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时间:2019-05-15 10:1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第一篇: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

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

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四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1)按监测目的分类

¢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 特定的监测(又称为物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进行,以提供具有法律责任数据(公正数据),供执行部门、司法部门仲裁。(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例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第二篇:环境监测站LIMS项目设计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附件一:LIMS技术要求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系统管理

(2)实验室数据管理(4)质量管理与控制(3)实验室资源管理

每个功能模块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1 系统管理

1、用户管理

LIMS用户采用树型结构来维护,按部门建立用户分类,分类下面建立登录用户,每个用户有登录名和姓名组成。登录名是唯一性的,姓名作为电子签名自动记录在LIMS每一步操作过程中。授权用户可以随时增加、删除、修改用户信息。

2、权限管理

系统按人员角色来管理权限,一个角色关联了一套操作权限。用户关联角色,不同角色具有不同操作权限。权限分为数据权限和操作权限。

3、数据清除

输入数据清除范围,选择清除对象,系统就自动从当前数据库中将指定数据删除掉。

4、数据恢复

从备份数据库中将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指定数据重新导入到当前数据库中。

5、数据备份

系统可采用自动和手动备份方式,自动设置按日、周、月等日期进行备份,备份介质可以是光盘或移动硬盘。

6、日志管理

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用户访问LIMS系统的日志信息,并可以被授权用户进行检索。日志信息包括用户名、登录模块、登录及退出时间、从哪台计算机进行登录(计算机名称及IP地址)等。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1.2 实验室数据管理

按照ISO/IEC 17025规范中的样品管理要求来设计工作流,以样品检测过程为主线,包括项目管理、生成采样任务、样品登记、样品分发、分析检验、数据输入、数据审核、生成报告、留样、抱怨处理等方面。

1.2.1 基础信息维护

1、客户信息

按照不同监测任务类别分类管理客户信息。

维护委托客户信息库,授权用户可以新建、删除、修改客户信息。

2、分析方法

将分析方法按不同监测标准建立分类,每个分类下面建立对应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可用WORD、EXCEL、PDF等格式的文件来保存,并且可直接在LIMS系统进行浏览和维护。

3、监测项目

分监测项目随意进行分类,可以按样品类型、环境要素或监测标准等方式来划分,每一个分类下建立监测项目。授权用户可随时增加、删除或修改监测项目及项目参数。设置监测项目属性,如监测标准、原始记录单模板等信息。

4、监测标准

根据不同样品类型建立监测标准,授权用户可随时增建、删除或修改监测标准。维护客户档案信息,并可关联到监测报告书中。

1.2.2任务管理

监测任务按不同监测目的进行分类管理,用户可自定义任务类别,如常规监测、监督监测、竣工验收监测、市场委托监测等。

自定义任务管理流程,不同类别任务对应不同工作流程,包括项目接洽、项目登记、编制监测方案、生成合同、生成任务单、采样、交接样、样品登记、分析检测、数据审核、数据处理、编制报告、报告审核、报告签发、留样管理等环节。

对需要的现场采样的监测任务进行登记和安排,生成采样任务单。采样完成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后,可登记采样信息。

1.2.3样品管理

实现从样品分配到分析结束的全过程监测。

依据编号规则确定样品分析号(唯一性标识)、样品领取信息。在样品登记时,系统可以添加质控的样品,形成样品交接单。

样品编码支持条形码技术。

预设分析权限,样品自动分配给分析人员,并可人工指定。

分析样品在流转过程中有不同状态,每个状态采用不同图标进行标识,并自动记录每个过程的相关信息。

可自动提示不合格样品。可增加或删除项目。可生成复测样品。可修改历史样品信息。需记录留样信息。

1.2.4数据输入

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具有不同分析权限,登录到LIMS系统后,系统将自动列出当前用户授权范围内的分析样品及项目。

1、手工输入数据

2、自动输入数据

由自动化分析仪器生成的数据需自动进入到原始记录单,通过计算和修约后,生成分析结果。

其它标准格式的数据可导入系统。

3、原始记录单

可灵活设计原始记录单格式。

原始记录单记录每个分析数据的全部关联信息,如样品名称、取样时间、取样点、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分析人员、分析时间、审核人员、审核时间等。

应具有自动引用标准溶液、标准曲线、计量器具基础信息等功能。可按样品、项目等多种方式输入分析数据。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应具有自动计算、修约、换算等功能。

平行样分析应具有自动判断重复性和在线性等功能。应具有自动判断数据是否超标、质量等级等功能。

1.2.5数据审核

可灵活设置不同类型样品的数据审核级别和不同工作岗位的审核权限。进入数据审核界面后,系统应自动显示当前登录用户需要审核的样品清单。可根据分析项目原始记录单信息完成分析项目的逐一审核。

可拒审样品,并提示分析人员重新分析;被拒审的样品采用特殊标志进行标识。

可修改分析数据,并自动保留修改之前的原始数据。

1.2.6数据查询

可按客户、项目、任务、样品、方法等多种方式浏览历史分析数据。不同状态的数据需用不同底色来表示。

设置了质量等级参数的样品可自动显示其等级状况。需将不合格数据采用特殊颜色进行标识。可浏览历史数据变化趋势图。

可浏览图谱数据。数据工作站产生的图谱可进入到LIMS数据库中,并在数据溯源时进行显示。

用户可自定义条件进行数据组合查询。可浏览质量波动及合格率统计数据。

费用查询:查询一段时间内的所有监测费用;单项查询采样、分析费用。质控查询:查询一段时间内质控样的数量及项目数据;按项目统计一段时间质控样数量;按项目绘制控制图。

1.2.7报表处理

可灵活设置不同类型的分析报告及质量报表模板,包括:检测报告单、原始记录单、合格率统计表、质量抱怨记录单等。

建立报告单中的分析项目与分析结果的动态关联,只要分析数据生成了,并完成了相应的质量审核过程,自动形成定制化的分析报告或报表。

报告管理具备生成、审核、签发、发送等功能。报告可通过E-mail进行发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1.2.8 数据WEB发布

数据发布具有浏览历史数据、分析报告(表)、组合查询等功能。数据访问同样需要授权,发布内容可以在LIMS系统中进行设置。

1.3 实验室资源管理

对影响分析数据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使之符合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规范要求,达到提高分析人员素质、提高设备利用率、控制和降低实验成本、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之目的。

1.3.1 人员管理

人员基本信息维护。人员培训计划维护。

人员档案信息维护,包括奖惩记录、上岗资质、培训进修记录、考核记录、工作经历、受教育情况等。

1.3.2 仪器管理

仪器基本信息维护。

定义自动化分析仪器数据接口参数。

仪器档案信息维护,包括供应商信息、安装调试信息、操作规程、备件信息、维护维修记录及校验记录等。

设备运行过程管理功能,记录如运行记录、运行时间、运行状态等信息,并可以进行多种条件组合统计。

仪器采购及维修计划维护。

计量器具定期检定管理。如果某一个计量器具的检定期已到,但还没有进行检定,系统将提前一定时间提醒用户。

计量器具发放管理。

仪器管理同数据管理是关联的,当分析人员输入分析数据时,系统将自动判断分析项目对应的分析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是否完成定期检定了;若不是,将提示分析人员。

自动化仪器可与原始记录单关联在一起,由自动化分析仪器生成的数据可自动进入到原始记录单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维护计量器具的数据补正表。在原始记录单中输入数据时,自动计算出补正值(支持内差法)和补正结果。

1.3.3 材料管理

维护实验室所有试验材料的库存信息。支持条形码技术管理各种试剂材料。试剂材料出入库管理。自动报警超标库存。试剂材料领用及发放管理。

标准溶液管理;维护配置标准溶液的原始记录信息。

标准曲线管理;维护制作标准曲线的原始记录信息;根据标准数据自动计算出回归系数、相关系数、截距及曲线方程式;若原始记录单关联了标准曲线,在输入标准曲线编号后,将自动调用上述数据参与计算。

材料成本统计。

1.3.4 文件(含内部、外部、情报资料、图书等)管理

将不同类型文件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文件目录,关联不同格式的文件内容,如DOC、XLS、PDF及图像等。文件受控管理,包括文件建立、审核、审批及销毁等全过程。分析方法、仪器操作规程、质量记录及质量体系管理。文件借阅管理。

文件修订管理。文件发放管理。

1.3.5 成本管理

分析成本管理:根据每个测试项目的费用,系统能自动计算和统计任何一段时期内各个项目的成本。

采购成本管理:对实验室成本进行核算,包括:试剂、玻璃容器、仪器设备、原始记录、杂品等费用。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LIMS项目技术附件

1.4 质量管理与控制

1、统计图形。

趋势关联图:将任意点位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窗口中进行相关显示,观察关联项目数据变化的趋势及相关性。

质量控制图:显示分析项目在质量控制范围内的波动状况。质量分布图:反映质量分布状态及质量数据离散程度。

2、数据统计

质量波动统计用来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指定采样点各个项目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标准偏差等。

合格率统计用来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指定采样点合格次数、不合格次数、总次数及合格率。

3、工作量统计

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时工作人员的分析次数。

4、质控管理

质量部人员在登记样品时,会通过加入标准质控样或平行样来监控分析工作。

质控样由质量部来进行登录,选择指定分析项目,然后下发到分析部进行分析。

在数据审核过程中,可以调出质控样数据,与测试样品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做出审核。对比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可以拒审,并退回到分析岗位,进行复测处理。

密码质控样对分析人员而言是保密的,只有相应权限的质控人员才能进行识别。

历史质控样可以进行汇总,形成质量控制记录台帐。

第三篇: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资质审核、计量认证审核材料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总则

1.1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为实验室资质行政许可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3 本准则所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1.4 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1.5 对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定条款进行评审。

参考文件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 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 号)

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管理要求

4.1 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1.2 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和/或校准设备设施。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4.1.9 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 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

4.2 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9 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

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1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1.2 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5.1.3 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 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5.1.7 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 年以上。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 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

响。

5.2.3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5.3.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 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5.3.4 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 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 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5.4.6 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 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 量值溯源

5.5.1 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 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5.5.3 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5.5.4 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 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 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 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5.6.1 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 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6.5 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 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 结果质量控制

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 结果报告

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

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 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 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编辑本段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素及要点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其中管理要求:11个要素,技术要求:8个要素;评审要点有104个,其中管理要求:51个要点,技术要求:53个要点。

认证实验室体系覆盖所要求的19个要素,并针对性掌握了104个评审要点,现场评审时应该无大问题。.要素

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

1.管理要求(11个)

1.1组织

1.2管理体系

1.3文件控制

1.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1.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1.6合同评审

1.7申诉和投诉

1.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1.9记录

1.10内部审核

1.11管理评审

2.技术要求(8个)

2.1人员

2.2设施和环境条件

2.3检测和校准方法

2.4设备和标准物质

2.5量值溯源

2.6抽样和样品处置

2.7结果质量控制

2.8结果报告

评审要点

各个要素与评审要点分布具体如下:

4.管理要求(51个)

4.1组织(12个)

4.2管理体系(5个)

4.3文件控制(4个)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4.6合同评审(2个)

4.7申诉和投诉(3个)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4.9记录(6个)

4.10内部审核(5个)

4.11管理评审(3个)

5.技术要求(53个)

5.1人员(7个)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5.5测量溯源(7个)

5.6抽样和样品处理(7个)

5.7结果质量控制(2个)

5.8结果报告(5个)

4.1组织:12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

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文件或注册证书;

非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

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审查仪器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

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

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

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

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的有效性。

11)是否任命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4.2管理体系:5个。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

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

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

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

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本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结合本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清楚明白。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否适宜;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4.3文件控制(4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说明。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的名单,每个分包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本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用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的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4)实验室是否已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4.6合同评审(2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4.7申诉和投诉(3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进行了验证。

4.9记录(6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按照4.1.6条的规定,做到为客户保密。

4.10内部审核(5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规定开展了内部审核,审核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的内审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3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5.1人员(7个)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

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确标识;

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第四篇:环境监测站先进事迹

立足监测一线做奉献

服务建设大局创佳绩

——分局环境监测站先进事迹

分局环境监测站系分局下设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辖区内水、气、声、固废、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任务。现有干部职工15人,其中党员9人。近年来,环境监测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大局为主线,开拓创新,团结进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XX区成为宜居、生态和快速发展的中心城区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市环境监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市文明创建先进集体等荣誉,连续多年在市环境监测系统业务量化考核中名列前茅。涌现出市环境监测先进工作者XXX同志、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先进个人XX同志、创建卫生文明城市先进工作者XXX同志等一批默默奉献、成绩优异的先进个人。

一、党员骨干时时处处勇当先锋,全站人员风正心齐士气高昂

环境监测站在分局党支部的指导下,坚持以党组织“创先争优”和机关“学习型”活动及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好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出创先争优、崇尚一流的浓厚氛围。加班加点党员骨干先排。近几年,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任务越来越重,加 -1- 班加点已经成为环境监测人的工作常态,在万家团圆的喜庆假日或者寒风刺骨的深夜,活跃在监测点位和实验室的大多是党员骨干的身影。苦活累活党员骨干先上。在2008年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体系文件创新要求高、编写难度大、完成时间紧,怀有身孕、身体反映大的共产党员、副站长XX同志迎难而上,主动要求承担这项最劳心费神的工作,确保了文件体系的高质量、高效率,自己却累得流产了,但她始终无怨无悔。难事险事党员骨干先干。在污染源监测等又脏、又险的工作中,始终都是党员骨干想在先、领着干。2010年12月,在XX公司20多米高的烟囱上取样时,天寒地冻,朔风怒号,站长XXX同志把几十斤重的设备背上肩说“我胆子大、经验多、我上去”,仰望着站长在冰冷、摇晃的铁梯上逐渐变小的身影,他在同行的年轻同志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在党员骨干的带领和感召下,分局监测站已成为一个团结和谐、勇于奉献、作风严谨、善打硬仗的战斗集体。

二、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克难攻坚,改善辖区环境质量屡建功绩

近年来,监测站年均外出监测320多天,提供各类监测数据3万多个,提交环境监测报告2000多份,数据和报告无一差错,完整率、准确率达到100%。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凝聚着环境监测人的心血、汗水,展现着环境监测人的追求、奉献。污染源普查工作深入扎实、成绩显著。在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分 -2- 局安排监测站全面负责全区的普查组织、统计、核准和上报等各项具体工作。监测站全力以赴,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充分协调,全站人员加班加点、连续奋战,跑遍了区内的每一个企业,反复核实每一个数据,确保不漏一个单位,不留一丝隐患,彻底摸清了我区污染源的现状和底数,为污染源的防控整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普查工作成绩突出,XX区荣获国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分局和监测站也受到市里表彰。污染减排监测及时有力、监督到位。不断加强对XX、XXX、XXX等国控、省控、市控的42家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实行按污染等级确定监测频率,坚持正常监测和突击监测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50多个废水废气排污口取样监测,每年提供监测数据1500多份,有力保障了我区“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日常质量监测常抓不懈、规范科学。在辖区设立了13个大气固定监测点位和40多个临时点位,每月对降尘扬尘监测不断线,为每日通报大气质量、每月编发大气质量简报提供准确的实时信息,保证了我区大气优良天数连续三年处于全市前列。定期对市属噪音达标区的54个点位和网格噪声的300个点位进行昼夜监测或复测,随时掌握区域噪声现状,及时提出监管建议,有效遏制了建筑噪音扰民等问题。应急预警监测反应迅捷、处置果断。科学编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多次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测得快、测得准。面对突发环境问题或者环境投诉,监测人员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及时取样、-3- 快速分析,为有效应对、果断处置创造了条件。噪声达标区创建活动持续开展、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在创建成功1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的基础上,近年来持续开展新建噪声达标区创建活动,通过不懈努力,又新建20平方公里的噪声达标区,使噪声达标区网格噪声点位达到500个,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三、坚持技术强站理念苦练内功,环境监测能力水平持续跃升

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四化”发展理念,着眼环保监测事业发展需要,瞄准建设一流监测站的目标,坚持技术强站、人才为先,强素质,练内功,拓新路,成效明显。开展技术练兵活动,监测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高。以建设学习型监测站为导向,在站内掀起了学理论、练技术、强能力的热潮。每年制定系统详尽的业务培训计划,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比武,积极选送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或外出进修,全面落实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监测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论文撰写,大力培养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在全市环保系统13个区县中处于领先。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学士学位的6人,领军人物XXX同志成为市环境监测系统的专家。监测人员先后在《中国煤炭技术》、《XX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监测站首创的COD消解器加热氧化测定总铬法、机械搅拌萃取测定水中挥 -4- 发酚法等技术思路新颖、经济高效,在全市监测系统或有关企业中推广应用。完善制度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了岗位职责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31项规章制度,明确了22项监测方法细则。做到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挂牌上墙,工作流程和内部管理明细、公开,人员定岗定位,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工作完成质量、完成时限量化考核,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硬件不足软件补,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在临时蜗居过渡房、办公实验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不叫苦累、不坐等时机成熟,及时启动质量认证工作,高标准抓好质量文件编写、全员质量培训和体系文件贯彻落实等各项软件建设。2009年顺利通过计量认证,认证项目3类39项。

四、始终着眼建设大局强化服务,环保先行引领作用发挥充分

牢记“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的环保工作宗旨,不断拓展监测服务领域,努力提高监测服务质量。服从和服务分局工作需要,发挥好“耳目”和“标尺”作用。在分局近年来承担的各项环境监管、环境执法、环境规划等任务中,监测站始终工作先行、走在前列,用准确的数据和详尽的技术分析,有力保障了分局实现有效监管、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圆满完成市考目标任务,为分局连续三年被评为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做出了贡献。拓展监测领域,搞好服务性监测。顺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积极开展上门监测服务,-5- 经常接受各类单位的委托,监测有关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餐饮油烟和环境噪声等项目,为委托单位排污申报、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和了解自身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以来,接受委托性监测600多起,服务满意率达到100%。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开展便民服务。2010年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废气、噪声污染扰民问题,多次白天、夜间持续跟踪监测,先后完成了80多起废气、噪声污染扰民问题的监测任务,在督促经营业主或建筑企业强化污染治理措施、规范经营行为中起到了监督作用。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开展环保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工地活动,方便群众,搞好服务,让群众满意。据不完全统计,监测站仅2010年上门服务就达到300多次。监测站就是在这些平凡具体的工作中诠释了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执着追求和终极目标。

-6-

第五篇: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站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匆匆,转眼间离开象牙塔走进社会已经一年了。回首一年的工作,有历经收获的喜悦,有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的惆怅。总之,一年以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和谐的大家庭中,让我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成长,现就本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虚心学习,协助开展监测站日常监测工作。

在踏入监测站科室的那一刻起,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科室工作路程,总结科室所负责的业务及工作方法。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并通过书本、网络查询资料,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监测站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各类水质、环境空气等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及方法。我不断的学习中,我逐渐了解了水、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监测技术。现在主要承担水质中总磷的监测工作;在2015年年初,积极参与了监测站对我县周边四点位空气质量的监测,并参与了后期的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工作。

二、不断学习积累,协助完成领导临时分配的任务

在上半年的迎淮工作汇总,我协助单位各位领导及同事积极参与迎淮工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做好迎淮检查中监测事项,积极参与智慧平台的建设学习等。这份工作对于我熟悉其他科室的业务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对于我尽快融入环保局这个大集体做好了良好的引导,在这里非常感谢给位领导及同事的帮助及关心。

三、努力工作,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近期以来,我协助单位领导和同时努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工作,主要承担空气质量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工作。为了更好的协助单位各领导做好大气防治工作,跟上市环保局开展大气工作的步伐,在年初,我积极自学了空气质量各项参数,监测方法,技术规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掌握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等一系列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并能够对我县环境空气质量做出初步统计。现在承担的工作有,将空气质量做出统计以短信的形式向我县各位领导进行每日空气质量汇报;对我县空气质量进行每半月及每月空气质量总结,协助单位每月空气质量简报的撰写。

四、总结及未来规划

在转瞬即逝的一年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下功夫学习掌握单位的基本业务知识,才能更好适应工作。也只有主动融入大集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一份新的环境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一年的工作生活,使我受益匪浅,但也存很多不足,工作中我做事情还不够认真仔细,特别是数据处理这份工作,认真谨慎是工作的前提,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必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仔细的的分析每一组数据,为自己做出的每一分报告负责。另外,遇到事情考虑不全面,也不能真正做到从容淡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稳重的面对工作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提高的方面。

综上所述,面对接下来的工作生活,我将每天以最好的心态来迎接。并不骄不躁,时刻学习,时刻充实自己,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

下载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2011年柘城县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2011年,柘城县环境监测站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及市站的业务指导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环保部提出的“三个说......

    环境监测站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里,在国土环境资源局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环境监测站全体同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努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龙头,切实改进工作作......

    环境监测站管理制度

    鄂旗环境监测站档案的管理制度 1、资料员对档案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按存档年限,定期清理到期资料,并分类造册,办理销毁手续; 2、借阅档案时应登记,并应当日归还; 3、需借用存档检验......

    中国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监测站 摘要: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在环境监测站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投......

    环境监测站业务知识..

    环境监测站业务知识 一、填空题 1、 地下水采样前,除_____ 、_____ 和_____监测项目外,应先用被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器 2-3 次后再采集水样。 答案:五日生化需氧量 有机物......

    昌图县环境监测站制定措施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昌图县环境监测站制定措施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发布人: 陈冰发布时间: 2010-11-17 18:14:00 阅读次数: 169 次 网友跟帖 0 条由于环境监测实验室涉及的样品非常复杂,且工作中经常......

    环境监测站年度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站年度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站年度工作总结2007-02-01 11:12:222005年xx市环境监测站在市环保局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保证完成常规监测任务的前提下,紧紧......

    环境监测站面试5篇

    1、上网搜一下面试视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心得,关键是要展现你心十足的底 蕴,这样才让别人觉得你很有十力。考什么不重要,问题千奇百怪的都有,它只是面试员了解你的一个窗口。但务......