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p3的时代的散文
初中的时候,哥哥很大气的给我和姐姐买了两个在当时很流行的mp4,一个粉色,一个蓝色,具体的牌子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是一个英文名,屏幕还特别大,洋气得很。
它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初中时光,我用它听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现在已记不太清,只零零碎碎的记得从姐姐那儿拷贝过来的一些歌曲像“123木头人、玫瑰花的葬礼之类”,以及从电脑上下载的一部电影“孔子”和一集海贼王(因为只有这两个视频所以重复的看了好多遍)。
那会儿,诺基亚还称霸着市场,摩托罗拉也还随处可见,科技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拥有这样一个p3,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儿。深夜里戴着耳机用功,临睡前听着自己喜爱的广播电台,和同学围成一堆看着一部电影。那时候,姐姐追星,调皮的我会偷偷的撕掉她贴在墙上的海报,直到被她拿着拖鞋吓得到处跑。妈妈骂我,幼稚的我会嚎啕大哭甚至离家出走直到她弯下腰来哄我。每天放学一集不落的看着蓝猫淘气三千问,每次睡前和妈妈吃着爸爸削过皮的苹果,在仲夏夜里爷爷扇着蒲扇给我讲着人生,放学后妈妈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各种各样的画面都藏在了这小小的mp3中,藏在每一首歌里。那时候一切都显得特别纯粹。生气了会哭,高兴了就笑,有着许多幻想,也有着种种烦恼。生活酸甜苦辣的色彩明亮鲜艳,不像现在生活的所有色彩都隔着一层灰幕,让人压抑,沉重。
如今那个撑起我初中年华的mp3早已不见了踪影,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使当时的宠儿没有了用武之地,可是记忆中mp3的那个年代,还常常让我回首,让我停下,让我流泪。歌曲重放,物是人非,一切早已不在。愿那一段岁月经过生活的酿造,不会变质,而是更为醇香,甘甜。
第二篇:旧梦时代优美散文
这个时候的我在电脑前蜷缩起身子取暖,因为不是集体供暖,只有客厅一个空调担任着三个房间取暖的任务,空调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大概是有些老化了。
我房间里有个大阳台,到了冬季的时候就显得格外冷。当我推门进去的时候,一阵寒风迎面而来,赶紧把门拉上,可还是阻挡不了。
不喜欢冬天就是这个原因。
记得小的时候住在老房子里,客厅有个大炉子,父亲总是把它弄得通红。每次放学回家,母亲就接过我的书包然后说:“快,坐下暖和一会,外面很冷吧?”我摇摇头,坐在火炉边感觉到了无限的温暖。你只要在边上待个几分钟,脸就会烤得很热。
可是现在呢,电热毯要开一晚上才能保证我的体温不下降。因为在关上之后一旦电热毯的温度达不到我体温的温度,我的身体就会冰凉。
早晨睁开眼睛看到外面漆黑一片。颤抖着穿好衣服,实在是不喜欢冰凉的衣服贴到身体上的感觉。然后坐在床上开始回忆,回忆时间的过往,回忆过往中给自己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在感叹时间的飞速,倒不如去回想一下在这个空间和领域里自己要追求的东西有没有价值。
或许在过了很多年之后,你又一次回想的时候,原先你设定的理想已经实现了。
起码,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设想,可以去努力。
失去的,得到的,在你已经度过的这些年里。
很多时候,我在想又是一个秋季要开始啦,现在是十月份,看到皑皑白雪的日子也会很快地到来。记得在一篇文章上写起码要有9个月不能看到雪,想想好像是不久前才说过的样子,可是现在说起来,还有2个月的时间就能再次感受被白雪覆盖的那个洁白世界。时间是伟大而又神奇的。
我们在这个时间里成长,父亲和母亲却在感叹着,在这个时间里慢慢老去。看着他们满头的白发,我忍不住躲起来偷偷地流下眼泪。在我难过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让他们看到。
如果时间可以改变什么,那我想让它改变父母的容颜。让他们再年轻一次。
如果时间可以改变什么,那我想让季节重新变化一次。如果时间可以改变什么,那我想让时间停止一次。
如果……
青春总是在这样单薄的季节变化里流逝。
一面看着别人成长,一面感叹。
我们没有永恒的时间可以去碰撞,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感受。
可是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无限的幻想并去逐一实现。
我们就是这样倔强的孩子。微笑着,尽管有时候泪流满面。
第三篇:家电时代的散文
早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是就是抓起控制器看电视上的新闻,于是国家大事世界风云,便历历在目尽收眼底。上午我基本上蒙头呼呼大睡,如果是夏天我可以打开空调制冷,如果是冬天我可以打开空调制热。我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生活在不冷不热的美妙氛围里。中午和傍晚,太太从冰霜里拿出保鲜的蔬菜和鸡鸭鱼肉,不一会儿就弄出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下午我基本上看书或写点什么,有时拿起电话,和朋友们海阔天空的神聊一番。我不晓得有多长时间没有写信了,信件对我来说好象有些遥远了。
我是个夜猫子,我夜晚总是睡得很迟。我坐在电脑桌前,查查资料或打打字什么的。以前投稿可真是麻烦,除了劳心费神眷清稿子不说,还要在信封上贴上邮票发出去。现在好了,只要用鼠标轻轻那么一点,电子邮件就躺在编辑的信箱里去了。一切都是那么神速,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当然我上网也聊天来个视频,这时远隔千山万水的亲友便近在咫尺,就坐在对面笑眯眯的望着你。电脑的神奇让时空变得不再遥远,偌大地球就真的成了随时可以串门往来的小小地球村了。如果想放松一下,我还可以利用影碟机,看看片子或听听歌曲什么的。我说过我是一个夜猫子,一到夜晚我就特别的精神。上完网躺在床上毫无睡意,便在明亮的灯光下静静的读书……
我每天几乎都是这么按步就班过来的,我的生活被各种家电所包围,我享受着每一款家电带来的总总便利和快乐。我离不开它们,如果哪一日真的离开了它们,我不晓得我的生活将乱成什么样子。有一天傍晚家里的保险丝烧断了,太太鼓捣了半天也没有鼓捣好,我们就这样黑灯瞎火的度过了一个没有电灯的漫长的夜晚,仿佛一下子掉进了黑洞洞的人间地狱。
客观的说,像我样的生活水准,在城里可能是中下等的,但基本的家电还是一一俱全。现在不光是繁华的都市,连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农,都会用电脑上网兜售自己的农产品了……你说说看,这个世界是不是很奇妙?这个世界是不是变化的贼快?这个世界是不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变?
而这一切,在往前推三四十年,那简直连做梦都不敢想啊。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东北乡村,十来岁时,我夜晚是在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下读书的。第二天早晨照镜子,一张脸被煤油灯烟薰火燎的,简直变成了包黑子一个。再说磨米磨面吧,打小的时候,我常和父亲赶着一条毛驴,毛驴身上驮着一袋粮食。我们父子俩这是干嘛去呢?去邻村磨米磨面去呗!因为在周围十来个村子里,就这个村子用发动机发电,有磨米机和粉碎机。由于人太多,我们只好排队,有时要星光灿烂时才回到家呢。我小时候最怕去碾道了,因为人像驴子般的那样旋转,差点没把人累死。但不去也得去,不去晚上就吃不到新鲜的玉米饼子了。
再拿收音机来说吧,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第一次瞧到这玩意儿的。我有个远房三爷,他家在我们村,人在沈阳当工人,一年要回来好几趟。三爷每次回来,都被村子里大人小孩围个水泄不通。因为三爷手里有一台小巧玲珑的收音机,这玩意儿一村人从来没见过,觉得很新鲜很不可思议。十几号甚至几十号人挤在三爷家里,听那神奇的铁匣子里发出人说话或唱歌的声音。记得我首次听到相声大师候保林的的段子,就是从三爷全村仅有的那台收音机里听到的。
我们村好象是1975年才装上电的,从此村子里夜晚一再一片漆黑,夜晚感觉不再十分漫长了,我和父亲不再赶着小毛驴到外村磨米磨面去了,因为村里有了自己的加工厂。有了电灯真好啊,夜晚读书不再烟薰火燎的,不再担心一张脸薰的像黑锅底似的。讲个笑话,村里五保户七老八十的王大爷,到了晚上该睡觉时,老人家不晓得拉灯绳,而是立在板凳上鼓着腮邦子使劲吹灯炮,可是他怎么吹灯炮也不灭。王大爷想就这么亮着一夜那该费多少煤油啊?于是老人家一棍子就把灯炮给打碎了……
过去姑娘出嫁嫁妆的三大件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经成了翻过去的老黄历了;现在姑娘出嫁的嫁妆三大件是冰箱、洗衣机和电视,说不定还有一辆小矫车或一套豪宅呢!人类生活质量无以伦比的改变,都离不开电能,都得益于咱们国家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始终觉得电能的出现,是人类创造的一个非凡的了不起的奇迹,它彻底改变了人类拙朴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电能,各种电器就不可能应运而生,就不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电能带来的革命是空前绝后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类不应该过分的迷信和依赖各种便捷的家电,人的生活方式还是纯朴或返朴归真一点好,否则人就会产生惰性,就很可能成为电器的奴隶……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1800字
第四篇:分析mp系列产品的文化内涵
分析mp产品的文化内涵 从MP1到目前MP5系列产品的出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系列产品的推出是紧跟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而进行研发生产的。产品研发思想或理念的创意之处,就是该系列产品的核心产品文化的体现。如mp3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可以随心所欲不受时空限制聆听自己喜爱的更多歌曲的需求,mp4进一步解决了消费者对产品储存量大、随时观看视频、收看电子书、照片等更多功能的需要。Mp5解决了无法满足个性化以及在线消费的需要,因此在线直播及下载存储等多功能播放器随之应运而生。
核心产品只有通过形式产品才能体现出来,核心产品文化也主要是通过形式产品文化而具体演绎的。形式产品是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具体物质形态,既包括内在的质量、功能,也包括外在的款式、包装、品牌等。
产品质量是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物化体现,是企业管理者质量价值观的具体反映。质量,不只是产品的重要物质属性,其实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范畴。重视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文化的基础建设。因为过得硬的产品质量,不少产品成为畅销产品,其品牌成为知名品牌,诸如飞利浦苹果,纽曼品牌。
该系列几代电子产品迎合了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功能不断增多,从而使得功能逐渐改善提高创新无止境。
产品的材料、设计,款式,体积、色泽的选择日趋个性化,从触觉、视觉等角度,传达着着美学信息和人性化。适应了当今消费趋势。
品牌代表了产品的品质、服务,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价值和经营理念。飞利浦“精于心,简于形”,苹果不完美才能促使进步去追求完美的理念,“Sony”价值105亿美元Sony是华人地区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心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品牌。通过名称、符号、标志或其组合浓缩的视觉冲击展示出核心产品文化。
良好的售后服务。免费的服务热线、一定期限内退货,合适合理保修维修期限。
第五篇:谈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谈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摘 要]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朱自清 语言 艺术 时代性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如:
(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儿女》)
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 自然。“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再如:
(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谈抽烟》)
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五四时期,他在努力打破白话文的艰涩难读并自觉追求“口语化”语言艺术的同时,并不回避文言词语及某些西欧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朴质的叙事散文《背影》中,就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惟”“箸”“诸多”“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等。这些词,典雅传神,蕴涵了作者怀念饱经沧桑的父亲的深沉感情,凝练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借用也是审慎的,少数的外来词尽量音译,如《荷塘月色》中的“梵阿铃”;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如
(3)她松松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梅雨潭》)
作者在形容词“皱缬”“明亮”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使其动词化,与中间一句 1的“摆弄着”结构一致,句式整齐,更显露出梅雨潭的情态。
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了一种能雅俗共赏、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也是当时的文学语言在努力向前 发展 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二)遣词造句的艺术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自序》里曾谈到:“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作用。„„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与诸多启发。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道:“沿路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这一“飘”一“度”,既与歌源“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
恰当地运用叠词,不仅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还特别能给人舒缓婉转、轻柔真切之感,传达出深远的情意。如:
(4)人生若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跋》)
文段中的几个叠词意象丰富、广阔而形象,描绘出形态、情味、程度各异的人生梦想。这样的叠词在朱自清的各类文中都有,而写景抒情类散文里尤多,带给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朱自清还十分注意句子排列的节奏感。他的文句总能散、整结合,长、短句式间隔有致,且行文的缓急、跳跃与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情感的起伏紧密相联,句子之间有 音乐 的韵律美。在《冬天》里,有一段写回家时情景的语句,就兼容了这种字词与句式恰当组织的双重美感:
(5)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冬天》)
先是对称简洁的转折句式,两个“老是”朴实传神,家中的温情便清晰地凸现在外面的凄冷之上。接着写回家景象,全用短句,“开着”“挨着”“向着”几个动词令人回味无穷,一家人的团结友爱表露无遗。最后再用“似乎„只有„也只有„”的句式抒发感受,把作者对家的深情与家带给作者的感动表现得自然流畅、形象空灵。
无论是动词的传神达意、儿化词和叠词的轻巧蕴藉,还是句式的跌宕有致,都表现了朱自清对语言技巧的深钻细研和运用语言的纯熟与机巧,反映出他对时代语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表现手法的灵活
朱自清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用情均细腻深刻。他能把对平常景物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联想,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做到虚实结合,从而营造出各种幽美意境来。朱自清喜欢设喻,将自己善感的情思寄托在一个个清新而完整的比喻意象之中,使文句优美传神。在《荷塘月色》中,这样的比喻就很突出。如:
(6)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作者先将“月光”比作“流水”,化无形为有形,接着紧扣“流水”,写出其完整的姿态动作“静静地泻在„„”,表现出月光的轻灵生动,月夜的静谧和幽美。
再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作者写到一个五岁女孩只卖七毛钱时,把它喻为“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极言生命价格之贱。比喻贴切形象、内涵丰富,有力地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 艺术 是其语言的另一大特点。他善于以“移觉”的方式使各种感觉融会贯通,给人灵动漂渺之感,在传情达意上收到了奇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这样描写“荷香”: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感受到“缕缕清香”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朱自清散文中的表现手法自由灵活。为了更细腻准确地传达某种感触,他常把几种修辞串连在一起,而无堆砌之感:比喻常将比拟融合其中,使意象生动完整;通感事物之间的神似又借助了比喻的形式;有时将多个比喻或拟人形成排比,在层层递进中表达出更深厚的情意;或顺情引用文字,使文情更浓,意更切„„
二、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2]这“朴素”“平淡”之论,既符合其创作实情,又与其“谈话风”口语特点相一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自然 流畅,情感真挚,简约传神,形成了一种“朴质清幽”的神态。
在他的散文中,情或由事发,或由景生,自然地抒写出其独特的心眼观感,深刻地展现了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一个善感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怀。读者徜徉在其质朴的文字中,也似走入了他那片细腻的感情天地。这种风格,在其不同类的散文中,表现形式与内涵却又各有特点:
(一)在叙事散文中,他能抓住平常人及事件中动情的细节,用质朴、简明的白描式语言进行描摹、勾勒。一些看似淡然的、不经心的语言,却正是作者的传神之笔:不夸张、不雕饰,浓浓真情孕于质朴之中。在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全用了白描来记事,未作多余的修饰、渲染。全文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但像“爱”“感激”“关心”等抽象概括的词儿一个也没有,更没有华丽铺陈的词句,就凭着自己用心地观察、感受和细致地描摹,将父子之间浓厚的真情写得真切感人。如车站买票那一段:
(8)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背影》)
作者抓住父亲动作——“拣定”“嘱我”“又嘱咐”,写出父亲不只操心“我”的位置、衣物,还担心“我”的旅途生活,想方设法为“我”做极其精细、周密地考虑和安排。这些描写,看似平常简洁,却恰到好处,使一个饱经沧桑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他的《给亡妇》,也全是这种简朴生动的语言。此文具体描摹“亡妻——谦”对孩子和“我”这两方面的爱,表达“我”对妻的感激与缅怀。通篇无一夸张矫情的“爱”字,却给人情真意切之感。如写谦对孩子的惦念:
(9)“„„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心不下孩子。病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给亡妇》)
这一个个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妻子的爱子之情,十分感人。
(二)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朱自清尤其注意了情与景地紧密结合,写景细腻清新、景中含情;抒情真切朴素、情中有景。
在《春》中,一幅幅春景图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无论是春草、春花,还是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都被写得意味盎然。如写春花时,有一句“闭上眼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联想,与上文连贯自然,不仅侧面写出了花的多与香的浓,更使人感到了这花儿带来的希望与收获。画意与诗情,浑然天成。
另外,在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他的抒情感喟也不空洞,而是写出了生活中的情景事理,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由衷之情。如《匆匆》第三段中写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
(10)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城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众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匆匆》)
作者把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融入了“太阳的挪移”“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着”“叹息”等行为、场景之中。这些细小平常的生活情景,带来了他对时光深深地思考。朱自清用多情的眼看天然的世界,把笔下的世界也变得多情、美丽。无论何时,朱自清都善于捕捉细节,细腻刻画对象,以有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他朴实真挚的写实风格;而写实不落窠臼,总是蕴含了作者的浓情真意,表现出朴中见巧的独特风格。
参考 文献:
[1]见《朱自清全集》
(三)(江苏 教育 出版社1988年版)。
[2] 见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 现代 散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