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
一、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依照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变化,在研究的角度和层面的区别下,其概念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别,概括起来应为:教学方法是紧紧服务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建立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动体系,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手段。一般意义上我们将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新课程改革后,采用新的教育思想,并随之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从中也暴露了部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改正。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影响新课改的进程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新课改的执行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深入探讨教学大纲,全面把握课程性质,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素出发,着重从几个方面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1.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理念上看,是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现状,结合教学发展要求和世界教育潮流的。教学中出现的不如意的现象和问题有:教材中选修必修课程结构中基础性内容明显不足,容量偏少;选修科目不便教学操作,对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求过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现阶段教学中学校应灵活管理教案,实行统一模式、灵活运用的教学模式,对现阶段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教师教育水平差异引起的同年级学生素养缺失,确保教学任务的实现。故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延续传统教学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互助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结合不同的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搭配,不能全面推翻否定我国语文教学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近几年教学实践的探讨沉淀,科学的继承和发扬新的教学方法。所以说,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是在传统理念基础上的循序和发展。
2.多种教学活动,推进语文课程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活动,推动语文新课程教学,在各项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书面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和艺术高效的学生活动,突显学生的主体身份,展现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学生的积极踊跃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师生间的合作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兴趣,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讨论过程的有效调控,引导学生科学讨论,不要偏离了教学方向,达到实施讨论的实践意义。其次,组织多种实践活动,这里指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而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让学生借鉴社会学习的规律和要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语文知识,提升社会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最后,采取应用性实践活动,即结合学生个体发展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活动,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的核心目的,在真实事件中吸取养分,茁壮成长,让学生在切实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教学方法注重高效和实效的配合许多语文教师在接受了新课改的理念后对教学认识实现了转变,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问题,如教学中机械理解和实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先进性,忽视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质量并没有提高。应坚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准,无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新课改带来的特征,实现高效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和高中语文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失效性和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不管是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目,是阅读理解还是测试练习,教学方式上无论是教师传教或自修掌握都可以实施,只要学生在学习上能有所收获、思想上有提高,方法上有改进,能力上有提高都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增长和促进。实现了教学方法的高效和实效的结合。
4.教学方法的核心应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自主掌握科学规律和研究方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通过习得和学得形成的,所以,研讨、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就尤为重要。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仅要掌握和发现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共同探究学科的要义,还要将语文根据形成板块分别探讨不同部分的规律和特点,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教师研究教法更为重要。能够形成教与学的结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其正确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执行备课、开展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也是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把握。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应遵循继承和发展是工作前提,采取各种活动推动形式,实施高效和实效教学的有效结合,坚持学法指导,这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生同长,全面地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从教育理念到方法实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对于落实新课改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此形势下,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很有必要。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摘要:关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改至少要做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自主宽松
高中语文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使语文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看法、做法,与同行交流,向同行请教,以求共同进步。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
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 ,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
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单娟
永年二中
***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有的学生到了高三,对其他科目的一些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可惜已错过了培养的时机.针对这些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曾经听一位使用了新教材的老师这样说:“新教材新在哪里,不就是把原来一本书的东西分开两本书印,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教.”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很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第一,新认识——领悟新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 “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用新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换一本书,而是要更换整个教学的理念.第二,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三,新教法—— “新”的核心体现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如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三篇课文都是帮助刚上高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结合单元活动,便于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互相认识,并确立自己高中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单元教学能力目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情感目标:剖析自我,建立自信,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安排: 第一步:“我是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 第二步:教师指导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我很重要》《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
第四步:“我明白”――单元情感目标小结
第五步:“我想说”――能力目标检验
其二:横向联系,多种能力同时培养.横向联系包括语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也包括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指我们的教学源于课本,又应多于课本;源于课堂,又应大于课堂.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到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它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它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例如必修5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走近经济”,而高二的政治课,也恰好在讲经济,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和政治科联合搞关于经济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同时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其三:开放课堂,学生为主调动潜能.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四:动态评价,发展中找自信.新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些能力的提高是要经过长时间有步骤的不断的练习才能完成,并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会不一致,所以,及时在不同的阶段,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用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论
黄美丽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着重在兴趣上引导学生,补充其课外阅读量,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自主 阅读 兴趣 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就提到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课程总目标中也再次提到应使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①阅读所积累的语言材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储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作就不难了。②可见,阅读在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新课改之前,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总习惯于一讲到底,很少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机会。考生升学压力大,教师责任也很重大,此种情况之下,学生亦不敢花上些许时间阅读名篇名著,久而久之,除了课本里选出的文章,他们没有更多的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理解文字的能力自然不会强。学生失去了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成了一种奢望。
实际上,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抓好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其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因此,新课改在河南推行两年来,我们都在为如何多角度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不懈探索着。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须从兴趣激发入手,通过课堂引导和课外阅读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这样的一步步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具体该如何操作,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分量,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但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以正确的阅读方法。
每个教师心中都要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
确立整体观下的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奋点,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阅读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疱丁解牛》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臣之所好者,道也”所体现的庄子思想,印发了一些关于“庄子生平经历”的材料。上课时由一组漫画导入,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互相探讨阅读中,学生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感悟。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③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统一阅读的材料虽不算多,但是学生在读完之后,会凭借自己的阅读兴趣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再去寻找、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来读。本课的语法、修辞知识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自己就可以体会,教师就可以不在课堂上特别指出甚至是强行灌输这些文法知识,这就直接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和厌烦感。
另外,我也总结到在阅读教学中,“读”也是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一种方法,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采取了默读,诵读,精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学生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在朗诵课文时展现给同学们。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文章的情感和意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诵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通过不断的阅读和自我体悟,学生理解了庄子“道”的思想:人生在世不仅要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而且好事要自然而然地去做,千万不能有意地去做,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做。做坏事和为了获名而做好事,就像是刀刃触及牛体的硬骨一样,会伤及己身。我想,学生既对读感兴趣,又能够在诵读当中收获学习的硕果, 双管齐下,何乐
而不为呢?补充课外经典读物
阅读是积累和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最好途径,优秀的作品是对生活感受深刻、丰富、细腻的作品,易于触发学生的心灵,读一部好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我们在指导阅读时,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阶段,选择易于为学生接受、使之易受感染的好作品,又配合适合他们的有效形式,指导其作相应的阅读积累,达到学习的目的。
目前高中阶段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本里所选篇目大都是文化经典,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十分有益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将阅读的视野仅仅局限于课内,应该开拓阅读的课堂,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提倡少做题,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许会对阅读作品缺少方向性、辨别性的选择,教师应该先向学生阐述了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在课外阅读初始阶段里给出范围进行指导以供学生参考。
提出课外阅读要求之初,我先从引起学生兴趣入手,向学生介绍了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比较喜欢读的一些书,比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学生被书中有趣的描写和作者充满神秘乐观的生活所深深吸引,很多同学短时间内就能看完这本书,并希望我能给他们介绍更多的好看有益的书。此时,教师就应该跟进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批注文段,摘抄句段,引导他们进行阅读积累。教师可以在每周末给学生提供一些书目,像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国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典四大名著„„这些名著从不同的层面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在一本接一本的阅读中,他们享受着文化带与他们的饕餮大餐,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充实,而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亦能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出来,教师也就不用再发挥传统教学中“讲”的功夫,而是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选择一些好书去看,他们的阅读感悟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并将这种兴趣由课内转向课外,转向他们的语文生活中去,学生会受益匪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内容,并不是“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点,重点是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并使之得以巩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使之可以自如地阅读、理解更多更好地作品,能够适应未来的学习。
(1)主动阅读。一切外因都要靠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那么他就一定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2)勤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动脑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3)勤于摘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任何积累都可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目前我的学生中已经有人积累了4本厚厚的摘抄,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在生活中做任何事也会是很有条理的。
(4)勤查工具书。善读者一定能善用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关于字词等方面的疑难,不一定马上告诉学生,可以要求其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及时做好记载。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优秀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体现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注释:
①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②吕叔湘出席二十所高校写作教材协作会议教师座谈时的讲话.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五篇: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研究
研究背景: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研究内容:
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和知识整合
阅读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凄,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师,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积累,文本的晶读才有坚实的基础。
文本研习是自身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有机整合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凑时发现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文本探究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使文本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发牛碰撞,产生认识顿悟和思想飞跃。没有感性因素,哪里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积累、生活感悟和文化积淀。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把挖掘历史遗迹、搜罗文化古籍看作是比生命都重要的事。是啊,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几乎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也必然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人将如何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生活。
3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多层次的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从作者、渎者、文本,从表面、内涵、背景,从历史、创新、局限等等来进行观察、思考、比较、评价。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文化复合体,无不具有文化的多元性与多面性。窦桂梅老师在《圆明圃的毁灭》这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说:“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留给你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难过”、“叹息”、“泪水”、“无奈”。而有一个男牛说是“恨”:“不仅恨英法联军,也恨当时的中国人。”令在场的人感叹不已。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对什么是“民族性的自省”可能还只是直觉,但在他l"fl,L,中却留下一颗“思考的种子”,等待其日后生根、发芽。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了爱情的悲剧,有人读出世态的炎凉,有人读出官场的腐败„„这些都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取向有关。多元解读有界,深浅也有度,而创造无限。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进行多向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行充满个性的多层文本解读,焕发出生命智慧的光芒。
二、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探究性学习的根基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能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正是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真正想让读者把握、思考、获得的精华所在。这种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它反映厂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人文审视
语文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就要审视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对长期居住在北京四合院而形成的那个时代北京特有的封闭文化以及北京人独有的文化精义“忍”。可能令现在的学生百思不解。其实,那时北京人独有的文化态度正是北京人生存文化的折射,是北京人精神状态的外显。更是北京人皇权思想长期作用于内心后的一种心灵痕迹。韩愈曾说:“文贵创新。人贵独立。”处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不仅要争取人格的独立,还要坚持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的独立,从众化的文化消费必然会导致文化畸形化、泡沫化,阻碍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面对当前文化低俗化、从众化以及作品泛情感化的病态情状,我们应该不断反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品位,确寺一种健康的审美标准。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精神审核
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寻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意义给以无限的关怀。毛泽东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人文精神决定着的。”读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才能善待美好的生命,才不虚此一生。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崇高境界。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是感染,这种感染要求教育者本人就必须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每一堂课都充满人文气息,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涵养宽容。发掘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在的个性潜能,诱导他们内心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创造的翅膀.展爪精神的风采.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想像力、创造力所具有的潜力。3探究学习应该注重民族心理的审度
读鲁讯的《灯下漫笔》,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奴化”的本质解剖中,既让人体会到鲁迅思想的博大与精深,更让人体味人的尊严与人格,展望未来社会的人的文化存在形态。民族心理的内涵是文化。因此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文化的内化过程。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民族心理有了渐趋平和的开放心态,有了渐具和谐理性的社会发展心态,而现代文明的到来也使一些人对农耕文化怀着无限的依恋。2006年高考语文霞庆卷19题这样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E的,或幸或悲。”为什么说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又为什么说“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探究。
三、文化建构是探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
古人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和精神的支撑。文本鉴赏的终极目标就是文化建构和创造。
1.探究学习应该注蓖文化品位的建构
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果一个读者只会从文本到文本,那么,他的阅读是无法谈及文化晶位的;如果他能想象出断臂维纳斯作为一个艺术品如何表现出女性的质朴与柔美,他的阅读多少有了~点文化的味道;如果他能品味出断臂维纳斯那独步世界文化殿堂的惊世魅力,以及南此而派生出的“残缺与完美”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见解,那么阅读鉴赏的文化立体结构也就建立起来了。一篇文化含量极丰富的文章,可能因为消极的阅读态度和有限的文化涵养.而削弱了文本的文化内涵。要让阅读者在阅读感悟中完成一次次知识升华的提炼,一次次灵魂荡涤的净化,一次次人格重铸的锻造。这种境界只有用探究的精神、质疑的思维、求索的品性去阅读才能求得,这才是阅读的至境。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化个性的建构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常态和主流,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本民族文化才有勃勃生机。读苏轼的《赤壁赋》,体会苏轼清静自然、超群飘逸的生活方式。读陶渊明《归周田居》,置身于闲暇和顺的自然状态。实现向自然的复归。这些洒脱豁达的处世态度,执著于心主万物的自然.,天道观,与近日主张回归自然的现代生态观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化在很大程度.卜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要在新的历史起点E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个性需求。《考试说明》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它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高考阅读中难度较大的一题。公务员之家
3.探究学习应该注重文化形态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以它特有的文化形态体现出人文精神。《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之一,《诗经》之后湘楚文化独领风骚,而后百家争鸣的狂飙席卷神州大地,人们的精神家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濯洗,唐宋元明清的诗歌散曲小说争奇斗妍,精彩不断.无论是李杜诗篇万几传,还是三国红楼千人醉,中国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中国文化在新旧时代的交替里更显出东方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尊严、荣誉感。个人的快乐、幸福都以国家、家族、家庭的形象出现。从天下一统中感受自豪,从家人的平安、团聚中获得快乐的精神享受。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健康的文化形态,体现个性文化的自省、自觉。总之,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人文教育的必然趋势。它将推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把语文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研究结果:通过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措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不断实践和运用,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