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拟外交官优秀读后感
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是冬日里的一丝温暖,一句句关切的问候是冬日里的一丝温暖,当然,一位位美德少年的事迹更是这冬日里的一丝温暖。
这本书实实在在的描写了100位美德的少年的故事,一件件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其中的——班费和“拾荒佬”这两篇文章。第一章,写了陈思韵在军训时,利用课后时间,去海滩边捡空塑料瓶。这样,既能使海滩上很整洁,而且使她赚得了钱。然后,她还号召别的同学一起捡空瓶子,她的行为老师也很同意,就把这些就把赚得的钱一点点积累起来,凑钱成了班费。第二章,是王思源的故事,是写他从小就有一个爱好是——捡空瓶子,为此,同学们都瞧不起他,骂他是“拾荒佬”。最后,他的行为也感动了其他同学,从此,捡塑料瓶成为了学校同学们的一种习惯。瞧瞧他们,多能干啊!自己靠捡塑料瓶挣钱,可是他们挣得钱并不乱花,他们不是给老师,就是给红十字捐款。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又不是没钱交班费,干嘛要看别人的脸色捡易拉罐呢?”但我认为,这种行为很好,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真是一举两得啊!
现在,可能再也没有在学校捡塑料罐的同学了,但是,我们小区里就有一个捡塑料罐的老爷爷,他以收废品和捡垃圾为生,我们小区的很多人都把废品卖给他,有些人还说老爷爷很环保,但如果别人一问,他就只会谦虚地说:“我们农村人不能为保护绿化做什么,就只能收收废品顺便捡捡瓶子,让草地上干净些。”多么环保的老爷爷呀!每当看见他满脸的皱纹、粗糙的双手上布满了老茧,我就会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顺手捡起每一片垃圾,就能使老爷爷少劳累一些,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美好!
是啊,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德少年、师长,就像冬日里的一丝温暖一样,正用实际行动来温暖我们,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篇:模拟外交官读后感(推荐)
美德是什么?书上的意思是:美好高尚的品德。就像汪国真说的——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粒美德的种子,如何培养,就决定着未来的心灵之树成长如何。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心里竟然涌起一丝内疚。还记得上次看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病人在医院里做好事却被别人骂成精神病,这种事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吗?看到一个个做了好事受夸奖而开心的笑脸,我也想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了。
还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我吹着口哨欢喜的走上回家的路。突然,一个女士跌跌撞撞的从保安门钻过去,我看有些眼熟,一声“您好”就这么脱口而出了。没想那女士抬起头愣住了,那完全是张陌生的脸!我脸刷一下红了,那女的呆住了好几秒,才淡淡点点头:“嗯,你好。”听完回答我立即跑走了,心里暖乎乎的,后面的女士在跟保安唠叨:“嗨!那小女孩咋跟我问候埃?好可爱哦!”
就一句您好,仿佛就给每个人之间牵上一根线,连着你我他,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啊!
我们学校有一排小卖部,有时候放学晚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小卖部门口,突然一个刺眼的塑料袋飞到我面前。我往前看去,天哪!全是食品包装和补习班海报,风一吹,漫天飞舞。我捂着鼻子拾起一个塑料袋,飞快地跑走了。
这漫天满地的垃圾哪里来的?
是从我们缺乏的美德来的!当我们看到这一幕时,难道没有想过吗?对得起自己的善心吗?为什么碧绿的草坛里有一道“黄土高原”?这不就是我们的成果吗?
后来我看到这本书上的王思源和孙启涵的故事,真的好敬佩他们,不怕苦不怕脏,就为了做一点好事儿。
美德,是美,让人开心,并且人人都喜欢;美德,是德,德是高尚的,是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美德,可能是一句关切的问候,可能是一个温柔的举动,只需举手之劳,文明与美德都存在于我们身边。
第三篇:读《模拟外交官》有感
《模拟外交官》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模拟外交官》,上面有2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20个故事口中有一个叫博主的秘密,内容十分精彩。
主人公周以围平时爱看侦探小说,这学期他来了一个新学校,他想在这所学校破一桩惊天大案,好在这所学校提升名气。他被储勖吸引住了,因为他每个星期五下午放学都不走,不知道在干什么。读到这时我来了兴趣。后来,周以围星期五放学也没有回家,他悄悄躲在教室里,想看看储勖到底在干什么。突然,一个人走进来,周以围一看果然是储勖。只见他把教室里的废品都收集起来,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瓶子,不知道是什么。周以围忍不住走去问储勖那是什么,储勖说那是灭蚊液,是他用捡废品的钱买的,周以围恍然大悟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故事中的储勖真是太伟大了,他用在班级捡废品的钱买来灭蚊液,让同学们免受蚊虫叮咬之苦。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像储勖那样的人。
孙文戈指导老师:吴勇电话:***铁佛中心小学
第四篇:“百善孝为先”——读《模拟外交官》有感
“百善孝为先”
——读《模拟外交官》有感
读了《模拟外交官》这本书,其中的一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华民族是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美德的历史。自小,我们的脑海里就有孝顺父母的记忆,长大后,老师家长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而现在,我正在慢慢学着孝顺父母。
“父母者,人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文明的体现,是做人的本分。《弟子规》中,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三字经》中,处处教导我们要学习爱护父母。我们如此幸福的成长,只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守护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身难报。
在父母劳累的时候,我们要多和父母交流,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在父母外出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要让他们出去还一直担心。在家中,我们只需要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早晨晚上向父母说问候语,上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学校,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父母放心,为他们争光,不能让父母在工作上担心还担心我的学习;平常,尽量多做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工作就已经很辛苦了,我们还要多体谅父母。
只有懂得孝顺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有爱的人,我们不能一味的索求,一味的索求他们的付出,我们要学会孝顺,学会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用行动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回报父母最真挚的爱。
“百善孝为先”我们渐渐的在长大,而父母却在渐渐的衰老,他们曾经给予我太阳般温暖的、无私的、伟大的爱,难道这些,不足以我们孝顺父母吗?正如太阳不需要小草回报一样,父母也不需要我们的汇报。或许我们现在还小,不能为父母做什么,但是,只要我们有孝心,哪怕是给父母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份满意的成绩,就足以表达出我们对父母的爱。对于父母,他们值得我们用生命来爱,用真心孝顺,用行动报答,用一生来守护。
第五篇:唐朝外交官
唐朝一人灭一国的最牛外交官,外交部那群傻×看看吧 来源: 王意BAZINGA的日志
除了强烈抗议和强烈谴责之外,外交官还能干什么?看看下面这位的事迹吧:
现在给大家介绍个传奇人物,陈述一段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这段传奇的创造者叫王玄策。这不是故事,也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王玄策: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个在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王玄策
姓名:王玄策
性别:男
血型:未知
籍贯:河南洛阳人
喜欢的颜色:红色(在国外,眼看一同前来的大唐使者被杀,居然敢抄家伙砍人,竟把一个大国给灭了,没血性那是肯定不行的!)
在那场战争中,大唐使臣王玄策只凭一己之力就灭掉了天竺(古代的印度),并把印度的国王擒获移交回长安法办。
祸起唐僧取经
王玄策这个名字在近代渐为人知,首先要感谢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和他所写的两本书《中国武将列传》《天竺热风录》。前书只写了王玄策短短的传记,大约这位日本作家也觉得王玄策实在是牛得一塌糊涂,意犹未尽,干脆又专门为他写了一本小说。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猴子的师父说起……
当时有一位叫做玄奘的唐朝和尚留学天竺,参加了无数的辩论会,把印度老师们辩得纷纷吐血,名气实在是大得吓人,当时的天竺国王施罗多(就是戒日王,勇略过人,多年象不解鞍,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天竺。)也知道了这位唐朝和尚,就诏来一见,问道:“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玄奘此时肯定不免要吹嘘一下强大的祖国,把戒日王听得神往无比,当即表示要东去面圣。随即便派了一个使团远赴大唐,去拜了拜山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大开了眼界的天竺访问团回国,为了礼尚往来,唐太宗派了一个使团护送,并顺便回访,王玄策正是这个使团的副使。
经过这次历练,王玄策也算是一个有经验的外交官了,所以,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朝廷又一次派使团出访天竺的时候就任命他当了正使,副使由蒋师仁担任,使团的翻译就是玄奘的弟子辩机和尚,根据史料记载,随行的还有王玄策的儿子和侄子,后人分析,从长安到天竺,远涉万里,路途艰险,又不是现在领导的出国考察,他既然敢带上自己的子侄,说明他们均已成年,那么王玄策此时的年龄,应该不会小于35岁。
这一次的出使颇不顺利,原因就是戒日王施罗多死了,在王玄策还没有到达天竺的时候就死了,他这一死不要紧,关键是他没有继承人,他只有一个公主,也已经远嫁,王位无嗣,这就引起了大大小小野心家们的觊觎,就在大家面合心离互相观望的时候,中天竺一个叫帝那伏帝的诸侯国国王阿罗那顺毫不客气地宣布自己继位了,这么一来,别的大臣和诸候自然不服,纷纷拥兵自立,于是打成一团,整个中天竺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我们的王团长就是在此时抵达了天竺。
要说这个阿罗那顺确实不是君王之材,他竟然看上了王玄策使团中沿途各国进贡给大唐王朝的各种珍宝,于是这位仁兄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打劫。
阿罗那顺的这次打劫还是非常成功的,王玄策带领的使团不过三十来人,阿罗那顺竟然派了上千人前去抢劫,唐朝使团自然是无法抵挡天竺鬼子的猛烈进攻,于是在奋力抵抗后,终于全部被擒了,所有贵重物品均被洗劫一空。
也许是打劫的太顺利,也许是发财发的太容易,总而言之兴奋的阿罗那顺放松了警惕,这就给了王玄策一个机会,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小嗖风风地吹着,王玄策带着副使蒋师仁,还有翻译辩机和尚,也不知道翻墙还是越栏——跑了。
惊魂未定的王玄策很郁闷,好端端的一趟公费旅游搞的差一点儿把命丢了,照理说,按照正常的逻辑,王玄策此刻应该返回长安,向皇上禀明实情,毕竟这是由阿罗那顺挑起的一场恶性外交事故,并没有他的责任,然后由朝廷采取外交手段或者干脆直接发兵搞一场天竺风暴之类的行动,给老阿点颜色看看。
招之能战 皇帝那里好交代,可是老婆那里怎么办?
想起当初自己把胸脯拍的红通通,给夫人百般保证才把儿子带出来见见世面,临行之际夫人还千叮咛万嘱咐,这下倒好,出来时候是爷俩,回去就只剩下爹了,把儿子留在天竺天天吃咖喱饭,无论如何也是交代不过去的。(唐朝大臣一般都怕老婆,房玄龄、程咬金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
想想玄奘当年有老大佛祖保佑,取经途中尚且九死一生,现在三个人身无分文,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问题,即使回去了,见到老婆能不能活命又是问题,再想想天竺鬼子固然可怕,总不会比回家之后无法面对夫人更可怕,于是乎王玄策此起彼伏,跳出了一般人的思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
王玄策和蒋师仁由天竺一路狂奔,北上渡过冈氐斯河,穿越辛都斯坦平原,来到了尼婆罗(今尼泊尔)王国,连夜叩关求见国王阿姆修瓦尔曼。
王玄策出使去天竺前就已经经过吐蕃和泥婆罗了,并且以大唐使臣的身份拜见过这两个国家的国王,否则以他三人劫后余生的狼狈模样,所有东西又被阿罗那顺抢了个一干二净,连个身份证都没有,辩机和尚估计头发都长多长了,泥婆罗国王除非脑子进水是万万不肯相信这三个逃犯一般的汉子就是大唐使者的,大怒之下只怕要关门放狗。
现在估计大家都能猜到这位牛人要干什么了,没错,借兵!
王玄策开始了与泥婆罗国王的谈判,我们的王团长肯定是个非常有口才知策略的人,否则朝廷也不会两次派他出国访问,一开始谈判他就以吐蕃老丈人国家的名头唬住了泥婆罗国王,并且以王中之王的名义开出借兵条件,我们无法得知王玄策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阿姆修瓦尔曼的,总之这位泥婆罗国王很快就答应出兵了,而且一次就派了七千骑兵任由王玄策调遣。
在国际事务中,借兵和借钱可不一样,事关国家命运,一旦处置失当,对于泥婆罗这样的弹丸小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王玄策打赢了倒好说,或许还能跟着分一杯羹,可是一旦打输了,这位国王老兄只怕天天做梦都要听见阿罗那顺的磨刀声。他之所以敢借,肯定是看到了王玄策身后屹立的强盛的大唐王朝和吐蕃王国,有了借兵这层交情,今后万一被谁欺负,大唐纵然远水不解近渴,以吐蕃之强盛,碍于面子总是要来管一管的。松赞干布也得知了老丈人家在天竺被人欺负的消息,这位唐朝女婿火冒三丈,当下就决定派出一千二百人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前来助阵,这在增加了王玄策兵力的同时,更是打消了泥婆罗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的顾虑,根据唐史记载,此时还有一个叫做章求拔的小国也颠颠儿地跑来凑热闹,派出了多少兵不知道,但是几百人总是要有的吧。这样算下来,此时王玄策手头的队伍就快有一万人了,王团长变成了王司令。
战之能胜
队伍拉起来了,仗,怎么打?
王司令手上这不足万人的部队实在是不成样子,还是个多国部队,下个命令都要经过好几道翻译,搞不好还要通过肢体语言。而且王玄策首先是个文官,当初做县令时候,也许曾经带着众衙役追匪缉盗,但是警事和军事毕竟是两码事,现在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大家相信他,兄弟们提着脑袋来毕竟不是来参加天竺X日游的。
但是,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这些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了,也许是大唐初期连年战事频仍,名将云集,各种战例就如王玄策诸等文官也是耳濡目染,纵没吃过猪肉,在朝廷上总是天天见猪跑的,总而言之,王玄策用他过人的能力和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打消了手下将士的疑虑,让这支多国部队紧紧地团结在了以王司令为首的领导核心的周围。抢劫犯阿罗那顺对于几百里之外发生的这一切一无所知,他一直沉浸在发了横财的喜悦之中。
战争,在王玄策的精心策划和阿罗那顺的懵然无知中开始了,大家都是熟人,也不用互相介绍,二话不说便开打。
首战,爆发在冈氐斯河畔,王玄策自任统帅,以蒋师仁为先锋,杀气腾腾地扑将上来,阿罗那顺看到这阵势,也不敢含糊,赶忙派出万余象兵列阵迎战,王玄策命令蒋师仁带领骑兵以速度的优势纵横穿插,很快就把老阿的大象部队搞得晕头转向,然后分块吃掉了。
首战竟然败得这么惨,是阿罗那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在双方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王玄策的多国部队又是劳师袭远,仗打成这样,阿罗那顺不如干脆直接改行去做强盗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算了。
经过这一战,王司令信心倍增,带领手下五颜六色的多国部队,一路高歌猛进,直捣阿罗那顺的老巢茶缚和罗城,阿罗那顺被打懵了,坚守不出,估计此刻悔的连肠子都青了,暗暗发誓今后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拿,万万没有想到一桩顺手牵羊的买卖竟然惹来这么大的祸事。
王玄策一心报仇,现学现卖,拿出在国内学到的唐军的各种攻城手段,造云梯、架石车、让阿罗那顺大开了一回眼界,你就招呼吧!
关于攻城这一仗王司令是怎么打的,《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
“玄策与副将师仁帅二国之兵,进至中天竺所居茶缚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胜之威武
城破后,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王玄策救出了自己的使团成员和自己的儿子、侄子。然后向着阿罗那顺逃跑的方向一路追去,阿罗那顺自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收拾残兵败将,再纠集地方上的一些驻军,又跑去东天竺王鸩摩罗处游说一番借来援兵准备杀王玄策个回马枪,结果正遇上蒋师仁轻骑追击的先锋部队,二话不说,又打做一团,要说这个阿罗那顺的军事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在此战中又被斩杀和俘虏了一千多人,正在逃与不逃之间徘徊的时候,王玄策赶到了,在此前数战中王司令早就看出了老阿只知蛮斗不通兵法的弱点,于是巧设一计,分兵埋伏后陪他玩了最后一次,此战结束,篡位者、抢劫犯阿罗那顺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俘虏。
在阿罗那顺被俘后,他的老婆和儿子带领残兵,逃到了乾陀卫江边上的一座城中,准备凭险坚守,哪里想到王司令宜将剩勇追穷寇,也不知道架桥还是渡江,反正很快就打过江来,毫不费力就活捉了阿罗那顺的老婆孩子,王玄策赚大发了,据史料记载,仅此两战,就抓获了一万两千多名俘虏,这还不算,蒋师仁又缴获了牛马两万多头。至于老阿,则给自己全家人都赚来了半个唐朝户口(全家被俘)。
仗打完了吗?没有。
在当初和阿罗那顺对阵的时候,东天竺国王曾派兵援助阿罗那顺,这自然让王玄策很不爽,于是在收拾完敌人残兵,整顿好自己兵马之后,下令部队向东进发,东天竺国王鸩摩罗得知此消息,吓得魂飞魄散,直接选择了投降,赶紧献上厚礼,并送表甘愿臣服大唐,远近各大小部落也纷纷望风而降,唐史记载:“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
在做完诸多的善后事宜工作后,王玄策将他所代表的唐王朝的大国风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犒赏了吐蕃、泥婆罗、章求拔联军之后,他望了望这片曾经被他征服过的土地,然后率领他的使团,还有自食其果的阿罗那顺,回国复命去了。时间过了一千年以后,有一个国家派兵踏上了这片土地,在这里大肆掠夺,并且将它完全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英国。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王玄策回国时,还带了一名天竺和尚。他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那罗迩娑婆,这个洋和尚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潜伏”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接着,李世民就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天竺和尚把大唐天子当成了自己医学实验的小白鼠,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皇帝吃,李世民吃啊吃,很快就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把自己给吃死了。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