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0: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

第一篇:《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本文就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动为主《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对策作一浅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class requests the teacher through each kind of activity, makes every effort to let the student be true “lives” gets up, “moves” gets up.This article acts according to oneself for one year to moves primarily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tive countermeasure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Key word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active countermeasure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活动为主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就活动教学的对策做出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1活动的准备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之前要了解儿童及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作为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第一册《品德生活》中《学校里的安全》时,教师先应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拍下来,以供课堂上小组活动讨论使用。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正是他们的关注点。活动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是需要老师在场指导情况才可以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2活动的内容

2.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编排时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教学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针对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比较困难。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2.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做了忘带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又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因而又要注意活动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如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这一课找朋友的主题活动,将继续开展为第二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文中,分享同学、朋友之间快乐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使活动有效而持续发展。

3活动的过程

3.1动脑与动手结合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在教学第一册《让我自己来吧》一文时,“正确穿衣”的难点是套衫的前后,在教学时让学生穿一穿套衫,说说你是怎样分出套衫的前后,然后再进行一次穿衣比赛,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

3.2教师也是活动者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积极的活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比如在《让我自己来吧》一文的教学中,有一内容是整理床铺,可通过如下步骤:①教师示范叠被子,让学生重点观察叠被子的办法。②在示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叠被子过程中两个特点:一是被子竖向的左右两边,分先后往中间叠,重叠在一起时应三层;二是两端往中间叠时,两端相碰,再对折。③用事先准备好的与学生的活动密切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助于他们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4活动的延续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教学,进而达到本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服务这一目的,如教学《家人的爱》,可邀请家长们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向父母说一句话、和父母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父母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多渠道的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真正为学生能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服务。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学校:临空小学

教师:詹小玲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我认为,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体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例如我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寿司,和服;泰国的高脚屋,咖哩饭,寺庙;韩国的泡菜,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国的特色,印象必然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各国哪些方面不同,哪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口交流,角色扮演,多方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然后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 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都首先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在课前便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布置查找印度、韩国、日本、泰国的资料,做好准备。在上课时,我设置情境:“‘亚洲旅游节’将要举行了,请来自四个国家的旅行社的导游来介绍自己的国家,参加这样的盛会一定要做好准备,所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四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纷纷展开练习,为做好小导游做准备,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在汇报交流中,小导游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国家,有的用生硬的外国普通话介绍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如泰国的“导游”就教大家按泰国的方式和用泰语问好„„课堂里笑声不断,精彩纷呈。这种活动方式,既让学生喜欢,又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信心,真是一举三得啊。

3、《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又超越儿童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方面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逐步展开,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拓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化,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指导儿童的未来生活。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一课时,先播放今年雪灾中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在雪灾中哪些人向灾民们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引出课题,汇报在我们的社区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产生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三、与家长携手,品德内化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术科,书面的家庭作业是不多的,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而是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外作业更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搜集有关资料,参加实践活动,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等。这些作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做人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书面作业,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后,学生已经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钱,花钱的学问可大了,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课后,教师布置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日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在家里学做一个消费的主人,并把一天的家庭开支记录起来,做成“小鬼当家小账本”,还要向爸爸妈妈调查家里的钱从哪里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让他们利用学到的如何花钱的学问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比如:买菜时,要怎样搭配,才能营养全面,又便宜?选择交通工具时,公交车和的士那一种划算?要选择怎样的购物场所才能做到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或更好的商品?„„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使在书本中学到的道德意识得以升华,体会到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要合理安排,节约用钱,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好,掌握和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的四个度论文

1.注意讨论活动的密度

小组讨论活动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成功的讨论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互动的多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促使师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扫除认识上的盲点,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走出行为上的误区”。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考虑小组讨论活动的实效,只在次数上做文章,让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课上进行分小组讨论活动,甚至一节课安排好几次讨论活动。要知道刚入学的孩子他们还不懂的什么是小组讨论活动,一定要他们小组讨论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有的组成员互相推让,还没确定出谁先说,讨论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有的组有的人在发言,有的在看其他组员,东张西望的,有闲聊的,也有的组发言的热情倒是很高,但可惜的是,大家都在抢着发言,互不相让,谁也不愿意当“听众”,结果还是无法交流;还有的组讨论的秩序良好,但是没听懂或者是忘了老师的要求,使讨论完全偏离了主题……。这样的小组讨论活动能有什么效果呢?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课堂讨论活动产生轻视、应付等消极心理,一旦积弊成习,不但直接影响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今后的社会生活。

2.把握自主活动的精度

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本身所承载的“外显化”的系统知识并不多,而更多的知识是以“内隐化”的形式蕴涵于教材所设计的各种活动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挖掘,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精确的“活动点”,把活动设在与本课学习关键有关、对本课理解有困难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以及需要探求处。有时候必须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来充实和丰富,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但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跟教学内容有关和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的内容设计活动。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年级下册)一课,在引导孩子们找春天、赞春天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在语文、自然、音乐、美术、劳动等多种学科中去寻找,让学生从多种学科已有的资源中,通过颂、唱、跳、画、剪、贴等形式获取有关春天的知识,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活动安排过多的画春天,还在绘画技巧上进行指导,这就不是品德与生活课,而是美术课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克服那种为了片面追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而忽视了活动的精度,使活动内容既缺乏逻辑联系,又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设置生活实践的坡度

品德与生活最主要的教学特征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使教育变成“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做人。挡一节课的活动设计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盲目设置,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设置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阶而上;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并从中受到教育。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完成。例如,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年级下册)一课,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每个人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长辈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洗菜、盛饭、打洗脸水、洗脚等,使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等长辈们的艰辛,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等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和关爱之恩,在为家庭增添乐趣的同时增进他们与家人的血肉情感,提高他们适应生活、参与生活、建设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像这类活动的坡度缓些、难度不大而又非常实在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去做,也能够做到。但如果教师选择不当,设置坡度过高的活动——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家里开展诸如烧菜、做饭、熨衣服等难度比较大、比较累且有危险的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难以承受而不愿意去做,或者是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而使这种活动难以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以说谎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教学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而失去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意义。

4.关注师生活动的角度

每一节课的活动应该注意角度的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活动设计时认真琢磨推敲,注意每个活动间的联系与变化。使每个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建构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师生关系以全新的内涵。品德与生活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理念体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活动带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但在认识上不能存在偏差,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完全把“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对立起来,因而导致了教学活动陷入了新的“误区”——过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敢进行大胆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不敢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教育,使教学由“自主式”变成“自流式”,由“开放式”变成“放羊式”,致使教学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进行,使活动失去了实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尊严、有独立人格和丰富情感的社会人,充分尊重他们的活动热情和兴趣,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一年级下册《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中需要学生了解防中暑的知识,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什么是中暑,或中暑的症状是怎样的,学生说不好,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或引导。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关注师生活动间的角度,以确保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沿着良性轨道持续健康发展。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教材,分析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活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从活动中得到教育。

第四篇: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

【内容摘要】:

在这段时间的实践和努力下,我作为一名教师也积累一些《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经验。如何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如何提高的德育实效?如何让孩子们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文章中,我从课前探究指导、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们在设计活动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组织进行高效的活动呢?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对于新课程的欢欣之余,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课前探究指导策略】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活动。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我在上《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同样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2)班的孩子没有准备充足的关于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我的引导显得很单调,很被动。教学效果不好;而(1)班的孩子在课前却搜集到了许多素材,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照片,有的带来了图片,有许多老师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些“小家伙”们却找到了,这节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课前探究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要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值得提醒的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规则”没有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开着“无轨电车”,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答案,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

【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上海华师大

附小的陈燕老师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只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而陈老师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活动中,学生既玩到,又学到,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我校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这节课的最后,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孩子们各个畅所欲言,非常地高兴。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都非常自然!

3、提供足够时间,使教学活动“高效”起来

儿童的生活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节气、环境和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如在进行二上《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探究时,可以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者动手画一画、拍一拍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能感受秋天的美,了解秋天的知识,使孩子们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如在上《看我多精神》这一主题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课外还要多监督,多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活动效果更实在。

【课后实践活动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我认为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老师们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这课后,可以借清明节少先队祭扫烈士墓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红领巾光荣历史的了解,明确肩头所担负的责任。

课后实践活动更离不开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毕竟学生每天的大多时间还是家庭和社会上度过的。家校实施互联互动;既有益于沟通信息,优化育人基础,又能发挥各自优势,取得“双赢”的育

人效果。例如二下《我的暑假计划》一课的教学活动进入到尾声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记录每天生活学习情况的表格,新学期开学时评选出“暑假生活小明星”,促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过上愉快、积极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上)第一单元组“我上学了”,由《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平安回家》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

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标志识别的游戏;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求让学生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而秋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秘秋天的活动中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校园、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去获取。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和落叶低语,在草地中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秋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敝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这块最广阔的生活舞台。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

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又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当地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课间使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探究 教学 实践——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作者:李伟

(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前参与的策略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小学 彭松梅(3)浅淡《品德与生活》教学

桦甸教育网

下载《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 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承当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以......

    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感★

    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感 品德与生活是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它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孩子们和每一位教师......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一年级三个班在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同,这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说:一班各方面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 第一主题单元 自己拿主意 一 、 让我想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2.培养学生独......

    教学设计品德与生活

    翼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二课时 我上学啦我和同学交朋友 教学目标:认识新的同学,知道同学的姓名。 教学重难点:教会小朋友与同学交流,让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 教......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宝城街道北寺小学 吕继梅 2012年7月品德与生活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科的老师,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