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
(一)内容浅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二)质疑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他为什么没有劝阻?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题
1.认识作品的主题
2.认识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归纳
3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
4学习文章的写法。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第二篇:石壕吏教学设计
第二课 叙事诗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读音翻译以及写法。
2、把握叙事诗内容、情感
3、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情感
2、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全班朗读、把握重点字词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投:投宿
逾:翻越
一何:何其,多么
戍:防守
且偷生:苟且的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附书:捎信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孩子
犹得:还能够
已:停止
前致词:走上去对差役说话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走:跑,这里指逃跑。呼:诉说,叫喊。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老妪(yù):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2、背景知识介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3、探讨叙事诗内容
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地点:石壕村
主要人物:老妇、小吏
原因:战争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篇章结构: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辞
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
主要时事件: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3、品味字词、把握叙事诗情感
叙而不议,是杜甫此诗的特点。正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他的作品有“诗史”之誉。但是真的就是情感的“零度介入”吗?就本诗而言,作者虽未直接评判,却将感情融汇灌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以此来感染读者。
诗人从外视角切入客观叙述,但是我们从字词中可以强烈的感到诗人的陈郁悲壮(1)“主要人物有几个?诗中哪些词语可表现其状态?”老妇,小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品品‘怒’与‘苦’:诗人流露出了什么情感态度?”表现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官吏的厌恶。
(2)“那我们来品品‘捉人’的含义:为什么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唐代兵役制度是一户三男出一男,这家已经征过兵了,三男全上了战场,而且已有两男战死。战争伤亡严重部队需要补充兵力。只要是有劳动力的,已不论男女老幼了。
(3)
“进一步品味,为什么是“夜”捉人?”白天人们都躲起来了,晚上要回来休息,才能捉到人,可见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宁。
(4)师问:“面对捉人,老翁老妇有什么举动?品味“逾墙走”的含义:老翁为什么“逾墙走”而留下老妇?学生答:老翁以为只抓男的不抓女的。师点拨:老妇担起家庭责任,要为家里留一个男丁来照顾后代。是她让老翁逃走的。而且“逾”字表现出速度快,动作熟,可见这是经常性的举动,从中看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痛苦。
(5)师问:“诗人的同情是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再品品“泣”的情感。”正因为同情,诗人才会有“如闻泣幽咽”幻觉。
(6)“事情的结果是什么?”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品品“独”的含义。老翁孤零零的,悲凉凄惨。战争给家庭带来支离破碎的痛苦。
4诗歌主题探析
找出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生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战争给这家人带来了什么?家破人亡,贫困不堪!战争给国家带来了什么?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作业布置】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老妪和家人之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续写一篇文章。
第三篇: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中初中部 潘慧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到咱们学校,一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诗歌,再一个是来交朋友的,大家愿意交我这个新朋友,大朋友吗?同学们真友善啊!希望这节课后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作为朋友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石壕吏》,作者是杜甫。板书课题、作者。
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我认为杜甫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写了几句话:一页战乱频仍的历史。一种颠沛流离的人生。一个沉郁顿挫的声音。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一部彪炳史册的诗歌。咱七下课外古诗词中就有一首杜甫写的诗,是《江南逢李龟年》,学生背诵。我发现大家很善于积累,那《石壕吏》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咱们一起走进石壕村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听清字音、节奏
我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两点:听清字音,听清节奏。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词在课本上注音。
学生交流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词,出示需要强调的字词,齐读两遍。节奏听清了吗?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下面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个同学来试试,同学评价朗读情况。齐读。
3、自读课文,解诗意、理情节
要想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内容,首先需要理解诗意,下面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不用逐字逐句翻译,能读懂就行。引用关键语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引用文中的关键语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情节。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品味赏析
1、品吏
看来故事我们是真的读懂了,课文的题目是《石壕吏》,找出文中描写石壕吏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我读出了 的差役。温馨提示:我从(句子)中,读出了差役的,因为。
学生发表看法 诗中直接写差役的只有这两句话,大家想想老妇的致词是对谁说的?那你能发挥想象,补出差役和老妇的对话吗?
发挥想象 补出对话
差役: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差役: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妪:室中更无人。
差役: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 老妪:惟有乳下孙。
差役:孩子的母亲呢?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役:我不管!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让学生试着补充,教师出示补充的内容让学生先试着读读,看能读出差役的呼和怒吗?找两个同学读
真可谓“差役呼怒不休步步紧逼,老妇悲痛苦啼声声泣血”啊,怎一个“逼”字了得!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形容差役,你觉得哪个字更合适?怒。板书:观差役之举——怒。
2、品妇
老妇苦啼了哪些内容呢?读课文第三节,说一说我读出了 的老妇。温馨提示:我从(句子)中,读出了老妇的,因为。我从 “三男„„长已矣”中,读出了老妇的悲痛,因为老妇一共有三个儿子,都被抓了,而且两个刚刚战死,还有一个也是唯一活着的儿子,也只是暂且活着,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古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其中尤以“老年丧子”为最痛,想想老妇她说这番话时该是何等的悲痛啊,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老妇的悲痛。自己试着读读,放开声音。我找个同学试试。
“室中更无人„„无完裙”老妇的儿媳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可见家里是怎样的贫穷,真可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啊。
“老妪力虽衰„„备晨炊。”老妇年老体衰,面对声声逼问不抓到人誓不罢休的差役,别无选择,只能前往河阳服役。
听了老妇的致词,不难看出,老妇苦在老年丧子,痛不欲生。苦在媳无完裙,食不果腹。苦在体衰应役,命运凄惨。哪个字最能概括老妇的感受:苦。板书:听老妇之言——苦。咱们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老妇的苦不堪言。作者对差役不着一字而怒呼尽现,这种明妇暗吏的构思实在是巧妙至极!面对差役的声声逼问,老妇诉说着自己无尽的悲苦,字字滴泪,声声泣血。这位苦不堪言的老妇被差役抓走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
昨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都在。时隔一夜,物是人非,老妇被捉。一个“独”字道出了诗人无尽的同情与担忧。大家想想差役捉走的仅仅只有老妇吗?诗人同情担忧的仅是这一家人吗?全村的人,天下人。足见诗人的忧民情怀,他仅仅是为民担忧吗?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形式危在旦夕,唐王朝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抓人补充兵力,平定叛军。
你觉得诗人还担忧谁?国家。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既忧民又忧国。板书:感诗人之情——忧。
因为杜甫的诗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四、合作朗读
现在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石壕吏》,真正走进了杜甫,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师生共同配合朗读全诗。
石壕吏
杜甫
(全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师)吏呼/一何怒!
(男齐)一何怒!(老师)妇啼/一何苦!
(女齐)一——何——苦——!
(女独)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女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女独)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女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女独)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女齐)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男独)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男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全体)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五、推荐作业:
搜集杜甫的其他作品,阅读“诗史”篇章,品味“诗圣”人生。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诗 观差役之举——怒 诗 听老妇之言——苦 史 感诗人之情——忧
圣
第四篇:《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执教者: 邹岗中学 龚 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走进这个古老的石壕村。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走进石壕村
1、熟读诗歌
(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
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4)检查朗读并评价。
2、复述故事(提示: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
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之前,请大家关注几对词语。暮——夜 捉人——征兵、抓丁 怒——苦 且——自 无——有 幽咽——呜咽 独——只
请大家勾画出来。有些词语是诗中成对出现的,直接画个圈儿;有些词语与它配对的,是我补充的,请注在这个词的旁边。(学生勾画,标注)
师:我们请一列的同学辨析这些词语。请第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傍晚就到石壕村了,却发现这些官吏们夜晚才来捉人,你觉得这两个时间上的变化,能说明什么?
生1:我觉得当时的官吏很着急地在捉人,所以等到夜里。因为夜里人们都回去休息了,很好捉人。
师: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村里,别人都在睡觉,把握更大。看来捉人的官吏们心情是非常急切的。是强迫的,是硬给拽走的。“捉人”让我们仿佛看见,别人在跑,他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比“征兵”“抓丁”更能表现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再加上一个“夜”字,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于是就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再下一个同学,你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怒”和“苦”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能说“只与老翁别”?“独”与“只”在这儿是一样的,只能与老翁告别了,老妇不在家了。为什么要说“独”? 孤单凄凉的感受,这样一种悲伤的氛围就渲染出来了,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三、倾听妇之苦
刚才我们走进了石壕村,我们看到石壕村里有这样一群人,那我们再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在这个石壕村里,主要说话的是谁呢? 生:老妇。
师:我们来听听老妇人说话。我想请一个女同学来扮演一下。全体男生读
“吏呼一何怒”,全体女生读“妇啼一何苦”,我读“听妇前致词”,你就往下读,就把老妇人的这段话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要
男生读“吏呼一何怒”,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女生读“妇啼一何苦”,用什么样的语气?准备好,开始——
1、请在文中找一个最恰当的字概括老妇的遭遇。(苦)
2、找出具体表现老妇“苦”的诗句,抓住关键词,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四、品读吏之怒
我们听到的都是老妇人一个人在陈述,她不可能是一个人在讲话的。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一何怒”的官吏其实一直在逼问她,只是诗人没写而已。我们来想象一下,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官吏,你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逼问老妇人,右边的同学用老妇人的原句说就行。我们来展开这段对话,试试看。想象老妇面对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难道“呼喝何其之怒”的吏就此就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的“抒情独白”?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
请学生仔细研读并作批注,准备表演。(“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五、察作者之忧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也表露出诗人对他们的遭遇万分关心,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诗人那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朗读注释①)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一支诗笔,来描绘最底层、最苦难的百姓的生活。国难当头,他不是写风花雪月,写江山美景,他的眼睛始终在看我们身边的最普通的百姓,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标出反映“安史之乱”发展的关键词,重读“崩溃”、抽丁两个词,思考:这两个词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现状?
【“崩溃”、“抽丁”两个词,说明“夜捉人”式的征丁拉夫是是迫于情势,不可避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杜甫非常同情一家人的遭遇,但又希望尽早结束战难,抽丁又很正常他在既忧国又忧民中十分矛盾痛苦,无可奈何】
六、课堂结语
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他的诗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么真实、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放在心间。
七、布置作业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第五篇:石壕吏 教学设计
杜甫的年龄?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东阳市南马镇中 徐 宁
教材简析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中《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一篇。同时也是一篇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叙事、抒发了情感的叙事诗。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精炼,全诗只120个字,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诗人的情感态度。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炼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学习重点:熟读并背诵全诗,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请同学们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形容眼前看到的人物。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词语:沧桑,忧郁,白发苍苍,苍老„„师得出结论刚才同学们所描述的这位“沧桑的老人”就是杜甫。
同学们眼中的老人到底有多老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杜甫的年龄,但不得出结论,留下悬念。)那杜甫的沧桑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去《石壕吏》的学习,去进一步走近杜甫。回顾杜甫的生平以及杜甫诗歌代表作。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代表作品有:三吏:《新
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通读熟。理解词语及相关知识,准确复述课文。
听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复述课文:板书
(暮)(村)(有吏夜捉人)
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模块一:分析人物形象
1、“根据图片对号入座,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
(板书:老翁:逾墙走
官吏:呼
一何怒
老妇:啼
一何苦
杜甫:沉默
孙母:出入无完裙)
模块二:感受家庭命运
2、由对我最感兴趣的人物孙母“出入无完裙”的探究,引领学生了解老妪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孙母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如:裙、戍、书、新、偷生、已、去等。
模块三:体察民间疾苦
3、在学生体会到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后,请同学思考,在当时,仅仅老妪一家人深受战争之苦吗?请同学讨论诗中也提到的还有哪类人?
吏。
找到“有吏夜捉人”重点赏读。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做重点分析。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捉人: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解决“丁”这个词。
“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解决“一何”。
4、讨论: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给全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全诗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而题目却又是《石壕吏》这是否不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结合杜甫的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重点介绍杜甫的在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以及杜甫在这以后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
最后解开悬念:杜甫写《石壕吏》时年仅47岁,去世是58岁,说明看起来年逾古稀的杜甫还不满60岁的真实情况,造成学生心理极大的落差,使学生对战争造成的痛苦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是学生体会到杜甫的沧桑是因为战争,是因为生活的不太平,是因为忧国忧民。
此时再次出现杜甫像画面,《江河水》音乐适时响起,教师深情诉说:是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我们曾学过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刻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请同学们动笔写写此刻的杜甫在想些什么?
五、作业布置
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