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影评《黑暗中的舞者》)

时间:2019-05-15 10: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影评《黑暗中的舞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影评《黑暗中的舞者》)》。

第一篇: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影评《黑暗中的舞者》)

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2013710039 郭晨雅

跟拍的方式、晃动的画面、昏黄的色调、不美的主人公、莫名其妙的白日梦,说实话刚开始看影片,对于女主我有太多的不理解,我感觉到有些压抑和想要快进的冲动。但是随着人物关系的逐渐清晰、他们之间的情感流露,我最初的想法被彻底推翻了。影片中的几个部分、几句话让我的泪水决堤了,好像有种压抑了很久、受尽了委屈的感觉。

永不完场的电影

“因为你正好知道它进展很顺利„并且摄影机也像是要离开屋顶„你正好知道它将要结束。我讨厌那样。我会在片尾曲快要出现的时候离开„这样电影将会永远继续下去。”可是尽管莎曼离开了,不去看结局,电影依然会自顾自地结束,或许莎曼的做法很傻,不过是在自欺欺人。只是在莎曼的世界里,电影没有完场,不会有曲终人散的悲哀。

莎曼是一个很善良、乐观向上的守梦者,忧虑会让失明提前到来,于是她每天都微笑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尽管她知道黑暗终有一天会降临。影片中,莎曼扶着脚踏车,向开向远方的火车挥挥手,满足的笑容沐浴在清晨柔和的阳光里,突然让我觉得她在这一刻好美。尽管命运的车轮将她碾压,给她贫穷的生活,让她面临黑暗的未来,她依然用微笑回馈生活,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哀怨哭诉。只是她越是坚强、越是微笑,越让人觉得心疼、不公。

尽管现实的世界是喧嚣的车间、是没有色彩的黑暗、是杀死了比尔后的恐慌、是被扣上了两个罪名后的无助、是最后107步的沉重,莎曼却抓住那些细微美妙的声音给自己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她是主角,在舞台中央肆意地舞;在那里,所有喧嚣的机器声变成了美妙的音乐;在那里,她得到了所有人的宽恕,再也不用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在那里,她和偶像一起跳踢踏舞;在那里,107步不是通向死亡,而是走向光明和解脱。

“我喜欢喊你高达,那像是一个又大又开心的人。”

很喜欢莎曼的朋友Kathy,一辈子能有这样一个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不管莎曼在哪里,总有一个朋友为她担心。莎曼喜欢参加社区音乐剧排练,Kathy总会陪着她,虽然会置气,嘴上说着不学狗叫,但依然会“汪汪”的做好配合。等到后来莎曼失明了,Kathy用自己的方法——六步测量帮朋友找到了位置。在电影院,她会不顾周围观众的斥责讲电影给莎曼听,在她的心中朋友很重要,是需要被照顾的,既然花了一样的钱来看电影,那么莎曼也应该“看到”和大家一样的剧情。为了在失明之前尽早攒够给小俊开刀手术的钱,莎曼选择加夜班,虽然Kathy嘴上说着不会再管莎曼,但她最后还是来了,没有夜班记录,只是在旁边帮着自己的朋友,“这是我自己的时间”,无关工资,只是纯粹的帮助。

莎曼被处以绞刑,照顾小俊的事儿就由Kathy包揽了。是的,当莎曼放弃申请延期,执意要让小俊先做手术,她曾骂过朋友是个傻女人,曾经哭喊着不愿再来看她。可是最后,她还是来了,陪朋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让朋友坦然的面对死亡。当Kathy把小俊的眼镜放在莎曼的手里,说了一句“听从你自己的心”,莎曼得到了最大的鼓励和安慰。朋友可以很多,但知心的却没几个,Kathy算得上是莎蔓的知己。

“我喜欢喊你高达,那像是一个又大又开心的人。”只是很遗憾,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这样叫Kathy了。

“那就够了,想多要就是贪心”

莎曼喜欢对着过往的火车挥手,早晨温暖的阳光包围着她,莎曼是满脸的幸福。可是后来,黑夜取代了阳光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看着莎曼在铁轨旁边小心翼翼地走着,靠火车疾驰时呼啸的声音来躲避火车,风扬起她的头发,她回馈给生活的依然是坚毅的笑容,从容而不哀怨。

在铁轨旁边幻想的歌剧,随着她唱腔越来越高,每一个字都直击心灵,让人忍不住的掉下眼泪。“有什么好看的呢”“我见过我是谁,知道我将来如何”,看过了人生种种,那些光阴树影,那些广宏细微,只要记得,这些已经足够。影片借谢夫之口说出了莎曼的美好愿景——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只是某些事情既然已知是求而不得,那又何必去期望徒增失望呢?“老实说我漠不关心”,如许奇观、大千世界,执手携老的人、温和宁静的居所,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又怎能不在乎,只是“我什么都见过了”“那就够了,想多要就是贪心”。

“我那样做只是逼不得已”

这是整部影片中,我最讨厌的部分。为了安慰比尔,莎曼讲出了自己的秘密。当比尔知道莎曼失明后,偷走了莎曼所有的钱,我真得觉得好卑鄙,好像任何人都是不可信的,秘密就只能一个人守着,不能告诉任何人。为了拿回给小俊做手术的钱,莎曼杀死了比尔,或许在母亲的眼里,儿子的眼睛远比一条人命更重要,不处在莎曼那个位置,我就不对她的做法妄加议论了,当然我个人很不能理解。

真正让我反感的是在比尔死后,莎曼居然又开始了幻想,而且在那幻想中,比尔原谅了她,比尔的妻子原谅了她,当她开始谴责自己的良心时,儿子又骑着脚踏车过来说,“你那样做只是逼不得已”。杀人了就是杀人了,何必给自己找这么多借口。让我更不能理解的是,既然杀了比尔,莎曼却还要固执地坚守承诺,不愿把比尔没钱的事说出去。是为了一命偿一命?是为了坚守诺言?还是为了保存比尔在妻子眼中的美好形象?

通向天国的107步

在监狱中,莎曼听到了教堂的歌曲,那是一种对心灵的洗礼,可是上帝真的能救得了这个苦命的人吗?监狱太静了,静得让人心里难安。当女狱警弄出些声音来给莎曼一些节奏去幻想,随着步子从1数到107,我仿佛真得感觉到了那种一步一步向死亡逼近的紧迫,一步步都踏在心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本以为已经做好了准备,却依然无法坦然面对死亡,是因为有放不下的人,该放的都放下了就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生命如风飘逝。当幕布缓缓拉上,莎曼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

在片尾,银幕上的台词:“他们说这是最后一首歌。他们不了解我们,你想想。要是我们想这么做,它就是最后一首歌。”只要导演组愿意加上片尾曲,这就不是最后一首歌,而莎曼也就真正在最后第二首歌离开,又是一场永不完场的电影

最后,我想替莎曼给小俊说一句话“小俊,或许母亲拿不出钱给你买脚踏车,但会让你一辈子活在光明里,看见自己的孙子,替我看这世间我还没来得及看的一切”……

第二篇:黑暗中的舞者 影评

1、黑暗中的舞者 影评

她就像一朵坚忍不拔的向日葵,用心感受阳光的方向,那弧感恩的笑容一直凝固在她饱受沧桑的脸上

——Anne-YEN

张爱玲曾写道:男子偏向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女人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超人是男性的,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是进取的,是一种生存的目标,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

如果让一位母亲发现了希望,她的所作所为是令人惊奇的;如果要激怒一个人,千万别是一位母亲。我总是侥幸她会求助于正在追求她的男性;我总是以为她会说出她被那位警察诬陷的真相;我总是希望在她处以死刑的最后一刻,她的歌声会打动负责行刑的警官...她的心究竟是怎样的方向?她的坚强到底从何而来?她黑亮的双眸啊,在她干涸的脸上,稀乱的头发下,和她的心一样,一样的坚定

如此辛酸的故事本来让人十分的绝望,但是那似有似无、动听悦耳的声音在她苍夷的心上点了一盏明亮的灯,无时不刻,只要有声音,便有希望,所以她有接受死亡的勇气,她的脖子被粗犷的麻绳吊着,没关系,这只是故事落幕之前的倒数第二首歌,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死法了

也许人们会对她到底值不值的为那位警察保守秘密产生质疑,她可以朝他狠心地开了无数枪,直至膛中无弹,却也可以为了帮他保守秘密而受到舆论的职责认为她忘恩负义,她竟是一个如此有原则的母亲

无论她做了什么选择,一个双目失明、一生积蓄被偷、丢了工作、杀了人的人,无助的她只有一个信念,治好儿子的双眼。或许你会认为她的孩子可以没有眼睛,但不可以没有母亲。但她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

如果说《美丽人生》中父子之爱是力量的,那么《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母子之爱则是隐忍的。没有去比较哪个更伟大,因为对于一个未长成的孩子来说,同样重要

电影的拍摄手法也非常特别,像是生活中自己拿着DV,镜头有点抖,镜中人有些害羞,女主角的表演也像是邻家的少妇,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回归了自然

看过之后,余温犹在,她温暖的笑容,怎能如此的打动人?

2、痛入骨髓的绝望·黑暗中的舞者

文:十一月的雨

绝望?

一个模糊的隐立在人生彼岸的词语。在没有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像隔岸观火般揣测着它华丽的片名——黑暗中的舞者。瑰丽,隐约,甚至有一丝浪漫。在这样的氛围下,我还是无法形容当自己伴随着这个颓然的故事经历了两小时后,那种截然相反的绝望——真真切切的死亡的气息。

故事在导演有意的晃镜中静静地开场,虽然宁静但心里却平添了几分压抑和焦虑。

莎玛是一个捷克移民,在美国的一个乡村工作厂工作。她待人温顺,体贴,但骨子里极其坚韧。因为她是一个单身母亲,带着自己九岁的儿子在外独立但看似快乐地活着。“看似快乐”?

是啊,从她的表面你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伤感和颓废。她喜欢音乐,特别是对好莱坞的音乐剧有着不灭的情。她爱自己的儿子,虽然她没有钱为他买那辆心爱的自行车。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处处受到房东的关爱和照顾。

一切都其乐融融,镜头依然在来回的晃动,但儿子生日时意外获得房东一家人赠予的单车时的惊喜的表情,使我压抑的心情感到欣慰。唯一令我不安的,是莎玛不知何时戴上的大黑框眼镜和她的笑容也难掩的一丝迷离。

疑问在一个夜晚的倾诉中被揭开,即使再坚强的女人也无法永远压抑心底的秘密,生活的重担会在那一刻令她无法承担。她告诉房东——警官查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快要失明了。原来她的家族中有一种 遗传病,长到一定的年龄就会发作,双目就会失明。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希望治愈,于是她白天黑夜地兼职工作,希望在自己失明前,赚够一笔钱,替儿子做手术,让他正常地工作一辈子。

莎玛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在几乎看不见东西的情况下每天勉强做着厂里复杂的工作,她不求任何人的帮助,每天都在黑暗中摸索着回家,每晚她都来到儿子熟睡的床前,每夜都摸出藏起来的钱,亲自点一点,然后把当天的钱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

一系列的缓慢的动作在黑暗中摸索,只有这时她才允许自己放松,揉揉自己几乎无法感知外界的眼睛。此刻的她是如此憔悴,但黑暗中熟睡的儿子,是她心中不灭的希望。

我一直在试图体会盲人怎样去感知世界,当面前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时,心存希望也许是活下去的最大精神支柱,但当希望破灭变为绝望时,精神无一例外地会面临最终的崩溃。

那一天,当莎玛像往常一样放钱时,却发现了空空如许的盒子。我的心随着莎玛颤抖的双手一沉,虽然我和她一样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我和她一样不愿意现象这是真的:只有那个和蔼可亲的,对她处处照顾的,能让她倾诉一切的——查理,知道这一切,而且查理曾向他诉苦说自己无力担负住宅的贷款。

我想再凶狠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这种人性本善潜意识地暗示我自己:他不一定拿了钱,就算拿了,他也会还给她的。但这最终的道德底线跟随接下来的变故而彻底崩溃。

莎玛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当她摸索着来到查理家时,面对正默然注视着眼前一包钱的查理,“把我的钱还给我,这是我治病用的。”莎玛尽量用平和的语气来压制心中的恐慌和伤痛,她摸到了查理面前的包,紧紧揣住它往回走。“不许动,莎玛,那是我的钱。”一把抢对准了她的后背,那个已经瞎了的,那个仅仅为了要回自己血汗钱,那个本来还相信善意的母亲啊!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知道我的心在颤抖,那把枪和黑洞洞的枪口,那双手和邪恶的眼神,竟然,是出自一位执法者!我看的出他内心的挣扎,但他那点微薄的人性早就被他疯狂的举动湮灭了。他把枪交给莎玛,他告诉她:如果你要拿回钱,就先杀了我!他要逼她放弃,因为他知道,这么柔弱的女人是没有胆量开枪的。时间在空气中凝结!

“砰”

莎玛抠动了扳机,同时,她哭了,那种发自内心的绝望的嘶哑的啜泣,这声音刺痛了我心底的每一根神经。子弹并没有打死他,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手中的包,死也不放。莎玛用光了所有的子弹,胡乱地射眼前的这个人,然后几乎虚脱地倒在啊身边。绝望地啜泣,绝望地呻吟,绝望的她发现自己仍然拽不动他死也不放手的包。已经无法用内心的挣扎来描述莎玛的行为了,当面对着即将失去代表儿子眼睛的那包钱时,她表现出异常坚定却又彻底崩溃的神情,她摸索着身边的重物,向着奄奄一息的查理的头,高高地举起„„

她已经不再哭了,紧紧地抱住已被抓破的钱包,那悲切空洞凄惨迷离的眼神,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绝望!

她亲手把钱交给医生,亲自嘱托好儿子的手术事宜,母亲的崇高使命在完成的一瞬间,令一切悲伤与罪恶,绝望与痛楚都黯然失色。警察在她最喜爱的音乐剧排练场上带走了她,因为查理的妻子控告她偷窃并杀害了自己的丈夫,莎玛此刻柔弱地连反抗都没有一声,当锤音定落,等待她的将是——绞刑。

我现在仍然不敢回忆结尾时莎玛从囚房到刑地的107步的距离,不敢去回忆她死前恐惧而绝望的尖叫与发抖的哭声,以及那种突然行刑后的戛然而止的扼人咽喉的压抑的空白„„

我想,我真的嗅到了比死亡更绝望的气息。

影片并不是刻意地去渲染这种气氛,相反,它用极度真实和极度虚幻的景象相互交叉来凸显莎玛的心理。莎玛为了理想而对抗现实而做出的种种,真实地让人心惊。而每当这些事后,总会出现一些歌舞形式的思想片段,莎玛用她的歌,她的舞,她最钟爱的音乐剧的形式,表现着自己最理想的结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她杀死查理后,茫然地陷入想象,在想象的明亮的世界中,查理慢慢地站起来,拥着她慢慢起舞,还告诉她这并不是她的错。儿子骑着单车高唱:you just do you have to do„„她在破败的桥下,在潺潺流水间反复吟唱:I just do I have to do……

导演用这种近乎戏谑的方法体现了莎玛心底的冲突:一个柔弱的母亲只能做她不得不做的事!想象中的世界既是她对自己的安慰又是她对触目惊心的悲惨现实的无奈的掩盖——用她那颗看不到阳光的已经破碎的心。

我始终在想,这部绝望气息笼罩的影片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让我以如此的视角体验绝望之后还期待着另一些东西的升华!

就像影片中母亲亲吻儿子时的脉脉温情,就像深爱莎玛的杰夫在就监狱中哽咽的一句:“I love you”,就像那善良的狱警,搀扶着虚脱的莎玛,慢慢走过短暂而又艰难的最后107步。

突然想起《麦田守望者》里最后的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为了理想而卑贱地活着。而莎玛却选择为了理想而绝望地死去。但她最后的绝望中又包含了多少深沉的希望,至少,她看到了儿子的未来,至少,她完成了一个母亲最崇高的使命,至少,她做了一名勇敢伟大的黑暗中的舞者!

绝望,是痛入骨髓的;

希望,是深埋心底的;

在经历过那样痛入骨髓的感觉之后,反而更加提醒我们铭记温情,收藏感动,珍惜希望,感悟人生。

一如行刑时莎玛毫无惧色的忘情的歌声,虽然戛然而止,但却渊远悠长„„

3、黑暗中的舞者 影评

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的电影。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影片主题中温暖与残酷之间的激烈对抗,也来自于影片视听语言中华丽与质朴之间的强烈对比,还来自于影片超越期待的另类风格。温暖与残酷

影片的主人公塞尔玛是一个从捷克移民到美国,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的单身母亲。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喜剧感兴趣。但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而且她发现她的儿子因遗传的原因而有同样的疾病。为了使儿子逃脱变瞎的命运,她每天超负荷工作,为儿子做手术存钱。但一开始好心收留他们母子的警官比尔却在后来偷了她要给儿子治病的钱,为了拿回钱,塞尔玛绝望中杀死了比尔。儿子成功地进行了手术,然而她却被处以了绞刑。

作为拉氏“良心三部曲”之一,塞尔玛即是人类良心和美德的化身。她乐观豁达,孩子般的面孔常常带着微笑,你无法不被这种坚强打动。她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痴迷,繁重的劳动之余还参加音乐剧的排演,每当生活中遇到困境,她总能通过幻想中的音乐释怀一切。她的音乐深深地感染了我。她真诚善良,面对司机杰夫的爱,她感动而又坦白相告:“我现在不想要男朋友,我没有时间。你很好,如果我想要一个男朋友的话,那个人一定是你。”法庭审判时,为了维护比尔的尊严,遵守他们保守秘密的誓言,她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她的善良和真诚令人钦佩更令人心疼。她的身上闪烁着伟大的母性的光辉,当杰夫绝望地质问她为什么明知孩子会有先天性失明遗传还要把他生下来的时候,她泪光闪烁地回答令人动容,“我只想要一个孩子抱在怀里的感觉”。这是一种天然的母爱。她深爱这她的儿子小俊,为了给小俊治眼睛,她离开祖国,超负荷工作,节俭生活,甚至牺牲爱情,最后她终于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小俊的成功手术。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为了赞扬主人公的奉献和母性夸大其的勇敢,他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塞尔玛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她也会紧张得不停地弹打手指,害怕得不能站立,痛哭流涕。

塞尔玛这一角色极具真实感,这一方面与导演的意识密不可分,除了用纪录片式拍摄手法,拉氏还提倡即兴表演。“只要演员们高兴,他们就可以在画面中走动,他们从不需要做指定的表演动作。在以后的画面剪接中,我们唯一的想法是增加表演的张力,而无须顾及影像是否聚焦,也不去顾及是否越轴。”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出演这一角色的冰岛流行歌手比约克。对扮演角色一窍不通的她只好让自己成为这个令人痛苦的角色。她还亲自创作并演唱了所有的歌曲,从而达到了歌声与表演,情感与情境的高度统一。

该片的其他角色个性鲜明而丰富。塞尔玛的好友嘉芙很关心朋友,虽然常常说狠话,实际上是嘴硬心软,她常常给予塞尔玛无私的帮助。司机杰夫坚韧、热心,他深深爱着塞尔玛。儿子小俊则和大多数青春期男孩子一样叛逆、厌学,因为眼睛和贫穷的缘故还有点害羞、忧郁。导致塞尔玛走向绝境的房东夫妇,导演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片面丑化。他们一开始是很同情塞尔玛的,常常给予她一些帮助。但身为警察的丈夫比尔软弱而自私,妻子杰奎琳则爱慕虚荣。比尔在无意中发现了塞尔玛的存钱的地方,于是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将塞尔玛拖入了深渊。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是值得同情的。

塞尔玛的善良,母爱,朋友们的帮助和关心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温情。同时,生活的艰难,疾病的困扰,朋友的背叛,法律的局限又使得这部影片残酷不堪。这两者同时存在,同时作用于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和反差,起到了强化彼此的效果,从而使观众受到了超乎平常的震撼。华丽与质朴

这是一部另类的黑色歌舞片。影片中穿插的歌舞场面与非歌舞场面用的是不同的拍摄手法,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华丽,一个质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娴熟运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塞尔玛的现实生活的拍摄遵循了“道格玛95”宣言的精神,大胆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视听语言运用的一次拓展)。用手持摄像机实地拍摄,镜头模糊而晃动,以自然光为主,搭配同期声,给人纪录片式 的真实感。视点大多时间保持在肩部的高度。画面色彩灰暗,色调偏冷。画面结构随意。多采用类似人眼观看的移动镜头,特写则用变焦镜头。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中脸特别是眼睛的特写分量很重。它起到一种情绪强调和情节暗示的作用。当塞尔玛视力下降,陷入困境时便会出现她眼睛或者厚眼镜的特写,在塞尔玛感到无力绝望的也时候常常出现她的脸部(如法庭宣判时)或者眼睛特写(如杀死比尔后)。这部分影片的剪辑常常不甚连贯。人物对话时大多采用摇镜头而不用正反打镜头,避免了主观镜头,不让观众沉醉在角色中,而是以一个旁观的视角,持一个客观的态度。特写常是慢慢拉近拉清晰,有时出现失焦镜头,模仿人眼观察的习惯。这些做法使影片显得很粗糙,画面美感不足,但有很强的纪实感,故事和角色本身也更加突出。“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但也有一个例外:在影片最高潮也就是塞尔玛临刑前唱最后一首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感染力,画面罕见地加入了显然不是同期声的心脏跳动声音,也反常地出现了许多角度的特写和较多的剪辑。

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比如当塞尔玛告诉比尔秘密的那一段,采用的俯拍镜头。它暗示了塞尔玛坦白了她最重要的秘密,正使自己出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地,传达出一种弱小感。再如比尔在警车里向塞尔玛借钱时,运用的是“背后”这一特殊视点,逆光仰角拍摄,人物成了看不清表情的剪影,并且还隔着铁丝网,使主人公仿佛是被窥视的犯罪嫌疑人。整个场面隐秘而压抑。还有塞尔玛与比尔争夺钱包的整个过程,用的多是俯拍镜头和摇镜头。拒绝了一般剧烈肢体冲突会采用的仰拍、大量特写和蒙太奇的处理手法,让观众感到自己仿佛就是站在旁边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的一个人。

该段对特殊的声音——无声的使用也很出彩。最后一个场景,随着塞尔玛被绞死歌声也戛然而止,同时一切的环境声都消失了,画面死一般的寂静,这里一反前面的现实主义声音处理方式,反而使观众注意力更加集中,画面冲击力更强,塞尔玛摆动的尸体更加刺目,让观众在惊愕中情感却不可抑止地大喷发。

塞尔玛的华丽绚烂、令人目不暇接的白日梦则是采用经典的歌舞电影拍摄手法,运用了大量技巧拍摄而成。虽然,为了使画面和谐,仍然采用了手提摄像机,但几乎用的全是稳定的固定镜头,拍摄角度也多达一百多个。频繁的俯瞰镜头,使观众感觉仿佛翱翔于场景之上,使舞蹈也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几何美感。场面调度别出心裁,物体多位于趣味中心或几何中心。画面结构多变,多数时候比较稳定,但在塞尔玛杀死比尔后发生的那一段幻觉中采用的了反常的倾斜构图,传达出一种危险不安的气氛。画面光线明亮,对比强烈。这部分的色彩十分鲜艳,并以暖色为主。频繁运用蒙太奇,快速而富有节奏的剪辑,大量远景加特写的组合。在塞尔玛将要做白日梦的时候,空灵的音乐前置,连接提示梦境的出现。在第一次白日梦的结尾,运用交叉剪辑,将梦境结束于现实。其他的白日梦结束时常用跳切,给人如梦初醒的突然感。声音部分,除了最后一次白日梦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数数声,其他的都采用的是后期制作的音乐和歌曲。

这些歌曲常常是主人公内心和情绪的表达。比如当杰夫难过地问她是否已经看不见时她在火车的节奏下唱的《我已都看过了(I've seen it all)》:“我已经看到了我的选择并且我已经看到了我想要的,那就足够了,想要更多就是贪心。我已经看到了我是谁,我已经知道我将成为什么,我已都看过了,没有什么再需要我看的了!”这是在回答杰夫,更是在安慰他,这还是主人公知足、平和的心态的直接表达。在塞尔玛杀死比尔后出现的幻觉中,她对比尔唱“天真的人儿在做梦,就像你这个瞌睡虫一样”,这正是她心里期望的表达,她多么期望比尔没有死,只是睡着了而已!接着她对比尔唱到“疼不疼?”“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好像做错了一切”幻觉中比尔回应她“我伤你更深,所以不用担心我“”一切都好好的,所以你要坚强“,这和后来她唱的”我只是做了 我必须做的“”一滴泪水掉下的时间,一条蛇蜕皮的时间,宽恕的时间只需那么短“一样,其实是善良的塞尔玛在说服自己接受发生的一切,说服自己原谅自己。有些歌词还起到了解释的作用,比如塞尔玛在杀人之后逃跑的心理动机,就是通过歌词来说明的”他们(指警察)会拿走你的钱。为了你的儿子逃跑吧!“有些歌词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比如幻觉中的塞尔玛刚告诉自己比尔只是睡着了,一切都好好的,接着却向比尔的妻子唱“对不起,我杀死了你的丈夫”其实这恰当地表现了塞尔玛在经历了巨大的惊恐和悲伤后半梦半醒、逻辑混乱的状态。歌词还有提示的作用,比如“你(指音乐)总会在那抓住我,当我失足时”暗示了塞尔玛是将音乐作为她的精神寄托和支柱的,也提示我们注意每次音乐响起时,也都是塞尔玛陷入困境时。

这样,他用声像将梦境与现实,华丽与质朴放在一起相互碰撞,居然达到了一种惊人的感染效果。另类的风格

与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相比,《黑暗中的 舞者》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另类。开场即不俗。几幅颜色由暖转冷抽象画随着主题音乐逐个叠化,渲染气氛,引发联想,暗示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同时将观众渐渐带入影片的情绪中。片中歌舞的插入方式也是不同于好莱坞的。在片中杰夫觉得,好莱坞歌舞片脱离现实,令人费解,“我不明白为什么音乐剧中的人会突然载歌载舞,我就不会突然载歌载舞啊!”而本片歌舞场面是作为主人公塞尔玛的幻想场景出现,合理、自然。也正是由于它的幻想性质,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体验到的完全不同于看好莱坞音乐剧时感到的歌舞升平、欢乐祥和,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另类的令人心酸的欢乐,观众看着她欢快舞蹈、歌唱的同时是替她揪着一颗心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场梦,而梦总是会醒的。另外,演员即兴的表演,比约克特别的声线和饱含深情的歌唱也使得本片具有了一种另类的抒情风格。本片的意识形态也是与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这在一个细节上有很明显的表现:当律师告诉陪审团塞尔玛曾说捷克的共产主义更适合人类的时候,一直比较镇定的陪审员们却开始骚动起来。这是导演对美国民主及其意识形态的一个讽刺。塞尔玛是抱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美国的,她勤劳善良,然而她的梦仍然破灭了,甚至连她自己都毁灭了。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逻辑,无法接受的故事,纽约一位著名影评人曾给它“当年最糟糕的电影“的评价,它在奥斯卡遭到的冷遇一点也不奇怪。最后,还有什么比将温暖与残酷、华丽与简朴放在一个歌舞片中更另类、更出人意料吗的做法吗?

特立独行,打破期待,强烈对比,深化主题。这是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个性,也是《黑暗中的舞者》打开了观众思想大门和感情的闸门的钥匙。

第三篇:《黑暗中的舞者 》影评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因为没有把这个观后感当做一个论文来看,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思想上的表达,对于格式上的不如人意还请老师见谅。

这部影片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强烈的对比。从片名开始,“黑暗”压抑而沉郁,“舞者”理想而充满激情。黑暗绝对不仅仅是指女主角的失明,更是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如果把客体仅仅对应为社会未免有点有失偏颇。更应该说是对人性的一种集合,人性绝对不是只有善恶之分,我一直都相信。如果说比尔是造成这个影片悲剧的源泉,那么比尔在接小俊放学的时候,在给小俊买单车的时候,在拼命的爱着忠诚于自己妻子的时候,他不是善良的吗?

这个影片的背后有一个不知道真假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说导演是根据这个童话的小女孩来塑造了女主角的性格。萨曼做的一切就是和小女孩一样的自我牺牲,这也是萨曼的可爱之处。她为了“沉默是金”的承诺,放弃了澄清自我的机会,她为了儿子的眼睛放弃了翻案的可能。可让我思考的是这种自我牺牲究竟能带来什么,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罪名,不明真相的人的恨意和爱她的人痛苦。归根到底,一个善良的人活在这个世上为什么得不到她本应该得到的?

这就是本就是一种社会的错误,他不给善良的人以机会。当律师在法庭上尽力的的保护自己当事人的利益时,他有没有在乎事实的真相。当社会舆论被愤怒绑架时,所作出的错误决定又凭什么左右司法程序。就像李天一的案子,李天一是强奸还是嫖娼因为什么来界定。就因为社会对李天一本人的偏见,就可以让媒体来强迫司法的判断吗?萨曼因为失明而丢掉了工作,无法得到任何医疗的救助。它甚至保障不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权,这就是社会给予善良的人最好的报答。

让我更震撼的是,萨曼对于死亡最简单,最真实的恐惧。就是生命最基本,最有力的本能。活着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不明白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希望的人淡然的赴死。当女狱警抱住萨曼,说“别怕”的时候,当萨曼用歌声和小俊的名字让自己镇定下来的时候。这个女子身上有的就不仅是善良了,更是勇敢。舍得,舍得。能让她赴死,舍掉的必是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她至亲的骨肉,和对朋友的承诺。

我幻想有一天,付出的和得到的是成正比的。我幻想有一天,我以善良之心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报以我微笑。大地的苍茫,人世的灾殃,愿一世安好。

第四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Dancer in the dark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观《黑暗中的舞者》有感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关于付出的童话故事。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一开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来一段音乐剧的排练,慢慢地不经意地引入主人公视力极差的故事。那一段比尔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剧情,在剧情上简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时交代了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故事有着完美的铺垫。

至于完全不用脚架,而一直用手持,很显然,这也是刻意为之,故意让画面不停地抖动,而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色调也是如此。几乎从头到尾,都让我一直有一种这是纪录片的感觉。只是反复地插入的主人公的关于音乐剧的幻想,才让我明白这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一直都还记得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刑场的幕布缓缓地拉上,塞尔玛手中的黑框眼镜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离,宛如了断的生命和终究可以隐去的哀伤与恐惧。而随着黑框眼镜“咯噔”落地的同时嘎然而止的是塞尔玛的歌声,那本来激昂但却是绝望的歌声也一同停滞了,于是压抑很久的泪水很顺畅地流下来,始终郁结的压抑、悲怆的情绪也得以在影像趋黑之后一点点地释放……

这部影片讲的故事并不独特,同样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悲剧,它的特殊主要在于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用一般的电影叙事来展现现实,而用热闹的歌舞剧来表现幻想,这样的话就使得主题昭然若揭。从车间、铁路旁、火车上,到排练场、法庭、监狱直到最后的刑场,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尔玛七次对生活、对生命的幻想,不仅承担了叙述部分情节的任务,还将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一一展现。就这样,影片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跳跃,每一次幻想与现实的切换,由沉闷、阴郁、舒缓的现实跳入急促、明亮、欢快的幻想,颜色由灰暗转到明艳,光线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为现实和幻想是如此鲜明地对立着,也就成了黑暗与光明的两个世界。塞尔玛无法摆脱黑暗的现实生活,却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乐,她是个“黑暗的舞者”。压抑的情感与幻想的歌舞混杂着,调和出一种光明的、天堂里流光异彩的颜色,这是生命的颜色。可她最后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她因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处处可见塞尔玛对生命的热爱,犹如舞者爱着她的舞步、她的音乐,换句话说,塞尔玛近乎是以艺术家的方式爱着的。她总是甜美微笑着,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总是善解人意,心系他人:得知比尔秘密时,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会好点吗?”尽管生活拮据,她主动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将死亡之际考虑到的还是他人,她对杰夫说“如果你认为你受得了的话,我很欢迎你到时在场。”这既是她留恋美好生命,渴望友情爱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时刻关怀他人,祈愿让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体现。她总是赋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厂里机器的声音都变成了音乐。就如她在狱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点、小猫咪的胡须发亮的铜水壶和温暖的毛手套,用绳子扎好的棕白色纸包装,这些都属于我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她对生活纯粹真诚的喜爱与满足。

“我只想有个孩子”当你疑惑塞尔玛明知道她的孩子也会遗传她的眼疾时却还坚持要这个孩子时,她是这样说的。只为了将自己的母爱施展,她将一个孩子带到了注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则受到了辛苦操劳大半辈子并付出了生命的惩罚。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这部电影片的观众都会被塞尔玛这种伟大的母爱所动容。影片始终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情节并不离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以及手提式的摄影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简单中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萨尔玛,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觉便尤为敏锐,只要有声音,只要有一丝细微的声音,便会激起舞者心中的节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脑海中恣意旋转踢踏。而不确定的,只存在于白日梦中的歌声,终于在最后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渐渐悦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后,在最高点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静,可怕的寂静。

第五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现在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可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应该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达到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己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同于很多的悲剧,它让人的眼泪不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现在了人的面前。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达到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篇二: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有一个很鲜明的主题就是“女性主义”,他的一系列作品之中,对女性和女权的表现,一直是一个主旋律和基调贯穿始终。作为“金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黑暗中的舞者》将一个盲眼的女舞蹈爱好者作为主角,以她为核心,再度挖掘和展示了关于导演的奇特观点与思想。这部极度压抑和扭曲的作品,一如以往和后来,从诞生就毁誉参半,爱的人捧上天,恨的人踩稀烂,但是,也是凭借这部作品,拉斯冯提尔的名字终于和金棕榈联系在了一起,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黑暗中的舞者》在一片惊讶与争议中捧走了金棕榈的最高荣耀。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莎曼的女子,由于有先天家族遗传的罕见眼病,当到达一定年龄的时候,视力会逐渐失去,直至失明。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家族的悲剧,她毅然带着孩子远涉重洋,从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美国,一边趁着眼睛还能看见拼命打工存钱给孩子治疗,一边也为了更加靠近自己的梦想:舞蹈。

莎曼是一个先天就对音乐充满了痴迷的人,她热衷舞蹈胜过其他一切。每天,她都会去一个剧团排舞,即使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她也常常沉浸到舞蹈的幻想和白日梦里。但是,莎曼也是一个十分单纯的人,或者说幼稚的人,并且拙于表达和与人沟通。当最亲近的邻居和租房给她的警官一家因为缺钱时,警察污蔑并且偷走了她的钱。追要中,杀死了警察,最终入狱。因为自己的无知,终于被判死刑。当选择给孩子治病还是请律师给自己减刑的时候,她选择了死。

也许看完这部略显冗长的充满黑暗元素的电影之后,许多人第一个感觉就是片中风格特殊的歌舞。作为一部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显得过于另类了。不同于其他歌舞片那样华丽的舞姿与绚丽的节奏和韵律。本片中所有的舞蹈和配乐,都是电影女主角的扮演者,冰岛的着名女歌手比约克所作。与拉斯冯提尔的合作,是她银幕的处女秀,为此,她做足了功夫,专门写了本片的诸多配乐并且编排歌舞。惊艳的演出和才华,让她也拿到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奖杯。颁奖词里,戛纳评委会这样评价她:

“有着‘冰岛女神’之称的歌手比约克的表演令人叹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是一种随意妄为,可是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其无穷的韵味自然天成,加上举世无双的‘鬼声’,独树一帜,超然出众。”

确实如次,电影里的歌舞极富现代韵味,并不以整齐的舞步和繁复的音乐为亮点,而是一种自然随意来洒脱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工厂里、火车上、法庭上等多场舞蹈,导演刻意切换为一种粗糙画质的胶片机来拍摄,为的就是和这种粗糙淳朴自然的舞步相融合和适应。电影里出现过的“音乐之声”里那样的热闹欢快的舞蹈,也有严谨古典的芭蕾都从不同角度来反衬出比约克生活化和随意化的洒脱。这种风格,正合了电影里女主角对舞蹈的那种随性天然而成的爱。这种爱,没有理由,没有修饰。

舞蹈是影片的最直接的看点,而影片最重的看点,却是导演深藏在这一切后面的主题和内涵。

作为一部带有浓烈女性主义和女权色彩的影片,导演依然在强调女性的问题。电影的主角莎曼就是一个弱势女性群体的最好代言人。电影对这个角色的设定就是一个弱势中的弱势,莎曼一方面是一个从共产主义国家来打工求医的孤独女性,没有男人陪伴;另一方面又似乎有轻微的弱智与天真。

之前在工厂的工作里,虽然经常做白日梦,而且眼睛视力太差经常出乱子,但是有周围友好的工友以及自己的好友的照顾与帮忙,也算平安。白人警察,这个高大的男人,本来处处照顾着莎曼一家,但是当他面对债务危机和自己深爱妻子无法弥补的物欲时,他却出卖和欺骗了单纯无知的莎曼。

我们注意到,影片里的男性,几乎都是呈负面形象的。警察一方面是一个负责人的好人,另一方面又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在矛盾与自责中滑入死亡的深渊。警察漂亮的老婆,作为唯一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女性,本来也是十分同情莎曼的,但是她的物欲的无尽间接催生了丈夫的犯罪,这一点和宗教故事里伊甸园的一段很相似。只是,这里挑唆男人犯罪的女性,并不是故意和直接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她本身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法庭上的男人们,监狱里的男人们,或者工厂里的男人们,除了追求莎曼的杰夫,都是一种冰冷和缺乏情感的存在。所有对莎曼一家照顾和同情的人,几乎都是女性。作为社会的脊梁,男性们在这样一个弱势的女性面前,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绅士风度和男人应有的担当。这也是冯提尔电影里一贯的特点——男人都是缺失话语权和灵魂的存在。

我在观看电影个过程中,对于莎曼这样一个形象,确实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她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自由自在跳舞的激情以及对儿子默默沉重的爱。恨的则是这样一个女子,在社会面前居然用自己的无知杀死了自己。她的逻辑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难以理解。警官是她的朋友,警官叫她杀死自己才能拿钱,也帮助警官自己解脱,她居然就真的“帮助”了自己的朋友。杀人之后,她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与幻想中,直到被捕。法庭上,面对诸多的指控,她除了发呆就是漠然,完全没有任何的抵抗。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活在理想与幻觉里,而对现实生活毫无所感呢?“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

一个孱弱的妇女,冤死在了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冤死在了阳光照耀的美利坚法律之下,何尝不是对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以及社会的一次辛辣讽刺——这也是拉斯冯提尔的老话题“反社会”。

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公正以及对待个人的尊重和判刑的慎重一直以来是全世界效仿的典范。但是,在莎曼从审判到处死的过程中,只有冰冷的程序在威逼一个无知的妇女,除了那个女看守的一点关怀,可以说毫无温度。法庭取证和审判的武断,许多重要证据都是不准确和失真的;律师的失职,完全无视自己代理人的生死;陪审团的偏见,“东欧社会主义的女子本来就该死”;最后处死的过程,在犯人害怕与胆寒中,用木板将其挂起,在那首为唱完的歌声中,猛然勒断了莎曼的脖子。和许多观众一样,我们都觉得最后在所有人都证实了莎曼确实是瞎子的时候,以为美国繁琐的司法程序可以终于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那突如其来的歌声的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打碎了所有人最后一点希望。

都是死,都是冤死,一开始就被屈打成招如同许多不开明国家一样和经历重重过程被最终“慎重”的冤死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冰冷冷的程序,无非后者看起来更漂亮罢了。处死的一场戏,场景和节奏的把握,冷酷到心寒,绝望到悲伤,不得不让人想起了以“道德焦虑”为作品色彩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来,他的《杀人短片》最终的行刑所表现的制度的冷酷和残忍,似乎在后来者拉斯冯提尔的作品里,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复生。

篇三: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每当歌舞剧快要结束时,你总是会听完倒数第二首歌,然后离开,不想让它结束,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黑暗中舞者》我差一点就没有看完,不是因为没意思,而是看不下去,看到了人类太多的罪恶,看到了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害死了自己,也看到了一个 善良的人类,因为一时的脆弱而犯下了罪行,也看到了,人们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一个无辜的人送上了107级绞架,也看到了,一个母亲为了自己孩子的眼睛而放弃 了生命。

抱歉,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太多的罪恶,太多的误会,太多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但,这部电影最大的魔力就在这,它总是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你希望,用一首简单的歌,用一曲朴实的舞蹈唤醒你,告诉你人间还是有爱的。就这样,你看见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你看见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爱,你看见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你看见了,一个追求者对恋人的爱,你看见了,一名警察对一 名即将死去囚犯的爱。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为了给孩子攒看眼睛的钱,你不顾自己眼睛,努力工作,彻夜加班,给别人打工挣外快,你知道,这是很累的,但你总是微笑着接受它,把机器的轰鸣声当成音乐来 跳舞。你总是微笑着,即使自己即将双目失明,你在铁道上翩翩起舞,为了不让爱你的人看出你快要失明了。你总是微笑着,即使你错手杀了人,你知道那不该发 生,你知那是为了帮他解脱。你总是微笑着,即使在法庭上律师对你恶意相加,你幻想着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跳舞,你知道这是你最后一次以自由身条的最后一只舞。你总是微笑着,当踏上那通往绞架最后107步时,女警为你打着拍子,你再一次翩翩起舞,因为安静是你不能承受的,即使是走路的步伐声,也会让你陶醉其中。你总是微笑着,当你得知你孩子的眼睛治好时,你轻轻的唱着,你为孩子和关心着你爱护着你的人祈祷。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下载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影评《黑暗中的舞者》)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最后第二首歌谢幕(影评《黑暗中的舞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暗中的舞者_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初看电影的名字,我立刻就联想到了两个词:孤独、浪漫,认定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然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我慢慢地融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中。当西玛......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 》影评《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因为没有把这个观后感当做一个论文来看,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思想上的表达,对于格式上的不如人意还请老师......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兴中中学:谭倩 《黑暗中的舞者》从片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即以一卷长达3分钟的白色画布为开始,慢慢地画布中有细微斑点跃然其上,长号声恰到好处地......

    黑暗中的舞者 观后感

    从莎曼之不幸看生活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不知从何下笔,于是开始不停的看影评。 看之前,老师说:“这真是一部很催泪的电影,十分好看。”于是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看,却越看......

    黑暗中的舞者 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邓姣 2013506032 刑事司法学院 在如果在《活着》中,承受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活着,是为了承受自身,那么在《黑暗中的舞者》中,承受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承受......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大全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宁愿自己失去生命也不愿意让亲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失去光明。一......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