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棵树社区实习总结
三棵树社区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末,学院为我们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社区实习,事实上,由于元旦、冰雪节等节日的影响,我们的实习只维持了三个星期,我被分到了道外区三棵树社区,三棵树社区隶属于三棵树街道办事处,位于道外东北部,辖区范围东临南直路,西临新江桥街,南起东直路,北至滨绥铁路,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辖区共27栋楼房,2片平房区,共164个组,3861户,人口10287人。在这三个星期的实习期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很庆幸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基层实习机会,我真的受益匪浅。
首先,这次实习加强了我的时间观和抗困难的能力。在实习之前,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没有很多的挑战和挫折,但这次实习却真的教会了我很多。每周五个工作日,早上八点半上班,由于学校离我实习的社区距离较远,所以每天必须早起,坐公交,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第一天真的很不适应,想到外面的冰天雪地和哈尔滨凛冽的寒风,就特别不想起来,但通过几天的锻炼和坚持,我觉得我的时间观有了大大的增强,在实习的三周里,我们从来没有迟到过,每天都会按时到达。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的供暖是早上和晚上,加上社区的供暖并不如学校的充足,所以在室内办公时气温并不很高,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衣,但仍会感到寒气袭人,尤其是到下午时分,更是冻手冻脚,但也正因为办公环境并不如学校的舒适,也让我学会了克服和坚持。虽然三个星期的实习,说长不长,但这三个星期的锻炼和坚持真的大大提高了我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让我学会了坚持就是胜利。
其次,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次实习,我们是和社区的阿姨一起工作的,虽然我主要负责的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的誊写工作,但虽然这是一份简单和重复的工作,我却学会了从中观察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户卡的管理问题,自己也会针对这些观察进行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总结,这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同时,通过我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我也学会了从其中了解自己所实习的社区的一些具体情况,如居民文化结构、居住环境等。尤其是,通过观察来社区办事的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一些谈话,我也慢慢的思考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程度等问题。虽然,我在这次实习期间所作的事情也许并不复杂,但通过这次实习,也让我更加的注意在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让我懂得,有的时候人要了解一件事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思考,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真的很感谢这次实习,让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让我知道生活不仅仅是体验,还有观察和感受,通过这段时间的累积,也让我能更好的沉淀自己的一些想法。
再次,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了解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在实习之前,脑子里装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就像这次去社区实习之前,脑子里装的也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知识,对于社区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老师所讲的城市社区管理内容、社区的发展前景等课本内容。直到这次实习,才让我有机会深入基层实践,让我深深的了解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比如在这次实习期间,有的时候阿姨们太过繁忙,所以有的时候居民进来办事就由我们先接待,可是很多明明在课本上已经学过的东西,当居民们问起时,自己却又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出来,最终还是需要阿姨来解答,自己也在旁边见习,也就深刻体会到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真理,在课本上学了再多的理论知识,最终也需要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另外,在和阿姨们一起工作期间,她们也通过一些事情的解决教会了我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也让我对社区的实际运作和社区的各项工作有了一定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古人说的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后,这次实习也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和感动。在学校这个“伊甸园”里我们学的、接触的还是理论,而实践的机会又很少。而当机遇摆在我面前时,心中又充满了顾虑,担心自己去了社区不会做事,笨手本脚的。同学们中间相传的“去社区实习无非是扫地、端茶送水之类的打杂的活儿”话语曾一度困扰我的心灵,也担心自己分配的社区主任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刁”,但真正到了社区,才知道我们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社区其实非常需要我们大学生带去新的理念,希望我们用新的思想使社区服务趋向专业化。社区的阿姨们也对我们平等对待,在严格对待我们的工作和严格要求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温暖和亲切,也让我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到了三棵社区这个大家庭。
总之,这次的实习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让我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有了平台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以前,在象牙塔里面看外面的世界,总觉得什么都是神秘的,而这次的实习,就像是一个平台,一个让我向社会更进一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让我体会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容易,也让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学会了更好的沉淀自己的想法。人总是在摸索中不断的锻炼自己,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这次的实习对我而言就是一种锻炼,让我在基层锻炼自己的同时也更好的认识自己。我真的很感谢这次去社区的实习机会。
第二篇:《三棵树》教案
课前预习:
《三棵树》
1.了解作者苏童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
2.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
出的感伤的情绪。
3.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探究“我”生命中的“三棵树”的意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梦,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嫉妒()
颤抖()埠()
残垣()楝()
瓦砾()桷()
枇杷()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授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幼小无依的苦楝树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热烈奔放的石榴树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含蓄深沉的枇杷树
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我接受了树的恩惠。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
教师点拨: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
1.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
教师点拨: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四、小结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五、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六、布置作业
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的落实较透彻,同时对于课文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较好,但对于课文的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第三篇:三棵树读后感
三棵树读后感(一)
绞杀树贪婪而自私,大象树意志坚定而默默无闻,岩棕执着又勇敢,这就是三棵树。
先说第一棵树吧,他的名字一说出来就会让人害怕,不错,正如你所想的那样,他是邪恶的,他靠吸取同类的生命生存,当他利用别的树的同情心吸干了他的汁液,树枯了,绞杀树却壮实了。这就是贪婪,这就是自私,这就是阴险!不只是绞杀树这麽可恶,他更让我想起了现如今的社会上有多少人只求个人利益,不计他人损失。就说平时我们借东西不还的事吧,这就相当是大树无私的给予了绞杀树苗生长的营养,而到最后绞杀树却无情的把树吸干,这种行为真的让人讨厌,相信听完这个故事,我们一定能改掉这个坏毛病。
第二课大象树其实就是菩提树,他长得像大象,所以有一只野象经常跑过来玩。当偷猎者杀死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大象后,大象树一下子枯了,也许是因为大象树有了灵性过于伤心,但是这并没有使他放弃重新长成大象的愿望,菩提树坚定不移,用大地和上天给予他的灵性默默努力着,终于,他成功了,他又成为了千年难得一见的大象树,浓密而健壮。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同样有人也是如此,像宋朝的王羲之,他苦练书法,创造了墨池笔山,入木三分的神话,成为了让后人称颂的书圣,如果不是靠着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怎能创造这样的佳话?
第三棵树就是岩棕,他把生长环境挑在了陡峻的峭岩上,生了根,发了芽,他开始去寻找能够钻到底下的裂缝去吸收营养,岩棕忍着岩石割身的剧痛,冒着阳光灼伤的危险,找到了岩缝,把根伸入了泥土,享受着大地的滋润,茁壮成长起来。多么勇敢的岩棕,多么执着的岩棕,他忍受着这么大的艰辛,承受着别的树无法承受的伤害,然而它并没有对这些屈服,它向世间万物证明了,只有执着勇敢的心灵才能创造奇迹!
三棵树,三种不同的心灵,相信他一定会给我以及更多人终生的启示。
三棵树读后感(二)
苏童的散文《三棵树》秉承着苏童一贯的寓意风格,从想象三棵树,到试图培育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再继而意外得到了两棵树,最终又失去了这两棵树。文章表层传递的是个人与树的情感和生活,深层传达的是盼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然也可以是暗示他的爱情历程。《三棵树》没有让这种象征意味直接现身,文章从个体体验出发,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忧、喜、悲)。作者也很少议论,由于城市建设而无辜葬身于推土机下的两棵树,作者对此充满哀伤和缅怀之情。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无法避免的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悲痛地表明“我”将“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三棵树》所蕴涵的象征含意:爱树护树,就是尊重和爱护自然,其实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有了自然母亲的庇护,有了精神家园的照耀,这个世界才是幸福的。当然,也可以象征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爱是人类的根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思树--无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相应的情感变化是满怀憧憬--怅惘忧伤--无可奈何--隐痛缺憾--感激幸运--迷惑茫然。
首先,是思树:表现树的高大形象。“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这是作者心中健康完整的大自然形象,是人类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守望与企盼,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烘托出作者因不能拥有自己的树而与自然的疏离而感到怅惘忧伤。也可以因缺乏爱而怅惘忧伤。
其次是种树、丧树:树苗的弱小形象,“幼小”、“种在花盆里”,虽有叶子,却是人工的自然,实在是无奈而荒诞的选择;树的误杀又使我过上缺乏自然恩惠的生活,令人悲伤。含蓄地表现了“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遗憾”,这是生存无依的惶惑和无奈。此外,我对树的狭隘占有,含蓄表达了人与自然不能平等相处,为后文的由于城市建设而无辜葬身推土机下的两棵果树作了铺垫,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比喻初恋的失败也是可以的。
第三,是得树:树的完美形象。树对人怀有悲悯之心,我接受了树的恩惠,表明了人类接受自然的恩惠,也“弥和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果树“含蓄而深沉”、“热情似火”,“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悲悯……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树激发了“我”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树教会了“我”对生命赐予的感激,树弥合了“我”内心的创伤。树可以是自然的代表,也可以是爱的象征。
第四,是失树:树的悲剧形象。树被毁了,“我”仍然没树,失去了自然的恩惠,又“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又将产生。所以”树让我迷惑“。”拆房工人本来可以……它们原来不是我的树。“此时的语言看似平淡,但却隐含了深深的哀伤和缅怀,耐人寻味,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更深的含义是”我“将反省自己对树的狭隘占有和社会发展对树的随意破坏。也可以是对爱的反思。
文中作者提到”树令我怅惘“,”树让我迷惑“,其原因是什么?树令我怅惘”的原因是“我”一生都与树擦肩而过,我从来没有完整地拥有树,这是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暗示了文章深沉的内涵是我们失去了自然的恩惠,缺乏自然的悲悯与宽容,呈现出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健全。“树让我迷惑”的原因,是树对人常常宽容与悲悯,对人类的奉献无边无际;但是人类对树并不怀有感恩和依恋的情绪,仍然毁坏树木,破坏环境;而我对树的狭隘占有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这种种无知让我迷惑不解。暗示了文章深沉的内涵是我们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树采取了占有、利用的不平等态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环境,令人深深的忧虑。类比为爱情也是合理的。
文章中说“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结合上下文,谈谈这种“悲悯之心”有何意义?石榴树和枇杷树,对我这个郁郁寡欢的陌生人也满怀热情、亲密相处,奉献出它们绚烂的花和甜美的果实,自己无所取。两棵果树,不仅年年开花结果,无私地向左邻右舍布施恩惠;而且招来了鸟儿和孩子们,孩子们爬上去摘果子,受伤的石榴树却表现得颇为大度。“树的表情提醒我树的奉献是无边无际的,我不仅是你的树,也是过路孩子们的树!”暗示了文章深层的内涵是: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其实,也表明作者对爱的理解在提升,应该说理解了爱情的真正含义是奉献,是热情的付出,而不是简单的占有。
“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种“弥合”的表现有何意义?石榴树和枇杷树使我这个对世界怀疑多于信任、充满悲观情绪的人感受到了信任、温暖和爱,我对生活有了热情和信心。“现在两棵树告诉我,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暗示了文章深层的内涵是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也暗示了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能疗治人类的心理伤痛。其实,爱,也同样可以医治心理疾病,爱,可以弥合心理裂痕,保持内心的完整与和谐。因此,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的一贯传统;爱的呼唤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文章最后想起“苦楝树苗”有何作用?作者对两棵树的失去既含蓄表现了悲伤、隐痛和遗憾,“我”又将“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了“我”不会放弃对树的渴求,不会放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但是,我将改变对自然的狭隘占有,含蓄表达了作者与自然平等相处、互敬互爱的愿望,这是思想感情的升华。因此,《三棵树》不仅象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母亲,而且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宽容、悲悯和爱(两棵果树)。有了大地母亲的庇护,有了人类精神家园的照耀,这个世界才是幸福的。此外,《三棵树》还可以象征美丽的爱情。
总之,《三棵树》抒写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我们这里仅仅揭示了两种象征意义,但是,只要言之成理,任何象征意义都可以同时成立。文章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心路历程,处处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文章中得到启示,不妨去读一读原文,也许你有更精彩的解读。
第四篇:《三棵树》教学设计
《三棵树》教学设计
《三棵树》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3)学习批注,评点文章中的句子。
(4)感受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升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生命。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回首童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借助题目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交流,简介作者。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指名朗读课文。
2、苦楝树生长的环境好吗?
3、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感受影响了作者的文字,请找出一个句子简单分析。
4、为什么说“那不是我的树”?
1、朗读课文。
2、学生师友合作,研读课文
4、5两段,完成合作题目。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敏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写法探究
探究: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棵树”与后文的三棵树意义一样吗?是否远离题目了?
学生研读第
一、二两段,分析作者的写法,体会这段文字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有感情朗读相关片段。
说说苏童这篇散文语言文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感性和伤感,情感浓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学生互考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作者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两棵树?
2、为什么作者说它们是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3、这一部分文字与前后内容有什么联系?
参考分析:之前文章先写了没有树的怅惘、失落,而后又写了种苦楝树的伤心,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使得到两棵树的作者分外欣喜;有了这样的欣喜、满足、与树的美好回忆,又使得后文中两棵树的毁灭更显悲壮。
学生研读8-12段。
1、概括两树形态、气质上的特点。
2、从语言分析两棵树对作者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3、理解前后文对这一部分文字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文章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三棵树”的寓意,自由发表意见。
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4、拓展提高
对童年的遗憾,你现在怎么看待?
练笔。
学生习作。互评。
三、板书
“三棵树”引发作者美好联想,引出下文回忆
苦楝树:孤单弱小忧伤——无奈伤心苦涩愤怒
曾经拥有三棵树
石榴树:宽容热烈——信任温暖爱对生活有了热情与信心
枇杷树:含蓄深沉奉献——欣喜满足弥合了我与世界的裂痕
永怀对“三棵树”的追寻——童真、自然、、梦想、所有美好的事物
四、反思
《三棵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句诗说的好树的颜色就是整个世界的颜色,因为有了人和树的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显得美丽而灵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童的三棵树,去感受一段人和树的故事。
出示教学目标同上出示自学指导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四、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
第五篇:三棵树小学三年级
三棵树小学三年级(2)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1年—2012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从格细小学调来新担任三年(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由于换老师多,学生学习风气差,学习基础也很差。为了能转化本班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我在担任本班的班主任工作时,主要做了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学生、亲近、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我相信只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只要你真心地喜欢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们。因此,从初次接触三年级学生开始,为了能很快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我积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同时通过其他教师及家长,尽详细的了解本班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有了初步对学生的了解,这个学期一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等进行了一次汇总。在长期接触中,我了解到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有个别学生在卫生、自学等方面也缺乏自觉性。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懒惰,缺乏耐心,学习上没有上进心,经常有不交作业、不写作业现象。
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采取分类应对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时间、寻找机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活上、学习上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样,学生就敢于和我接近了,愿意听我的话,接受我的批评、教育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生中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大有改观。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加强上来落实。因此,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
第一、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常抓不懈。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实行班干部分工负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说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等不好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学期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由于家庭、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所以,开学来,通过学校的三操、队列比赛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并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我班学生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第三,学习重要性教育。开学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采取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进行物质奖励。尽量克制自己,以免态度粗暴。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经常与他们谈心,讲解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后半学期以来,闫爽、李翔、滑海欣等几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进步很大。
三、做好家访工作。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更要与家长共同管教。以前有六、七个同学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作业本子也不知道保管好,甚至有些同学的作业都弄丢了。回到学校撒谎称作业忘在家里了。针对这些同学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来管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家长和我的共同努力下,这种现象明显少了,虽然还有个别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但我相信只要努力,认真,真心,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没好大的成绩,但我于心无愧,我已用心去做并尽力好本职工作。
默
语 2010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