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春》课文赏析
《春》 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脚步近了:拟人,照应“盼”字,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以及作者因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照应上文的“近”,“近”是未到,“刚”是已到。
全句: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全句:排比,拟人。三个“起来了”照应上文“刚睡醒”“张开了眼”,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萌发,悄无声息,不知不觉。钻:写出了小草顶破土层的挤劲,表现它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前者指质地,后者指颜色,突出春草之“新”。
5.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长势旺盛,突出它的生机勃勃。6.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坐、趟、打、踢、赛、捉:运用动词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出了春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7.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全句:以风的轻衬托出草的软,突出春草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8.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
9.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像、像: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颜色艳丽。
全句:句子的顺序不能调换,照应上文“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
10.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仿佛:这是虚写,作者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现出春花的甜香,令人遐想、陶醉。
1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拟人,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飞”字无此效果,且和下文“飞”重复,显得用词单调。1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遍地是,杂样儿:前者写野花数量多,后者写种类多,铺满田野。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1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14.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写出了春风芳香浓郁的特点。
15.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卖弄:拟人,贬义褒用,原意是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写出了鸟儿在春风中尽情歌唱,突出春天的无限生机。
1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最寻常、三两天:写出了江南春天雨水之多。
17.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看:引导读者视线,总领下文描写春雨的可爱。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斜织: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并暗写春风。
薄烟: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
18.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全句:这一句写了雨中自然景物的清新美丽,充满生机,是侧面描写,烘托春雨的润泽。
19.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全句:先写傍晚之景,是为了烘托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且这种气氛一直贯穿到末句。“黄晕”也是色,紧承上文“绿”和“青”。
20.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全句:表现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表现出一种静态美。
2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静默:拟人,赋予房屋以人的情态,表现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一种静态之美,渲染了春雨沐浴后的温馨。
22.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分别写出范围广,人数多,年龄全。也赶趟儿似的:照应上文《春花图》中的“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现人们的活力。
2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叠词,强调动作次数多,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
2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全句:引用谚语,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全句: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篇: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写作背景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主题归纳
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写作特色
1.生动丰富的语言
2.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善于多角度描写景物
4.观察细致,抓住特征写景
文章结构
盼春(1~2)特征 角度(顺序)写法 修辞
春草图(3):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侧结合 拟人
春花图(4):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比喻、拟人、通感、排比
春风图(5): 和悦 拟人、触觉听觉嗅觉的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6): 细、密、多、轻盈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比喻
迎春图(7):广、多、全、新、美、力
颂春(8~10)
触觉听觉嗅觉的多感官描写
文笔特点
秀丽朴素,清新隽永,真挚质朴
主旨大意
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着了一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的景象。表达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2、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3、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 朱自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已、了:包含着遗憾、思念之情。
最:突出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2、3自然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3.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语言描写,父亲在家庭祸不单行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爱。
1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车站 ○2父亲和脚夫4.第4、5自然段描写的三件事:○3父亲为我拣定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照应我。讲价钱 ○
5.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心理描写,从儿子的心理着笔,说明我当时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6.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对当时自己不懂事,不能理解父亲的爱的自责和自嘲。
7.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父亲的细心、认真、爱儿子。
8.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布:呼应前文的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使人感动。蹒跚:写出父亲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
9.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他的艰难,感人至深,更体现出父亲的爱子情深。攀:写手的动作,可见对于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
缩:写脚的动作,表现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
1要把右脚跨上月台,需借助身子向左倾斜。○2因为倾:写身子的动作,原因:○右手支撑比较有力。
10.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故作轻松来安慰儿子。○2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心里很轻松似的:○感到踏实、满足。
1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动了感情,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
1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再: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
1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触目伤怀:触:接触,看到。怀:心里。情不能自已:已:本意停止,这里指控制。情郁于中:郁:聚集。触他之怒:触:引起。
14.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父亲性格变化的原因,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
15.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身体平安:怕儿子不放心,安慰儿子。
大去之期不远矣:是父亲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揭示了父亲更深沉的痛苦和无望,与开头“天无绝人之路”形成强烈对照。
16.流泪:
1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家庭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为父亲的爱所感动,是感动的○泪。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因父亲背影消失而流泪,是惜别留恋的泪。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为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思念的泪。
第五篇:朱自清《春》课文复习
《春》朱自清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整体感知
1、盼春(1-2)----绘春(3-7)----赞春(8-10)
2、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盼春(1-2):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脚步近了:拟人,照应“盼”字,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以及作者因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内容:盼春
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刚:照应上文的“近”,“近”是未到,“刚”是已到。
全句: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全句:排比,拟人。体现了山色明朗、冰雪融化、春日融融的景象,表达作者喜悦心情。绘春(3-7)春草图:(抓住质地软、色泽绿、长势旺盛的特点)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拟人,把春草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样子,表现它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前者指质地,后者指颜色,突出春草之“新”。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长势旺盛,突出它的生机勃勃。
3.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坐、趟、打、踢、跑、捉”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从侧面写出了春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4.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全句:以风的轻衬托出草的软,突出春草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春花图:(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来写)(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你,我”指的是桃树,杏树,梨树。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像、像: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颜色艳丽。全句:句子的顺序不能调换,照应上文“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与上面两句虚实结合)
仿佛:这是虚写,作者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现出春花的甜香,令人遐想、陶醉。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拟人,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侧面写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叫”字只能体现“发出声响”的意思。
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遍地是,杂样儿:前者写野花数量多,后者写种类多,铺满田野。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散”生动地写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的特点,“眨”生动的写出了野花随风飘动之态。
6.为了写春花,却描写了蜜蜂和蝴蝶,这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突出描写花开之盛、动静结合,使花更富生机。
春风图: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引用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和煦柔和的特点。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全句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春风芳香浓郁的特点。
3.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卖弄:拟人,贬义褒用,原意是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写出了鸟儿在春风中尽情歌唱,突出春天的无限生机,写出了作者的欢快的心情。
4.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春风的和悦。
5.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
触觉:吹面不寒,抚摸(温暖柔和)
嗅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芳香)
视觉:鸟儿,牛背上的牧童
听觉:宛转的曲子,应和,嘹亮的响着(悦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动景到静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最寻常、三两天:写出了江南春天雨水之多、连绵。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看:引导读者视线,总领下文描写春雨的可爱。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多、细密、亮的特点。斜织: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并暗写春风。
薄烟: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全句:这一句写了雨中自然景物的清新美丽,充满生机,是侧面描写,烘托春雨的润泽。逼:突出了雨水冲洗过后小草青而亮的特点,准确地描绘出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全句:先写傍晚之景,是为了烘托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5.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全句:写雨中景致,有静景,有动景。
静默:拟人,将房屋人格化,表现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迎春图:(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分别写出范围广,人数多,年龄全。
也赶趟儿似的:照应上文“春花图”中的“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现人们的活力。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叠词,强调动作次数多,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
3.“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计”:打算,计划
全句:引用谚语,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颂春:(8-10)
(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又是拟人句)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全句: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全句: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突出了春天的娇美多姿。
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全句: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有着无限的创造力。
4.最后三节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内容上: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在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5.三个比喻能合成一段吗?
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的春的特点就会不鲜明,从而削弱了语言的表现力。
6.三个比喻能颠倒吗?
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 “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