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棵树情感散文
在一个住宅小区东南角的花圃里,曾经种有三棵高大的树。朝南,靠围墙边,并排种着两棵杏树;朝东,挨着小河边的水泥栏杆,种着一棵枇杷树。这是住宅楼最东边底楼的住户——退休多年的两位老先生种的。这三棵树还是他们15年前搬家时,从搬过来的花盆里移植出来的呢。
三棵树在两位老人的精心培育下一天天长大,终于在一年的初春,他们欣喜地发现两棵杏树现蕾了;紧接着两树怒发的杏花,让只见绿色的花圃一下子变得名副其实。两位老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不仅欣赏到杏花的美,更享受着邻居们啧啧的赞叹,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不久,几场缤纷的花一瓣雨过后,枝头上现出了挨挨挤挤的绿色小杏。小杏渐渐长大,转色,终于橙黄色、香甜的大杏让杏树又一次靓丽起来了。此时,飞临杏树的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则纷纷用婉转的鸣唱提醒老人:收获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树毕竟还小,老人只要抓住树干摇一摇,成熟的杏子就落了一地。杏子在两位老者的眼里是水果,更是保健的良药。再说,自己种植时未打药水,吃得放心。
两位老人是与人为善,知书达理的,他们种树时就告诫自己的孩子:树虽是我们种的,但地是国有的。所以,每到收获的季节,他们不仅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摘,而且,明确其中一棵归邻居所有。
两棵杏树拥有了不同的主人,也就遭逢了不同的命运。那棵被送人的杏树似乎得了“抑郁症”,尽管每年还在为它的新主人提一供很多,虽小却特别甜的杏,但拒绝成长。许多年后,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这两棵树还以为是公孙树呢,一棵高大,英姿勃勃;一棵矮小,瘦骨棱棱。终于那棵杏树遭致它的新主人唾弃,前年被齐根锯掉,结束了它凄苦的一生。
若是上半年,被那棵枇杷树与一丛修竹作为家园的东河畔,不被发现适合停汽车的话,这个季节,底楼的老人一定常常在结满花骨朵的、生机盎然的枇杷树下散步,呼吸富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了。女主人则会站在东侧书房的窗边看树,总结自己护树的经验;感叹肥料施得还是比较及时、有效的;欣赏庞大的树冠,并为终于盼到明年开春站在这儿伸手可以摘到枇杷而窃喜。
可是,如今修竹被砍了,枇杷树不知道被移植到何处去了。一块小小的、冰冷的水泥地剥夺了两位老人这点微弱的幸福感。老人过去常常乐道的,关于自己童年时如何爬在高大的枇杷树上,饱吃枇杷的、童话般的故事从此再也没有听他讲过。自那时起,楼房东侧的那条小径,便成了老人散步时不再踏足的地方。
至此,三棵同期生长在一个处所,共同沐浴了15年阳光,并默默地为周围的人净化了空气、奉献了绿、奉献了果的树,因了可以主宰树生死大权的人的喜好不同,终于遭致了不同的命运。
唉,所幸是树!
第二篇:春栽三棵树优美散文
春天,待到三月,细细的春雨将大地洇得润润的,暖暖的阳光将冻土晒得暄暄的,我要扶一把铁锹,和我的儿子一起,在门前的空地上挖三个方方正正的树坑,栽三棵美丽的树。
一棵树是银杏树。我隔壁邻居家有一棵百年银杏,每年秋天的时候树上总会挂起许许多多的白果,小小的儿子都会不劳而获地得到许多,白果诱人的滋味让他产生抛却不止的贪念。我要栽一棵银杏树,是要告诉儿子一个历久弥新的故事。三国东吴一个叫董奉的名医,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病人种一棵杏树,而被历代传为“杏林佳话”的美谈。我希望他每天和银杏树一同成长,在充满诱惑的当今社会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只会索取不懂得奉献,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一棵是槐树。我童年的时候,在我家茅草屋的后面就有一棵槐树。每年的春天,槐树的枝枝桠桠开满槐花,一串串一堆堆的白晃得人眼花缭乱,一丝丝一缕缕的香熏得人心醉神迷,我们在槐树下面游戏玩耍,在每一个嬉笑的打闹里,每一声流泪的争吵里,都深深地浸润着槐花的香味。至今还记得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奶奶做的槐花饼缠绕舌齿间不舍离去的香。从2008年吹过来的金融风暴依然寒冷的今天,我要让我的儿子以及我自己,永远记着槐花饼的香,学会面对槐树的尖刺依然芬芳的生活,即使受伤也要流着泪歌唱。
最后一棵树是柳树。三年前我到西藏拉萨去观光,看到很多青年男女在柳树下拍照留念,说是要沾一沾柳树的福气。原来当地人把大昭寺周围的柳树都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相传这些柳树是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去的,寄托着文成公主植柳思乡的情怀,如今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我让儿子感到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在远古的大唐爱与和平就是中国的主题,在今天已经走出世界的中国依然是。
这三棵树,我和我的儿子会努力地培根浇水施肥,让它们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把鸟语和虫鸣引过来,让在树下走过或小憩的人,聆听到心灵深处的音响,感受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
第三篇:《三棵树》教案
课前预习:
《三棵树》
1.了解作者苏童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
2.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
出的感伤的情绪。
3.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探究“我”生命中的“三棵树”的意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梦,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嫉妒()
颤抖()埠()
残垣()楝()
瓦砾()桷()
枇杷()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授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幼小无依的苦楝树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热烈奔放的石榴树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含蓄深沉的枇杷树
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我接受了树的恩惠。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
教师点拨: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
1.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
教师点拨: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四、小结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五、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六、布置作业
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的落实较透彻,同时对于课文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较好,但对于课文的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第四篇:三棵树小学三年级
三棵树小学三年级(2)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1年—2012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从格细小学调来新担任三年(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由于换老师多,学生学习风气差,学习基础也很差。为了能转化本班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我在担任本班的班主任工作时,主要做了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学生、亲近、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我相信只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只要你真心地喜欢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们。因此,从初次接触三年级学生开始,为了能很快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我积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同时通过其他教师及家长,尽详细的了解本班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有了初步对学生的了解,这个学期一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等进行了一次汇总。在长期接触中,我了解到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有个别学生在卫生、自学等方面也缺乏自觉性。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懒惰,缺乏耐心,学习上没有上进心,经常有不交作业、不写作业现象。
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采取分类应对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时间、寻找机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活上、学习上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样,学生就敢于和我接近了,愿意听我的话,接受我的批评、教育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生中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大有改观。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加强上来落实。因此,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
第一、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常抓不懈。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实行班干部分工负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说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等不好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学期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由于家庭、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所以,开学来,通过学校的三操、队列比赛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并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我班学生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第三,学习重要性教育。开学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采取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进行物质奖励。尽量克制自己,以免态度粗暴。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经常与他们谈心,讲解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后半学期以来,闫爽、李翔、滑海欣等几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进步很大。
三、做好家访工作。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更要与家长共同管教。以前有六、七个同学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作业本子也不知道保管好,甚至有些同学的作业都弄丢了。回到学校撒谎称作业忘在家里了。针对这些同学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来管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家长和我的共同努力下,这种现象明显少了,虽然还有个别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但我相信只要努力,认真,真心,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没好大的成绩,但我于心无愧,我已用心去做并尽力好本职工作。
默
语 2010年7月15日
第五篇:《三棵树》教学设计
《三棵树》教学设计
《三棵树》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批注,评点文章中的句子。
(4)感受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生命。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回首童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借助题目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交流,简介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指名朗读课文。
2、苦楝树生长的环境好吗?
3、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感受影响了作者的文字,请找出一个句子简单分析。
4、为什么说“那不是我的树”?
1、朗读课文。
2、学生师友合作,研读课文
4、5两段,完成合作题目。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敏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写法探究
探究: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棵树”与后文的三棵树意义一样吗?是否远离题目了?
学生研读第
一、二两段,分析作者的写法,体会这段文字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有感情朗读相关片段。
说说苏童这篇散文语言文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感性和伤感,情感浓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学生互考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作者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两棵树?
2、为什么作者说它们是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3、这一部分文字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
参考分析:之前文章先写了没有树的怅惘、失落,而后又写了种苦楝树的伤心,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使得到两棵树的作者分外欣喜;有了这样的欣喜、满足、与树的美好回忆,又使得后文中两棵树的毁灭更显悲壮。
学生研读8-12段。
1、概括两树形态、气质上的特点。
2、从语言分析两棵树对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3、理解前后文对这一部分文字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文章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三棵树”的寓意,自由发表意见。
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4、拓展提高
对童年的遗憾,你现在怎么看待?
练笔。
学生习作。互评。
三、板书
“三棵树”引发作者美好联想,引出下文回忆
苦楝树:孤单弱小忧伤——无奈伤心苦涩愤怒
曾经拥有三棵树
石榴树:宽容热烈——信任温暖爱对生活有了热情与信心
枇杷树:含蓄深沉奉献——欣喜满足弥合了我与世界的裂痕
永怀对“三棵树”的追寻——童真、自然、、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
四、反思
《三棵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句诗说的好树的颜色就是整个世界的颜色,因为有了人和树的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显得美丽而灵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童的三棵树,去感受一段人和树的故事。
出示教学目标同上出示自学指导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四、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