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聊的资格杂文随笔
闲聊就是无聊,无聊就想闲聊。
“无聊”是需要资格的,真的,像我等还当着房奴的衣食男女,是没有资格无聊的。
截止目前,我还有近四年的还贷负担,每月工资到帐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从手机银行里划出两千多元到还贷的支付宝里,碰上老婆、孩子淘宝购物时,我便紧紧张张地求告他们:“能不能等这个月的房贷付清后再购物?还要被供电部门扣除电费呢?”老婆、孩子倒也通情达理,只好忍住淘宝的欲望,将看中的宝贝寄放在购物车里,等到21日已过,便问我能不能下单,说他们看中了什么什么宝贝,需要多少多少钱,问我够不够支付的。我看了下帐单尾数,心里默算了一下,点头同意,他们便山呼“万岁”!过几天,东西到手,眉开眼笑,抢着洗碗,抢着洗衣,抢着拖地板,抢着做家务、献殷勤,不亦乐乎。
于是乎,我又得盘算着下个月的工资到帐后,在房贷、淘宝、水电费,还有女儿在大学的生活费等方面该如何节支。
我这人并不抠,实在是囊中羞涩啊!老是因为无计划透支,偶尔背上“月光族”的名声,碰上个什么紧急情况,要几尴尬有几尴尬。好在我这人并不乱花钱,除了抽烟这一不良嗜好,麻将不搓,扑克不打,小酒不喝,大肉不想,每个月的工资到帐后,一分也没糟蹋地花得一干二净。
女儿现在倒是毕业了,儿子却马上要上大学了,至少还得四年的奋斗历程要走。真的没有多少闲工夫供我无聊啊!
也许有人会说,你整天那么忙,就能缓解经济困境吗?
不能。再忙,工资也不会增长,收入还是那么多。但是,我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写几篇小文章挣几盒烟钱啊!对于穷人来说,挣一个总比掉一个强吧?!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这可是老辈人说得要都不要的真理啊!
算小帐是显得有些小器,这我知道,但是,我没有别的办法,就算我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子?所以,我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自己创收。我在江山发表文章,获得精品推荐了,还能有几个VB,如果没能获得精品推荐,便啥也没有,只能图个练笔,好玩。不过,我可以抓紧时间编辑文章,编一篇千字以内的小文章,至少还有0.5VB吧,碰上长一些的50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1.3VB,多半都是千字1VB。为了多提高编辑量,我每天早上都比别人早来办公室1小时,等同事们踩着点上班时,我至少编辑了两篇文章,连续一个季度超额完成编辑任务后,还会被评为本季度优秀编辑,江山文学对优秀编辑的奖励是200VB。可别小看这200VB啊,那可是100元人民币呢!
上个月陪儿子到济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额外地多花了一千多块钱,再一次沦落为“月光族”。回来后,取出农商行卡里新到的抚恤金,才勉强把亏空的帐面填平,也才勉强支付够房贷、水电和女儿的学费。
说实话,我真的还没有资格无聊啊,主要是窘迫的生活不允许我无聊。因此,我把自己的QQ签名改为“闲聊不得超过三分钟”。刚改完这个签名,作协秘书长便给我转发了一条无聊信息,我便冷冷地告诉他:“我还没有资格无聊。”他连忙向我道歉,并且保证不再打扰。
为了使自己彻底静下心来编辑文章搞创作,我还狠下心来退出了县作协QQ群,因为,我实在没有闲工夫陪他们闲聊,包括那些无聊的新闻奇事链接,我都没有闲时间看,哪还有时间陪他们闲聊?退群是最最明智的选择。其实,我这人并不是那么刁钻古怪不能容人,也不是不合群,只是不喜欢聊一些无聊的话题而已。例如,当别人问我每个月工资若干,关系好的人,我翻他一个白眼,对于关系不熟的,我便直接“开火”:“你咋那么无聊呢?我工资多少与你有关吗?是你给的吗?”这是在别人触碰了我的底线后才有的反应。
我记得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件事儿,我有“三不问”底线:一不问别人家里几口人,二不问人家老婆或老公叫啥名,三不问人家收入有多少。我不打听人家这些事儿,当然也不喜欢别人打探我的这些事儿。这跟部队上所学的《保密条例》是合拍的。《保密条例》明文规定: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谁碰了我的底线我就跟谁急,管他天王老子地王爷,管他是好哥们好朋友,我都一视同仁。
你也别怪我这么不讲情面,做人起码得有底线吧,如果都那么乱来,还要法律干啥,法律就是用来约束人们言行的。法律是规定了你有言论自由,但是,并没有允许你可以信口开河自由言论。
这么说,有点离题了。然而,这却是描述本人德行的最好佐证。
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所做的事儿,即便与增加收入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也不想闲聊瞎扯。更不会“‘武戈’(无角)就是马头羊”那样地瞎扯。那样的闲话说个一次两次倒也无伤大雅,说多了,便有贬损他人人格的嫌疑。武戈既然是马头羊,是畜牲,那就不与你那些自命清高的人为伍吧。惹不起你们,我还躲不起吗?一怒之下,我便退出了所谓的作协交流的群。
有关资料解释,无聊,是指人的一种没有事情可做或不想做任何事情的心理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是人在某一时刻注意力的不集中,或对某件事不感兴趣而产生的结果。无聊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注意力集中引起的无聊,例如长期从事单调工作的工人,单调的工作必须集中一定的注意力来完成,而长期从事此工作的工人,已经失去了当初对这项工作的新鲜感,它已经不符合工人的新鲜感的价值观。而注意力倾注在这项不符合工人新鲜感价值观的工作时,就会产生无聊。这里无聊的产生,原因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是价值观转变了。无聊是因为无事可做。
我现在因为热爱文学,一切与文学有关的活动,都会使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文字编辑,例如作品赏析,例如精品审核,都是我提高文学素养的渠道,我都喜欢得一塌糊涂,做得不亦乐乎,哪还有时间去闲聊海侃胡誇哒?因此,我只能抱歉地对无聊的哥们和朋友们说:“我真的没有资格无聊啊!”
第二篇:无聊的思考杂文随笔
这两天发生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或许空气是一种引发慢性疾病的致病原,人类会因为空气的关系只能生存70~90年不等,因为空气中的某些致病原是导致人类器官衰变的主要原因。
如果这个论题是某位哲学家或是某个预言家提出的,你一定会觉得充满着美妙的气氛。但是很可惜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在“知乎”上面,很快有人将这个“无聊的思考”打上了 #知乎精英论坛# 这种极具反讽以为的标签。换做我也是一样,如果我不知道这是在“知乎”上面出现的思考问题,我或许还会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疑问,但是当我知道这是“知乎那帮人”所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我也多了一份疑心,总觉得在这些“并不正经的问题”下面会出现“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问题并不是出在“问题本身”,而是当他和“知乎”这个标签连用的时候,我也被主流的观念带入了情绪,认为“知乎”的虚伪始终会让这些原本有趣的问题变得“无聊”和“做作”。
要弄清这个奇怪情绪的诞生,必须反推是什么情况下我对“知乎”这个标签产生了负面情绪。此前一直闹得风风火火的“知乎最强答主”的事情似乎还没有消退,至少这件事情对整个“知乎”是打击沉重的。之所以会如此的沉重,根本原因在于这件事情从根本上毁灭了“知乎”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真实。这是一个如同信任危机一样的可怕的毁灭打击,只是“知乎”这群人仍在努力地自欺欺人地构建“知乎”体系,想要努力维系自己的神话体系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彻底毁灭——但是事实上,偶像崩塌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为此前有太多人将“知乎”当成是自己生存的标准,而当这个标准被毁灭的时候,也就等于他们的人生和价值观都一同毁灭了。
“知乎”和“真实性”矛盾的打击一直在延续,所以我把这种“不信任”当成是“创伤后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等着经历了这场毁灭得人彻底离开“知乎”,忘却他们在知乎所受到的伤害(大部分伤害是“丢面子”),接着“知乎”不断修复的体系又会吸引更多的新人,当供奉“知乎”为神明的群体超过了此前因为“创伤后心理”而反对知乎得人,那么“知乎”又会再次新生,没有人会在乎它里面的人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不单单是“知乎”,还有这段时间被扒皮和揭穿的“暴走漫画”,甚至还有很多你过去所信任和当成神话和偶像的品牌,他们都因为自己的虚伪被人唾弃和遗忘,但是他们并不会就此消失,因为始终还有一群人因为他们的追捧和信任,能够让这些东西再度生存——因为毁灭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促成了快销模式的诞生——包括信任修复,亦可以使用快销模式,制造热点、玩弄虚伪、煽动民意、然后建立新的被一群无脑的蛆虫所维系的新体系。
但是别忘了,蛆虫围绕的东西始终不可能成为神,因为能够汲养蛆虫的东西始终是臭粪。
第三篇:空虚无聊没意思的假期生活杂文随笔
要说这假期的生活也是够空虚,够无聊,够没意思的。虽说作为安保人员,公司规定并无假期,但是那得分派遣到哪里的安保人员,住宅小区、公司写字楼,那里肯定没有假期。但是像我这样作为公立幼儿园的保安,当幼儿园里空荡荡的,连一丝声响都要借疾风的力量发出来,即便务必得派人坚守在门岗室,又与假期有何区别呢?除了偶尔敲窗递送报纸杂志的邮政送报员师傅,再不就是打听询问孩子入园相关事宜的家长,在我看来,门岗室跟家没什么分别,唯独缺少了一张足够躺下来休息的床而已。
长时间的忙碌,令人渴望假期,渴望休息。可当假期久了,休息长了,也便发现自己变得愈发呆滞,愈发颓废了。所能做的,无非是跟个傻子似的拿着手机,不是跟网友扯皮闲聊,就是借助园里的WIFI下载一些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看看。不然的话,孤独的空虚,寂寞的难耐,是很难让一个人端坐八个小时之久的。
极度空虚,极度无聊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体验过,但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在更早的时候。那是抓耳挠腮却抓不住任何依靠点,那是捶胸顿足却捶不到任何实质性物体的痛不欲生。
我之所以喜欢读书,喜欢写文章,正是拜它们所赐。在我抓不着,挠不得,捶不到什么东西的时候,书籍、文章,这哥俩出现了,帮助了我,拯救了我,制止了我企图轮回重生的决然意念。
我痛恨空虚,痛恨无聊,但现在却又不得不感激它们,我也万万没想到,它们竟然也是有优点的。
这可能就是逼迫的力量吧,逼迫的力道越大,妄图挣脱的力道和决心也就越大。
相比较那时候的我,待在这里的几个工友们就比我幸福多了,也不幸多了,因为他们有手机。靠着功能繁多的手机,他们完全可以像个尸体似的长时间躺在床上,再不就是长时间倒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手机上那不断变换的人或物或景或画,直到眼皮发沉,哈欠连天,这才盖上被子睡觉,甚至连衣服都懒得脱了。
还好,我曾经经历过这种痛苦,以至于现在再次面对它们的时候,我已淡然,我已心平气和,这可能就是经验吧。只是我也得靠手机打发它们,不过不是看一些人或物或景或画,而是自己动手用文字去编一些人或物或景或画。
写文章最大的乐趣,其实就是把自己幻想成上帝,创造出属于自己精神上的世界,情感上的社会。
老韩有意思,他看不惯我一如既往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打字,认为我有病,而且病得还不轻嘞。我呢,自然也不甘示弱,说他就是个傻子,只知道看那些久远之前的破旧货,且还津津有味,不停地吧唧着嘴巴,声音还很大。
我俩会因为所好不同而争吵好一阵子,想想也挺可笑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可笑,甚至可悲,因为我俩知道,无谓的吵嚷也要强过极度的空虚和无聊。
口干舌燥之余,便不吵不嚷了。老韩和我一并抽起烟,聊起了为何会空虚、无聊、没意思。我俩对视良久,不禁莞尔一笑,随即变作苦脸。
钱包的干瘪,存款的些微,无力支撑我们满足口腹之欲,更不可能支撑我们随心所欲出去寻找快乐,所以只能像是病入膏肓的病人,倒在床上干耗着,耗到开学。一旦幼儿园开学了,忙碌起来了,热闹起来了,充实起来了,空虚、无聊、没意思,也便自知自觉地跑掉了。
第四篇:只有变得更好才有资格拥有最好随笔杂文
从小到大,我都比同龄的孩子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是多么的不堪,但是我没有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我知道只有变得更好才配拥有最好!
由于家庭的原因,从小内心深处就存在自卑感,我想让自己变得自信,变得美好,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因为所处的环境总是将“处心积虑”伪装自信的我打回原形。也许你会觉得我很“虚伪”,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堪。可是,当今的社会环境,有谁会可怜你的出身,同情你的境地,平白无故给你机会呢?不会,相反,你将自己描述的多惨,别人就会将你嘲笑的多惨!没人同情你,可怜你,因为你不值得。不优秀的你,没有价值的你,悲惨的身世背景只不过为你可怜的人生又添一刀!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你的悲惨反而会成为你拥有“最好”的动力。
初中的时候,老师会按照成绩排名进行排座。从那以后,我便明白“你只有足够优秀,才配和更优秀的人一起”。事实就是这样,你觉得一个文盲会与一个博士相谈甚欢吗?你觉得总是习惯第一的人与倒数第一的人能成为知己吗?古时讲究婚姻“门当户对”,并不是无理可循,在当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讲究“门当户对”。有人说“吃惯了山珍海味,来点水煮白菜也不错”的确不错,可前提是你吃过“山珍海味”,你已经享受到最好,偶尔来点“残次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整天吃“水煮白菜”的人你让他吃一顿“山珍海味”,你觉得他以后还会忍受得了“水煮白菜”吗?习惯了看美好事物的双眼,某天看见不美好甚至令人作呕的事物,你觉得那双眼会是怎样的感受?绝对不会是“新鲜感”!就像站在金字塔顶端俯瞰全世界的人,有一天跌落金字塔低端仰望天空,他绝对会崩溃。优秀的人只会与优秀的人相谈甚欢成为知己,要想与优秀的人交友,必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你才有资格与他们站在一起平起平坐谈天谈地!
人与人交往如此,谈恋爱亦如此。好友说:“我要变得更好,才能找到最优秀的男朋友”。是啊,所谓两个人相爱,也只有“实力相当”的两个人才能走到最后,一旦一方变得更好,另一方都会感到压迫感,为了彼此也会将自己变得更好。总是听见周边的人说“乘着年轻赶紧找对象谈恋爱”,难道不是应该乘着年轻改变自己,将自己变成更好吗?所谓恋爱不过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变得优秀,才能够遇见最优秀的人,然后携手共度余生。
所以,人只有变得更好,才配拥有最好。变得更好,你就不用担心你的不堪处境会成为你的障碍;变得更好,你就不用害怕精心建立的自信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变得更好,你就可以欣然接受那些留到最后值得你去拥有的最好!
第五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