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格式与样例
论文格式与样例
一、论文格式及说明
标题(黑体,宋体,4号字体,居中,下空一格)
专业 姓名 学号(黑体 宋体,小4号字体,居中,下空一格)
摘要(黑体,宋体,5号字体,顶格,下空一格。它是正文内容的概括,是正文内容涉及到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基本结论的体现,不要写成前言或说明。字数视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300—500之间)
关键词(黑体,宋体,5号字体,顶格。一般不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空二格。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的核心术语。)
正文(宋体,小4号字体,字数视要求而定。小论文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的要求,一般在1,500——2,000之间;中论文和大论文的各项要求都不能少,字数分别在2,500——4,000,4,500——6,000。严格限制字数超出。正文结束时,与参考文献之间空一格。正文是对研究内容的详细表述。注释一般采用脚注的形式,格式参照参考文献,最后要加上页码。)
参考文献(黑体,小4号字体,加序号)
期刊文章:[序号] 作者.文献题目[J].刊名,年,卷(期)图书:[序号] 作者.文献题目[M].出版地,出版年.报纸新闻:[序号] 作者.文献题目[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网页:[序号] 作者.文献题目[J].网址.二、论文样例
“快乐拓展日”与课程领导刍议
上海市长宁实验小学 ***
摘要 本文从课程领导的角度思考如何建设“快乐拓展日”的校本课程问题。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明确理念,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生命力这一总体目的考虑如何完善学校的课程目标。第二,明确课程建设原则,构建完整的选修课计划,我们在“基础性、多样性、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原则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以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构成的课程计划,以满足学生的生命力发展需要。第三,减负增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侧重考虑如何改进常规作业,尤其是“常作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课程领导 自主选修课 快乐拓展日
课程领导力是目前上海课程改革深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对于学校来说,课程领导是摆在校长面前一项紧要的工作。安德鲁斯等人认为,校长要扮演好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应以课程与教学为最优先地位,有效运用资源以达成学校目标。校长的工作策略就是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的关心,创造出高期望的学校气氛;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业状况,并提供教职员或其他团体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有效运用教材及时间等各项资源。1克鲁格则把校长的课程领导工作确定为五个重点:订立愿景、管理课程及教学、监督教学、监控学生进度、提高教与学的气氛。2上述专家的意见无疑把校长的课程领导置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要求校长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具有全局观。
我校的“快乐拓展日”课程建设是体现校长课程领导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案,我校这些年不断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调整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和学情在各年级分别开设了限定拓展型课程以及自主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快乐拓展日”就是由多种自主拓展型和探究型的课程构成的活动日。回顾这几年的课程建设,我们也更清楚地看到校长的课程领导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明确理念,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校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这一宗旨的核心理念是让儿童充满生活力。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校在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上也要遵循这一办学宗旨。
我们对生命力的理解是,第一,它是一种发展力,就是学生主体本质能力的保持和扩大;第二,它是可以不断获得的,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专门的学习来促进个体的生活力的发展;第三,它是有层次的,不同人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个体的能力不同,因而具有不同水平的生活力;第四,它是综合性的,是学生个体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说让儿童充满生命力,就是具有能动性的学生主体在学校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下,运用各种资源,通过丰富的日常活动,不断获得个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追求生活幸福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适应生活、改造生活、创新生活的一代。
赵永勤.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D].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05.7-8
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10.我们希望通过“快乐拓展日”多种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会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规划和设计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个体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积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服务集体、报效祖国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个性。
二、明确课程建设原则,构建完整的选修课计划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校长领导学校的课程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基础性、多样性、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基础性原则就是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进一步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多样性原则就是要开设多种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的机会,以适应他们不同的发展兴趣和发展水平。开放性原则强调的是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希望通过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下增强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时代性原则要求课程设计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综合性原则要求不同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相互影响,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密切融合,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一体化。
在校长的领导下,课程小组在课程建设上做了整体规划,包括课程结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时间、空间,实施的方法与策略,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围绕基础性课程的拓展需求开发了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为目标的限定选修的拓展型课程,例如,在一至五年级全部开设了阅读和写字课,在一和三年级开设了思维训练课,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英语口语交际课,在三年级开设了英语综合训练课,在四和五年级开设了语文综合拓展课。
自主选修课程是“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共同构成的。我们认为“拓展”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容量的增加,更是学习途径的多元,学习方式的多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快乐拓展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多样的课程,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我们把自主拓展型课程定位于激发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强学生的体验或感受,把自主探究型课程定位于培养选择能力,勤于实践探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这两类课程又可以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我们依据学校课程计划和三类课程目标,将学校各类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和统整,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依据学生的需求开发各年级的校本课程序列。目前学校依据工具学科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技能类等六大类课程群,分别从“成长足迹”、“走进国粹”、“三味书屋”、“我爱我家”、“精彩世博”和“发现行动”等六个主题领域,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总共设置了五十三门的“快乐拓展日”课程。
每周三是我校的“快乐拓展日”。拓展日上午,我们开设的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课的限定选修课。教师根据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科定位,抓住学科特点,把握训练要点,注重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学生个体接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接收式、讨论式、合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更侧重对学生学习方式、习得过程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注重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问题讨论等。
每周三下午的“快乐拓展日”是我校开设的自主选修课程,它提供了多种多样主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学校提供的菜单式课程目录里自主选择体验式、探究式等学习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体验式、探究式等学习活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减负增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在完善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实施的同时,我们为实现“减负不减质,在增效中增值”的目标,通过小学生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还对作业进行了改革:以改革作业形式,控制作业总量,调整作业内容,完善作业评价方式为突破口,使作业适应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个体,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又突出思维的可显性,使学生“学修一体”,掌握更多知识,体验更多社会角色,增长更多智慧,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小学生作业“高耗低效”现象,从而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具体的做法是在“快乐拓展日”的当天,教师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在其他四个学习日教师做到不额外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同时,我们提出有效的作业设计,作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抓手。“有效作业”的衡量标志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对于学生在温故知新和提升能力方面所起的价值的大小。我们开始研究如何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尝试开展主题式、实践性的“长作业设计”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梅兰芳》一课后,教师将课文内容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了《走进国粹、走近大师》的长作业。再如,教师在每周三上午上完“视听阅读”英语拓展课后,会提出由原版故事视听阅读、作者介绍、词汇积累、概括大意、故事启迪等不同要求组成的“长作业设计”活动。
我们希望借助作业的改革,夯实“常规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长作业设计”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快乐拓展日”课程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现了的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检验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更为学生的生命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施“快乐拓展日”课程,不仅是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快乐拓展日”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上,我们今后还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2、阿兰.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林一钢,黄显华.课程领导内涵解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6).4、张嘉育.课程领导概念内涵分析[J] http://www.tmtc.edu.tw/一ci
5、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的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霍秉坤,冯育珊.香港小学课程发展主任的专业发展:切合需要的设计[C].香港:第七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2005.7、韩春梅.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第二篇:论文与反思
作业4: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
2、通过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本节课的沙尘暴,让学生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扩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深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的意思。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过程和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残缺东西导入课题。(略)
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科学概念——生物群落,并初步解释其中的意思。
二、科学探究、创设情景一。
1、老师出示有关鹰、兔、草的图片,让学生观赏,并分成合作小组进行探讨活动。
2、思考:
A、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B、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C、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D、为什么会这样?
E、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出现了,草原会怎样? F、请完成书中19页中的图。
3、合作小组通过图片观赏后,先交流、再形成结论,并选代表发言。
4、刚才的现象与环境有关系吗?并表述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探究、创设情景二。
1展示沙尘暴的视频图片,老师边播放边讲解,沙尘暴在近几年中发生的次数及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边思考。A、谁引发了沙尘暴? B、沙尘暴有什么危害? C、我们应如何改变它?
D、欣赏到这些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
2看发菜及猎隼的图片资料,老师边放边作说明,发菜的经济效益、猎隼的轰动效应及现在这些生物的存量情况,让学生思索,失去它们对生态平衡有什么影响?
3、组织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并初步形成结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是具有存在价值的,过多的得到或失去都会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应让各种生物按自然界的规律自由的发展。而人们在这里却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最主要的是人的行为。
4、学生对环境保护发表感想。
全体师生共同呼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课本剧:人与兔子。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印象,再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科学探究中的教学评价。A、学生自评。B、老师评价。六.作业设计:
用童话的方式,以生物的名义向人们表述一下自己的思想。
教学反思
——有关环境保护的渗透、采用
本节课我充分地利用了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把一些抽象、空乏的东西直观、感性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运用合作探究的科学方法,通过鹰、兔子、草及沙尘暴、发菜、猎隼的问题研讨,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把握课题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激烈、高昂地分析出各种研讨结果,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信息,总结出结果,是值得欣喜的。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中深入了环境保护的教育。
第一:鹰、兔子、草的研讨活动中,学生已经研讨出了结论,每种生物都不可以过度的增加或减少,否则就会影响生态平衡,并且思考题中人的作用,就是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首要的是人的意识,只要人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那么这几种生物就不会锐减,就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了,初步警示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沙尘暴的研讨活动中,你想说什么?就是在本节课中环境保护教育的加强、提升。通过对沙尘暴的危害及形成原因的剖析,让学生们深深地理解地人不仅要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且要有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实际行动。
第三:通过本节可的总结,我再次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位同学用心去呵护,呼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再次把环境保护教育的思想进行升华。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思想中。
环境保护是一个长久的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地熏陶他们,使学生们能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我的教学效果基本是达到了的。但是仍存在不足。学生在研讨活动中,仅停留在表象上,没有往深层次的去探究。还有是学生对生态平衡理解不够,探讨活动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待以后加强。
第三篇:财政与金融论文
从财政金融支农合作现状看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关键词支农合作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较差、底子薄弱,我国农业资金投入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财政和信贷等外源型资金“供血”。在资源稀缺条件下,明确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农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发挥财政、金融支农合力,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我们以东营市广饶县为样本,对基层财政金融支农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当前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支农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机构直接承担部分财政支农职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金融职能相互交织,财政支配金融,金融充当“第二财政”,扮演着财政的出纳角色。近年来,随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构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部分商业银行承担的财政性职能相应移交给了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演变成沟通财政与金融支农合作的主要桥梁。以广饶县为例,该县1994年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除保留小额农户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政策性业务,原承担的粮棉油贷款购销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均划转至农发行。支农再贷款?
(二)财政部门透过对相关“三农”经济主体的贷款贴息。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能力,财政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额扶贫贷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补贴,以减轻农业企业财务负担,促进了金融部门对农业贷款投放的刺激性。据调查,2000年以来,东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2003年,广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用于支持重点龙头企业。
(三)财政部门出台鼓励金融支农有关优惠政策。为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出台了减免三年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承诺分红补贴等优惠政策。据调查,东营市政府为促进县区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利津、垦利两县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承诺,如信用社2年内达不到分红比例,市财政将予股东补贴;并在政府权限范围内,尽量减免农村信用社在抵债资产接收和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税费。全市涉农资金和业务全部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所有农口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开设基本账户,各级预算外资金按一定比例存放农村信用社,乡镇的国库、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各种行政收费由农村信用社代理,县、乡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由农村信用社代发,县级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设在农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的具体意见。对过去行政干预的贷款和协调农村信用社购买的企业债券、各级各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贷款,由县、乡政府负责限期收回;对公职人员的贷款,采取纪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优质资产置换、整体“打包”等多种方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
(四)人民银行助推,政府部门主导,积极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长多次在重要场合论述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取得了政
府的大力支持。据调查,2005年,广饶县委、县政府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县任组长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开展了“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出台了《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设计了“建设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具体指标体系,制定了《“金融生态示范县”评价标准》,形成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规范化机制。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命名“文明信用乡镇”21个,“文明信用村”684个,“文明信用企业”61个,“文明信用户”9.9户,“文明信用工商户”2333个,2006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
三、政策建议
一方面,贫困地区公共财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将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支农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农村的金融体制。分析表明,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谢平,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对一些经济行为给予补助。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目前我国长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职工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状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对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
第二,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开行要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一旦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即通过融资平台账户管理、整合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发放贷款、回收本息,形成统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县域,特别是贫困县机动财力很少,自身活力相当脆弱,开行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市)和乡(镇)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作为以工补农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认购担保基金。担保难问题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
第四,整合商业性金融承担的政策性职能,全部移交至政策性银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专门法规或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第四篇:煤矿安全与生产关系论文
煤矿安全与生产关系
保持良好持续的安全状态是生产正常的保障,安全促生产,安全出效益;维系正常生产持续是抓安全的唯一目的,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是抓生产安全的最终目的。煤矿安全特别是井下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关键命脉,只有较好的抓好井下生产安全才能抓好井下生产,可以说煤矿安全是生产的保护神,生产是安全的唯一目标,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煤矿的特殊环境给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水、火、瓦斯、煤尘以及顶板等灾害时刻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前煤炭行业的深化改革将使企业面临兴衰和生存的严峻考验,此时,更应处理好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一、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有些人将它们对立起来,视为一对矛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安全与生产之所以不是一对矛盾,就是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对立着的双方,安全生产相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道理。
在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和现象,既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观点,杜绝把安全与生产完全割裂开来的片面孤立的思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克服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
煤矿企业职工在思想意识上应正确对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所谓安全就是所有的人和财产不会受到伤害。从程度上讲,安全应该分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但是,所有的工作中都不会存在绝对安全。如果同时涉及到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的时候,我们应该认为伤害人身安全的才是最大的不安全。煤矿职工应该牢记安全才能生产,如果在生产中安全意识淡薄,在生产中会留下很多安全隐患,特别是蔑视安全的人为安全隐患是最可怕的。所以,要想消除一切不安全的严肃就应该首先排除思想上的这一难题。即:只有在职工高度重视安全的条件下,安全才能有保障。如果有人问我的话,安全与生产哪个重要,我会说,安全和生产是一个“交集”的关系,但是人的安全最为重要。也只有这样,安全与生产共同存在,才会有安全与生产的推动与促进关系。
煤矿安全管理是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关系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际中,保证安全的条件是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避免安全事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煤矿安全管理包括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现场检查。职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明确如何保证在生产中减少安全隐患,引导职工如何做到安全,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即使职工已经做到,但也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安全隐患了,还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和监督。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走到现场,组织人员排查各种不安全的隐患。同样在保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合理的配套设备,为此,应该加大投入,完善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并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二、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煤矿企业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煤矿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要求,煤矿的效益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要求。煤矿的效益主要来自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情况如何,必须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业发生事故总要或多或少造成经济损失和伤亡,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处理。这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工亡事故的影响,职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至关重要。但是也应看到,安全毕竟不完全等于经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由于有的国有煤矿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惩,因此必须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煤炭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企业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要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三、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在安全生产中中,常有人以偶然两字来分析和解释各种事故。比如,若发生死亡事故,便以事出偶然来开脱,这种偶然显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搞好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害的。认真分析煤矿发生的各类事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其背后都可以找到隐藏着的必须规律。每一起事故的发生,尽管有各种偶然因素,但终究是“三违+隐患=事故”的结果。无论分析追查哪起死亡事故,都能找到发生事故的必须根源。看似偶然的事故,其实都是必然。安全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它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精心大意。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狠抓管理,从严要求,从严把关,从严考核,从严奖惩。只要坚持严字当头,认真强化安全管理,能逐步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杜绝事故的偶然而走向成功的必然。
四、安全工作靠大家
在现实工作中,一提到安全工作,一些人总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领导和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或是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搞清楚,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这种认识的职工主观上产生麻痹,思想上警惕性放松,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对安全心不在焉,能应付则应付、能走“捷径”则走“捷径”,这就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抓安全工作仅仅依靠领导和安全员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和安全员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了解生产现场,班组安全状况,发现安全隐患,获取安全信息,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但是生产单位,员工多、生产面广、危险源点多,不可能派专人一直“关照”每位员工,更何况8小时以外呢?因此说,抓好安全工作更应该靠大家,靠我们每一个员工自己。
只有依靠自己,安全学习的积极性、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才会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才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防范。其实依靠自己抓安全说到底就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讲标准、讲规程、查隐患、反违章,时时事事保安全”的思想,从而真正做到工作上“三不伤害”。“三不伤害”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了一个“我”字,企业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我”组成,假如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能做到:“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那么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就会形成。总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工作,一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牢牢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穿在实践中,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先安全后生产,坚持“安全第、生产第二”的操作原则,抓安全促生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并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来保障安全生产,我们的煤矿企业才能达到少出事故和不出重特大事故的目标。
第五篇:幸福与道德论文
道德与幸福
何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这一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而何又为幸福? 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道德与幸福息息相关。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幸福,道德就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道德的制约,幸福不仅是片面的,更是难以全面实现的。
道德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情感就像失控的巴士,而价值观则是掌控方向盘的司机”。很多人说,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若想获得幸福,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具备道德品性。道德的目标就是引导人们过幸福生活。
前段时间一位冒雨为残疾乞丐撑伞的苏州女孩成了“网络红人”。一位残疾人因为突然来袭的暴风雨而在风雨中无助地挣扎,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着雨伞冲进暴风雨,为残疾人送去关爱,尽管这把伞根本无法为他遮挡,姑娘自己全身都淋湿了,女孩还始终关切地低头看着残疾乞丐,跟着他挪动的方位调整撑伞的角度,可是她却成为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 撑伞虽是小事,但背后却体现出对别人的关怀和体贴,是社会道德的体现与发扬。美丽的撑伞女孩的这把小伞,给我们所有人都撑来了一片温暖,让整个社会都倍感温暖。道德规范对于人的幸福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不但意味着人掌握了一套社会上公认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游戏规则”,而且还意味着人把道德规则或道德规范视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要求。只有当人把道德规则或道德规范不再视为外部强加,而是出自自身本性的要求时,人们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履行道德规范,在这种意义上,道德规范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人的内在尺度,而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符合其内在尺度的对象或环境就以为人获得了一定的幸福。同时整个社会、个人幸福感的提升也能促进道德的完善。我想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好,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时候,更愿意去做一些帮助别人,践行道德的事。若是整个社会充满了幸福感,那么道德的提升和促进也不会是件难事。
“道德”与“幸福”之间常常因为被认为能够谱出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被推崇的划上等号。但这一点是缺乏理解的。虽说道德的提升能带给人们幸福感,同样幸福感的提升也能促进道德的进步。但是福德一致有时候只是一种完美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福德相悖的现象。
我们常常感叹“好人没好报,有德却无福。几年前发生的“彭宇案”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南京徐老太在赶乘公交车时摔倒致伤,当时刚下公交车的彭宇将徐老太扶起并护送至医院治疗,徐老太被诊断为左股骨颈骨骨折,随后接受了手术的徐老太认定是彭宇撞到了他,并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法院认定彭宇为肇事者,最终在社会各方的调解下彭宇赔偿了一万元。在这个案件中去讨论彭宇到底是否是肇事者已经不那么重要,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彭宇在践行助人为乐的美德之时,为何没有获得应有的幸福,招来的却是法院的通知书?
之所以出现德福相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从幸福的内容看,道德幸福属于精神幸福的一种,而人的幸福是多样的。对于人的幸福而言,德性虽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它没有确保人类必然幸福的全部义务,也不可能完全具有这样的职能。因此,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需要得以实现而产生了美好的精神体验。但有德之人未必有全福,因为人的各种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其次,影响幸福的条件很多,除了德性之外,还有才气、能力和机遇等等。
德福相悖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德福是一致的。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以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毕竟不具有普遍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施恩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之所以存在好人不得好报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道德素质还没有真正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尚缺乏让好人得到好报的机制。倘若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得不到好报,那么,社会风尚与秩序就会混乱,最终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丧失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道德与幸福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实现德福一致呢?首先,自身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其次,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而在外部环境方面,我们应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使人们知法守法,建立法治社会。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不断地对公民进行长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成为促进社会公正的坚强力量,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道德与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议题。我们相信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