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篇)

时间:2019-05-15 10:1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长期困惑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多方面思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包括,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够与他人很好地交流与合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里简单谈谈。

一、营造课堂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是一节好课的基本条件。有了和谐、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过去我们把情感、态度等主要是作为非智力因素,想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强调,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人格培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的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中学习探索,学会学习。

有效的教学常常把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的主题,并使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平等讨论,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师生积极互动,在问题解决中共同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了解越多,就越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能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并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研究如何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既是思维的深化,又是创新的开始。

三、关注学生实际

关注学生的实际,包括基础和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和反映,具体探究环节上的困难是什么。在提问时,由于一个问题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其他人则不一定,因此不应该催促学生回答,应该把握节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在学生答出结果后,也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着眼于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都受益。对课堂练习中暴露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学生是缺少概念的支撑还是运算技能出现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四、运用启发式教学

从教学方式来看,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看一节课有没有改革意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课堂上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

我们提倡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出自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丘,他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教学论《学记》中指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讲解其意为:高水平的教学在于诱导: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对他们施加压力;为学生提个开端,但不全部讲给他们。: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调和教与学的矛盾;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就能使学生不把学习视为畏途;提个开端而不全部讲出,就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做到调和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不把学习视为畏途,还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五、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既是方式也是效果。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习资源的充分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处理,精心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活动中,在积极反思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就数学学习而言,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数学美的体验,数学文化的体验,数学价值的体验,学习策略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几个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强调班级教学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同时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互助精神、合作意识、集体观念,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3.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初次尝试不会研究的学生,进行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对于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的学生,指出继续思考的方向;对于思维受阻的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活动自然充分,改变了以往师生间单一的“一对一”的问答形式,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深刻性,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展。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第三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内容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空。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程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更加需要运用智慧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出现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的教学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 1

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又如教学“认识图形”中,创设一个去数学王国游玩的情境。小朋友想不想到数学王国去看看呀?今天数学王国可真热闹啦!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美妙的音乐,活泼的画面,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索新知凝聚动力。

因此,教师要多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有趣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接着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得愉快就是最好的“减负”,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就是最好的“高效”。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成为关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数学教师应提高课堂效益,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注重有效的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合作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突破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的应用?(2)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3)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4)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5)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想说就说,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不少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

意义的推导方法,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喜悦和乐趣,就不会有“重负”,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增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不但生成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更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版

第四篇: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程黎明

音乐老师要教学的班级通常有很多,学生数也多,每班的课时数又少,学生把音乐课当作是放松的课,加之音乐课本身气氛活泼,又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学生就更放松了。许多音乐老师觉得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音乐老师,我就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看法,供大家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

音乐课堂务必建立以下几个教学常规,并注重落实。

1、学生进教室的常规。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乐器,轻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等待着老师上课。

2、聆听音乐的常规。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3、歌唱的常规。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

4、表演的常规。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老师要提出表演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当学生表演结束时要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5、乐器练习的常规。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和学习兴趣,应大力提倡乐器进课堂,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会随意拿出乐器乱吹,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同一地方,练习时才能拿出来,演奏时要注意姿势正确,结束时及时整理好乐器。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现音乐美感

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都有机会得到奖励。那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奖励,往往老师对他的肯定会让他改变很多,甚至成为老师组织教学的好帮手。

总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教师心里装着音乐,装着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不断学习,用新的教学理念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相信,崭新的音乐课堂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学生也会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

2、教学设计是否鲜活有创意,学生是否乐于参与;

3、教学设计是否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实践的冲动。在欣赏《糖果仙子舞曲》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穿上美丽的裙子,随着音乐的旋律轻盈快乐地跳着舞蹈,音乐形象表现得非常直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及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坚持以音乐为本,以审美为核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把音乐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来看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歌曲、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同时在表演、创编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着音乐的节拍、情绪来表演,不能脱离音乐。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四、采用激励措施,多与学生交朋友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幼稚、天真、好动、可爱,采用“小金星”这一招,非常管用。采用激励措施,要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这样才能发挥他的作用,我给三种不同颜色的“小金星”分别取了“智慧小金星”、“进步小金星”、“乖乖小金星”三个名字。“智慧小金星”是奖给最聪明,回答问题最好,学得最快的小朋友的;“进步小金星”是奖给虽有缺点,但能改正,进步大的小朋友的;“乖乖小金星”是奖给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的小朋友的。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学得更有信心。

第五篇: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海岱镇初级中学

李凡勇

(一)正确地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做有心人,实施有效的教学准备

1、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钻研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这样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教和学的完善。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的环节,达到优化教学。要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了解每一位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4、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口味,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本拓展语文课堂,整合好课内外资源,实现多种教材的整合,扩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材料。如果教材需要拓展时,教师加一加,补充教材的有用材料,反之,就要减一减,减少篇幅长的课文。

5、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班级授课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师必须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它导致了“教学五中心”。具体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组织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以讲解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考试为中心,扭曲了教育教学的本义。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施大胆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辩论、同桌学习、帮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此,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如采取质疑式和辩论式的课堂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创新上,要以改革学生的学法为核心,促进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定教法。一是改革学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法定教法,改革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后学与学后教、学中教、玩中教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法和教学互相配合,以学法定教法,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6、教师综合素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工作,敬业乐业,从心底感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首先要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工作的动力。如果没有工作的热情,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走出文本,寻找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活力。可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开展阅读之星比赛,扩大课外阅读量;可以开展趣味语文活动让学生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等。

(五)加强语言的积累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厚,体裁多样,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除了学好课内的文本外,还要强化课外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教师要适当地选一些课外经典的、优美的篇章,利用课堂跟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体会优美的语句,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可以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

(六)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想学生达到此目标必须想法设法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书来读,从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把读书的感受与老师、家长、朋友共同分享。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接触语言材料,积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人物赏析会、名篇好段推荐会、名人读书讲座、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读书的能力。

(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八)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讲授要有吸引力。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有: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可以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要强调重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2)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的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简洁合理的过渡。好的过渡决定了课堂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的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教师把过渡处理好就不会浪费教学时间,提高效率。(3)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

2、有效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3、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不可以随意插嘴,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倾听者能根据发言者的内容产生相应的身体语言。最后,教师让听者承担责任。倾听者,有承担提升讨论质量的责任。在学生倾听时,给孩子明确任务:“请你找出发言同学和你想得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看看谁能找出发言同学的问题”„„让孩子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任要求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

4、有效反馈

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感受最深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重点问题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态度,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3)反馈应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的完整过程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而反馈就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及时反馈可以促进教学活动又快又好地完成,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5、有效活动

有效活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2)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

(3)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合作学习,在提高课堂效率时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对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能放低架子参与到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因此,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6、有效管理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亲和度,有自由度,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和接纳学生,关注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困难,与学生做朋友。有效的课堂管理指教师用人文的手段实施人文的管理,实现有效的课堂。(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说话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其实非言语的控制胜过言语控制。(2)目光传情,提醒纠正。当学生走神时,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行为学生,用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领会到错误,及时纠正。(3)动作指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教师的面目表情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教师适当地利用非言语的动作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实施人文管理才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7、有效的作业

平时课后作业,练习或课堂的复习题都能体现课堂效率及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可追求数量多,要结合学生自身水平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让他们通过练习掌握讲授的知识和规律,举一反三,在优化练习中求快、求好,发展学生的技能。尤其对落后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技能的培养,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反复的训练,缩小差生和优生的距离。

(九)有效教学行为评价 教学行为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具体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中评价、教学后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着重于教学后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个***好;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前评价和教学后评价都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综上所述,当代学者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研究的角度多样,研究的方法新颖,研究的范围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个别研究者研究浅显,点到即止,没有深入挖掘;个别研究者只是从一个小方面着眼深入挖掘,忽视了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个别研究者只从教师或学生一方面进行研究,没有顾全两者等。还有一些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学生的情绪因素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教室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对课堂实施的作用,教材的趣味性对课堂实效性的影响等。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付出艰辛的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有效的策略。

下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薛 萍2010年1月10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薛 萍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包括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训课三大模块。从课时量上计算基础课、......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其是非高考、中考科目而不重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关注、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共5篇)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实施方案(申请评审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实效,意思是“实际的效果”。一节40分钟的课,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下、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效性如何,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后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那些集全科组......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重新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我们探究一下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包括,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既能独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阶段总结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阶段总结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动因 随着新课改精神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需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 1、领会课标,认真备课。 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