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功可能就在下一次读后感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试一次,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试一次,也就就能迎来温暖的春风……
——题记
这几天,我在《思路决定出路》的这本书上,读到了几篇文章,使我很受感动和教育。
阿尘在一家造纸厂当质检员,有一次,在生产一批书写纸时,阿尘一不小心,计算错了一个数据,结果酿成了惨剧,生产出了一大批不能用来书写的废纸。厂长暴跳如雷,把阿尘调到了市场部,并命令他把这批不能书写的纸张按原价销售出去,否则就要把他“炒鱿鱼”。阿尘苦恼万分,又气又恼。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该怎么处理。阿尘思前想后,或许可以想想这纸张有没有别的用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阿尘突然发现,这批纸张的吸水性相当好。于是,阿尘突发奇想,将所有的废止装成小包装,命名为“吸水纸”。每有几天,这批废纸被一抢而空,阿尘也回到了自己心爱的工厂,坐上了市场部的第一把交椅。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想想,阿尘是凭着什么从快要被开除的地位直升到了第一把交椅呢?仔细考虑一下,就是尝试。正是因为阿尘肯动脑子,在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了尝试,再试一次,就像在敲开一扇门,总会有一扇门是通向光明和幸福的。爱迪生曾在试验电灯泡的时候,失败过N多次,但哪次不是失败了重新来?要不是爱迪生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我们现在估计还生活在煤油灯下呢!
我们值得拥有这种勇于实验,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品质。前年的夏天,我再练习滑板。这项运动不大好练习,既要保持平衡,又要求身体的灵活。那时穿的衣服薄,刚刚练习时,一不小心,就要摔一个狗啃泥,摔得浑身是伤。当我摔倒在地上时,多想把滑板扔飞,不再玩它。但爸爸妈妈总是鼓励我,再试一次,再试一次,肯定能学会。我没有放弃,摔倒了爬起来再试。我天天练习,没过几天,水平就明显提高了,到现在啊,我滑起来已经是张飞吃豆芽了。可是,当时如果我放弃了,可能到现在还不知滑板怎么玩呢!
“再试一次,再试一次”,当我们面对重重看似不可打破的困难,只要对自己说出这句话,再去试一次,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相信,只要自己敢于试验,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二篇:《下一次开船港》读后感
假期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了严文井爷爷的《“下一次开船”港》回来,封面上几个大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下一次开船港》读后感。我非常纳闷:为什么叫“下一次开船”港呢?于是,怀着好奇心,我一页一页仔仔细细地把这本书看了一遍。
原来,故事的主人公唐小西也是个小学生,因为不喜欢学习,只知道玩。他总是把功课留到“下一次”再做。结果有一天,他数学不及格,妈妈让他在书房做功课,但是到了九点钟他还在玩,还嫌玩不够,故意把闹钟弄坏了,时间小人一怒之下就跑了。他又在灰老鼠的教唆下进入了“下一次开船”港。灰老鼠告诉他这是一个比快乐还快乐的地方。这里没有时间,船只很多却一只都不动;烟囱冒半截烟;帆不上不下;云彩固定在一个地方;花苞也都没有开放…。小西觉得不可思议。影子和灰老鼠告诉他,在这儿什么东西都要等到下次,下次是什么时候,不知道,因为现在没有时间,没有钟点,没有早晚,没有日子了。
可是没有了时间,这里真的很快乐吗?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溜达了一圈后,认识了布娃娃,读后感《《下一次开船港》读后感》。可怜的布娃娃受着坏蛋洋铁人的欺负。唐小西一心想救出布娃娃,却因为港口的船非得等“下一次”才开,没办法逃走,直到被洋铁人囚禁在大钟里,唐小西这才终于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急切地唤回被他气跑的时间小人,叩响了钟声,复活了死港,救出了被洋铁人囚禁的洋娃娃,最后乘着“这一次”就开的帆船,回到了妈妈的身边。“下一次开船港”也改成了“这一次开船港”,它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
我做事总是磨磨蹭蹭的。老师星期五布置的作业,我总是要玩到星期天晚上,甚至星期一早上起来才做,就算是在做作业时,我也常常对着墙壁发呆,不知道想些什么,好半天才做一点点作业;就连早上起床刷牙也总是挤上牙膏发半天呆,一直要到快迟到了才急急忙忙刷好。那时我也曾经想过:要是时间停止该多好呀!现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时间的意义,才明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诗的意思了。时间对每个人都公平,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的。现在我要改掉毛病,做时间的主人。写作业,就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完成好;做家务就要抓紧一分一秒,一气呵成,做到最好;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读课外书,背单词,读课文等等
时间是多么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该让它白白流失,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要对自己负责,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吧!
第三篇:《就在今生》读后感
上学期,弟子有幸在留学日本的大禅师——道炜法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就在今生》这本书。本来寒假的作业是写篇有关南传禅法的论文,但因为电脑被外甥用水滴入了键盘,使得很快黑屏,工作不得不停下来。临近开学,一位师友寄来了一台旧电脑解了困。为了感恩法师教学的冰心一片,整理一篇短文却是必须的,敬请法师原谅。因为没有法师电话号码,所以以此作为迟到的新年礼物送给法师。
《就在今生》这本书是缅甸“马哈希禅修中心”的住持和尚班迪达大尊者的着述。他将毗婆舍那实修的操作技巧及过程,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更好的诠释深奥的理论,增加人们对禅修的了解,启发行者认清自己,唤醒内在的智慧与慈悲,是可操作性很强的法宝,值得再三观摩学习。
虽然末学一直以来多喜欢看净宗的书籍,但这本书对修学过程的精细指导,却是通用的,很有借鉴价值。最难得的是法师独特的教学态度和方式,真令弟子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在上课过程中,无形中会受法师表现的一些言行所洗礼。他的步子总是舒缓和专注,整个人散发着谦恭无边的气息。
每次他刚进入大家的视野,换上鞋子,跨进教室,总是微笑着冲大家点一下,说:“上午好!”大家开始表现的很惊愕和不知所措,后来渐渐习惯了,就会同时一致向法师合掌鞠躬,回敬:“法师好!”然后,随着法师轻步走上讲台,安坐后,法师会很客气的对大家说:“请上坐。”又是令人惊异的语言,转而各人会为这句难得的殊荣而喜笑颜开,赶紧坐好位置。
这些在大陆很少见到的点滴礼节,被法师从日本带回来,感觉到很惬意温馨。法师用身教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礼节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中所起到的便捷作用。这是礼节方面。上法师的课,尤其喜欢听法师给我们分享的他个人独到的经历和见地。他博学多才又见多识广,温文尔雅又幽默风趣,戒行清净而不拘泥刻板,勇于实践且深具悲心。
还有,法师教学是一边解读原文,一边讨论。每位同学轮流朗读一段课文,然后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作一下浅析,很公平,民主。每个人心里会有些紧张,不敢掉以轻心,故没工夫开小差。上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说完,法师从不马上否定,会“嗯、嗯”理解的点点头,再结合他的修学感悟,更深入的作精采的分析。上课中间,人人可以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真是很快乐的事。
第四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给我启发很深。书页上折痕颇多,批注也密密麻麻。偶有几次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回想往事,竟潸然泪下。感触最深者,是作者对幸福及其追求方式的论述。
作者赵汀阳指出了几种对幸福的常见误解。有人认为在规范内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但是无论这些规范来自人世还是宗教信仰,都贬低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背离人道;还有人认为获得了快乐就是幸福,不管这种快乐来自利益或者欲望的满足。的确,幸福常表现为快乐,但快乐是消费性的,幸福却可以保留下来,为生命留下永久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幸福生活等同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在规划任意一段生活时,着眼于生活意义的最大化。如果人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生存,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人作为创造者,给了生活以意义。
但追求生活意义,也有其常见误区。以求学为例,家长常这样告诉子女:考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才能找个好老婆……似乎求知之目的,只在于工作、老婆,而无关乎身心成长,而一代代青少年的人生,因此而孤独、偏狭、枯燥。类似的行为都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行动A只是为了实现行动B,不管行动B是否实现,A都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假如B没有实现,按照该逻辑A自然没有意义。即使B实现了,会带来一种幸福感,但以牺牲A为代价,这种幸福感会大大打折;并且A 这段生活只能成为“准备生活”,也算白活。
因此,作者认为,行动能否带必然带来幸福,在于行动是否具有自成目的性(autotelicity)。这样的行动,给人带来一种无需代价的幸福。即只要有正确的方式或步骤,这样的行动过程自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要是行动有良好的结果,又增加了额外的幸福。所以,必须去探索、思考、辩证自己的哪些行动是具有“自成目的性”的,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一般人所忽视的是:这样的行动或许未必是一些大事,更多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因为我们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生活的。如此一来,无论我们追求真理爱情,还是买房购物,或是喝茶走路,都可以独具意义、洋溢美感。生活本身成了幸福事业,所谓名利野心,反而会是琐事。
诚如作者所言,幸福稀少珍贵,或许不在于其难于追求,只是人们理解她的方式有误。但愿此书让我们有些感悟,让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的方式展开。
第五篇:《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电话。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图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此外,作者认为幸福问题的根本性表现为:1.如果没有幸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幸福都将失去最终的价值根据,我们将不知道一切事情为了什么。2.幸福是建立公正和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以上对幸福的解读,让我进一步明白幸福的含义,使我有明确的目标去追求幸福,不至于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