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 朱自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已、了:包含着遗憾、思念之情。
最:突出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2、3自然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3.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语言描写,父亲在家庭祸不单行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爱。
1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车站 ○2父亲和脚夫4.第4、5自然段描写的三件事:○3父亲为我拣定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照应我。讲价钱 ○
5.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心理描写,从儿子的心理着笔,说明我当时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6.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对当时自己不懂事,不能理解父亲的爱的自责和自嘲。
7.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父亲的细心、认真、爱儿子。
8.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布:呼应前文的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使人感动。蹒跚:写出父亲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
9.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他的艰难,感人至深,更体现出父亲的爱子情深。攀:写手的动作,可见对于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
缩:写脚的动作,表现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
1要把右脚跨上月台,需借助身子向左倾斜。○2因为倾:写身子的动作,原因:○右手支撑比较有力。
10.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故作轻松来安慰儿子。○2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心里很轻松似的:○感到踏实、满足。
1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动了感情,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1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再: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
1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触目伤怀:触:接触,看到。怀:心里。情不能自已:已:本意停止,这里指控制。情郁于中:郁:聚集。触他之怒:触:引起。
14.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父亲性格变化的原因,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
15.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身体平安:怕儿子不放心,安慰儿子。
大去之期不远矣:是父亲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揭示了父亲更深沉的痛苦和无望,与开头“天无绝人之路”形成强烈对照。
16.流泪:
1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家庭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为父亲的爱所感动,是感动的○泪。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因父亲背影消失而流泪,是惜别留恋的泪。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为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思念的泪。
第二篇: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少年时我曾为他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等优美抒情散文而倾倒,多少有点冷落了《背影》,以少年人的浮浅浮躁,难以深刻领悟文章内蕴。如今步入中年,渐渐远离激情四溢的青春时光,感觉《背影》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情感魅力似乎又超过了那些抒情散文。可以说,无论是选材、立意、结构,还是语言,朱先生的《背影》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
先说选材。
首先做到了真实。所谓“真”,就是要求反映出生活真实,不能脱离粉饰现实;所谓“实”,就是要实在,要求有实际内容,不能大而化之泛泛空谈。
在《背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父亲以及“真实”的我: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作的动机是真实的;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庭的惨状是真实的;
“其实那年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对“我”的心理刻画是真实的;
“望父买橘”一段,对父亲颓唐的背影刻画是真实的。选材的另一要求是注意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做到选材要与众不同,要另辟蹊径。从选材的典型性来看,《背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一是在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选择中,一般人选择的是母爱,作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在刻画人物外貌时,又有多少人想到要像作者一样去刻画背影呢?只有作者,恰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一极感人瞬间,而且使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
再说立意。
一篇优秀的文章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一定具有很高的立意,即很好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背影》的立意。
第一,《背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亲“借钱办了丧事”“他再三嘱托茶房,甚是仔细”。“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读完这些句子,我们仿佛觉得,文中的父亲不仅仅是朱自清的父亲,也是自己的父亲,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父亲!虽然在他们身上或许有很多缺点,但就是他门们,凝聚了中国式父亲母亲的共性——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
更难能可贵的是,《背影》并不是单纯写父亲对我的关心,它还特意写了“我”对父亲逐渐理解的曲折过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难看出,“我”对父爱的理解过程,也是中国式的。这种中国式的父爱加上中国式的理解,既增加了行文的曲折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背影》抓住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故极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人力量。“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为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造成家庭惨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把家庭的不幸放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观察:当时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之下,派系林立,战争不断,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没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发生这样的不幸就理所当然了,作者把家庭的不幸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然后看它的结构。
“文似看山不喜平”,《背影》在行文的过程中,就富有曲折之美、跌宕之美。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文章开头在点出“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后,不直接去写“望父买橘”,而是宕开一笔,写了家庭的不幸以及父亲去浦口车站送我的情形。初看起来,这似乎与写父亲的“背影”无关,但却蕴藏着作者很深的玄机:写家庭的不幸,为写父亲的背影蒙上了深深的悲情色彩;写父亲坚持去浦口车站送我,为后文刻画父亲的背影做了巧妙铺垫。
二是文章末段看似闲笔,可细品这闲笔其实不闲。也有不少欣赏者认为文章末段有尾大不掉之嫌,但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难理解最后一段是非写不可的——它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原因,揭示了家庭不幸的社会背景。
三是在写“望父买橘”一段时,作者注意了材料的详略安排。因为作者要刻画的是“背影”,所以将去时写得比较详细,回头时就写得比较简略;去时又因为下去尚不大难,所以写得较为简略,而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所以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处理材料,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使文章更为精练,又突出了“背影”的感人力量。《背影》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立意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角度来欣赏品评。
一方面是文章语言朴素,但真挚感情却溢于言表。通篇写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但文中像“关心”“感激”“思念”这样的词一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如文中写父亲的语言只有四处,都极其简洁,“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面蕴涵着多少爱怜、体贴、依依不舍之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临别之时的谆谆嘱托,惦念儿子旅途平安之心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词语的精雕细刻。“他再三嘱托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托”表明嘱托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混”即写出了车站人多,又暗示了平凡的父亲生活的艰辛。作者在精雕细琢中比较、选择词语,但一切又是那么地自然朴素,不露痕迹。
读朱先生的《春》《绿》等作品有点像欣赏彩画,激情闪动;而品味他的《背影》则更像在饮茶,那浓浓的情是要慢慢浸泡、沉淀,一小口一小口啜饮,才会在缕缕茶香中氤氲出丝丝真情的。
第三篇:朱自清《背影》赏析设计
朱自清《背影》赏析设计
正安县流渡中学 严庄坤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批注式阅读读法,尝试初步赏析亲情经典中语言的、选材的和谋篇的魅力;
2、以朗读为重点;以小组学习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争取最大程度的领悟文章内涵。
3、体味文中沉郁顿挫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沉的父爱,陶冶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深情的语言和采用细节描写塑造经典形象,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探究背景,挖掘“背影”背后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时代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超链接朗诵视屏和重庆电视台“品读经典·品读背影”节目。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相关经典积累——清代宋凌云《忆父》,“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展示幻灯片1。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朱自清《背影》。展示幻灯片2——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知人论文——请学生介绍朱自清,其他同学可补充。明确:展示幻灯片3。
2、扫清阅读障碍——抽学生读生字,考查重点字词的书写。展示幻灯片4。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背影》,展示幻灯片5,打开超链接——《背影》朗诵视频。
2、学生品味文章情味。
明确:朴实之中见真情,平淡之中显神奇。
3、师问生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晰叙事散文构成要件。展示幻灯片6。
四、咬文嚼字,探究文本:
1、学生分组自读,重点地方,存疑地方做批注。(教师巡查)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展示幻灯片7。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难忘?)的是他的背影。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费力?)的样子。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④学生分组列举其他可探究之处。
3、文本质疑:展示幻灯片8。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探究背景交代的作用。
又: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究衣服颜色的含蕴。
4、自我发现:展示幻灯片9。
透过父亲的背影,我们到底能看到作者怀着哪些复杂的情绪,试一试自己去发现好吗?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五、挖掘背景,探究主题:
1、探究朱自清名字的含义:幻灯片10。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原名)
②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乃取《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起“佩弦”为字以自警。
③“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2、结合文尾,明确文中作者的复杂情感:幻灯片11。
自学成长成,即值新旧文化交替,国家破败,民族危亡,忠孝难得两全。为追求理想东奔西走,百折不回。违背古训,天涯漂泊,无以承欢膝下,无以回报父恩。父亲“大去之期不远”,心中宁无愧乎,宁无悔乎,宁无伤乎!
超链接重庆电视台“品读经典·品读背影”栏目,带学生一起赏析《背影》。
六、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展示幻灯片12。
1、请同学们回去勾出背影的四次出现、父亲说的五句话和我的四次流泪,深度探究《背影》朴实高妙写法。
2、或许,你也在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的爱海之中泛舟,尽管与朱自清先生的经历不尽相同,然而爱却是千古想通的,请你也抓住他(她)最能触动你的一个特点,叙写一个首先感动你自己的故事吧!
七、总结全文:千古悲情说《背影》。展示幻灯片13。朴实的语言毫不装腔作势; 细致的刻画浸透万种情思。晶莹的泪光流露儿女痴情; 朦胧的背影闪烁伦理之光。
第四篇: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描写对父亲的回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了很多人。下面是整理的背影读后感范文,分享给大家!背影读后感《背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后,作者回到徐州老家。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道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时一连串的艰难的动作中,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及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在我每一次的读课文中都深深为之感动。
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由然而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看见父亲出远门离开自己时,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难以名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我永远记得小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那时父亲是多么高大。就在那一天,我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的背比以前弯了许多,脸上不知什么时候长了许多皱纹,那乌黑的头发也不如以前那么黑。身体也一天一天不如以前那么强壮,那么结实了。
我们都是求学路上的孩子,是父亲用他那无私的爱与坚实的肩膀托起了我们,使我们的旅途不再那么辛苦,那么艰难,那么孤独。
读朱自清《背影》有感《背影》主要讲了朱自清从北京回到徐州参加完祖母的丧事后,要回北京了。他的父亲不放心二十岁的朱自清独自一人回北京,但还是将朱自清送上火车,拖着肥胖的身子,又为朱自清买了橘子的故事。
当我读到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茶房一定要照顾好朱自清时,那急切的话语,紧张的动作,无疑不让人产生并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爱,一股,清浙而又暖和的爱,此时,朱自清已有二十岁了,来往北京也已有两三回了,可父亲却还是要这儿子送行,这是因为在父亲眼中,儿子再怎么大,始终都是个小孩子啊!橘子,可以用酸甜可口来形容。而在本文中,橘子不仅好吃,还是爱的代表。所谓“背影”,是父亲那肥胖的身体,抱着橘子用尽全身力气翻过月台,穿过街道,将橘子小心翼翼地放入儿子大衣中,气喘吁吁却扑扑衣服上的灰尘装作轻松的样子。这小小的橘子感动了让原来很烦他父亲的朱自清流下了眼泪。我也不知不觉地“生”出泪花。
我合上书,心里感慨万分,世上怎会有如此感人的事?我感动极了,泪水滴了下来。我顿时懂了,这就是力量心灵之力量,爱之力量。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无限之大,无限之广,这所有的爱是不能与任何东西画上等号的。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朱自清《背影》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却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背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我拜读后,也是深深为之感动。
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难以名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
读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关心父母,我们关心别人,别 人关心我们,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吗?
第五篇:背影 朱自清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
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
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课前准备
1、预习;
2、小黑板、朗读录音、录音机。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师述: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首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3、明确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见黑板)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 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小黑板)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1)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儿子上车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子上车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小黑板)(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小黑板)(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六、板书设计
1、背影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