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教学总结

时间:2019-05-15 10: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叶儿》教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叶儿》教学总结》。

第一篇:《柳叶儿》教学总结

《柳叶儿》教学总结

金凤区良田回民学校 王玉升

本学期我们在金凤区教研室高宝珍老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聚焦课堂、有效教学”这一中心,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关键环节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为主线,围绕“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和“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核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力求解决课堂进行中低效和无效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良田回民学校七年级备课组承担了“写人记事类课型教学各环节有效性课例研究与实践”这一子课题。接受任务后,我们备课组积极活动,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组织听评课等活动。在教研室高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反复推敲,不断改进,我作为主讲有幸展示了《柳叶儿》这样一堂语文课,我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金色童年,重点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柳叶儿》这篇课文的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童年时上树爬高逞能、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趣事,再现了那段虽苦涩却快乐的时光。教学中我们不断研究教材,从最初的“忆苦思甜”课,反复修改,最后确定为:重点通过赏析词句,分析细致的描写,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唤起同学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懂得经历就是经验,苦难就是财富的道理,从而能正确地对待困难。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赏析词句,分析细致的描写。原因:本单元的重点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所以教学中重点从词句入手,从描写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柳叶的特殊感情的。

原因: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很难体会文中所描绘的生活的艰难,也很难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所以教学中我们重点通过对“乐”的分析、对时代背景的展示、对开头和结尾的理解来把握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懂得经历就是经验,苦难就是财富的道理,从而能正确地对待困难。

三、教学方法的确立:

刚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与把握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柳叶儿》之前已有四篇文章做铺垫,学生可以以自学与感悟为主。当然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思维阻碍,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一些动画、图片、视频、故事的插入非常必要;这篇看似浅显的散文需要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阅读,以读促悟。

《柳叶儿》是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我通过让学生听读、自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体味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2.注重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启发式、讨论式,通过合作、探究来赏析词句,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注重体验、感悟。

本文语言质朴生动,充满情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既要尊重学生的体验,更要引导学生的体验和提升学生的体验,把作者的情感由“苦中有乐”升华到“虽苦犹乐”。

4.注重利用资源。

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有效的利用能为课堂增色不少。特别是导入新课环节动画、图片的插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情感环节视频资料的播放能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便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应能给学生以启迪,几经修改,我们最后确定激发兴趣,引出重点难点来。柳是春的使者、美的化身;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多媒体播放诗画)可是柳叶又苦又涩,有人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来嚼一嚼,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当代作家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品尝柳叶儿,体会情感。

(二)初读感知: 《柳叶儿》所写的事情由于学生未曾经历,因而较难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因而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给生字注音,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或精彩的词、句、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字词,找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是这节课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这节课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体现。教学中我设计了“品味生活”和“体会情感”两个问题,紧紧围绕着“赏析词语”、“品味句子”和“分析段落”三个环节来把握主旨,体会情感。

1、品味生活:(突出重点)

“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为什么我当时会感到“乐”呢?

一“乐”:上树爬高。找出动词,体会作用。“甩、飞、爬、抱、摇、摆、溜”生动而准确地写出“我”的淘气,也浸透着“我”的快乐心情。“爬高逞能”满足表现欲

二“乐”:抢柳叶儿。引导学生分析抢柳叶时的环境之雅:齐读句段,体会作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四个词尽显环境的清幽淡雅。为后文抢摘柳叶凭添了几分情趣,也衬托了“我”快乐的感受。“抢在太阳和别人前面”满足竞争欲。

三“乐”:吃柳叶儿。吃柳叶时的尽情满足:终于可以吃到美味了,于是直吃得“满心里香得不行”,“肚子圆鼓溜溜的”。满足口舌欲。

本环节通过分析主要内容,抓住“乐”,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2、体会情感(突破难点)

(1)了解作者和背景(便于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分析开头和结尾。开头: “抽”,写出了柳树发芽的动态过程,表明作者的关注。

“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可见作者的关切。“每当看到„„总忍住„„”,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柳叶儿的关心。

结尾: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柳叶儿虽苦涩,能救命,给快乐。表达了作者对柳叶儿的感激之情。

作者情感:在那苦涩的岁月里,正是有了苦涩的柳叶儿,才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所以作者的情感是虽苦犹乐。

本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开头和结尾,把核心主旨巧妙地从“苦中有乐”升华为“虽苦犹乐”,这是一种“精神之乐”、“生活之美之乐”。这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深度。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懂得经历就是经验,苦难就是财富的道理,从而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总之,围绕“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和“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核心问题,上课时我紧紧抓住“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一重点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这一难点来进行,从而最终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第二篇: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教学设计 山西省实验中学 李凤兰 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步骤:

1、听读感知

2、品读探究

3、演读实践

4、扩读延伸 设计思想: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师以个人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尝试中,尊重学生独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图体现新课标实验教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整合尽可能多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内容,揭示主旨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读书的意识和作批注的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发现、研究、解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3、教学难点:一些语句饱含的感情

4、教学方法:导读法。

5、电教手段:多媒体。

6、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

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同学们,你对柳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说说看。

(柳是报春的使者;柳是美的化身;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可是,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与我们大家都不同,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

二、实践活动之一:听读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读,用“文章讲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说话。(文章讲了在饥荒的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们用吃柳叶儿的办法度过灾荒的故事等)

2、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抒写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引起下文。(倒叙)第二部分(3~14):回忆小时侯爬高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的往事。第一层(3~5):交代抢柳叶儿吃的原因和时间。第二层(6~8):写摘柳叶儿的“乐”。第三层(9~11):具体描写去抢柳叶儿的情景。第四层(12~13):写吃柳叶儿的乐趣。第五层(14):抒发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第三部分(15):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回应上文。

3、板书设计

三、实践活动之二:品读探究

优秀的作品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并且细细品味。

1、方法:预习时同学们每人都提出了五个左右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解答疑问。

2、提示: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含义、主旨等角度来谈,要力争与别的同学说的不一样。

3、班级探讨:将小组讨论中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或觉得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跨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四、实践活动之三:演读实践

1、要求:

走进录音棚,人人都是播音员。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你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

2、活动:

小组展示:每人挑选一个段落,读给小组成员听。

推荐展示:请大家推荐本小组的一位成员为全班表演。

3、学法指导:

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五、实践活动之四:扩读延伸

1、人们吟诗作画赞美春柳与作者的柳叶儿情冲突吗?说说自己的见解。几乎人人都见过柳,但是对柳的感受会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区别。

2、请将下面这首咏柳的诗与宋学孟的《柳叶儿》进行比较,看有哪些不同?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与宋学孟的《柳叶儿》不同的是:贺知章的《咏柳》前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了春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的形态;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歌颂春风创造了绿色,创造了生命,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

3、请将同学们查找的古人、今人写柳、咏柳的诗文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参考诗句: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六、小结:

创作是一种带有个性的行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各异,写出来的作品也各具风格。¬ 阅读也是一种个性行为,别人无法代替你对文章的感悟。也许老师的分析要比你的深刻、有哲理,但不能代替你的阅读感受。¬ 但是,我们可以交流。¬ 所以,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七、学用活动(布置作业)

我们同学对柳的感受是如何的呢?你喜欢柳吗?请以《我与柳》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例文: 我与柳 赵炜

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每当春天来临,它总是第一个吐出嫩芽。然后就长得飞快,不到一个星期,柳条便从上面垂下来,叶子也有一扎多长。柳条迎风招展,那婆娑的舞姿,总令人陶醉。有时轻轻折下几根柳枝,编成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心里便会高兴得不得了,仿佛自己就是森林里的小精灵一样。摘片柳叶插进头发,唱着歌儿跑回家去,心情便好清爽,即使柳叶儿早已在我跑的过程中掉了下来。用柳叶儿做竹蜻蜓,做小船以及口哨,都是我常玩儿的游戏。在我心里,柳是美好的。

我与柳 魏颖琦

在我看来,柳是一种最平凡的树木。不高大,不珍贵,见到它似乎比吃家常便饭还要容易。因此,我一直不注意它的存在,就像是菜肴中的佐料,多些少些无所谓。

到了英国,从早到晚见一片黑梅树,果子是好吃,可觉得不亲切。当时,我也是个“爱国好少年”,心想柳树最常见,找出几棵寄托对祖国的思念。结果走遍大街小巷却一棵没见着,我很纳闷,便问二姨,怎么不见柳树呀?二姨眼瞪得老大,“傻丫头,跑到英国找柳树,能找到才怪!你没见这儿的树都带刺儿,有哪一棵枝条像柳树一样柔软?”一想也是。我不禁想,难道柳树也成了宝贝?

回国后,我可是盯住柳树观察了好半天。其实柳树还是挺耐看的,就像“香山饭店”一样——内秀。那样子,乍一看好像一位长发美女,一头秀发柔软、清逸,在微风吹佛下随风飘动。如果在树旁摆一架竖琴,不知是否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柳树与榕树相比,的确不如其高大;与芙蓉树相比,也的确不如其特别。但它始终充满着一种内在的美。看着看着,我不由地想起小时候把柳絮当成蒲公英追着跑的情景。不由自主地,我微微一笑,不知是笑小时候的我,还是在笑曾经忽略柳树的我。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事物的外表,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内涵。柳树是平凡的,可是平凡中透着伟大。它不再是菜中的佐料,它是生命之舟的风帆!

柳树 王眉眉

又是一年的春天了,可为什么柳树还没有发芽儿呢?或许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吧。往年那嫩绿葱郁的景色把我带到了一个绿树成阴、一派生机的世界。

在迎春花开过之后,柳树便趁人不注意时,在枝上吐出一些小小的嫩绿又发黄的芽儿,星星点点的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长成了一片片碧玉一般的柳叶。

柳是温柔的,一根根枝条自然地垂下来,随风摇摆着,远远看去,仿佛是许多青色的绸带在随风飘舞,与风儿诉说着春天的趣闻。

从古至今,文从们总爱把垂柳比做一位窈窕的淑女,可我却认为柳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它不畏初春的寒冷,只为了早一点为人们带来春的希望。在万物还在沉睡之时,它已透出了点点绿意。

课文中说,在艰苦的年代,因为吃柳叶儿,许多人都活了下来,因此柳叶儿成了人们的“救命恩人”。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说在战争年代,柳树还英勇抗敌呢!

故事是这样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了我国的很多地方。一年春天,阴雨连绵,日军司令部暂时设在一个小木屋里。这个小木屋是用柳木搭的,而柳树像是能明辨是非,在春雨的帮助下,一夜之间,长出了许多新枝芽,把日军司令部的房顶掀翻了,为我军提供了情报。我军向已暴露的日军司令部发起进攻,消灭了敌人。

有人开玩笑说,这次战斗的功臣是柳树。

柳树那“柔中有刚、刚中带柔”的性格,不怕困难、在逆境中仍然生机勃勃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与柳 田立宸

谈起柳,我虽没有宋学孟对柳的那种感激,但也有说不完话。柳是春天的象征,在大街小巷处处都有它翠绿的身影。雨天,它的身躯更是绿的发亮。当你沉浸在这细雨绿树之中时,一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妙境界便呈现在眼前。

在我眼中,柳树不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凄凉,它是生机勃勃的代名词。就说卧龙柳吧,它卧在湖边,像一条刚下水的“龙”:树干斜着弯弯曲曲伸到湖中,龟裂的树皮一块块像是龙鳞,树上的枝杈仿佛龙爪。再往前看,树干没有了,是“龙头”钻进水里了吧?

古人用最美丽的诗句来赞美它,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归结为一句话:“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篇: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

一、导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关于柳的图片。

课件1出示一组关于柳树的图片。

大家有什么感受?柳是美丽的,是入诗入画的。我们再来看一首诗:

课件2《咏柳》。齐读。师简要赏析。

同学们,柳树如此美丽可爱,你能把柳树和吃联系到一起吗?

课件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宋学孟先生的作品《柳叶儿》,看看我们会有什么收获。

二、感知课文

课件4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两件事?请在“柳叶儿”前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加以概括。

明确: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围绕柳叶儿写的。分别是?对。恋柳叶儿和赞柳叶。那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柳叶儿。好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板书 恋 抢? 吃? 赞? 柳叶儿)

三、品味“乐”

1、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这两件事,给童年的“我”留下的最深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乐(板书)/

2、课件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读读相关语句。说一说柳叶儿为什么会给他带来 乐 的感觉?小组学习:一划二读三说。

一“乐”是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第8小节一系列动词充分显示了我爬树本领之高。而“挨了打”“心里却美滋滋的”最能体现显示本领后的开心。

二“乐”是抢柳叶儿之乐。近处抢完了就到远处抢,在抢柳叶的过程中,我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三“乐”是吃柳叶儿之乐。

12、13小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得以饱尝美食的快乐。

过渡:而立之年的作者回忆自己8岁时的经历,他仍然只品到童年时的“乐”吗?如果没有,那么他又品出了什么滋味呢?课件6(“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你能否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这种滋味呢?

四、探究“苦”

课件7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体现“苦涩”滋味的语句,结合其中的关键字词加以分析,说出你的感受。小组学习一划二读三说。

清晨抢柳叶之乐(分析景物描写)(如果没有去抢柳叶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阿: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抢柳叶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了……

我”把太阳比喻成“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

还有吃柳叶的情节,一点柳叶就能把孩子撑成那样,可见当时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啊!

▲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人们要靠吃树叶来养活自己?课件8(补充背景资料,)

五、拓展延伸(师生谈话)课件9

现在的人还吃野菜么?是出于什么原因 ? 以前的人们是寻求温饱,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现在的人们却是因为感到新鲜,想要去尝试,或者是追求绿色健康。正是由于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才造成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那么本文的中心也就显而易见了:通过回忆童年的一段艰苦岁月,表达了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六、总结课件10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感激这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牢记历史,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柳叶儿》教学实录

《柳叶儿》教学实录

苏州外国语学校

徐余忠

(师生问好)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个大问题。本节课咱们就从吃说起。同学们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吗?

生1:我喜欢吃巧克力。生2:肯德基。

生3:我喜欢吃松花桂鱼。生4:龙虾。生5:红烧肉。生6:甲鱼。生7:披萨。

师:同学们一口气列了这么多各色美味佳肴,真让人垂涎欲滴啊!当我们都沉浸在美味佳肴的无尽回味中时,山东有位作家宋学孟却对无比寻常的柳树叶情有独钟,难道柳树叶会比大家爱吃的美味佳肴更美味?今天咱们就一同去嚼一嚼那别具滋味的“柳叶儿”。(板书课题)

师:咱们本课的学法是“话题引路,读中探求”。

话题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投影)

师:首先我们谈谈思路这个话题。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写文章是有思路的,我们读文章遵照这条路子就能发现文章的真意。”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的《社戏》一课吗? 生:记得。

师:我好像记得文章前面写“我”在平桥村特别想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还记得当时是怎么概括这部分意思的吗?

生:盼看社戏。生:后来去了吗? 生:去了。

师:可以概括为—— 生:去看社戏。

师:对了,看过之后呀还念念不忘——

生:怀念社戏。

师:对,以社戏为中心,整个思路就出来了。那么本文作者又是以怎样一种思路来引导我们走近他童年的呢?请大家先“通读”(板书)全文,再想想如果用“

柳叶儿”的形式来做小标题,可选用哪些动词?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

生:我觉得是嚼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嚼柳叶儿。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先做柳叶儿在吃柳叶儿。生:我认为先回味柳叶儿,再抢柳叶儿,再吃柳叶儿,最后赞美柳叶儿。生:我想是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尝柳叶儿。

师:答案很多样,大家比较趋向于那种呢?

生:回味——抢——吃——赞美。师:不错,绝大部分同学一下子就把文章的思路给拎出来了。你们觉得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生:抢柳叶和吃柳叶。

师:哦,那回味和赞美都是作者的现在的情感了。同学们刚才通过“柳叶儿”这根线把文章不同层面看似散乱的事件和情感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纲举目张,咱们读文章就要首先学会全局把握,接下来才能逐步探寻到文章的真意。(板书:拎线索)

话题二:文眼——点睛之笔(投影)

师:读文犹如识人。拎出了线索,理清了思路就好像看清了人的形貌,但还不够,我们还要感受他的内心,即感受其“神”。我们常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文章也有自己的眼睛,通常成为“文眼”。什么是文眼呢?清朝著名学者刘熙载对此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投影)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清)刘熙载

师:大家觉得点明文眼作用的是那句话?

生:揭全文之旨。师:“旨”是什么意思? 生:主旨。生:中心。生:主题。

生:中心思想。师:“揭全文之旨”意思是—— 生:揭示全文的中心。

师:很好呀。刘熙载在这段话中还指出了文眼通常在文章中的位置,大家发现了吗?

生:开头,中间,结尾。

师:真好,大家读懂了。这段话中还点明了文眼的位置特点,那就是如果在文章开头,那么文末一定会照应;如果在文末那么开头一定会有暗示;如果在中间,那么—— 生:开头暗示,结尾照应。

师:文眼就是揭示中心的点睛之笔,通常立片言而居要,或明或暗的表达自己的情思。那么《柳叶儿》的文眼

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细读文章的开头3个自然段和结尾2个自然段。(板书:细读)(生齐读)师:怎么样?大家发现“文眼”了吗? 生:我觉得在末尾。

师:能具体点吗?比如或是那个词,或是哪个短语,或是哪个句子? 生:最后整个一段。

师:有同学能帮他说得更具体点吗? 生:我想是“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这句话。因为作者一看到柳叶儿就想嚼,说明他对柳叶有着很深的感情,而且第一节也有照应。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是最后一段中“它味苦,微涩,但能就人。”这句同开头第3自然段“柳叶儿救过我的命。”照应。

师:如果说“能救人”与“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你能说说“它味苦,微涩”又与前文那个短语照应呢? 生:与第2节“苦中带着些涩的滋味儿”照应。

师:救命的柳叶嚼在嘴里苦中带着涩味,可是我看作者写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主要事情的时候,称自己是“全家最乐”,这里看来同时说“苦”和“乐”,不是很矛盾吗?

生: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他并不理解生活中的苦难。我们都说孩子的心里是最无忧的,所以孩子是最快乐的。

师:那为什么说“苦”呢? 生:“苦”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三年大灾荒的时候。

师:可你刚才说他是个孩子,他并不理解生活中的苦难啊!生:因为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成人,他是以成人的眼光来回忆那段往事,想起来很苦

师:哦,回忆往事有乐有苦,是乐中带着苦,苦中带着涩。对了,这就是文章之眼,文章之神。(板书:抓文眼)师:文章抢柳叶,吃柳叶都是围绕苦涩这个神来表现的,我们称之为“形散神聚”(板书),这也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话题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投影)

师:人的情感总是很微妙的,童年的事情感觉很快乐,现在想起来却又是那么苦涩,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感情话题。师: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句话大意是凡是写文章的人都是因为现有内心感情的涌动而后才有语言的表达。凡是好的散文佳作都是作者情感的流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我们要把内心的情感用语言传达出来,又有哪些方法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一组材料,想想它们分别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投影)a.《我的老师》通过叙写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三颗枸杞豆》开篇小树林的描写: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头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c.梁衡《夏》的结尾: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师:大家先说说《我的老师》表达感情的方法。生:以小见大。生:记叙事情。

师: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小事,我们能感受到魏巍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吗?

生:不能。

师:对,这种情感都含在事情叙述之中,字里行间处处有情。我们把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成为“以事传情”。师:大家在看看b材料对我的乐园小树林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景物描写。师:一切静语—— 生:皆情语。

师:这段景物描写中包含怎样感情? 生:对春天美丽小树林的喜爱之情。师:我们能概括出这里的抒情方法吗?

生:以事抒情,哦,错了,是以景抒情。

师:对,喜爱之情都寓含在美丽春景中,我们可以称为“以景寓情”。师:请大家在看看梁衡对夏的赞美之情与上面材料中对春的喜爱之情一样含蓄吗? 生:不是的。师:相反是—— 生:直接抒情。

师:很好。刚才我们发现的“以事传情”、“以景寓情”、“直接抒情”就是我们写文章时常用的三种抒情方式。

师:生活中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情皆由境生。我们要探讨作者为什么乐中带着苦涩之情,就必须回到作者曾经生活过的那段不堪回首的饥荒岁月。

(投影)1959年至1961年是我国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粮食大幅度紧缺。农民们要靠吃野菜、吃树皮,甚至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来充饥。在此期间饿死的农民至少有三千多万人。在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短期内因饥饿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本文作者童年抢柳叶、吃柳叶的故事就发生在饥荒最严重的1960年。

师生阅读材料。

师:在座同学们的爷爷奶奶,我的父亲,本文的作者都是这场大饥荒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我们要探讨作者内心情感,就不能忽视这段背景。刚才我们发现了散文有三种常用表达感情方法——

生:以事传情、以景寓情、直接抒情。师:这三种抒情方法在本文中都有运用,其中“以事传情”运用的更为充分,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讨这个专题,一起来品品议议作者在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事“乐”在哪里?又苦在哪里?(板书:品读)

师:我看到班级墙报上有同学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积分榜,真好!小组合作,集思广益。那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抢柳叶和吃柳叶两件事中的一件来品品作者的苦乐之情。待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发言,要求结合具体句段品评,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情”。好,开始吧。

(学生热烈讨论,师巡视)师:咱们先说说抢柳叶儿吧。哪些小组议这件事的?

(很多学生举手)

师:哇,这么多小组都议了抢柳叶儿,那我们一个个来谈,好吗?

生1:抢柳叶这件事“乐”在充分体现了我爬高的本领。“苦”就是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要起来了,不然就摘不到可口好吃的柳叶儿了。(生笑)生1:还有低处的柳叶儿已经被大人们抢光了,我一定要爬到高出去摘,而爬到很高的话还可能会掉下来。(生笑)

师:掉下来会有什么后果?

生1:掉下来可能会受伤或是摔死。师:挺危险是吧? 生:是的。

师:下面发言的同学可以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深化,如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争鸣。

生2:我们小组觉得抢柳叶儿的乐趣就是能一显我爬树的高超本领。苦体现在早春天蒙蒙的时候,天气冷飕飕的就要出来去抢柳叶。

师:与前面的发言相似。接下来请大

家发言时结合文中的句子品析得更具体点,好不好?比如说爬树很乐,哪些用语表明内心的快乐?

生3:第8小节中“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一直爬到最高点” 体现我爬树技术高超。苦是因为—— 师:树爬得高就一定乐吗? 生3:从“得意洋洋”、“美滋滋”两个词可以看出乐。

师:他“得意洋洋”的行为有哪些? 生4:作者运用了很多动词,比如说“甩”、“飞”、“爬”、“抱”、“摇”、“弹”、“摆”、“溜”。这些动词的生动而准确的写出了“我”爬树的淘气,浸透着“我”的快乐。

师:大家能读出这种“得意洋洋”的快乐心情吗? 生:能。(齐读)

生5:第10小节回忆了当年抢柳叶时的情景。像有些词如“天蒙蒙亮”、“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增添了我抢柳叶的情趣,体现了“我”很快乐。生6: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时候的孩子一天到晚的玩还要抢柳叶儿,应该是很累的,“天蒙蒙亮”就要去抢柳叶儿,肯定很辛苦。师:“天蒙蒙亮”时,大家在干什么? 生:睡觉。师:在本该沉醉梦想的时候就要起来,的确够早的。

生7:我觉得清晨去抢柳叶儿是很苦的。从文中的“仰头看看”可见树非常的高,还有“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当时的滋味很不好受。

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 生:苦涩的。

师:用这段话中的词语。生:凉。

师:这次爬树是不是“美滋滋”的? 生:凉飕飕的。师:“美滋滋”对“凉飕飕”。我们感受到身体之凉,更能感受到心里之凉啊。生8:第10段中把清晨的景写得很美,如果很苦的话,那他看身边的一切景物都不是那么美好,所以我认为他很开心。

生9:那时候作者还小,觉得景色漂亮,是他不懂生活很苦,“少年不识愁滋味”。

师:刚才两位同学无形中偏离了我们当前讨论的“以事传情”这个专题,涉及到了“以景寓情”。其实这段美景本身没有掺进苦涩的味道,只是反衬了当时生活之苦。对此我们暂不过多讨论,还是就“事”来谈。生10:“我”明明看见的是太阳,而却说成是“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说明当时我很饿,肉都吃不到,还是很苦的。

师:肉吃不到,那能迟到饭吗? 生10:人都吃树叶了,说明基本上没有粮食吃。

师:樱桃大家看过,样子大不大? 生:不大,很小。

师:樱桃是荤的还是素的? 生:素的。

师:而在作者眼里却是——

生:肉做的

师:樱桃本来很小,素的,而在作者看来却很大,还是肉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当时没有东西吃,很饿很饿,所以想吃东西,想吃肉。

师:嗯,可见当时我真是极度饥饿,非常渴望有食物能充饥。

师:作者小时候上树爬高“逞能”充满了炫耀的快乐,然而抢柳叶时我的年龄之小,清晨之凉,路途之远,上树之险,腹中之饿着实让人感到心酸和苦涩。

师:下面请选择“吃柳叶儿”的小组开始汇报。

生1:我从文中用柳叶做菜包子,“全家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看出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好吃的东西,而“我”能放开了吃,当时实在是太苦了。大人只能照顾小孩,让小孩多吃点。师:大人不吃? 生:吃得很少。

师:哦,是因为食物很少,是不是? 生1:嗯,还有我看到他的“乐”是“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和“薄薄的肚皮撑得透明”,可见他吃得非常的饱,非常的开心。

生2:“我了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如果当时不饿不苦的话,他就不会这样硬撑了。他的乐也在于肚皮吃得圆溜溜的。

师:吃饱肚皮很快乐。

生3:我从作者清晰地记得做菜糊糊粥的过程看,可见他记忆深刻,说明他当时一定很喜欢吃,很快乐。生4:我觉得从作者的角度看,他是很快乐的,因为只有他“一个放开了吃”。但如果从上下文来看,生活应该是很苦的。“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中“有时候”看出并不经常吃,只是偶尔吃,“一小把”和“吃到一个豆儿”,还有13小节的“一勺油”可以看出当时食物很紧缺,饥荒很严重。“薄薄的一层肚皮”也可以看出当时

作者一直吃不饱,身体是很瘦的。师:这位同学看问题真独到,她抓住了一系列数次,如“有时候”、“一小把”、“一勺油”、“一个人”、“一层”,我们看作者是不是经常能吃到? 生:不是。

师:偶尔吃,吃得多吗?。生:不多。

师:很少吃到,吃到很少。

生5:作者吃到一个豆就“满心里香得不行”有点反衬出当时很苦。师:刚才有同学看到这里觉得很开心,而你读出了苦。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5:思考。师:“香得不行”是不是指一点都不香?

生:很香。

师:香到什么程度?

生:香到极点,都要晕过去了。

(生大笑)

师:哈哈哈,看来是太陶醉了。一个小豆就能让人陶醉,你能想象吗? 生:难以想象。

师:我给大家说个真实的故事。我父亲和本文的作者同龄,也是在1960年那年,他饿的已经脸色发青,浑身无力像软丝瓜一样躺着,已经气息奄奄了。当时全家只能无奈地流泪。就在这时庄台上有个好心人送来了一小把绿豆,那本是来年做种用的。后来把绿豆煮成了汤救了我父亲一命。师:文中那“满心里香得不行”,心满意足背后折射的是饥饿啊!

生6:我补充一下,在奶奶做菜糊糊粥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数字,如“烧一锅开水”、“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这就说明柳叶比较苦,那就要想办法让它变的好吃一点,那时候真是太苦了。

师:经过这么多复杂工序,最终柳叶的苦涩味是否都能去掉呢?

生:不是的。师:苦涩犹在。

师:刚才同学们热烈的讨论,透彻的品析,让我们深深感悟了作者内心的苦乐之情。(板书:悟情感)师: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能吃饱肚皮,心里充满了满足的快乐,然而他吃的却不是大家熟知的美味,而是现在连猪、牛都不吃的苦涩的柳树叶,这是很等的不相称啊!当然,也正是着童真的乐和生活的苦伴随作者一起走过了那艰辛的童年。(板书:苦乐相依)师:往事已经如烟,现在作者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再次看到曾经吃够了的柳叶时,会不会厌弃呢? 生:不会,很感激。

师:文中哪里表达这种感情的?

生:最后一节。

师:好,请大家一起来深情朗诵最后一节,读出感激之情。看看哪两个字直接点明了感激的原因的?

(生读书)生:救人。

师:在文人墨客的眼里柳是闲情逸致的流露和离愁别绪表达,充满诗情画意,而在作者眼中柳是度饥解饿的救命粮,没有诗情也没有画意,有的是饥荒岁月的苦涩和苍凉。柔软的柳叶儿承受的是难以承受的千万人的生命之重。

师:那个苦涩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有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有人说苦难是幸福的镜子。今天我们和作者一同咀嚼柳叶儿,作为幸福时代的幸福我们对苦难又有了什么样新的认识?大家能用一句精妙的话来表达此时的感受吗?

生1:美好的今天,好好珍惜。生2:我们要在苦难中发现自己,磨练自己。

生3:珍惜拥有的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生4:铭记昨天的苦,创造未来的乐。生5:只有接受了苦难的风暴,才能到达幸福的港湾。

生6: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他教会我们如何珍惜现在的每一刻。

生7:苦难中有快乐,苦难后是幸福。师:刚才同学们纷纷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面对苦难的认识,面对苦难,懂得坚强,面对苦难,懂得珍惜。我们一起学习《柳叶儿》就是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缅怀苦难,缅怀苦难就是咀嚼幸福。时光流逝,莫忘却苦涩岁月;柳叶抽芽,当珍重幸福春光。师:最后我拟了幅对联作为本课的结束。(投影对联)今天我们“常青藤下嚼柳叶,忆苦乐年华”,明天希望大家“沙洲港中挂云帆,任风雨人生”。(听课师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大家!

附:板书

柳叶儿

通读——拎线索 细读——抓文眼 形散神聚 品读——悟情感 苦乐相依

(此课为教者在张家港常青藤

实验学校初一10班教学实录)

第五篇:柳叶儿教学反思

反思一: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精读课文,体会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3.体会生动描写的方法和语句包含的感情,4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策略是运用五环探构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三问、三探、三展、三评的理念。特别在合作探究环节有所创新。首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组长可向其他组长请教,也可请教老师。其次师徒结对、两人互学,重点是师傅检查帮助弟子落实学习任务,为展示做好准备。展示环节为了扩大展示面,让a、b两组的12名学困生同时展示,再让12名中等生纠错,展示面达到50%;重点展示时让师徒共展,弟子先展示,师傅再点评纠正补充,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课堂小结采用学生自结的形式,学生表现较为出色,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必须的点拨、纠错、激励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要做到适时、恰当、精彩。

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小结提升当堂训练。每个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读书、讨论、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优点表现在:1.使用导学案,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熟练运用五环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了三展三评理念。3.学生展示面较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4.运用师徒结对帮扶的形式,体现兵教兵策略,提高了合作的效度。5.课堂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导入自然、结语恰当,首尾圆合。6.充分使用小组竞赛量化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1.自学时间稍长,导致堂清时间不足。2.教学内容过多,侧重点不够突出,如探究内容可减少,只展示两个描写语段,又可节省时间。3.学生读书机会少,形式单一,应留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4.小组竞赛活动,没有总结,评选出展示能手、优胜团队。今后应注重课堂小组学习总结,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课堂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死套模式,而应活用模式。语文课在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创新,形成既体现语文特色,又张扬个性的教学风格。语文课应在品读上下功夫,让语文课回归本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反思二: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

2、体会领悟深厚的感情。

3、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教学重难点:

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

2、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有很多公开课教案,我自己也上过几遍。因此如何上出新意,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成为我上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一、合理使用背景资料,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内涵。这一节课我主要展示了两段历史背景资料,如下:

历史背景资料一: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

历史背景资料二: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

历史背景资料一在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展示(同时配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照片和哀伤的音乐)。照片、音乐和文字的出现会给学生以视觉上、听觉上和情感上的强烈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特殊苦情,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苦涩的世界!

历史背景资料二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展示。此时学生还沉浸在作者小时候的快乐之中,这个时候及时的把资料二展示出来,引领他们体会作者的用心,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天真无邪的儿童之乐在残酷的历史现实的衬托下苦涩已然,作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苦涩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造成灾难的不仅是天灾,更有人祸,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想以此来警示世人,尤其是那些决策者们,自然灾害固然不能避免,但是人祸一定可避!

二、巧妙安排课的结构,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开头: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结尾: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文章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以一个成年人的理性思考来品味历史之苦,虽然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尽管文章中也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之乐,但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成年人,把这一段所谓的乐事娓娓道来的时候,心头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心情自然是苦涩的。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的结尾、开头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头、结尾,正是想以巧揭苦,引领学生悟苦乐的内涵,明白作者的良苦用意。

当然在教学之中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加以改进!

反思三: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上下来的效果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项任务。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去找一找课文中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爬高树可以逞能,有的说是大清早可以随舅舅去摘柳叶儿,还有的说是吃奶奶做的柳叶儿包子,吃的肚皮像纸一样薄等等。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饿了。因为没有东西吃。因为这东西太好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很活跃。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吃成这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这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他们找到了很多,有的找的是第四小节,三个吃光了写出了饥荒很严重,有的找的是吃柳叶包觉得最好吃,说明那时没什么吃的,也有的找的是吃一个豆就能觉得满心里香等等。既然生活那么苦,那为什么我还这么快乐呢?因为那时我还小,不懂事。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时那种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而这也正是我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课顺利结束了。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反思四:柳叶儿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柳叶儿》是一篇阅读课文。其内容浅显易懂,但其故事背景又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描写方法,探讨文章主旨,可以说都不是问题。但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却不是易事。

根据我们上学期试行的阅读课文五步阅读法,我为同学们设计了本文学习的导学案,并制作了ppt课件。3月7日上午第三节,我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堂同课异构的校内公开课。

本课学习,前三个部分:清路障、熟线路、试通车都不是问题,重点是放在第四部分赏风景上。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我、作者和我的不同感情,从嚼(jiáo)到嚼(jué)再到嚼(jiào)这一过程,慢慢体会柳叶儿那苦中略带涩的味儿,体会那抢到柳叶儿、

下载《柳叶儿》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叶儿》教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柳叶儿》教案

    《柳叶儿》 教学目标: 1.学习在生动的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感情的写法;运用摘记的方法分类摘抄文中含感情的句子。 2.熟悉课文内容,深入探讨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课文“乐......

    柳叶儿教案

    一、初识柳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依依,多么诗情画意,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之物,从未想过视之为食物。今年的二月......

    《柳叶儿》教案

    《柳叶儿》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柳叶儿教案

    《柳叶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乐”与“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学习文章生动描写的方法 3.品味一些语句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乐......

    《柳叶儿》教案

    学习目标: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学习时数:1课时学习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学习:1.查字词......

    柳叶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由浅入深逐层鉴赏文章主旨。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来积累语言、方法、技能。教学难点: 1、审苦与审乐的辨证结合。教学步骤: 一、积累式阅读(一)方法积累......

    柳叶儿》教学设计说课稿

    柳叶儿》教学设计说课稿 - 《柳叶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自主阅读课文,做标记;2.感知课文内容;3.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总结阅读的方法,......

    柳叶儿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3、品读课文,学习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1、 把握脉络,理解课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