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滴清水有多珍贵演讲稿
我今天想要演讲的主题是《珍惜现在》,我的副标题定在《一滴清水的珍贵》,经过联合国的统计,每分钟在非洲有一个小孩子因为水的问题而死亡,这也更意味着我们很轻松地转开水龙头的时候得到这一盆清水,有很多人必须要用生命去换取它。
我对水有那么深的感悟来自于一个孩子,有一天我跑在五十度的撒哈拉沙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他枯坐在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央,旁边没有任何的东西,只有一瓶一瓶破旧不堪的塑胶桶,里面装着污水。
我走向前因为我很好奇,原来这个小男孩他在等他的父母亲,因为他父母亲远去七十公里来往一百四十公里的路程去取水回来给他喝,我们想一下这个路程大概要三天的时间,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小男孩必须要喝这个污水三天来生存,我没有想太多,我们留下三公升的水给他,而且我自己还给他一盏夜灯,我希望这个小男孩晚上的时候在撒哈拉沙漠不会感到害怕,还有寂寞。
发 有些人问那为什么小男孩他们不住在水源地的旁边就好了取水方便,因为在沙漠水源地旁边有很多的蚊虫会传染疾病,在沙漠里面也没有医生,更没有医疗设备,当然也没有可以救命的药丸,所以当地的沙漠的居民他们宁愿选择住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水源地范围。到现在为止这个小男孩还蹲在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央等着父母回来,父母回来了吗,还是父母回来之后这个小男童已经不在了,我们不得而知。
对我来讲,对你们来说有没有感觉到原来一滴清水有如此的珍贵,而且期待无比。你们知道吗,这个地球上还有十亿的人口还没有清洁用水可以使用,而且我们人类还大量的在破坏、开发这些淡水资源超过一半以上,如果我们再不珍惜现在、不再珍惜未来的每一滴水,很有可能我们未来的子孙就像这小男孩一样蹲坐在沙漠里面等着父母回来。
我愿意用我的双脚短暂人生的长跑过程中带着摄像机的镜头,带着各位的目光来去关注这些缺水的区域,我希望我的演说还可以讲给更多人听,还去影响更多的人,我希望我们大家一起珍惜现在、珍惜未来的每一滴水。
第二篇:超级演说家第二季演讲稿《一滴清水有多珍贵》
林义杰
我今天想要演讲的主题是《珍惜现在》,我的副标题定在《一滴净水的珍贵》,经过联合国的统计,每分钟在非洲有一个小孩子由于水的题目而死亡,这也更意味着我们很轻松地转开水龙头的时候得到这一盆净水,有很多人必须要用生命往换取它。
我对水有那末深的感悟来自于一个孩子,有一天我跑在五十度的撒哈拉沙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他闲坐在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心,旁边没有任何的东西,只有一瓶一瓶破旧不堪的塑胶桶,里面装着污水。我走向前由于我很好奇,原来这个小男孩他在等他的父母亲,由于他父母亲远往七十千米来往一百四十千米的路程往取水回来给他喝,我们想一下这个路程大概要三天的时间,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小男孩必须要喝这个污水三天来生存,我没有想太多,我们留下三公升的水给他,而且我自己还给他一盏夜灯,我希看这个小男孩晚上的时候在撒哈拉沙漠不会感到畏惧,还有孤单。有些人问那为何小男孩他们不住在水源地的旁边就好了取水方便,由于在沙漠水源地旁边有很多的蚊虫会传染疾病,在沙漠里面也没有医生,更没有医疗装备,固然也没有可以救命的药丸,所以当地的沙漠的居民他们宁愿选择住在几百千米之外的水源地范围。到现在为止这个小男孩还蹲在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心等着父母回来,父母回来了吗,还是父母回来以后这个小男童已不在了,我们不得而知。
对我来说,对你们来讲有无感觉到原来一滴净水有如此的珍贵,而且期待非常。你们知道吗,这个地球上还有十亿的人口还没有清洁用水可使用,而且我们人类还大量的在破坏、开发这些淡水资源超过一半以上,假如我们再不珍惜现在、不再珍惜未来的每滴水,很有可能我们未来的子孙就像这小男孩一样蹲坐在沙漠里面等着父母回来。我愿意用我的双脚短暂人生的长跑进程中带着摄像机的镜头,带着各位的眼光来往关注这些缺水的区域,我希看我的演说还可以讲给更多人听,还往影响更多的人,我希看我们大家一起珍惜现在、珍惜未来的每滴水。
第三篇:一滴清水 一个地球主题班会
三年级一班开展“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5月18日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对象:三一班
面对西南依旧严峻的旱情,也为倡导环保的生活理念,三一班班举办了此次主题班会。班会由生活委员姚晓蔚主讲。
内容程序:
1、介绍陆地水分的构成以及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指出水资源的稀缺和分布的不平衡性。
2、其次介绍了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并着重分析了西南旱情,然后又详细的介绍了目前的水资源问题。
3、最后,她还列出了许多节水方法希望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为了那“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泓清水”,让我们共同努力!
一、世界水资源概况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降水和径流相差也很大。年降水量以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亚)的诸岛最多;其次是南美洲,那里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气候区内,水循环十分活跃,降水量和径流量均为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而非洲大陆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地区之一,虽然其降水量与世界平均值相接近,但由于沙漠面积大,蒸发强烈,径流量仅为151mm。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最为干燥,与降水量761mm相对其径流量仅为39mm,这是由于澳大利亚的有2/3地区为荒漠、半荒漠所致
二、世界水资源的供给与利用
通常人们将全球陆地入海径流总量作为理论上的水资源总量,即全球水资源总量为47000km3,而这一水资源数量在全球分布又是不均匀的,各国水资源丰缺程度相差很大。人类在早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在农业、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而用于工业和城市生活的水量很少,直到本世纪初,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占总用水量的12%左右。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世界用水量逐年增长,1900~1975年间,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即每20年左右增长一倍。到2000年,世界总用水量将达到6000亿m3,占世界总径流量的15%。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水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5年用水量为1950年的3.5倍。其中农业用水占总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78.2%下降到1985年的61.%5;而工业用水与城市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22.7%,增加到1985年的34.6%。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却不会增加;甚至会因人为的污染等因素而使其质量变差,可利用数量减少。加之,世界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与水的分布又不相称,使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尤其是在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这个矛盾更加突出。据统计,近40年来,全世界农业用水量仅增加了2倍、工业用水增加了7倍,而生活用水增加的更多。
三、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约占94%,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为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按12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别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国地域辽阔,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河川径流占有量约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国水资源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四、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1)调节气候。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2)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流动的水开创和推动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观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关键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风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水可以输送多种多样材料和营养物质。水输送物质的形式有两种:溶解的矿物质和整体物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质可以沉降到水体,然后由水输送。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环境污染物输送、扩散到更远、更广泛的区域。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水是生命原生质的组成部分,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还是生物体内外生物化学发生的介质。因此,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水与生物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还可以决定动物群落的类型、动物行为等。
5)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的水循环已大大偏离了它的自然状态,水的流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口迅速增长,加快了对水资源的消耗,工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污染了水体,森林破坏改变了蒸发和径流方向等,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世界面临着水危机
五、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从总的水储量和循环量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丰富的,如能妥善保护与利用,可以供应200亿人的使用。但由于消耗量不断的增长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的短缺和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然条件影响: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分布,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致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可用水量甚缺。例如我国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而华北和西北地处于干早或半干旱气候区,其降雨和径流都很少,季节性缺水很严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年降雨长期平均变化最大的区域,其变化幅度超过40%。美国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东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区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许多地区会出现区域性的供水危机。
1、概况: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
六、淡水有限采取保护措施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这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有:
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
现在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把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作为解决城市用水困难的主要手段。有的国家还辅设了专门供工业循环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我国近几年来,对水的重复利用也逐步开展起来。在一些水源特别紧张的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如大连市为79.5%,青岛为77.3%,太原为83.8%,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
如果把全国工业用水的平均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00万t,相应地节省供水工程投资26亿元,节水量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仅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措施,而且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减轻了废水处理量和对水体的污染。
2)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全世界用水的70%为农业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其余63%都被浪费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
渠道渗漏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灌溉事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渗漏损失量一般为15~30%,高的甚至达到50~60%。我国渗漏损失一般为40~50%,高的甚至达到70~80%。由于大部分灌区的渠道没有防渗措施,我国南方长江、珠江、东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6,其
它各片为0.5。估计全国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可达到1700多亿m3。因此,防渗渠道和暗管输水等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明显的节水效果。
3)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回收和重新使用废水,使其变为可用的资源是另一种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在东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过三级水处理厂慢沙过滤回收废水,氯化消毒后用于冲洗高层建筑的厕所。北京也曾修建过类似的“中水道”系统。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资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发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1)建造水库: 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不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还可以为防洪、发电、发展水产等多种用途服务。目前,各国在江河上建造的库容超过1亿m3的水库共有1350个,总蓄水量达到4100km3。
然而,在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建库地址的选择日益困难,增加新蓄水设施的成本迅速提高,水库发展的速度明显减慢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库建造仍处于全盛时期。在建库时,还必须研究对流域和水库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一项耗资昂贵的增加供水工程,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调节。由于其耗资大、对环境破坏严重,许多国家已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流域间调水。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和澳大利亚的雪山河调水工程以及我国近年来相继完成的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等工程都是从丰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已开始动工。
3)地下蓄水: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积极筹划人工补充地下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方水利机构每年将25亿m3左右的水贮存地下。到1980年,该州已有3450万m3的水贮存在两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示范区内;其单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库低35~40%。美国国会于1984年秋通过立法,批准西部17个州兴建蓄水层回灌示范工程。在荷兰,实现人工补给地下水后,解决了枯水季节的供水问题,每年增加含水层储量200~300万m3。
4)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可解决海滨城市的淡水紧缺问题。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总能力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1‰。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海水淡化设备能力占世界的60%,在沙特阿拉伯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
5)拖移冰山: 此工程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实现,仍处于计划阶段。据估计,南极的一小块浮冰就可获得10亿m3的淡水,可供400万人一年的用量。
6)恢复河、湖水质: 采用综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复河湖水质。即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水体自净、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效率与水质目标及其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水质模拟预测及评价技术,寻求优化治理方案,制订水污染控制规划。采用这种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国的特拉华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圣约翰河等水质都得到恢复,增加了淡水供应。
7)合理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是极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储量仅次于极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气水分的总和还多。但由于其补给速度慢,过量开采将引起许多问题。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加强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避免过量开采和滥用水源;
(2)采取人工补给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立监测网,随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七、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水是那样的普通,普通的让人须臾不可离开,而又随时可以忘却。人只是在俄的时候想到吃饭,渴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粮食和水本身,可以说关心的很少甚至从未关心过。
至今绝大多数地球人的心目中,水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到处都是对水资源的过量盲目开采,肆意挥霍浪费以及粗暴的践踏与污染。
水的历程造就了生命的历程,却又隐身于生命之内。有相当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流淌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之中。
水的流转是生命的流转,水的渗透是生命的渗透。水的交融是生命的交融,水的永续是生命的永续。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
1.可以把用过的但相对比较干净的水冲马桶、擦地板或者浇花。
2.用水间歇可以把水龙头关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少量的衣服用手洗,避免洗衣机洗时使用大量的水。
4.洗澡时,将开头空房的冷水积蓄起来,可以洗衣服或别的用场。
第四篇:有一滴汗水叫感恩
有一滴汗水叫感恩
——感恩教师六年的孜孜不倦
一阵叮铃铃的铃声过后,迎来了这不知第几个四十分钟;一阵叮铃铃的铃声过后,迎来了满桌的作业、教案。那指点迷津的三尺教杆,永远封存在我们心中;那慈祥的面孔,一次次浮现于我们脑海;那好似将学生催眠入知识梦的“催眠曲”,一直萦绕耳畔。
啊!伟大的老师,我们爱您!
五月端阳,八月中秋,都比不上我们心中的“九月师恩”。
亲朋好友,知己同学,都比不上我们心中的“第二父母”——;教师。
如果有人说,“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那么,我会坚定而铿锵的回答:“不!是教师用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教师用知识改变了我的人生!”
打开了作业本,发现您那还存有余温的汗水,又是您,彻夜未眠,为我们批改作业!
啊!伟大的老师,我们爱您!
我摔伤了,是您迫切的将我背到医院,看到我又恢复笑脸时,才默默离去。
我退步了,是您急切的将我从“万丈深渊边拉回”,解救了一个即将被黑点玷污的领魂。
我犯了错,是您耐心的教导我,这才使我流下了几滴悔恨的热泪。
啊!伟大的老师,我们爱您!
幽默和严肃,搞笑和严厉,和蔼和庄严,竟魔术般的同时出现在课堂上。
调皮和文静,开朗和内敛,会同时赋予一个灵魂和躯体——您,教师!
啊!伟大的老师,我们爱您!
九月是个神圣的月份,十日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说教师如火烛,用自己去照亮别人;说教师如火柴,用自己去温暖别人;说教师是梯子,用自己把别人顶上天;这些都是大话!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最亲的人,这才是真心话!
说教师的岗位是神圣、令人崇高的;
说教师的岗位是无私的、博爱的;说教师的岗位是伟大的;这是浮夸空谈,在学生们心中,教师的岗位是最平凡、普通的,是教书育人的,是让学生在学校里也受到“父母”的关怀的!这才是切实际的描述!
啊!伟大的老师,我们爱您!
六年了,时已毕业。可我忘不了,您那存有余温的汗水,您那尚未消逝的面孔,您那六年的孜孜不倦!
我们是一排麦子,您就是一位农民。几年下来,总希望麦子有个好收成。麦子长了草,您赶忙除去,生怕它占用了我们的营养。生了虫,您急忙杀掉,生怕它使我们的灵魂不全。打了蔫儿,您连忙医治,生怕我们有什么意外。
我们是一群孩子,您就是一个妈妈。孩子犯了错,您赶忙纠正,生怕孩子一错再错。孩子退了步(学习),您急忙补课,生怕孩子一落千丈。孩子生了病,您连忙带去看医生,生怕孩子有什么不适。
我觉得第二种比喻,不,是描写,最恰当。因为,我们就是学生,您就是妈妈!最后,我们还想说:“啊!伟大的‘妈妈’,我们爱您!”
临沭街道中心小学
王麒翔(指导老师
闫虹)
第五篇:一滴清水、一段历史引发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滴清水、一段历史引发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文章以“原子核的组成”的两节县级公开课为例,分别以一滴清水、一段历史贯穿教学始终将化学概念“友好”地穿插其中,呈现出绿油油的大自然生命气息。
关键词:一滴清水;一段历史;原子核的组成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04
新课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而教师没有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感到难教,学生由于学习兴趣不强而注意力不集中感到难学。高一是高中生学习化学的起点,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难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领会化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性。苏教版中“原子核的组成”知识位于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属于概念教学的内容范畴,如何设计有效教学难度较大。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两节县级公开课“同课异构”为例说明。
一、设计思想
课例1:
课例2:
二、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而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感情色彩。教师就是点燃学生兴趣火把的火炬手,怎样当好这个传递知识圣火的火炬手呢?恰当地创设化学课堂情境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兴趣的体验,会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发展,使之由有趣,发展到乐趣,最终形成志趣。在化学教学中,尽量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观刺激,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课例1:
[清水情景1]在你眼中…?
在化学家眼中…?
[问题思考1]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化学家对一滴清水的认识角度不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生通过对一个水分子质量的计算感知微观世界中的微粒是如此的渺小,继而引出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的质量大小。
[问题思考2]从下述表格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思考3]从下述表格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概念衔接]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到的数值称为原子的质量数,可用A表示。因此,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通常以F、Na、Al的形式表示F、Na、Al三种原子。
[归纳总结]c+中,X为元素符号,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c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d为化合价。
[问题思考4]按要求填写下表,表中微粒的质子数、电子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表格内容的补充与读取,不仅提升了读图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发现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课例2:
[历史再现] 请同学回顾一下原子结构的演变历程。
[学生阐述] 1803年道尔顿提出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原子结构模型;1897年汤姆生提出 “葡萄干面包式” 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电子在稳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原子结构演变历程的同时,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的变化,发现原子结构是带核的,引出了本课时的研究主题――原子核的组成。
[历史情境1]1897年,汤姆生用实验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测出电子的质量不及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一种带正电的新粒子,命名为质子;1930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发现了不带电的微粒,称为中子。
[问题思考1]观察下表,对比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分析原子为何显电中性?原子中各种粒子间存在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化学史的延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汤姆生发现电子,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发现质子,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基本确立原子核的组成。学生通过问题思考1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历史情境1]另一位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注意到,原子核所带正电数与质子数相等,但原子核的质量却比质子总质量大,这说明,如果原子核仅由质子组成,它的质量是不够的。
[问题思考2]观察下表,对比质子、中子、电子质量,分析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部分?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对C-12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问题思考3]补充表格数据,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概念衔接]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到的数值称为原子的质量数,可用A表示。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如下:
[问题思考4](1)已知的原子中所含的中子数、电子数各为多少?
(2)1mol Mx+微粒中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物质的量分别是多少?
(3)写出氢原子的原子组成表示式。
设计意图:问题思考4中的(1)和(2)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强化,而问题思考4中的(3)的功能却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下面教学作好铺垫,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2.延续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故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延续情境,使他们原有的认识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课例1:
[清水情景2]科学工作者对水进行研究发现有H、H和H三种核素,后两种还可以用于制造一种杀伤性很强的武器。
(信息提示: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问题思考5]这三种核素有何异同?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问题思考6]是不是同一原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思考7]这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科学工作者对水的研究发现的三种核素,后两种还可以用于制造一种杀伤性很强的武器,这样的实例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强烈的冲突(水中提炼的核素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呢),从而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再通过递进性的问题将概念一个个引出并加以辨析区分。
[拓展视野]234U、235U、236U中的235U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燃料;12C、13C、14C中的12C是作为原子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在考古学中通过测定生物体内14C的含量推算死亡年代;人们利用60Co放射治疗肿瘤。
课例2:
[历史情境2] 1931年,美国科学家尤里在对液氢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质量数为2的氢原子。1934年,澳大利亚和奥地利两位科学家发现了质量数为3的氢原子。
[问题思考5] 1H、2H、3H是同一种元素吗?1H、2H、3H是同一种原子吗? 1H、2H、3H的异同点有哪些?
[过渡衔接]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1H、2H、3H互为同位素关系。
[问题思考6]重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核外反应堆的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有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00g重水中重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中子的物质的量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科学史的阅读知道氢原子存在H、H,这与学生刚刚书写的H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概念的辨析。学生通过对一定质量的重水中的重氢原子、中子的物质的量计算既是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对本课时概念知识的巩固。
[科学应用]许多元素都有多种核素,目前发现112种元素,核素却有1800 余种。234U、235U、236U中的235U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燃料;12C、13C、14C中的12C是作为原子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在考古学中通过测定生物体内14C的含量推算死亡年代;人们利用60Co放射治疗肿瘤。
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由钴在科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再续情境,引发探究悬念
“悬念”原意是指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悬念”也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因此,化学课堂教学的最后时间给学生留有“悬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急切期待的心情不但能引发学生课后对已学知识的思考,更能引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课例1:
[清水情景3]科学工作者对水进行研究发现水的分子式有1H218O和1H216O两种,通过反应从中获得9g18O2。
[问题思考8]请问这两种水是同位素吗?1个1H218O分子中,质子数为多少,中子数为多少,电子数为多少?9g18O2含有质子数为多少,中子数为多少?
设计意图:“这两种水是同位素吗?”这是学生的困惑点,是对同位素概念的强化,只要学生不是记忆性的认识概念,而采用理解性的认识概念,那就会清晰的判断出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核素不是分子。计算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升的,它需要不断的渗透进每节化学课堂教学,后面两个问题就是原子组成表示法的强化与计算能力在课堂中的渗透。“多个角度看待一滴清水,能够获取如此多的化学知识,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看待它呢?”这种悬念的产生将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更让体会到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存在多面性,只有对该问题开展多角度、全方面的思考、分析、理解才能获得真理。
课例2:
[问题思考7]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这些基本粒子可不可以再分呢?
[历史情景3]1964年美国科学家盖尔曼设计了夸克模型,提出质子、中子由更小的夸克构成。196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弗里德曼、肯达尔、泰勒为核心的研究小组运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实验证明了夸克的存在。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能分离出单个夸克。
设计意图:通过化学史的延续让学生感知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科学研究的历程是辛苦的,但科研中追求真理的心情是快乐的。生活在继续,科研在继续,人类追求真理的心在继续……
三、结语
课例1以一滴清水、课例2以一段化学史为明线贯穿化学教学始终,将化学概念引出、形成、应用“友好”地穿插其中,呈现出绿油油的大自然生命气息。课例1从学生、化学家的角度对一滴清水认识,引发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联系、微粒与微粒之间的联系、微粒与化学符号的关系;再通过科学工作者对一滴清水的研究发现不同核素,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开展同位素及其他概念的教学,最后通过科学工作者对一滴清水的研究辨析概念、强化概念,让教学留有悬念。课例2将苏教版教材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加以延续,让历史继续说话,使学生感知宏观与微观联系,感知微粒与微粒的联系,感知微粒与化学符号的联系,感知微观时间的美妙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思学.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 徐立海,黄君明.物理教学中的“引发认知冲突”策略[J].物理教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