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古诗鉴赏
八(上)古诗鉴赏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
这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壮志难酬悲怆之情。“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
2、《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
这两句以议论、抒情(或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3)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
这两句话很巧妙地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结合起来,用“风飘絮”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比喻诗人一生沉浮的政治生涯。
(4)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
这两句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赏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或:这两句为何回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两句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空限制的,是永恒的、无处不在的,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3)这首诗与以往的送别诗有何不同?
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这首诗:积极乐观。
4、《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流露了诗人的什么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
参考:这两句用了新奇的比喻,用“落红”比喻离开官场的自己,用“花”比喻新一代人才。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5、《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主要描写望山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和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字来写了?
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望”字着笔。首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凝望之景,尾联是想像中的俯视。(3)赏析“钟”“割”二字。
参考:“钟”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用这两个词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这两句写想像中俯视泰山的情景,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
6、《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2)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3)诗人是如何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如: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几处”“谁家”体现早春飞鸟不多的特点。又如: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变化;“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7、《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
参考:这两句虚实结合,“浮云”既是写实,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参考: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
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 参考: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9、《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2)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
参考:这两句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使得全诗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饱含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
第二篇:古诗鉴赏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开头两句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晨兴”是什么意思?
三、四两句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点明诗题“归园田居”,表达诗人心忧田亩的心情,引出下面诗人劳作田间的描写和感慨。
(2)清晨起床。表现了躬耕田园、辛劳而满足的诗人形象。2.(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②
①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上”二字是动态描写。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直上”二字使整幅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从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
一、二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枝梢也被狂风折断。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怀古咏史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
注唱,《后庭》遗曲。
注 漫嗟:空叹。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总领全词(或“领起上片写景”“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②点明登临季节(“晚秋”),③为全词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
(2)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临江仙·送王叔济
张元幹
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1)“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冰壶”比喻美好品德、纯真友情。一片冰心在玉壶。
(2)运用拟人(或“想象”)手法,寄语野鸭(或“王叔济”),问能不能在西湖边结茅而居,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思想(或“追随友人的愿望”)。
六、羁旅思乡诗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客中见梅
赵长卿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
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1)上阕中的“年年为客遍天涯”,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羁愁之深重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作借梅花抒发游子之情,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年年为客”,极写漂泊时间之漫长;②“遍天涯”,道尽漂泊空间之辽远。(2)①借梅影渲染客居的孤独淒清氛围,②由梅花的清峻孤独引发词人的羁旅憔悴之苦,③因《小梅花》加深了游子的思家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三篇:古诗鉴赏
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2、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羽”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D.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并升起。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选出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合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 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一、《次北固山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的序号写在题号前。
1、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义,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3、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4、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5、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6、A.首联的“客路”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B.“风正一帆悬”的“正”兼指“顺”“和”,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C.
五、六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给人一种消极之感。
D.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7、A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大景来衬托小景的波平宽阔。
8、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10、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11、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12.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1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1.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3.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用“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知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李白当时的心情。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异惋惜,“五溪”指出被贬谪之地偏僻荒远,路途艰难,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C、后两句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创设托月相送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挚的感请,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
D、后两句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和曹植的《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相似。4.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5.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6.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C.这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
D.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7.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8.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第四篇: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12-21)
孙怀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作者:stcm--发布时间:2004-11-29 23:01:00--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
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五篇:古诗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重点古诗词鉴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的妙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政治抱负 和 个人理想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浩荡离愁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6、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写作特点: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8、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9、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行路难》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诗中采用“垂钓碧溪 ”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4、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 自信乐观 的性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7、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计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
9、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诗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3分)比喻:仕途受阻(1分)典故: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10、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 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3、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4、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5、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答: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⑴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⑶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⑷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