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变教学模式建设和谐课堂论文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二者关系非常密切。笔者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适合恰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是否和谐,进而决定着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改变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渗透了和谐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模式和谐课堂
教学模式就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教学模式特点包括完整性、个别性、简明性、操作性。课堂是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场所,其构建对整个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改变教学模式来分析构建和谐课堂。
一、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以和谐教育为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以和谐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新时代对公民多方面的质的高要求(含主动获取新知的学习能力、健康的情感与心理、完整的人格结构等)。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的发展目标而提供一个包容度较大的教学操作框架,利用教学活动的情境性,主体发展的能动性,认知活动中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教师活动的针对性、启发性以及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可能性,实现师与生、教与学、情与知的和谐统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形成探究能力,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哪门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备课环节都是确定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是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评价标准进行选取,经过一定教学程序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工具,从古至今,无论是教学怎么改变,其教材绝不会撤掉,可见,教材的重要性得到了古代人和近代人的共同肯定。因此,教师必须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目的,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形成;其次,课程目标也能够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模块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单元目标和模块目标的实现是为实现总体教学目标而做准备。当然教学目标在制定过程中要将单元目标和模块目标体现出来;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学设计方向才能准确,总之确保了教学的目的性。
三、积极采用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新授课模式及操作策略。
(1)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指导自学、练习检测、合作探讨。所谓指导自学就是指在自学提纲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练习检测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总结,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合作探讨就是指经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探讨来解决问题。
(2)操作策略。
1)指导自学。教师设计出教学提纲,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学生根据教学提纲先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此时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全班合作研讨来解决。这个环节占整节课的一半的时间,它是整节课的基础。
2)合作探讨。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班级讨论,这都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指引学生解决难题;指引学生走入学生的误区;指引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方法总结;指引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3)练习检测。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同,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教师就根据这三个层次提供不同的练习题,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对于不足之处可以由学生进行补充。
其次,复习课模式及操作策略。
(1)双基复习课模式。双基复习课模式主要进行梳理知识、合作研讨和练习检测。学生对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前学后忘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复习课要高度重视学生梳理知识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2)专题复习课模式。专题复习课模式主要采取举例导学。实现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专题复习课的关键环节在于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知新”包括深化、完善、提高,也就是说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提高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将薄弱环节突破,将学生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行关注。例题的导学要将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提炼出来。知新从综合应用、互动辨析、方法归纳中进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法获取知识。
(3)综合检测。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是复习课的主要活动,当然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知识,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关注个体,进行综合检测,检测出的结果进行个性补救,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四、更新教学评价观
为建设和谐课堂,更新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缺少系统论的认识,那么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而教学评价却依旧之前的方法,那么势必会产生矛盾,这样肯定会减弱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更新教学评价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前评价。测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准备情况,此测定主要对教学前进行评价;
(2)形成性评价。测定学生进步的情况,这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3)总结性评价。测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主要是对教学后进行评价;
(4)诊断性评价。查找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查找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这主要是对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评价。这种学习评价观的运用,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受到了较大的鼓励,而且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构建和谐课堂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适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创造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2]竺建荣.探究学生心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林区教学,2005,(03).
第二篇:改变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
改变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41-01
当前,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大力推广,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在我县各个中小学展开。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高效课堂,也成为当下校园论坛的主话题。那么,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什么?现在的课堂到底需要改变些什么?在此想谈一谈自己在这次课改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期不断进步。
一、改变教学观念
数学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该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旨”的教学观,应该把对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培养数学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观察者”、“帮助者”,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学会数学,允许每位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和不同的速度去学习数学,使“导”在学、思、做、创等方面得到落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广泛的互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凡是能由学生想的思路。教师不讲,凡是能由学生猜的结论,教师不给,凡是能由学生讲的例题,教师答,凡是能由学生说的表述,教师写。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提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改变教学模式
现行的课堂教学的大致框架是:
1、教学任务或目标的确立,以完成认识性目标为唯一目的,目标的设定是底层的,素质、能力、情感、创新或其他任务,或抽象,或附带,没有真正的地位;
2、教学过程设计,其研究的重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掌握等,依然是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结构为重点的过程;
3、执行教案,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作答(希望他正确或错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一问一答,直接得出预定的答案为止。这个过程教师是“主角”个别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这就是“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其教学观、学生观深深落下了应试教育的痕迹。
目前,我校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对创建优质高效课堂,提出并大力推广了“三导六环”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导”就是“导入、导学、导练”,”“六环”就是把课堂划分为六个环节,即:①创设情景,以情激趣;②出示目标,学有所依; ③自主探究,初步掌握;④合作交流,展示自我;⑤回顾小结,当堂达标;⑥训练巩固,拓展延伸。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分合有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思维方式及其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安排教学中的分合的时间和次数,保证一节课内既有统一讲授,答疑、点拨、小结。又要有分组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要有分层的练习、评价和个别辅导,将全班学习、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各自发展特点的学习环境。
(2)动静协调。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部分时间直接进行指导――动,另一部分时间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结――静,还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助、互帮、互查、互评活动――动。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根据学习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差异度,围绕教学主线,协调好“动”“静”对象和“动””静”时间,让每类学生都尽可能“动”在关键处,“静”在必要时。
(3)参与互动。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既要主动参与又要全面互动。一方面,通过揭示教学目标,设置思维坡度,适时点拨学生,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另一方面,课堂上要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互动的机会。
三、改变教学行为
数学课堂教学的很多问题,不仅来自教育理念,而且出在教学行为上。因此,我们应不断追求更加合理的教学行为。
首先,我们应学会教学反思,即反思自己对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其次,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变重在示范和模仿的教学为重在探索和实践的数学学习,使教与学的重点由是什么怎么做变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想到这样做,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及应用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使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第三,加大课堂的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富有上述三性的课堂教学能更好促进学生在情感、习惯、思维能力等方面更好的发展。我们应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做法切实引进到课堂,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把“封闭型、灌输型、适从型、技能型”的数学教学变为“开放型、研究型、自主型、发展型”的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
第三篇:改变教学模式,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改变教学模式,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高香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悄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迫切需要每个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无论古人所云的“渔”还是叶老提出的“教”,都是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过程性、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解放孩子,教给学生自能学习的方法。
要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能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课程改革是全新的理念,是新课标的精髓。全堂共议、同桌相商、小组切磋的讨论方式,课堂内的群体合作研究,以及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的学习精神,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在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上,我们要力求做到:解放孩子的大脑,使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真正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角,学习才会成功。《拔苗助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对当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以及蕴涵的寓意我们已觉得不容置疑。但在教学时,我们班上的学生却提出了疑问:“老师,书上的插图错了。禾苗应种在水里,书上的插图画的是土。”“老师,禾苗生长在水里,那个人将禾苗拔高了一截,回去后告诉家人,家人马上跑到田里看,课文中写‘禾苗都枯死了’,禾苗不可能这么快枯死的,应该改成‘枯萎’更好。”“种田人看起来年纪很大了,他怎么可能会干这么蠢的事呢?”这些,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再如学习生字时,我常常让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尤其要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不仅解决了由于学生班额大教师无暇
及时检查的难题,还让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勇于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设计。“展示”已成为现代课堂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小组合作展示”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实施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成为衡量教与学方式是否转变的一个重要凭据。从一定意义讲,“小组合作展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好坏。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资料,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时,学生借助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就汇报得有声有色,非常精彩,有的小组还引用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总结、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为课文的学习扫除了好多障碍。“小组合作展示”带来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特别是中下层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说话有条理、有层次性、逻辑性,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学生还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学会欣赏同伴,认可同伴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在不同层次学生身上体现明显,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思考,为进入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充分自主,给予学生自能学习的时间
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阵地,课堂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殿堂,课堂是学生生命得以体现和精神得以丰富的乐园。学生离不开课堂这个阵地,课堂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求知求思的地方,使他们走向未来的起点。教师要把属于学生的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机会,思的机会,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全面构建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效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和空间,做到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
得到发展和提高。《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中的“看图识字”集中展示了天安门、天坛、故宫、长城等首都著名建筑图片,要求学生认识建筑以及有关的字词。课前,我了解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到过北京,为此,我在上此课的前几天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写好导游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北京。令我惊讶的是,学生比我想象的要出色许多,他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图片琳琅满目,导游词异彩纷呈。这样设计,虽然我无法按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得到了提高。
四、积极参与,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信息接受者。首先,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其次要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精神,避免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后进生产生自卑感现象。训练学生做到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观点。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学习心态。
五、自我评价,成就孩子成长的幸福
评价激励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手段。特别是自我评价,它体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形成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氛围,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城北小学的“星卡评价”管理机制,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目标过级激励卡”为过程标志,以学生、老师喜欢的各种明星头衔为呈现结果,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班级、教师的凝聚力。如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1.这节课我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2.我了解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3.我倡议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4.我懂得了我们要做“小雷锋”;5.和同学合作学习,学习真快乐;6.我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但不敢说,今后我要大胆发言;7.我建议老师每一节课都能面带笑容为我们上课„„课上勇于发言的,说出自己收获的,总结学习方法的,表达自己情感体验的„„只要发言有一定价值,均给予星卡奖励,这样学生通过谈收获、谈体会、谈建议„„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给学生最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沃土,智慧生成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天地,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体验,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让自能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朱家存.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M].安徽 :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 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M].d 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刘作宏梁亚奇
第四篇: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解读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模式、教学需要不需要模式,以及研究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又有什么促进作用等,是近年来我们 一直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认识教学模式,要抓住一个前提、两个要素。一个前提是指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特别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两个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程序。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程序。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横向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静态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如此看来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示范型的教学结构。我们创建了“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1)数学课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数学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一理念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3)数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4)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转变教师的角色。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流程(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四、操作阐释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创设问题情境。
(2)情境内容的创设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有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情境中的素材,可以来自学生、来自生活、来自教材,不受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情景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选取问题情景的内容。● 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 现代社会发展现实 ● 现代科技最新成果。
● 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重大节日、纪念日
(3)创设情境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观察等等。情境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境,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境。“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虚拟”情景的呈现方式有: ● 图文并茂型(如情境图)● 数字表格型 ● 文字叙述型
● 故事形式:设计一些真实的或想像的故事,故事里包含有学习内容。●多媒体画面演示:如电视、录像等。
(4)激励学生分析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分解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完成的。●学生活动:(进入情境,提出问题)(1)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进入情境,分析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2)对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好奇,大胆提出问题,并充许异想天开。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说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教学环节的最核心要素,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具体操作:
1、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探究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
A、设置认知冲突
即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供了直观感性的材料,是问题的直接来源之一。设置认知冲突一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a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b在学生认知中的转折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c在知识的跨越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d在相似知识的辨析点上设置认知冲突。B、生活问题数学化
拓展数学信息源的渠道,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加工提炼成有待探究的数学问题。这样让生活中的问题原型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独特感悟。
C、设计开放题
即只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为学生留取广阔的问题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水平,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
明确自主探究方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理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自己去感悟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动机;同时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也为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当然要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从而让学生真正面临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策略:
A、尝试发现策略
由于数学知识一般都具有连续性,所以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唤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
B、交流质疑策略
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遇到的新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质疑,使每个学生输出信息又获取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并从中明确问题的实质。
C、观察比较策略
观察和比较是学生认识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感知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相似对象间的不同点和不同对象间的相似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
D、联想迁移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都是内在联系着,并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所以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某种数学现象的规律和方法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联想迁移:其它的类似现象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和方法?或者说在学生遇到新的数学现象时应使学生养成联想迁移的习惯:以前学的类似现象有什么规律和方法,现在的新知识能不能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在学生解决了当前问题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自问:某原因导致其结果后,会不会又有其它结果?在什么条件下会有?有原因是不是必定有相关的结果?等等。总之,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激励学生对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3)自由选择探究策略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探究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探究,而这种思维活动总是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为了保证自主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后有所结果,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相当必要的。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科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逐步向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一旦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他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独立地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探究中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背后的知识,提炼出知识本身蕴涵的策略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常用的自主探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
1、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使用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在准确把握新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解决。然后根据两者的关系加以分析、重组,使旧知识得到改造、发展,最终“创造”出新知识。
2、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指从学生已知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前提通过猜想验证推断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一些公理性的数学知识,如:运算定律、性质时较多使用这种策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简单枚举一些具体的数学事实,然后由学生感悟归纳其中具有共性的现象或事实,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3、分解策略
有些复杂数学问题的探究学生很难一步到位,这时需要学生善于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的简单问题,然后通过解决小问题导致总问题的解决。有时也可以从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出发往回一步一步推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4、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指从具有同一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差异性,或从具有差异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的探究方法。这种策略有助于认识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属性的异同,从而提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5、假设验证策略
在探究一些起始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假设验证策略。在使用这个策略时,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假设,然后通过操作实验、合情推理等手段加以检验。
说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启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生自主探索的质量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A、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首先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履行职责。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B、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在让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C、适当指导“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a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 组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
b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却跟不上思维,出现他们想到了却一时说不出来的“急死人”的场景。这时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图画、学具或非文非图的代号就成了好帮手。
c学会思考
思维是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这里所指的思考主要是交流讨论后的反思。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及时总结数学知识的学习策略。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d学会欣赏与宽容
渴望得到欣赏、希望得到理解是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赞赏别人的优点与成功,包容别人的缺点。它能促使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使每个学生在全部学习活动中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进取自信的态度,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实现高效的合作效能。
说明: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结构中居于一个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操作中要注意处理好这一环节,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师生间相互有效的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进行指导,了解、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要注意学生倾听、表达、分工、协作等合作能力的培 养,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3、归纳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模型。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自觉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
教师活动: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辩论,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练习中评价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会等待。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是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分类反馈评价,指导、调控。
学生活动: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说明:在分层练习中,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等级是隐性的,在引进开放题 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 “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总结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具体操作:
学生活动:自学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问题?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原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教师活动: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建构过程。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总结六法:
复述法。根据板书或提问进行整理复述,明确本节内容。口诀法。编制口诀朗读记忆。
图表法。用图表或列表归纳知识或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游戏法。组织一场游戏作为课堂总结。
引申法。提出与本课有关的引申题,或与教材例题不同的解法。
设疑法。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产生一种向往,这对学生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五、教学建议。
1、正确理解运用模式。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运用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是具有合理思维方式的人。用模式指导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好常规课,教给学生简洁易懂、明确严紧、合情合理的数学。
2、内外兼修。
教学模式的展开、展好,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能根据所选教学模式选择好教法,准备好教具,设计好学生的学法。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灵活地运转在课堂之上。教师必须努力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与知识技能,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1)研读教材
a、教好教材 b.改进加工教材 c.丰富教材 d.开发教材
(2)、抓好环节教学。
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环节教学,努力把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展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副骨架,只有在所教内容的填充下才能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抓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堂每个环节的联系,让程序环环相扣,知识层层生辉。
(3)、实践反馈调整
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模式的调整,研讨产生新的教学模 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头指导实践。但由于它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有些知识虽然性质相同,但具体操作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创造性的使用模式。有模式不唯模式,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模式。
(4)、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恰当利用生成资源。
3、教师必须有激情和真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教师的入情入境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用心上课,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魏
静 2008、9、11 12
第五篇: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紫湖初中
张邦群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中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最有活力、最具表现情态的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并不风光。虽说“文无定法”,教学方法却似同出一门,多是“字词–段意–中心”。到头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语文,最不怕耽误的也是语文。很多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让学生在了解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就产生读文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对课文的了解,比老师一一介绍效果要好得多。有了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平等的,涉及知识、内容、训练重点的丰富多彩的讨论,经过讨论、思考,师生答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的重点也就完成了。
二、倡导开放氛围,培养自学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许多教育学家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把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到突出的地位,并把它看成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之一。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装纳知识的容器,要充分估价学生,倡导民主的教学,营造轻快、融洽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实践“353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内的教读和课外的自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观察、想象;学会积累、思考;学会运用、创造。一篇课文可让学生粗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揣摩、鉴赏。在此基础上知道学生快速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读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自读能力,就会变成自觉的需要。会阅读,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创设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里必须有上、中、下游生恰当地搭配。这样。上游生可以得到发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锻炼,下游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教师以“问题包”的形式叫各小组认领,这确实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们衡量一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以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的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内容是丰富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肯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语文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文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我们教学的目的,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