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劳动的开端》有感
读《劳动的开端》有感
五二班黄立婷
今日,我们在蔡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这篇文章从描写作者吴运铎的劳动生活,反映出了当时旧中国、旧社
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文章一开头就介绍了当时的背景:“作者吴运铎十二岁那年,他家里
穷得揭不开锅,看这一家人挨饿,作者也想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读到这儿,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生活:家里条件好了,几乎所有的事都是大人们在做,同学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一生下来就开始娇生惯养的孩子,都是怕吃苦、不坚强的孩子。接着,作者又介绍了挖煤的艰辛:“工人们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
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挖煤的环境太恶劣了!”我深刻的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生活太悲惨了,我们太幸福了!”
后来啊,作者吴运铎自己去挑煤了,他先从办事人把桌子抽掉,自己
掉到地上,让我体会到了办事人的心狠、可恶,再从他自己挑煤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工作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因为革命前辈为我们开创了美好的生活,我们才不至于像作者这样去艰辛地工作,而且还要被别人欺负。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走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受着压迫、剥削的苦难。”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美好生活感到满足,应该在家
里承担责任,要懂事、吃苦耐劳和坚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做到这些,不要被困难挡住了人生的道路,更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停止前进,我要懂得许多许多……
第二篇:《劳动的开端》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小结。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小结。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方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方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小结。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第三篇:读《劳动合同法》有感
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劳动合同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自己的权益越来越重视。而当中最为热点的可以算是劳资纠纷的问题了。
也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编写修订《劳动合同法》。自2005年12月首次审议以来,《劳动合同法》立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讨论和争议,其间草案向全民公开,从农民工到法律专家,各界均热烈参与讨论。广大劳动者以及代表其利益的相关团体和政府部门希望法律能强调保护劳动权益,而企业界和相关机构部门则担心过于严苛的劳动保护标准会影响企业竞争力以及整个市场经济活力。
而在这样的争议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终于在国人关注,世人瞩目,几经修改,几经审议下于是在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的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条文。《劳动合同法》也在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律共分八章九十八条,其中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劳动合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部重要法律在制定过程中经过广泛听取、认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这部法律施行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音。而我则认为《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了保护劳动者利益,规范劳动关系的作用。
自我小时候就有听大人们说过,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找份好的工作,而这份好的工作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铁饭碗”。没错,“铁饭碗”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工,每一个人都向往政府部门的工作,因为它工作定时,工资待遇优越,还有稳定的假期,这样的工作谁不向往呢?因此到现在为止,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人数都是有增无减,因为大家都在为“铁饭碗”甚至“金饭碗”进发。
然而,在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里,手持“铁饭碗”,身穿“金领”、“白领”衬衣的人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人是处于底层工作的。像珠三角地区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但是底层工作者可是不少呢。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都聚集在这里,而中国现在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这些工厂主可以说就是变相的资本家,大家都知道资本家赚取的就是工人的剩余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方劳资矛盾就会十分激烈。
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施行则为这些社会底层的工作者带来的保障。因为在《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安全防护、保障福利等合法权益,这无疑是目前为止对劳动者的最大限度的保障。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方会对增加劳动者工资这一项存在着争议,可能这项条款会对资方的眼前利益会有所影响,但是我何不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呢,因为《劳动合同法》的长久实施是会为企业带来更加公平规范的用工环境和竞争环境的。而且我认为作为一个资方,要对每一位员工负责的,不单单是工资,还有他们的生命安全等问题,只有做到这样,劳动者才会心甘情愿的为资方工作而不是带着怨气。
正因为《劳动合同法》的这些相关规定使劳动者开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有了为争取自己权利更完备的法律武器。这使劳动者有了跟多的话语权和更高的地位,这对劳资双方的矛盾具有缓和作用,为规范我国的劳动关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长久实施是对整个中国的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特别是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国家迈进,就更应规范和完善我们的工人利益方面的法律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四篇:劳动的开端读后感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
(一)这天上午,我在班级认真地听老师讲解《劳动的开端》,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错过每一句话,这是因为老师还交给我一个任务-----
第二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里作者的背景,讲的是当时十二岁的作者为了养家糊口而要去吃苦受累,并且走上了极为艰难的生活道路。我听到老师讲完这些,眼睛禁不住颤了一下,很是同情作者的苦痛,真想为他做点什么,帮帮他,可是----
作者在干挑煤的工作之前,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的兴奋,也同时可以看出工头的残酷无情。挑煤时,作者没有经验,不仅没能把煤顺利地挑进车站,而且还把双腿和胳臂都划破了好几道口子,这又表现出作者的无奈和无助。每次挑煤回到家里,作者始终没有让母亲看他的伤口,这里又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懂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的经历是悲伤和感人的,我不知不觉的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使我更加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十分珍惜所有人的劳动成果。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
(二)董治洲
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创造了人们的勤劳。是农民伯伯的劳动才换来了我们丰富的饭菜。是老师的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解题的思路。
一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吴运铎生活很艰难,他看见比他大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一点小钱。'我'和小赵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谁知来得太早,'我便睡在几张放桌上,睡得正熟,'我'忽然落在了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我'想多挑些煤可是挑不动,又去掉一点。我刚开始还跟得上别人,可走了不到二里路就没了力气。一不留神摔倒了,煤也撒了一地。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人生道路。
从《劳动的开端》这一课,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劳动使人们从懒惰变为勤劳,劳动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艰辛的,在当今社会,虽然一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要靠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
(三)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劳动的开端》这一课,里面讲的是 吴运铎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为了让家里人吃饭,就去挑煤,他约上小时候从小玩到大的小赵,小赵说吴运铎跟瘦猴子一样,吴运铎说自己的力气很大,然后小赵和吴运铎半夜就去挖煤,来到那块,工人就开始称磅弄煤,吴运铎提不动,他来到半路,胳膊就疼,他就回家去了,但他为了让家人吃饭,第二次终于调到火车站了。
读了这篇课文,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我第一次回到老家的时候,看见田地有好多白薯,这是爷爷准备去挖白薯,我>唠叨田地,看见好多白薯,我开始挖了,挖了一半我发现这个白薯扎得很紧,然后我低着头使劲挖,可是还是挖不动,我要进呀,使出吃奶的劲往外拉。结果费了好大的劲,旁边的土仅仅飞了几块,而我的脸上沁出了汗珠,我感觉到劳动不容易,但我不会放弃的,一个白薯好像在对我说,我是白薯大王,你别想把我拔出来,我心里想,今天我要是不把你拔出来我就不姓张,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奋力一拽,固执的白薯终于被我拽了出来。接下来,我简直势如破竹,我一脸拔了七八个白薯,看着脏兮兮的手,我觉得劳动非常辛苦,但>收获了果实也很高兴。
太阳落山了,我们收工了,今天非常高兴,我知道了只有劳动才会收获。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
(四)今天我们学了《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这篇课文对我启发很大,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艰辛。
作者和我们一样是12岁的青少年,要挑两筐沉重的煤,走许多路。如果路是平平的,特别好走的,对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是比登天还难。更何况路特别难走,这种艰难更是无法想象了。对比作者和我们,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是12岁的我们,能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快乐地学习,但是小作者的生活却是如此艰难。他们是穷人,无论到哪里,都要被人欺负。小作者这么小就这么懂事,还懂得为家人担忧。现在,很少有这样乖巧的孩子了。说到挑煤,我们班老师还让我们回家尝试了一遍,虽然不是挑煤,但我们拎、背或挑着某样东西走楼梯。我感受也很深。我家一共有六楼,我拎着沉甸甸的书包,从1楼开始走。开始的时候,我还蛮好奇的。我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感受,我十分期待。我慢慢地走到3楼,我的背上隐隐约约感觉有点热。我把外衣脱了,继续走着,慢慢地体验着这滋味。刚刚走到5楼,我的鼻上就有了一颗颗小汗珠。我无奈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我继续往上走,来回走一趟。我感觉脚十分的酸,手也拎得生疼。
让我对课文中的小作者佩服。他的意志是那么地坚强,使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我想我在学习、人生的道路上也正需要这种顽强刻苦的精神。我想对文中的那位作者说: '谢谢你,你的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无论前面的道路是多么崎岖,前行的路上需要多少汗水,我都将坚定地走下去。'
第五篇: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劳动的开端》
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整体把握课文。在讲解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词,后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
需要注意的地方:
虽我在教学课文的几句比喻句时,让学生进行大信息量的讨论和朗读,但还有学生对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概念不清现象,所以教学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丢。如学生在学习“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这一句时,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把“煤筐”比作“打秋千”。这里应引导学生从整个环境出发,我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后,学生才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来回晃荡的煤筐”比作“打秋千”。这样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