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备课开始的语文教案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在备课时明确课堂教学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影响力的情景,从学生活动的时间、表现的机会、成功的体验等角度去设计教案,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品味、讨论、判断、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教师究竟该怎样备课,才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呢?
现结合苏教版第十册《三亚落日》的备课,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
在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就要预先设计好各种实践活动。
《三亚落日》这一课,有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欣赏描写落日美丽景色的句子,背诵课文。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增加学生的情感积累和优美语言的积累。
1.在读讲完太阳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三段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细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环节中哪一个环节作者描写得最精彩?说说为什么?”
2.当学生描述太阳“颤动两下,悄然人水”的情景时,教师介绍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大漠孤烟盲,长河落日圆”;“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浩浩**起,冥冥日沉夕”。
3.在教师概括课文后,引读:多么醉人的三亚落日啊!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立足在三亚的沙滩上,凝视天边的太阳,在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的同时,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为我们提供美的文字吧!
4.在巩固阶段设计:分成4人学习小组.根据教师的板书提示.试着读一读课文,背一背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打擂台。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活动时间。一课下来,三亚落日在他们心中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备《三亚落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首先,在了解了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后,问学生是否愿意仿用诗歌赞美一下三亚落日?
其次,假如听课的老师就是来三亚旅游的客人,你就是三亚的小导游,你该怎样为他们介绍三亚落日?
再次,表现的机会不仅仅在课堂上,也可以体现在作业中:我们家乡也有许多的美景(出示课件),瞧,这优美的小桥流水,这高大的城市建筑,这五彩的花朵,这碧绿的草地,每一样都让人赏心悦目。请你拿起笔,勾画一幅你熟悉的家乡风光图,并写上几句,赞美一下。
通过迁移,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通过读后复述、表演、讨论、画图、习作等形式,把教材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对小学生来讲,有许多的语言文字,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但是经过教师的提示,特别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朗读,他们会有所感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问题也在读中悟。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他们悟有偏差时,适当点拨。
在《三亚落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初备时,我用了“请大家带着喜爱的心情读。”后来一想,还没学,怎知道学生一定会是喜爱的心情?于是,再备时,我把它改成“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就怎么读,放开声音。”学生读过之后,教师问:“对太阳有什么看法?有的说赞美,有的说喜爱,有的说想跟太阳交朋友。
有一个学生问:“即将西沉的太阳远没有先前来得热烈、灿烂,看上去,已经有些疲倦了,书上为什么还说‘毫无倦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只要没落下去,太阳就会灿烂,生机一片。”有的说:“冬天傍晚时的太阳就有些暗淡,显出倦态,夏天就不是这样。”还有的说:“三亚那儿没有冬天,只有夏天。”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一年暑假,我跟爸爸从上海乘高速客轮回南通,傍晚时分到南通港。那时,夕阳在江面上面一点儿的时候,仍然很刺眼,显得很有精神。水面上银光闪闪,一片壮丽。只过了一会儿,太阳便接近了水平面,不刺眼了,变得暗红起来,就显得疲倦了,但仍然很可爱。”学生的理解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中要主动为学生着想,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备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应该是一句空洞的理论,而应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首先要渗透到我们的备课中。因此,教师只有在备课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篇:辅导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构建和谐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的一种责任,也是新形势下国家和高校对辅导员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生活辅导、就业辅导等管理,与学生接触最多,自然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作为学校与学生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德育更应努力凸显这一特质。
辅导员的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学生的工作,“人”的问题是贯穿其始终的最基本的、内在的、核心的问题。以灌输为核心理念的传统的德育实质是一个强制的、封闭的教化过程,它过分强调和突出辅导员的权威和主导地位,试图强制的手段使学生认同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忽略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可见,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辅导员德育面临的现实境遇。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现如今的95后,他们作为现实的“人”特别追求个性的发挥,总是希望能自主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迫切要求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这种诉求进一步加剧了传统灌输式德育的困境。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人文关怀话题的提出,不仅是辅导员德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德育人文关怀所倡导的德育发展方向,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文关怀会使辅导员德育的原有价值和功能逐渐加强,使德育工作充满人性魅力,不再是以前毫无主观能动性,没有道德意义的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如果辅导员的德育工作缺乏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所需,缺乏人文关怀,那么其个人吸引力和影响力无疑会不断下降。与高中时期紧张的学习氛围相比较,大学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与自由。学生在心理变得成熟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甚至不理解学校的管理模式。此时辅导员若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好,他们则会处处对抗学校的管理制度,比如随意逃课、考试作弊、不尊重教师等。这些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为校园的发展注入了不和谐之音。辅导员有时不能传达好学校相关制度的精神实质,无法有效地与学生对话,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熟视无睹,也加剧了师生间的矛盾。相反,如果辅导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进与学生间的交流,必会增强辅导员个人的影响力及整个团体的凝聚力。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自然就会拉近彼此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大大减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消除对辅导员德育教育的偏见,相信老师所讲所说的都是为他们好,从而信任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平等友爱,互相激励,共同学习。在这种平等的育人环境中,学生会乐意接受辅导员的教导,主动找辅导员寻求帮助;辅导员也会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以来,自然会奏出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乐章。与之相反,如果辅导员在学生面前时时刻刻都表现出管理者的形象,学生就会害怕、畏惧辅导员,对辅导员产生敌意,这种紧张与冷漠自然会拉远师生间的距离,不利于双方的交流。
作为新一代的辅导员,我们要做的人文关怀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要带好新一代的大学生,辅导员靠空洞的说教和形式化的训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得到学生的理解与体谅。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比如,大一学生刚入学,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生活习惯往往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辅导员主动找学生聊天,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很关心他们,也让学生知道以后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了困惑,都能主动找老师,老师会热心地帮助他们,有助缓解新生心理的寂寞和不适应感。辅导员在学生过生日送上一句生日的祝福话语,会让学生倍感温暖。辅导员常去这个宿舍里面坐坐,常进教室走走,和仅仅学期开学和学期结束时去教室和寝室看看,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区别,在学生眼里就不一样了。辅导员多去转,自然就有机会接触普通的学生,接触最自然状态下的他们,了解他们所想所需,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做自己的工作。人是感情动物,当辅导员用爱去引导学生时,学生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感情回报你。当辅导员把学生看成朋友来对待,学生自然而然就尊敬你、爱护你,在任何时候觉得只要找到你,就有回到了家人身边的安全感,这样关系自然就近了。辅导员在做工作时候,不仅仅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比如贫困生,辅导员要看学生档案,分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辅导员要多去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让贫困生既不会感到自尊心受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求辅导员管理服务要创新,在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聊天、MSN、E-mail、BBS、博客等多种网络手段,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话学生当面不会说,在网上却可以畅所欲言,这样辅导员可以很快得到学生方面的信息,利于工作的开展。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辅导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展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新形势下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更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把辅导员视为朋友与可以信赖的人,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我会得到建立与巩固。
第三篇:高考语文 赏析公益广告、体验人文关怀复习教案
赏析公益广告 体验人文关怀
活动目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留心处皆语文!本次活动课,让学生尽可能地搜集、赏析公益广告,以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人性、启迪心灵,让学生在在对平面广告和视听广告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关怀。同时,启发学生领悟作文构思创新的方法、角度,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形式:
搜集、赏析、感受、创作。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视听、评说,读写贯穿始终。
主要活动:
一、课外活动
1.提供环境保护、关注弱势群体、文化教育、社会公德四个选题;
2.在一周的时间内,学生根据选题搜集公益广告,要求每个学生每个选题搜集不少于3条,并选择每个选题中最喜欢、最受感动的一条,写出主要内容、创意点评及主题阐释。
3.学生自主交流,制作推荐展板。
4.提交短文:好的公益广告应该是这样的。
二、课内活动
1.请学生描述自己最感动的公益广告视频或画面的主要内容,并说出广告词; 2.说一段简短精彩的话,点评其创意,阐释其主题;
3.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好的公益广告应该具备什么品质。4.老师给出画面,请学生撰写广告词,并阐述主题创意。
5..根据老师给出的材料,创作公益广告文案(广告词、创意阐述)。
活动课过程:
(一)分享成果:
老师引入活动:上个星期,同学们下功夫研究了公益广告,必有心得,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请同学们推荐让你动心的公益广告,大家奇文共赏。[(让学生自由发言,精彩处给予鼓励)描述:广告词:“如果不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那么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一张脸的特写镜头,一颗大大的泪珠缓缓落下。
点评:震撼的画面和语言能刺痛观者的每一根神经。描述:题为“海的女儿”,可她坐却坐在沙漠之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点评:无论是谁,心灵都将被深深地打动,并毫无疑问受到一次非常好的环保意识教育。描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以一只手掌上的长江河流形状的生命线,形象地表达了广告的主题。
点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华夏文明,就发源于此,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江就不会有今天的华夏民族。所以——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用心
爱心
专心 描述:“单词China中的字母“i”上一点变成了台湾的地形图,旁白:少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的中国!”
点评:它简洁明了地告诉我们,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描述:广告词:“这两个字,我们必须用整个一生去写”,画面上,四个“中国”,涵盖了人的一生,生命里写满了中国,为中国写尽了生命。这是怎样的爱国情怀?
用心
爱心
专心 点评:这则广告有助于我们理解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眼里满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描述:一幅照片上:两只手隔着玻璃相印,题为隔得住手隔不住心。
点评:是非典期间人间真情的绝妙写照。描述:一则同样优秀的抗非公益广告,题为“呼之欲出”。一位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生或者护士小姐,正在忘我的投入工作。由于长时间不摘掉口罩,以至口罩的哈气形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心形。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点评:医生或者护士小姐坚定而自信的微笑,让我们坚信非典终究会被战胜。描述:作品名称:吸烟有害健康。广告创意是“附在烟盒上的人形被开启时弄断了头”!隐喻表达了:“吸烟对人是危险的、有害的”。简洁明快的图形让人一目了然,视觉上有强烈的震撼性,黄、黑鲜明对比的色彩更强调了警示的意义。广告用通俗易懂的图案语言传达了准确清晰的反吸烟信息。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点评:简单巧妙。简单就是能让人一目了然。巧就巧在它很自然,只要轻松打开盒子就让人看到吸烟的后果。描述:几条禁烟广告:
1、你介意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画上是一支正在燃烧的香烟,其旁有字赫然:“你的生命将和我一样———越来越短!”
3、西方::“亲爱的女士,难道您真的愿意亲吻一只烟灰缸吗?
4、台湾:“当地烟,本地烟,成瘾苦海都无边。前人唱,后人和,饭后一支,神仙生活,错错错!烟如泪,人苦透,咳嗽气喘累受够!喜乐少,愁苦多,一朝上瘾,终身枷锁,莫莫莫!”
5、一位女士写给一位男性追求者的信中,有两联皆是劝其戒烟的。其一曰:“白雾袅袅,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灰烟飘飘,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其二曰:“烟飞飞,雾飞飞,想入非非,皆为非;情悠悠,状悠悠,您越悠悠,吾越忧。”
点评:妙趣横生 描述:儿子把饭菜做好了,对一直坐在躺椅里默默看着他的父亲说:“爸,我走了。”儿子走下楼,和等待他的朋友们开车远去。老人用孤独的眼神注视着窗外……这时,荧屏上打出了几个字:老人更需要沟通。
点评:相信看了这则广告的青年人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与家中的老人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而不仅仅是完成赡养的义务。
描述:广告题为“慎用网络资源”。键盘被扭曲成了手雷,它告诉我们,网络的力量日益深入人类的生活,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巨大,但是这种影响力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点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敲击键盘足以影响世界——这就是网络赋予人们的力量。我们可以用这种力量为社会、为人类服务,创造价值,但也有人只是用它来挥洒人性中的丑恶的一面 描述:这则广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场景):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世界上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其中一个小朋友与白鳍豚展开了一次颇耐人寻味的对话。
小朋友:白鳍豚,你怎么不高兴呀? 白鳍豚:我很孤单。
小朋友:那你的同伴呢,他们怎么不和你在一起? 白鳍豚:他们留在了长江里,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活着?在那黄黄的泥浆里,大家连气都喘不过来,我被救到这里,他们再也找不到了,我真想——
旁白(男):“什么时候长江能变得清澈,让我们的朋友能再回到自己的家园。”
点评: 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凄婉的童话,这个童话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有时候,除去了视觉的纷扰,我们更容易达到心灵深处。描述:同样有一则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公益广告。母亲:贝贝,别忘了做作业。小孩:做完了,妈妈。
母亲:贝贝,别忘了画画。小孩:好的,妈妈。
母亲:贝贝,别忘了练琴。小孩:噢,知道了。
母亲:贝贝,别忘了学电脑。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孩:妈妈(声音逐渐变小)。母亲:贝贝,别忘了……
旁白(男):别忘了,他还是个孩子!点评:于我心有戚戚焉,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一句话——“救救孩子”。描述:公益广告片《橘子》情节:西北农村女孩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临走前,父亲送她一个橘子,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不舍。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
几年后,女孩报考美院,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卖橘子的老人,在她走进考场前,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女孩赶去用一把伞为老人和两筐橘子挡住风雨,而自己却在那场决定前途的考试中迟到了。这时画面出现了“两筐橘子有多要紧?”的字幕。
多年后,女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写生,学生将一幅稚嫩的画递到她的面前,画的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橘子树,女教师欣慰地笑了。
广告片最后的主题词是:“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点评:“知识改变命运”被漂亮的影像包装传播时,我们是否想过,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和狭隘性。《橘子》是一种“审视和提示”,《橘子》提倡一种爱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广义的,不是功利的。描述:广告名为“捐资助学,还孩子一张真正的课程表”。挑水、喂猪、割稻、做饭、放牛、拾粪、砍柴。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课程表啊。
点评:用一张“课程表”,表现一个失学儿童的生活。震撼人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描述:失学儿童也需要你的关心。在这则广告中,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反差。
点评:黑与白、贫穷与富足、强烈的对比,沉重的话题。
(二)讨论:好的公益广告应该是什么样的
老师:公益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40年代的美国。它不以收费性的商业宣传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免费推销”某种意识和主张,向公众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公益广告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和声势,即某种社会氛围。它的主要作用是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我国的公益广告虽然始于1978年,但它弘扬真善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有的同学说,一周的搜集,伴着7天的感动,从在交上来的论文中,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对公益广告都有了很深的认识,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好的公益广告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让学生自由讨论、争辩,老师适时给予鼓励)
学生发言: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非商业性的广告手段,对人们进行社会的公德教育、宣传某项社会活动和政策,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共鸣、同情和响应,它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呼吁
“公益”从字面上讲就是对大家都有好处,好的公益广告有一个前提,即不是你们、我们,而是咱们,它是一种亲近人性的关怀,具有体现公共利益这个最重要的内涵。
用心
爱心
专心 公益广告不是禁止私人行为,而是共同创造公有价值,给人视觉美感的同时,进而给人生以价值,赋予生活以意义。
公益广告的使命是要由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实现的,广告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板起面孔、高高在上的教育口吻只会让受众反感。
我们的广告已然告别了口号式宣传的时代,类似“禁止随地吐痰”、“严禁践踏草坪”等的内容呆板、空洞乏力的冰冷词语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脚下留青,心中留情”、“有了道德的阳光,绿树才会常青”这类平实温柔的贴心话,相反,用幽默的方式指出生活中的一些小缺点、更贴近实际的广告反而能引起共鸣。让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禁稍稍脸红,并决心改正,这就达到了效果。
创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习惯了把和平翻译成鸽子,把环保翻译成森林,在思维定势的束缚下,广告元素雷同、单调,这种简单的“八股”式表现严重背离了广告的创新原则,更谈何效果?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广告中,公益广告颇受人们的青睐。因为它不推销商品,而是“推销”真善美,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公益广告的影响是生动而且深刻的。它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艺术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生动感人的视觉形象之中,从而打动观众,影响观众。
有关人士认为,公益广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制作精良、有丰富内涵的公益广告有可能引起每个公民内心的震撼,是创造社会效益很好的方式。
公益广告的最终落脚点是效果,只有人们的态度、行为因为广告而有所改变,它才算成功。“当路边那些巨大的公益广告牌变成人们遮挡灰尘的挡板时,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思。没有效果便没有价值。”因此,行动是公益广告的最高境界。
老师适时总结:
刚才大家谈的都非常好,我相信大家都查阅了不少资料,也的确有不少感悟。老师同意刚才有的同学说的,“行动是公益广告的最高境界”。但是,行动从何而来?有句话,“心动才会行动”,所以说,好的公益广告,最需要的品质应该是能够“拨动人的心弦”。创意的独特、广告词的优美、制作的精良,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人心跃动起来。
老师参与:刚才听了看了大家介绍推荐的这么好的公益广告,老师也想向同学们推荐一则公益广告:
PPT显示2004感动中国颁奖词片断
徐本禹: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点评:在感动中国的人物中,他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位。“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炼自己。”林肯的话让我们相信,除了金钱,总还有一种支撑我们的力量,那就是责任。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无论是对于国家、团体、个人,责任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脊梁;在中国未来视野里,无论是对于国家、团体、个人,责任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奔跑的引擎。
(三)练习:看看我的广告词能不能拨动你的心弦 PPT显示图片
(请同学们在下面几幅图片中,任选一幅为素材,撰写广告词。)图一:
图二: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图三:
用心
爱心
专心13
(完成后,让学生自主发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四)作业:创作公益广告文案,包括广告词、创意阐述、视频或平面设计的构思等。
PPT显示如下文档,学生阅读文章后,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为该报构思一则公益广告。
《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致辞: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备课要备学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备课要备学生——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十三 校举行了30周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三项基本功之一-------课堂教学比赛,我们中高段执教的是第十二册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以下是我在上课时的两个片断,以及反思。
片断一:在揭示课题,交流学过的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有哪些课文后,我简单作了小结:这些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文章,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具有崇高的品质,那么你了解的詹天佑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我说完后,有二、三名同学举手,我又鼓励了几句,但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变。后来,我叫了两名同学来汇报。
片断二: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我设计了“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因为()。”这个填空。当我出示了这个填空,让学生在充分地细读课文第二、三段后,来讨论时,我发现举起的手廖廖无几,这样的讨论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分析: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我都有自己的意图。《课标》中明确规定,第三学段的学生必须初步学会查找资料的办法,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上课前一天的傍晚,我布置了让学生运用各种渠道去寻找詹天佑的资料的任务。设计上述的填空题,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并能在阅读中有所悟,有所得,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本以为这二个环节,都应该是给了学生一个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第二个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也应当是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由此来深刻地体会本文的中心,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上课时,我自己尽可能是激情澎湃,而学生却是平静如水。我想造成这样课堂氛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的这一课。虽说上课前,听班主任老师交待过,本班学生不爱发言,但总以为这是六年级学生的通病,在正式课堂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启发,情况总会有所转变。于是,就这样轻松上阵了。
反思: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现状应该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中上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上课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然后把这种了解融入到你的课堂设计中去。如在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当举手的学生很少时,你可以抛出你所准备的詹天佑的资料,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或在某一方面,你说一句,让学生来补充。这样愿意说的学生可能就多了。因为课后调查表明,学生的这一步工作,不是没有做,有好多学生确实是找到了不少资料,不知从哪说起,所以不如不说。那么这样的提示显然能起作用。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的冷淡反应,更是由于教师教学设计上没有体现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如电脑工程师之类的人。还有本文所写的事是发生1904年,距今100年前,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丝毫没有体验。鉴于这两个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填空时,应当有大量的铺垫。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要对学生有所交代,要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其次,对于朗读渲染的力度不够。在做这个填空之前,已让学生找到詹天佑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遇到的困难,进行朗读体会。本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于加强,教师本可以发挥自己的朗读优势,进行朗读上的有效指导。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体现,至此,再来完成填空定会觉得轻松,会愿意交流。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第五篇: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眼睛多看看他们,走到他们身边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学不会?多提问提问他们,即使没有举手。任何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关键词】
关注 发展 个体差异 课堂成长 生命状态
记得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那么,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什么呢?我个人认为: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农村的大班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看看他们在做什么,问问还有什么问题,想想他们为什么学不会?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邀请羞于举手的同学第一个发言,不管发言是否正确,我都会赞赏他。因为他思考了,表达了,对他来说,这就是勇气。然后,我再叫敢于举手的学生来发言,之后,我再叫那些积极思考又善于表达的学生来回答。最后,我再次请第一类学生来回答,谈一谈自己新的感受。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正如多元智慧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1、允许“独树一帜”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是啊,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允许学生“出错”
有人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赋权利。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还有人说: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错误也是一份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与秦岭的“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老师的倾听疏忽。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区别可大了。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这正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境界!
3、允许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讲、学生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命题,学生作业„„一句话,学生必须亦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无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具体表现。试想,学生的一切课堂学习行为都得听命于教师,又哪里会有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请同学读给自己听,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等;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只要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一部分或文章所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成长
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所以,我们应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从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充分预设,生成课堂
我以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一位教师在教学《养花》时,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教师放弃了预设,紧紧抓住“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
这堂课中虽然教师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感悟出老舍养花的乐趣后,又进一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
2、平等对话,“互动”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二年级古诗《草》一文时,精彩生成,鼓动生本对话,课堂上流淌着生命的灵性。于老师让小朋友通过朗读,基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图画来描述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交流互补中领会了诗句的正确意思,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文本是一种交流的平台,是一种载体,当中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包容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囊括了作者的情感历练。在于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感受到的己不再是“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本身,而是诗句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的涌动。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 只有引领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着有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3、适度拓展,“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有位老师在让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同时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老师就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四、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它充满着灵性,充斥着智慧、灵感的碰撞。所以,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生命。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的《丑小鸭》一课的教学就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教学中,教师始终体现一份浓郁的人文关怀,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中的写道:“这是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因为长得丑,丑小鸭在生活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各种痛苦的折磨与煎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摧残!一开始学生并不明白长得丑不是丑小鸭的错,长得丑更不该遭到鄙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因为长得丑,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你喜欢它吗?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错误的观念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在学生用心的诵读中,体会到情真意切的怜惜和关爱。在教学丑小鸭来到森林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充分感受丑小鸭的悲惨命运之后,引导学生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论:在家里,在森林里,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谁都欺负它,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丑小鸭也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它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说:“丑小鸭你要坚强活下来。”„„
这些不仅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与生命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研读转向人文的关怀,体现了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与声援。尽管丑小鸭遇到那么多的不幸和困难,但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依然坚定而执著,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设问:丑小鸭望着这群美丽的鸟儿,它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通过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让学生体验那种永不放弃、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语文课堂是人本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所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也应成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不懈追求!
课堂让我们关注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觉得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绿荫来。”用我们的心打动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火点燃孩子们的火,关注孩子们!关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