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小结。并完成课堂作业 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小结。完成课堂作业 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
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方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方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小结。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 本作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煤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第1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情况。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赶路、跌倒山腰等处)写得详细;第二天挑煤写得简略。因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现旧社会穷孩子的苦难生活,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所以写得十分详细,而第二天挑煤情况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写的简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复繁杂。
第2题:
第(1)句写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饿,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写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历害,反映了资本家及他们的走狗根本不顾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第(4)句写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担艰难。
第二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10册第三主题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设计思想】
《劳动的开端》节选于作者吴运铎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文章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表现了作者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本文,我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想。
1、抓住重点,注重实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解决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阅读教学亦是如此。要善于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的疑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求点上开花,以点带面,每课有得。本文教学拟抓住作者“挑煤的艰难” 和 “坚强”这两个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感悟。这两个点将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苦难的童年,感悟作者对家人的爱和勇挑生活重担的顽强不屈的形象。
2、强调自主,注重开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能包办代替。教学中,坚持开放自主的原则,首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初读感受,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后找出写“挑煤艰难”和“我的坚强”的词句,引导学生读、议、思、悟,最后教师适时补充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对小作者诉说自己的心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主读书、自行思考、自由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体现人文,注重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肩负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任。本文字里行间闪耀着作者人性的光华,是对当今娇生惯养的学生进行吃苦教育、磨难教育、价值观教育良好教材。抓住这一点,我在设计时紧紧牵住学生的情感这一主线,注重适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真正感悟作者苦难而坚强的人生,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顽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4.进一步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较等理解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表现作者挑煤艰难和顽强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真情对话中与文本、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交融,从而悄无
声息的受到熏陶、感染、激励、教育。【教学准备】
1、制作以课文重点词句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体现开放性、随机性,可以随学生的回答适时地点放相应词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文中字词,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筛选有效信息,以备课堂适时补充。【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直接导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什么?(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语:总起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挑煤”(板书)的,一个是关于作者“我”(板书)的。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这段人生。
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一)自主品读,感悟“挑煤的艰难”。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标画出表现我挑煤生活的词句。
2、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
◆重点词句(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疼”、“换来移去”“都”、“只好”等词语感悟挑煤太累、太苦、太难。
◆重点词句(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想象一下,我当时可能是怎样走路的?引导学生结合“滑极了”、“一步三滑”、“像是打秋千”等感悟路滑难走,感悟挑煤不仅太累、太苦、太难,而且太险。
◆重点词句(3):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会栽倒?栽倒以后我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结合“一不留神”、“好几道口子”、“撒了一地”等感悟挑煤的艰难、作者内心的焦急、无奈、失落、伤感、委屈及作者对家人的爱。
3、学生交流三四个句子以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它标画出的句子,进一步感悟“艰难”。
4、小结深化,板书“艰难”。
提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挑煤的情形,你选择哪个词语?
(二)自主品读,感悟“作者的坚强”。
1、提问:面对艰难,“我”如何表现的?
2、学生自主浏览课文,标画作者表现的词句,思考感悟。
3、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1)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引导学生结合“肩也肿了,皮也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面对艰难表现的坚强不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多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深入体会作者的坚强。(2)教师小结,指导方法。
小结语:上下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动作,可以感悟到人物的思想。◆重点词句(2):“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1)教师引导: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多个学生感情朗读后,教师提问:比较一下,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指导学生用“平静、淡淡”的语气集体诵读后,提问:从看似平淡的话语中看出什么?(坚强、懂事、决心……)
(2)教师小结:结合上下文品读人物的语言,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感悟。
1、教师深情叙述,创设情境。
叙述语:多么坚强、多么懂事的孩子!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肩膀依然红肿,山路依然难走,煤筐依然在晃,可是,我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大屏幕及时出示拓展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句子补充完整,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
“从此,我。”
三、总结课文,补充材料,激发情感。
1、教师补充材料,点出文章主题。
教师补充语:苦难磨练了这位12岁的少年。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1953年,他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在书中,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板书此句)
2、引导诉说心声,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12岁的少年说些什么?
3、教师总结全文,强化英雄形象。
总结语:让我们永远记住作者这段不朽的人生,记住他对家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记住他掷地有声的话语----“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记住他平凡而响亮的名字---吴运铎。(板书名字)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挑煤:艰难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我”:坚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预设。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自主读、议、思、悟创设了充分的时空天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有理有据,朗读有情有色,充分体现个性的张扬;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文本实现了心灵共振;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在40分钟内游刃有余地理解感悟了作者的人生,实现了教学的优质高效。
不足之处:
1、教师教学机智不够高明。教学要注重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如果教师有高明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可以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比如,课堂开始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初读的疑惑,课堂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教学中也可以左右逢源地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理解感悟。这样,就避免了许多宝贵的生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教学也会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省时高效。
2、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在学生情感高涨、心潮澎湃的时候,如果能够适时地播放一些震撼人心的乐曲,引导学生在乐曲中读书、交流,课堂会更加精彩。教学艺术永无止境,我将不懈探索、追求、提高。
第三篇: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五年级《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名人。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看看视频介绍了谁?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他有哪些伟大的成就?
2、交流。
视频中介绍的是吴运锋同志(板书),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把一切献给党》。
二、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劳动的开端》(板书课题)就是选自该书第二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了什么内容?再写了什么内容?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1、交流汇报:作者先写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纲“决心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3、交流汇报
四、品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师生共评朗读情况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围绕“我”决心去挑煤写了哪3个方面的内容?
4、交流汇报(①家里穷苦②非人待遇③下定决心)
5、品味语句,情感共鸣
(1)家里穷苦
① 哪些词句突出反映了作者家里穷苦?找一找。在旁边作好批注
②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12岁的“我”心情怎么样?
③ 重点品味“看着家人挨饿了我心里像油煎”
(2)非人待遇
① 哪些词句突出表现了劳动条件恶劣,两个像狗一样说明挖煤工人遭受了非人待遇。
② 汇报交流
a、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环境十分恶劣.b、“工人进出„„拖出来”提示出工人遭受非人待遇的社会现实
(3)下定决心
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
① 哪些词句表现了我的决心大?
② 交流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压遍了”
③ 指导工作有感情地朗读
④ 分角色朗读
⑤ 再请学生上来表演
⑥ 学生再齐读一到七自然段。
五、教师小结
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锋;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他会经历哪些艰难呢?下节课我们再一同去学习.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本单元语文天地的金钥匙,找出第一次挑煤有关句子,做好批注。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生活艰难
第四篇:《劳动的开端》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
(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
(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课件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课文板书:
动身挑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第五篇: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劳 动 的 开 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抓重点句、重点段,品析句子,体会旧社会穷人家孩子的苦难及作者的坚强意志。
2、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课文。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教学重点难点
用抓重点句、重点段,品析句子,体会旧社会穷人家孩子的苦难及作者的坚强意志。教学过程
一、读文导入
1、读课题
2、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生存环境的艰难,也知道了我挑煤的原因,今天将继续感受“我”挑煤的艰辛。
二、主动探究 读文悟“艰难”
(一)找“我”的艰难
1、我们先来看看煤窑的情况?(读来展现)
2、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我们真为他担心,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10——28自然段),哪些地方最能说明我挑煤的艰难,找一找,谈一谈?
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读读悟语,悟悟读读,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这要命的一“摔”虽然发生在挑煤之前,但是它不仅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摔给我带来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它令我痛苦,令我愤怒,更令我肩头沉重。(1)从桌子上摔了下来为什么说是摔在“万丈深渊”里?(解释“渊”)体会(2)“抽掉”
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受人欺)(3)感情朗读(板书:受人欺)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由于山路难走,煤筐摇晃的厉害。“打秋千”着重写出了煤筐摇晃的厉害程度。(1)把什么比作什么?
(2)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抓住“一步三滑、打秋千”体会山路险。板书:山路险)
(3)感情朗读。提示: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
★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着重理解红肿的肩头和流血的伤口带给我的是巨大的痛楚,但更可悲的是身心俱痛令我肩头更加沉重。抓肩膀变化,深入感悟。
挑煤必须用到肩膀,吴运铎的肩膀的他辛勤劳动的见证,更是他坚强意志的见证。在课文中,作者几次写到了他的肩膀,勾划下来? 出示写肩膀的句子: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胆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移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1)为什么要移来换去?(体会担子重、力气小。板书:担子重、力气小)(2)句子你体会到什么?(挑煤时间长,路途遥远,作者意志坚强。)(板书:路途远、意志坚)(3)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表示肩膀变化的句子。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三)找比喻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由图入手,看图“说”艰难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认真看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中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什么?
(瘦小、草鞋、羊肠小道、托着扁担、有的同学说他长得面黄肌瘦,身子是皮包骨头;有的说他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脚下是破草鞋;有的说他家很穷,否则小小年纪也不会出来干重活了;有的说山路难走,小男孩挑得煤很重,扁担快把他压扁了;也有的说他很坚强,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同学看了后,都觉得他很可怜,同时显得很坚强。)
2、你能用精炼的词语来表达这幅图的意思吗?(给图取名)(艰难的挑煤之路、挑煤的艰难、重担)
四、感悟坚强。
1、出示最后一部分对话,学生读。你从这段看似平静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总结: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作者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拓展:
1、介绍吴运铎。
2、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
(学生齐读诗句。)
这两句无声的语言,一直陪伴着他苦难而又坎坷的一生,也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鼓舞我们顽强不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