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栽三棵树优美散文
春天,待到三月,细细的春雨将大地洇得润润的,暖暖的阳光将冻土晒得暄暄的,我要扶一把铁锹,和我的儿子一起,在门前的空地上挖三个方方正正的树坑,栽三棵美丽的树。
一棵树是银杏树。我隔壁邻居家有一棵百年银杏,每年秋天的时候树上总会挂起许许多多的白果,小小的儿子都会不劳而获地得到许多,白果诱人的滋味让他产生抛却不止的贪念。我要栽一棵银杏树,是要告诉儿子一个历久弥新的故事。三国东吴一个叫董奉的名医,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病人种一棵杏树,而被历代传为“杏林佳话”的美谈。我希望他每天和银杏树一同成长,在充满诱惑的当今社会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只会索取不懂得奉献,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一棵是槐树。我童年的时候,在我家茅草屋的后面就有一棵槐树。每年的春天,槐树的枝枝桠桠开满槐花,一串串一堆堆的白晃得人眼花缭乱,一丝丝一缕缕的香熏得人心醉神迷,我们在槐树下面游戏玩耍,在每一个嬉笑的打闹里,每一声流泪的争吵里,都深深地浸润着槐花的香味。至今还记得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奶奶做的槐花饼缠绕舌齿间不舍离去的香。从2008年吹过来的金融风暴依然寒冷的今天,我要让我的儿子以及我自己,永远记着槐花饼的香,学会面对槐树的尖刺依然芬芳的生活,即使受伤也要流着泪歌唱。
最后一棵树是柳树。三年前我到西藏拉萨去观光,看到很多青年男女在柳树下拍照留念,说是要沾一沾柳树的福气。原来当地人把大昭寺周围的柳树都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相传这些柳树是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去的,寄托着文成公主植柳思乡的情怀,如今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我让儿子感到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在远古的大唐爱与和平就是中国的主题,在今天已经走出世界的中国依然是。
这三棵树,我和我的儿子会努力地培根浇水施肥,让它们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把鸟语和虫鸣引过来,让在树下走过或小憩的人,聆听到心灵深处的音响,感受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
第二篇:三棵树情感散文
在一个住宅小区东南角的花圃里,曾经种有三棵高大的树。朝南,靠围墙边,并排种着两棵杏树;朝东,挨着小河边的水泥栏杆,种着一棵枇杷树。这是住宅楼最东边底楼的住户——退休多年的两位老先生种的。这三棵树还是他们15年前搬家时,从搬过来的花盆里移植出来的呢。
三棵树在两位老人的精心培育下一天天长大,终于在一年的初春,他们欣喜地发现两棵杏树现蕾了;紧接着两树怒发的杏花,让只见绿色的花圃一下子变得名副其实。两位老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不仅欣赏到杏花的美,更享受着邻居们啧啧的赞叹,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不久,几场缤纷的花一瓣雨过后,枝头上现出了挨挨挤挤的绿色小杏。小杏渐渐长大,转色,终于橙黄色、香甜的大杏让杏树又一次靓丽起来了。此时,飞临杏树的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则纷纷用婉转的鸣唱提醒老人:收获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树毕竟还小,老人只要抓住树干摇一摇,成熟的杏子就落了一地。杏子在两位老者的眼里是水果,更是保健的良药。再说,自己种植时未打药水,吃得放心。
两位老人是与人为善,知书达理的,他们种树时就告诫自己的孩子:树虽是我们种的,但地是国有的。所以,每到收获的季节,他们不仅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摘,而且,明确其中一棵归邻居所有。
两棵杏树拥有了不同的主人,也就遭逢了不同的命运。那棵被送人的杏树似乎得了“抑郁症”,尽管每年还在为它的新主人提一供很多,虽小却特别甜的杏,但拒绝成长。许多年后,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这两棵树还以为是公孙树呢,一棵高大,英姿勃勃;一棵矮小,瘦骨棱棱。终于那棵杏树遭致它的新主人唾弃,前年被齐根锯掉,结束了它凄苦的一生。
若是上半年,被那棵枇杷树与一丛修竹作为家园的东河畔,不被发现适合停汽车的话,这个季节,底楼的老人一定常常在结满花骨朵的、生机盎然的枇杷树下散步,呼吸富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了。女主人则会站在东侧书房的窗边看树,总结自己护树的经验;感叹肥料施得还是比较及时、有效的;欣赏庞大的树冠,并为终于盼到明年开春站在这儿伸手可以摘到枇杷而窃喜。
可是,如今修竹被砍了,枇杷树不知道被移植到何处去了。一块小小的、冰冷的水泥地剥夺了两位老人这点微弱的幸福感。老人过去常常乐道的,关于自己童年时如何爬在高大的枇杷树上,饱吃枇杷的、童话般的故事从此再也没有听他讲过。自那时起,楼房东侧的那条小径,便成了老人散步时不再踏足的地方。
至此,三棵同期生长在一个处所,共同沐浴了15年阳光,并默默地为周围的人净化了空气、奉献了绿、奉献了果的树,因了可以主宰树生死大权的人的喜好不同,终于遭致了不同的命运。
唉,所幸是树!
第三篇:《三棵树》教案
课前预习:
《三棵树》
1.了解作者苏童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
2.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
出的感伤的情绪。
3.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探究“我”生命中的“三棵树”的意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梦,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嫉妒()
颤抖()埠()
残垣()楝()
瓦砾()桷()
枇杷()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授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认识三棵树的形象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幼小无依的苦楝树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热烈奔放的石榴树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含蓄深沉的枇杷树
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我接受了树的恩惠。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三棵树的诗意。
教师点拨: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3)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三棵树的意象
1.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
教师点拨: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四、小结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五、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六、布置作业
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的落实较透彻,同时对于课文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较好,但对于课文的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第四篇:古树优美散文
一个城市,因绿树成荫而显得生机勃勃,因古树参天而积淀厚重历史。
古树,动辄就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形苍劲古朴,其态饱经风霜。诗圣杜甫客居甘肃天水期间,在游览千古名刹南郭寺时,曾赋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或许,南郭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那棵“老树”;或许,正是因为先有“老树”的存在,然后人们才兴建了寺庙。城市与古树何尝不是这种关系,古树是大地的灵魂,其根系就像血脉一样延承着城市的历史。
城市的古树,混杂于公园的草木间、隐藏于闹市的大院里、潜伏于悠悠的长巷中、挺立于大街的路中央,它们在寒来暑往中,迎朝云送晚霞、守日月候星辰。其实,古树沧桑的只是年轮,永恒的是大自然赋予的生长规律:春天嫩芽萌动,夏天碧叶成荫,秋天叶黄枝头,冬天枯叶坠落。然而,只要我们仰望古树,便觉得头顶上那片片树叶不仅仅是苍苍一叶,更是一片历史的天空,于是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古树与其说是树,还不如说是一部史书,其枝干和树皮都遗存着历史的印记。古树,经历朝代更替,目睹百姓悲欢,见证世间沧桑。古树,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泼墨挥毫的素材,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是一段故事、一部传说,有着道不完的精彩……善待古树,就是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树,树干粗大,不仅“招风”,而且还“遭劫”。在古树的历史档案里,记载着电击雷劈、干涸水淹、风霜雪雨的天灾,叙述着战火、砍伐的人祸。但它们古老的躯体依然挺立起不屈的脊梁,岿然不动,生生不息,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从这点上说,敬重古树,也是在敬重生命。
我们曾以为,在城市拥有一个用钢筋和混凝土围成的叫房子的东西,便可以是这个城市的永久主人了。其实,这个想法太天真,我们只不过是一名匆匆过客,而那些古树才算得上是城市的永久“原住居民”。年复一年,棵棵古树把历史与未来掩映在四季的轮回中,把灵魂植根在城市的土壤中,而城市蕴含的文化血脉也必将沿着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而行,城脉搏动,古树永存。
城市的古树,因其是树,它是我们的绿肺;因其古老,它是我们的文化。
第五篇:春开满树散文
轻轻的,我来了,春开满树,透着生命的神圣!
天是湛蓝,柳是新绿,次第而来的春意正在陶醉这片绿波不断汹涌的海洋,只在一个转身的瞬间,就已改换了天地的模样。且不说,春的使者——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最先装点了沉睡一冬的世界,单看那还装着厚厚的冬的束缚的或高或矮的各色树木,也已在那个春寒乍暖的清晨,早已开始了充实生命的竞赛。
瞧,柳枝还在酝酿鹅黄的时候,沉郁的杨花已然轻轻随着一夜暖风,匆匆开启春的旅程,拉开生命航程的序幕。于是,杨花一去风骤暖,柳树接过了生命的接力,只在阳光催生的片刻,就在一眨眼的当儿,成了春柔媚的写意,就是他那长长短短的如发丝的柔枝,轻轻映在河里的影儿,唤醒了小河的淙淙流水,那是春渐浓的宣告。
似乎眼馋了柳枝独享了迎春时所有的殊荣,榆钱终于奈不住寂寞,与桃红,相约在枝头渐深,骨出了一树自己的蓓蕾,宣告自己明天就将绽放。虽然榆钱盛开依旧如叶的绿,不如桃红那般浪漫夺目,却依旧是春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用那一树浓浓的绿花,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抹迷人醉的桃红,无疑是这个春天的骄子,是第一抹除绿色以外的鲜艳色彩,凭她那满树蓬勃的飞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是的,太美了,粉染了整个天边。是的,粉染了天边那片红云。你看,远远的看去,或如雪般晶莹剔透,或如少女粉色的脸庞。恰如雪般纯洁,却比雪多了生机,映着那尚带寒色的灰色的房子,尤透着一种春来的喜悦。又如少女羞红的脸庞,恰如他们含羞的矜持,又是他们青春年少的蓬勃,张扬了这早春的无限希望。有几只早来的蜜蜂围着淡淡花香的花儿唱歌跳舞,用他们勤劳的吟唱迎接这多彩的春天。倘若是那完美的一片花海,那种壮观的繁荣,便是这个春天最美的眸子。每一朵花或许只是一种颜色的表达,但是连缀成花的世界的时候,这每一朵花就成了一个笑容,暖暖的,蕴满了幸福的甜蜜。每一个花瓣都似饱蘸了春的香墨,在宣纸上铺开了江山秀色。
眼中春光乍泄,满目繁华之处,却就是在那鹅黄浅绿不断蔓延的地方,一处留白,唯见那街沉默的梧桐,依旧让那残存了一冬,如枯叶蝶一般跳跃的枯叶摇曳在东风暖暖的号角中,他不羡慕别人的精彩,展现的还是满脸沉郁的等待,看着天空一点一点被春来蔓铺的绿色点亮,只为收自己那份独立与骄傲,他甘做春的终结者。
不与东风斗春,不与绿叶争青,痴痴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春天,并不需要成为每个春天的焦点,无人来赏,也会将自己满树枝叶,打扮成自己的妖娆。没有多彩的色彩,也会耗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成就自己的春天,因为那是属于我的传奇。
倘若你想知道我是哪棵树,我会告诉你,我是早春生命的奇迹,我是早春浪漫的启程,我甘做满地碎裂杨花的朴实,我甘做最后款款走过的瘦弱梧桐。春,在我的眼中便不再是色彩的比拼,而是源于内在的一场洗礼。我坚信,万事万物都有他的规律,只在我们欣赏他们的心不同而已。
人们总在感慨春的短暂,却未发现,其实,春早在我们还缩在厚厚的暖衣里,被那西风阻挡在一室之内,当我们的眼睛还未看见寸许绿意,泥下根系已在慢慢伸展,小草已在钻破泥土,躲在枯黄的断茎里,等我们的眼光驻足时,它们早已蔓延了整个世界。所以,春的脚步其实不为等待人的赞美,春开满树,只为生命的召唤,只为永不停歇的脚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