散?春节能过得自在的,大概只有那些衣食无忧的稚儿吧。

范立欣导演及其剧组用三年时间,辗转跟着张昌华一家一路的进行拍摄,一录就是一千多天,不说影片拍摄得如何成功,光是这种长时间融入社会底层的精神与坚持,已经让我肃然起敬。多次观看《归途列车》后,觉得它被尊为“最佳纪录片”的荣誉是实至名归的,它那真实而又自然的画面,独特而又全面的视角,真挚而又朴实的情感,深刻诠释了在当前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像张昌华般的农民工们的无奈生活与家庭矛盾。

汉语言文学2班

刘育宾

第五篇:归途列车观后感

篇一:归途列车观后感

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己的心思。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张丽琴刚来到这里并不适应,长时间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应该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08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回家过春节。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张丽琴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不知道这会对她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至少让她见识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命运卑微与坎坷。他们最终回到了那宁静安逸但封闭的农村,一家人也终于在新春佳节团聚了。张丽琴的妈妈很开心的看了她弟弟的成绩单,并为她弟弟能取得的较好成绩而自豪,这似乎能给他们这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也就是在这个春节,出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遭受了父亲的第一次的殴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己闯荡和赚钱的决心。这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护的长发,只身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她打工的生活。张丽琴刚开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卖啤酒,老板教育她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对此她并没有发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着自己的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张丽琴和全国甚至包括全世界的华人一样守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始。他们对祖国的强大和辉煌的事迹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含着热泪,看着一枚枚金牌在中国健儿身上产生,并祝愿能获得更多。张丽琴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对于灯红酒绿和劲歌艳舞也能融入其中,她和身边的那些年轻的男女一样,在鬼火般闪耀不定的灯光和震耳的喇叭咚咚声中,也扭起了在寂静的农村永远不会扭动的舞姿。……而离深圳不远的另一个南方城市,张丽琴的父母为了家中的儿子不重蹈姐姐的路,她母亲决定回家照顾儿子和家庭。张丽琴的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朴实农村妇女,她一方面担心家中的孩子,期间给村中的神灵们烧心许愿希望她女儿张丽琴能变好,另一方面也心疼丈夫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辛苦。最终,他们还是把最重要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这部纪录片是年轻的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忠实记录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艰苦生活,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那真是一场地狱之行的真实体验。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大奖,特别是那清新而真实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是这次清华美院纪录片展映的开幕影片,导演范立欣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他想从一个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试图通过这种纪录片来影响这些在校的并将来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们,希望他们关心一下这些底层的农民工们。

篇二:归途列车观后感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己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起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择。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家庭是给其成员提供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这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母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父母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

我认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不能以为孩子打拼的名义,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

以上是我对《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悟。

下载归途列车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途列车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 观看完这部电影深有感触,我觉得这个电影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的一些现状,很贴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扭曲,没有刻意添油加醋,没有政治色彩,呈现出农民工的悲苦、......

    归途列车观后感5篇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大日子,是喜庆而欢欣的;但与此同时,春节意味着春运,而春运对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年中最令人屈辱而沮丧的前奏,因为再没有另一个时......

    归途列车观后感----传统文化作业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中国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同时反映出中国在经济、国力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电影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整个社......

    《归途列车》——归途中的人们的迷途

    《归途列车》——在归途中的人们的迷途 5000110102高志琛新闻101这部荣获国际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影片,由一位移民国外的导演在中国拍摄,以一个中国家庭的视角展现整个中国......

    雪国列车扫盲影评

    多数把此片看成的是阶级斗争的人,那麻烦大家先思考几个问题:一;如果是是阶级斗争,那要推翻的对象是谁?二;如果世界上仅存在这一辆活命的永动列车,为什么会无条件的收留这么多难民?需......

    《万里归途》观后感

    《万里归途》观后感 《万里归途》观后感1 电影讲述了中国外交官掩护中国公民从努米亚撤侨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致敬中国外交官。撤侨之路跌宕起伏,随时都有可能毙......

    万里归途观后感

    万里归途观后感1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两天已经霸屏了,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感受到祖国的温暖。看了电影《万里归途》,感触良多,面对旅居国外......

    归途的随笔

    归途的随笔 归途的随笔1 繁华街道,闪烁霓虹,流动着的城市,流动着的浮夸与聒噪。男人西装革履,女人满面浓妆,形形色色,或许只是伪装隐藏,这场假面舞会,不知何时落幕、散场。前些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